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六十多歲了在農村還繼續種地,我想把她接到城裡面她不願意,我該怎麼勸他?

新鄉身邊事兒


這個情況很多人都有,自己在市裡定居了想讓父母也來市裡生活

我們是想讓父母來市裡一起生活,這樣能有更多的時間照顧他們,讓父母過的生活好一點!

父母不同意來有很多原因,他們在老家習慣了村裡的生活,街坊鄰居熱鬧有人情味,來到市裡誰也不認識。我們上班了,父母只能自己逛超市,或者悶在家裡!說話的人都沒有,很多父母受不了這樣的生活

還有就是在一起時間久了,難免也會有一些小的摩擦。不如老兩口在家裡自在,雖然沒有城市生活好,但是在生活幾十年的家裡才踏實!

我們還是多抽時間回去陪陪父母,不用刻意勉強父母在市裡生活,偶爾去住一段時間也不錯!


家鄉小李


我也是從農村走出來的,也曾面臨跟你一樣的問題。我把自身經歷與你分享,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我的父母也是60多歲了,我們作為子女的都生活在外面,他們倆老生活在農村。在我有了我的孩子後,我讓我的母親過來幫忙照顧孩子,在城裡生活一段時間後,我媽經常會半開玩笑聊起在城市生活如同“坐牢”一般,我聽了當時以為就是個玩笑,沒太放心上。到時後來,我媽這個人的精神狀況越來越差,直到生病了。我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再後來,慢慢過了幾年後,情況才有所好轉,但是我媽常說生活在農村比生活在城裡自在,等過幾年她還是要回農村生活。

根據我的切身經歷,我認為農村老人不想生活在城裡主要有一下幾點:

一是住的不習慣。在農村生活習慣的老人,不像我們年輕人一樣能馬上適應新的不同環境。在城裡,老人一般都是待在100來平米的空間,整天封閉在家裡,不像農村開門就是很空曠的空間,門前屋後來來去去都會時不時又熟人聊上幾句。

二是吃的不習慣。平時我們早上吃的晚,晚上也比較晚,而老人基本相反,她們平起得早,睡得早,吃的也是如此。同時,我們在吃的方面口味也不太一樣,有小孩不吃辣的,老人會覺得沒味道,我們吃的很淡,她們會比我們要吃得相對鹹點,我們吃的飯偏硬,他們相反等等,跟我們年輕人飲食方面總有不太一樣的地方。而且,他們吃的菜大部分都是自己種的,綠色健康。

三是出行不方便。一般農村60多歲的老人很多都不太認識字,或是認識的不多。他們想單獨出個門,逛個街很不方便。很多老人是智能手機不會操作,網絡不會等等,造成她們跟現在社會一定的脫節。

四是交際較困難。平時住在城裡,鄰居間很少有來往,不太走動。同時,老人一般說方言較多,小區裡說同樣方言的有時很難碰到,造成她生活在城裡其實很孤獨。

五是勞動習慣性。我爸曾在我家裡生活過一段時間,當時我也是希望他就玩玩,散散心,什麼都不總做。但是,我錯了。我一個從小就勤勞過來的人,他幾天沒事情做,反而像生病一樣,所以生命在於運動很有道理。

所以,我認為如果老人不想來城裡生活,如果他們有自理能力的話,建議還是尊重他們的意願,只是要勸他們不要做太過勞累的農活。農村很好,空氣好,環境好,吃的菜也好……在農村生活他們更開心,舒心。其實,我也喜歡農村生活,以前是農村人嚮往城裡生活,現在卻相反,城裡人喜歡農村生活。隨著鄉村振興的實施,你看看農家樂,民宿,農村親子採摘等越來越興隆,難道不是嗎?

希望喜歡大自然,戶外,農村,垂釣的朋友們關注交流!!!








