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渭林:丹凤竹林关现代愚公——毛氏三兄弟(纪实故事)

愚公移山只是传说;毛氏三兄弟,带领侄子自发修路五年的真人真事,就在眼前。——题记

在满山黄叶的季节,坐在光明村主任的摩托上,去采访精神脱贫最美家庭毛社民,沿着宽3.5米的山路爬行,村主任刘金庆讲,这条路由老弟兄三人带领五个侄子,未用国家一分钱,8个劳力耗费足足五年时光,硬是靠人力修通了2.3公里盘山路,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现代版的愚公故事。


邢渭林:丹凤竹林关现代愚公——毛氏三兄弟(纪实故事)


左起:毛成斌、毛成君、毛东峰、毛社民

抉 择

竹林关镇光明村枸家沟组昌家涧梁8户人家,坐落在茫茫流岭山中不起眼的山坳里,东南是双庙沟,东北8里是原西岭乡茶坊垭村,北面是枸家沟,距人家还有4里的脚程,正南面是古路河丹竹公路,可谓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远远望去,公路像一条宽布带沿河而绕,山上昌家涧梁人看见路走不上,门前沟和沟垴的四十多亩黏土地,是祖辈赖以生存的根本。

73岁的长兄毛成斌说,听祖辈讲,门前梁曾是骡马古道。生产队时,交任务猪要一直抬到竹林关食品收购站;包产到户后,这里地力好,光照充足,每户产粮一万多斤,户养猪6-7头,还有山茱萸等产品,因为没有路销售难,信息也闭塞,孩子成家都困难。


邢渭林:丹凤竹林关现代愚公——毛氏三兄弟(纪实故事)


毛成斌

1987年,毛成斌、毛成君、毛宗治等四人抬着猪去茶坊垭,走到杨树台,小路峡窄,猪脚挨着石岩,用力蹬了一下,抬猪人连猪一起滚到岩下,猪一直滚至五六十米沟底,等送去装上车,不大一会就死了。1999年,毛社民不在家,媳妇喂得猪没人抬去卖,杀成白条肉,背到茶坊垭,一斤猪肉仅卖三元钱,还是一个多月后才付钱。毛东峰也因为把猪抬下山后,收购者给的价,比在山上验猪时每斤少两毛钱,差点动手打架。


邢渭林:丹凤竹林关现代愚公——毛氏三兄弟(纪实故事)


毛成君

毛成斌的二儿媳妇李书芳讲,她家以前每年养7头猪,卖一头猪至少要4个人才能抬下山,收购毛猪时,家家都卖猪,人手根本不够,当时也没有电话,得提前去8里外的茶坊垭,请娘家亲戚来帮忙。有一次,她家要卖两头猪,请来8-9个人,原计划吃晌午饭就能回家,可是,饭做好后,咋等也不见人,直到下午四五点回来吃午饭,才听说收购毛猪的人故意迟到,为的是让猪屙屎尿折秤少出钱。卖粮食、土特产品,同样也遭遇压秤、压价的囧事。

2004年冬,毛成斌、毛成君、毛宗治三兄弟在一起合计起修路的事,大哥毛成斌说,眼看咱们都当爷了,咱这辈这么过来了,还能让儿子、孙子辈,也从山梁爬上爬下,咱这人少山高,即是等到村、镇安排给咱修,恐怕咱哥仨个都干不动了,再说不修路,等咱百年过事,东西咋得回来呀!二弟毛成君说,对呀,修就修,趁咱们还能干得动,带着社娃、社民、书良、玉峰、东峰侄子们一起干吧!毛宗治也说,没有路的日子真是太难了,你们主持,外面的事我多跑路。可惜,2012年冬玉峰去逝了。采访时老三毛宗治、侄子毛社娃、毛书良外出务工。


邢渭林:丹凤竹林关现代愚公——毛氏三兄弟(纪实故事)


艰 辛

在诸多无奈之下,老兄弟三人决定,干这件几辈人想干而不敢干的事,并商量了出工的办法,尽量只上男劳力,不到万不得已,妇女劳力不要上,她们要做饭、喂猪、管孩子。也就是叔侄两辈8个男劳修路,侄子毛小利、毛小民经常不在家,过年回家没停工就修。干到年底按投工总数,平均到每口人,谁家出工少了,就请工或者出钱,这些钱用于购买炸药、雷管等,而不是兑现给出工多者。

侄子毛社民说,当年冬,就从门对面的山梁畔,开始往下修,由于没有设计规划,边修边看,也没有爆破器材,土方靠䦆头挖,石方靠用钢钎子撬,每天的进度也就3-4米远,即使这样,我们仍劲头十足,头年冬到第二年春季播种前,就修了410多米。


邢渭林:丹凤竹林关现代愚公——毛氏三兄弟(纪实故事)


第二年的前梁弯道,修着就不那么顺利了,要连着两个盘道才能转上来,初看上去是土方,挖着挖着石头就出来了,越来越硬,加上一个星期买不到炸药,不到20米的路段,8个人修了35天才完成。

