北大李國平: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前提是大保護,成渝城市群應升格為“第四增長極”

今年是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20週年。有消息指出,《關於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即將對外公佈。

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將有哪些重點?在今日(5月11日)於成都舉行的2019中國國土經濟學會學術年會上,北京大學中國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李國平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指出,新一輪西部大開發的前提應該是“大保護”,在此基礎上探索西部更優發展格局。

成渝城市群被視為西部地區最成熟的發展極,發展成渝城市群的重要性也正在上升至新的高度。包括李國平在內的學界人士認為,有必要將成渝城市群升格為國家戰略,給予京津冀、長三角和大灣區之外的第四大城市群和“第四增長極”定位。

“與其他地區相比,成渝城市群具有相對獨立性,且資源環境承載力、人口規模、城市等級規模都較高。”李國平提到,“把成渝城市群作為與其他三大城市群並列的、同等級的‘戰略發展特區’,將有助於形成中國‘T字型’的整體經濟發展格局。”

西南地區更具中心和集聚作用

西部地區佔全國國土面積約70%,人口約28%,經濟總量約20%,包含大量城市與經濟區。在19個國家確定的城市群中,有9個位於西部地區。不同地區和城市群之間迥異,在高質量發展的總體要求下,西部大開發需要有更加針對性、差異性的政策。

今年3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七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會議指出,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要圍繞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更加註重抓好大保護。

李國平反覆強調“大保護”的概念。在他看來,在西部內部差異化發展的需求下,特別是在西北地區,資源環境承載力低、生態脆弱,需要從開發走到保護。

“西部要區分西南和西北。”他分析到,“西南發展基礎不錯,雲貴川渝等地區資源環境條件佔優,旅遊、居住環境比較好,是利於吸引人來的環境。在這種宜居優勢下,如果能改善其他短板,將有機會實現進一步發展。也基於此,西南地區在西部經濟發展更具中心和集聚的作用。”

西北地區則與此相反。“我不認為西部所有地區都應以增長GDP為優先。一些地區本身基礎條件差,本來就難以和沿海、環境好的地區直接較量。”

“這是開發理念的問題,在生態文明的尺度下,如果開發本身會造成破壞,就應該把開發轉為保護。保護不一定意味著沒有經濟價值,在保護的過程中,若能尋求到好的產業結構配套,自然就能實現發展。”李國平說。

更為急迫的是通過推動立法來協調開發與保護的關係。“西部大開發是一個百年大計,應該法律先行。我建議頒佈‘西部保護法’。”他指出。

成渝城市群支撐西部發展

新一輪西部大開發的另一面則是,需要尋求新的國家戰略特區,藉以打造新的增長極。

去年,長三角一體化被提升為國家戰略,以京津冀、長三角和大灣區三個沿海城市群為基礎的城市結構初現雛形。但不少人也認為,在廣闊的中西部地區,缺少一個能夠與之相呼應的城市群,第四個發展極的選址也備受關注。

在新一輪西部大開發的利好之下,目光被聚焦在成渝城市群。

在李國平看來,成渝城市群位於長江經濟帶中上游地區,地理位置決定了其有支撐起中西部區域發展的可能。“為了國土均衡發展,第四個發展極略微遠一點比較好。而成渝城市群與長三角城市群有一定距離,一個頭、一個尾,正好便於縱深發展。”

李國平解釋到,比如武漢,空間距離成本較低,隨著交通便利化,更容易與長三角實現融合,相較而言,將經濟更具獨立性、資源環境支撐更優、人口規模更大、城市等級規模也更高的成渝城市群上升至國家戰略,更能夠實現對國家戰略格局調整的目的。

此外,四個發展極連線,剛好能形成由沿海和沿江城市構成的T字型結構,亦有利於實現國家整體區域戰略。

“現在有了京津冀、長三角、大灣區,可以選擇適當的時候將成渝作為與他們並列的、同等級的國家經濟發展戰略特區,並且越快越好。”李國平說。

具體而言,如何實現成渝城市群的發展?李國平認為,現在,成都與重慶仍處於發展階段,經濟發展的質量、效能不夠,仍將以各自集聚、優化發展的核心。

“仍需鼓勵他們在全球競爭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將兩個增長極的作用發揮出來,對周圍發展要考慮,但短期不能實現,長期也不能發展水平相一致的發展。通過國家政策的支持,促進整個成渝地區的均衡發展。”他說,“兩座城市‘冒尖’還不夠,山峰本來就不高,還沒到削尖填平的地步。”

每日經濟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