浙江老哥


我覺得老人家想呆在農村,那就尊重他們吧。

我爸媽也算是在農村生活了一輩子,我住在小縣城,有一次叫他們過來住一段時間,他們住兩三天就說要回去,住不習慣,那時候剛好是夏天,他們說太熱了受不了,還是農村好涼快。在這邊也是人生地不熟,不像老家走到哪裡都有人聊天,而在城裡則不一樣,出去了誰都不認識,在城裡太清閒了,他們寧願回家種種地,種種菜還更自在.........

其實也是可以理解,很多老人家一輩子呆在農村,他們都已經習慣了那種生活,安靜,祥和。天晴的時候,上下午各自忙活自己的莊稼,傍晚澆澆菜喂喂雞,自給自足愜意的很!要是一直叫他們不要做事呆在城裡肯定是呆不住的。有的時候我跟我媽聊天,今年天氣不好雨天居多,她會說,天天下雨,呆在家裡都不知道幹什麼,這樣在家裡待著,還不如出去乾乾活輕鬆。

所以他們是忙習慣了,一閒下來比干活都累,要是真的天天呆在城裡,說不定都會憋出病來。而且,他們有自己的事做,也可以鍛鍊到身體,像我媽除了下雨天在家裡,基本上就是在外面忙,現在快60了,身體特別好,沒生過什麼病。

遵從他們的想法,有時間多回去看看,打電話聊聊天,這樣才是真正孝順


xry清風


我母親有七十多歲了,也在鄉下農村裡。前年,我父親去世後,母親在我與眾親的勸說下才跟我一道來到了城裡。在城裡居住期間,也不知是她剛來不習慣還是怎麼的,成天憂鬱寡歡的,無論我們怎樣對她孝敬,都很少見她開心,而且還日漸消瘦,問其原因,她說城裡不是養老的地方,她在這裡不習慣,還是想農村,說什麼城裡的空氣沒有農村的好,農村的空氣清新些,城裡的自來水沒有農村水好喝,農村的水有淡淡的甜味養人,城裡的水做漂白粉的味道不養人,城裡的房子太高了,進出關門閉戶的,鄰居們不便交流等等一大堆、她住在城裡不能開心的理由,還是堅決要回鄉下農村去,無賴之下,只得尊從她的意願,在她在城裡快住滿一個月的時候,又把她送回了農村老家。回老家後,由於擔心母親人身安全等問題,我便隔三差五的回家去看看,的確,她老人家回家後不僅精神飽滿而且還活潑開朗了。她說,農村幾十年的老鄰居都在一塊兒,每天除去種地,就是拉不完的家常,是養老的好地方等等,說了很多,反證就是在農村比城裡好。

綜上我的勸母進城經歷,所以我在文章開頭就勸你尊重你母親的意願,不管她在家還是進城,只要她老人家能過得開心快樂幸福就行!

以上是屬於我的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謝謝!


快樂向前樂享未來


媽媽六十多歲了在農村還繼續種地,我想把她接到城裡面她不願意,我該怎麼勸他?

我的父母也曾經到我家住過一個月,但是很快就吵鬧著要回去,說一點都不習慣城市生活,我簡單總結了下他們認為不習慣的方面。

一是住的不習慣

父母由於在農村生活了大半輩子,習慣了原來的獨居小院,對城市社區的樓房頗不習慣。相比農村的獨家小院,在出入都要爬樓梯、坐電梯的樓房居住極其不便;農村做飯都用蜂窩煤爐或者土灶,出門就是上把鐵鎖;但住在城市小區裡面,父母要下熟悉天然氣灶、電子門禁和部分智能家用電器的使用方法,即使花了很長時間也沒辦法學會或者熟練應用,使得父母常常感到手足無措 。