五年间,除非种庄稼停工,谁生病缺劳,其余全在修路。夏季看到河道人开镰三四天了,再停工收麦;秋收、秋种结束,一直修路到腊月27、28,正月初五就开工,每个劳力每年平均要投工150-160个。因为钱少缺爆破器材,能挖、能撬的尽量不用炸药、雷管,岩方实在撬不下来时,才用自制的硝铵炸药。到第三年,买爆破器材得有爆破员证,硝铵也买不到了,多亏表弟王小锋请扶贫社给代买炸药,才使修路得以继续。

2005年,修到口前的后三个年头,离家远了,中午都在工地吃干粮,晚上才回家吃碗热饭,毛社民媳妇腌的三四十斤萝卜干,一个春季就吃光了。2006年秋,修到口前垭子,毛东峰家请人帮工,大伙也为赶进度,坚持修到过中秋节才收玉米,哪知十五过后,断断续续下雨半个多月,玉米霉了,毛社民家的一头猪吃了玉米中毒死了。2007年,修杨树盘第二道,这地方背阴,冬天晒不到太阳,冒着雨雪修路,两个多月后,每个人手都冻烂了。2008年,双庙沟口两个涵桥,堤路结合及岩方300多米,整整修了一年,垫方用坏了两把架子车,最难修的30多米青石岩,实在撬不动,又买不到炸药,不是新任村主任金庆资助32斤炸药,这段路就搁浅了。


邢渭林:丹凤竹林关现代愚公——毛氏三兄弟(纪实故事)


毛成君说,要是再多修一年,恐怕就修不通了,后来的炸药、雷管管理更严了。路修到山下双庙沟口,走在人家的地盘,就用三分稻田换人一分坡。五年下来,连换地、赔偿树木、购买爆破器材,每人平均出资4500余元,损坏自家的树木还不折价;每天要两个人打炮眼,其他人出渣,清理路根,基本没有土方,特别是路根的石头很硬,每户用坏了20把䦆头,每家都将4-5根一米八的钢钎,用到仅剩一米左右,每人每年要穿烂三双黄胶鞋,其间很少有人外出,花费全靠妇女喂猪卖钱,毛东峰家人多欠工400多个,请工花1200多元钱,不算自己出工,仅欠商店日用品费用就5000余元。毛成斌老人说,那五年硬是把孩子们给修穷了。好在老天眷怜,除了社民修到双庙沟口段,从青石岩上跌下摔断左手腕外,再未发生受伤事故。河道的光明组人说:“昌家涧梁的兄弟三个真凶(厉害)”。

回 报

2008年冬,奋战五年的2.3公里盘山路,在绕了8个盘道后,与丹竹路接通了。五年前,还是中年人的三兄弟,路通后年龄分别达62、58、52岁,毛成斌已步入老年人行列,脸上增加了沧桑,心里却高兴了;虽然没有感动上帝,总算为后辈儿孙打通了外界的通道。昌家涧梁8户30口人,再也不用望路兴叹,卖猪、卖粮、卖土特产品,再不用肩扛背驮、受制于人了。毛成斌说:“没想到苦着把路修通了,到年老买东西方便多了”。毛成君也说:“过去买化肥,一次一背袋子,每天只能背两回,有钱也不敢多买”。毛社民说:“我现在一年卖粮、药材,买化肥要省一千多元,去竹林关赶集,不再是耽误一整天的事,两个小时就能打来回”。尤其卖猪,除了不再请人抬着下山,杀猪的人都知道昌家涧梁人喂猪粮食多,出肉率高口感好,销售价比市场价高,干脆在山上把猪杀成鲜肉,不过,这个毛猪价格、重量的主动权是由喂猪人说了算的。如今,户均120株山茱萸,产400斤干皮子,每户4000斤包谷,核桃等产品,都是客商开车上门收购。2016年,他们8户共出售天南星一万多斤,农用车直接运到大路装上大车。毛东峰深有感触地说:“我这一辈过去念书,因为山路难跑,最多念完小学,我只读小学三年级,就不愿再跑了,现在路通了,我们的4个孩子目前全都读初中了”。他还有了自己的农用车,跑起了运输。


邢渭林:丹凤竹林关现代愚公——毛氏三兄弟(纪实故事)


右二:毛社民

近两年,随着脱贫攻坚的逐步深入,三个贫困户将分到易地搬迁房,以后会有一部分时间在镇区生活。但是,从目前镇区移民搬迁的就业看,仍不能使所有搬迁户都有就业岗位。这样,老家昌家涧梁仍是毛家人生存的大后方和根据地,这里有人均一亩多的肥沃土地,足够的柴火可以生活、取暖,尽管水源短缺,要用三相泵抽双庙沟的水到山梁上蓄水池,再流向各户。相信只要有镇村干部乘扶贫东风的倾力相帮,吃水问题会解决,盘山道路硬化的事,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进一步实施,也一定会迎刃而解,为昌家涧梁人的致富增添动力,昌家涧梁的当代愚公们,一定会为当年的付出感到欣慰。


邢渭林:丹凤竹林关现代愚公——毛氏三兄弟(纪实故事)


当年修路用的一米八的钢钎磨损到不足一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