二是吃的不習慣

在城裡大家吃飯都是按時定點,早中晚一日三餐比較準時;但是父母在農村老家的時候基本就吃兩頓飯,早飯10點多吃早飯,下午3-4點在吃一次飯,晚上啥都不吃! 父母覺得城裡的麵粉沒有長安老家麵粉好吃,買的饅頭和麵條也沒有嚼勁,不如自家小麥磨麵粉蒸的饅頭、擀的面好吃。在家的時候父母經常吃剩飯菜,熱了吃,吃了熱,但在我們家基本剩飯菜都倒掉;口味上老人吃飯重點,鹽和醬油多放點,炒菜也離不開味精和辣椒,但是小孩卻喜歡吃清淡點,總有不合拍的地方。這些矛盾,初期老人還是會對兒女訴說的,但很那獲得子女重視,久而久之,為了避免家庭衝突,老人只好妥協,隱忍自己的感情。

三是行為不習慣

父母在農村的生活習慣比較自由,行為不受限制,但是在城市中感到比較拘束,經常要注意生活細節,如進出門需要換鞋、使用坐便器不習慣、飯前便後洗手等等,同時早上出門要輕手輕腳的,要定期洗澡和換內衣。這些他們在農村老家的時候就不太注意,生活很隨性,感覺太講究,住在小區樓房裡太拘束了,不如農村方便。

四是語言不習慣

住在城市小區的老人,語言不通的問題常常存在,大家平常說慣了方言,到了城市小區後交流依然使用方言而不是普通話,而小區不想農村都是熟人,大家語言習慣一樣,人家住得都是天南海北的居民,大多用普通話交流,這樣就降低了老人主動結交新朋友的積極性降低,更多的是將自己“困”於100平的家庭之中,除了帶帶小孩就是看看電視。

五是交際不習慣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主要任務是照看孫輩,料理家務。因此接送孩子,買菜做飯等一些家務活動佔據了他們的大部分時間,老人們少有自己的閒暇時間,這樣被擠佔的閒暇時間難以去拓展閒暇活動。只能待在家裡看電視和鍛鍊身體,與老家相比要單調很多。平時在農村老家,爸爸經常和老弟兄在一塊打牌、喝酒啥的,現在就是看電視;媽媽在老家經常跟著家裡的老姐姐們聚聚,串串門,一塊去做禮拜,天天都挺舒服的,在城裡就沒有熟悉的人,感覺很不舒服和自由。

六是生活節奏不習慣

農村老人基本閒不住,在農村住得時候,幾乎是閒不住的,忙的時候就去地裡幹活,除除草施施肥啥的,閒下來的時候就去打打麻將,一旦停下來就感覺渾身不舒服。我爸就曾經在我們小區住過1個月,我就是希望他能散散心,出去逛逛西安城,到公園、景點區散步,平時什麼都不要做,調養好身體過個幸福晚年就行。但是,對他這樣一個從10幾歲就開始做農活、閒不下來的老人,覺得不做事好像渾身就不自在,一點也不能忍受這種悠閒自在的老年生活,說啥都要回長安老家,呆了不到一個月就回去了,後來也就是過年過節小住1、2天,再也沒有長期住在我家。

因此,在故土難捨和鄉愁難斷的深深眷念中,老人感覺缺乏安全感,難以在城市中生活難以找到“家”的感覺,缺乏歸屬感,也就不願意到小區居住了。


才華有限菇娘


農村老人來城裡生活有很多不習慣。

1. 住

他們習慣了房子的敞亮,小院自成一家,住在城裡單元房感覺憋屈。

2. 食

很多農村老人吃自己種的菜,很少買菜或幾乎不買,到城裡菜市場買心疼。

3. 衣

農村老人普遍衣著樸素,到了城裡一對比,總覺得自己穿得土。

4. 規律

老人早睡早起,孩子卻習慣熬夜以及週末早上賴床,老人晚上被幹擾睡不好,早起又怕打擾孩子睡覺。

5. 愛好

農村老人多喜好看電視,新聞聯播、黃金檔電視劇、地方戲曲排名前三,和孩子看不到一塊。

6. 交際

這點我覺得是農村老人在城市生活最大的困難,很多老人白天沒事在村子裡閒聊、打牌,雖說都是些東家長西家短的八卦,卻構成了農村生活的人際基礎。他們來到城裡,一下斷了原本的人際聯繫,重新發展又因為獨門獨戶,互不來往的城市鄰里關係受到阻礙,結果老人只能出門直奔菜場,進門直奔電視。

如果有了第三代,老人還會因為兩代人教育觀念和方法的差異面臨困境。以上種種,導致農村老人來城裡投奔兒女不一定是愉快的過程。

所以真的不必勉強老人,他們願意來、來了願意待多久都隨意,有這麼多生活上的困難和不便之處,他們住不慣應該理解,我們不能以自己認為的便利性來否定他們的感受。

另一方面,我們應適當配合他們的生活習慣,照顧好他們。

早點睡,週末別睡懶覺;

鼓勵他們上網挑衣服;

放假帶他們出去玩,送他們去劇場裡聽相聲;

家裡有地方的給愛種菜的老人弄幾個泡沫箱,裝上土,讓他們種著玩兒,材料淘寶都有,不貴,事先和老人講好不要上肥;

給老人買個隨身攜帶的收音機,可以邊走邊聽廣播和戲曲;

下班吃完飯後別捧著電腦手機,和老人聊聊今天做了什麼,聊聊鄉親;

鼓勵老人多打電話給家鄉的朋友和親戚;

給老人報夕陽紅旅行團;

給老人定份報紙。

就算做了很多事來改善老人的不適應,也不能肯定奏效,大半輩子養成的生活體驗,指望短短數月被更新幾乎不可能。那我們為什麼還要費這許多功夫呢?只為了父母仍在世的時候,能多陪他們一些時光


企鵝的鵝


沒好辦法

一是母親在農村生活了幾十年,生活習慣了 生活在農村,已形成固有的一種模式,各種生活方式,環境,人文,社交,吃喝等等,都已深入到骨子裡去了,都七八十歲了,你想讓母親改變另外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母親很難接受。

二是母親不想給孩子增加負責

其實,母親不想去城裡,最主要的是不想給孩子增加負擔,現在房價,物價都這麼高,基本都有房貸,在加上撫養孩子,所以每家的負擔都很重,母親覺得只要自己能養活自己,就不願給孩子增加負擔。

三是親戚都在農村

還一個就是母親在農村生活很多年,家裡的親戚都在農村,母親還是啥不得離開老親戚。

我的母親也在農村,每次讓母親來,都不原來,2008年我給父母買一套一樓帶院的房子,到目前還沒搬來,去年父親去世,想讓母親來,母親不來,還在家種九畝地,還一個就是,我姥姥90多歲了,還要照顧姥姥。

今天是母親節,祝全天下的母親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爆笑生產線


可以騙她進城。讓她進城給你看孩子,老人也許就會自願上當進城。


吉林省律師陳維國


農村人都有那種純樸的一面,城市的喧鬧生活,她們不一定會適應。例如我媽媽,把她接到我身邊,她每天起得很早,睡得早,早上早早把早飯給我們做好。我們吃完送孩子上學,她就一人在家,電視也不看,怕浪費電錢。中午時,我偶爾回來一下,她中午有時都不吃,給她買,她說不餓。就這樣一天天地,她瘦了,而且瘦了很多,精神上也大不如以前。終於有一天她跟我說要回農村,城裡的生活不習慣。我含著淚送她回去。兩個月後我回農村看她,她精神飽滿,談笑風生,與城裡相比判若兩人。從此以後我再也沒有強求媽媽來城裡,但我一有空就回家看她。每次去她都很開心,,,,


韋昌華987


媽媽從小生活在農村,故土難離城裡的生活再好,他也不想離開農村,城裡吃什麼都得買,可是農村不一樣自己種點各種蔬菜吃不了,養幾隻雞,鴨,鵝,很樂趣,到城裡看到的是車,樓,人多不認識,可農村都是鄉里鄉親的看到了非常熱情打招呼。走不動在去城裡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