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县后牧牛池村的新“愚公”

“旗帜”

古书《列子·汤问》里载过一篇文章,题为“愚公移山”,文中主要阐述愚公及家人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古往今来很多人都知道“愚公移山”,可很少有人去做愚公移山的事情。在今天这物欲横流的浮躁世界,想之更是少之又少。可偏偏有那么一群可爱的特殊人群,在当下竖起了一杆“新愚公”的旗帜。--涉县关防乡后池村留守老人。

涉县后牧牛池村的新“愚公”

涉县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抗日战争时期刘伯承邓小平领导的129师,在这里谱写了“九千将士进涉县,三十万大军出太行”的壮举,凝结成“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勇于担当,勇于胜利”的一二九师精神。现如今,战火的硝烟已然散去,革命先烈们用鲜血结晶成的129师精神却没有散去,涉县后池村继承先辈遗志发扬他们勇于担当,奋发向上的精神,建设着自己美丽的家园。

涉县后牧牛池村的新“愚公”

后牧池村是距离涉县县城50多公里的偏远小山村,村子四面环山,"地在半空中,路无半步平"是对村子环境的真实写照。周围近千亩梯田集中于村子西南角海拔1000多米的桃花山上。村民们世代用双脚在大山里踩出的一条羊肠小路成了村里通往桃花山唯一通道。山路陕窄陡峭,只能步行或推自行车,村民们上下山需要走2个多小时。而近十年来,由于山路不好走,种地困难,村子里青壮年几乎都外出打工挣钱家里只剩下老人、妇女和儿童,后山大片耕地被闲置起来。村里人看在眼里,痛在心里。能在后池村打通一个上桃花山的路,一直是村民们的梦想。为了改变家乡落后面貌,让子孙后代过上好日子,村里留守老人自发组织起一支修路队,他们决定在山上修一条能行车的路。

涉县后牧牛池村的新“愚公”

老人们说干就干2015年12月8日他们扛起铁锹,带上干粮走向深山,随着一声炮响,修路队开工了。听说要修路,村里热闹了起来,村民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很快吸引全村的乡亲们。原本打算盖房的,暂里不盖了;原本打算结婚的,将婚期推迟了;有的把即将出栏的猪卖了;更让大家感动的是,一位80多岁的老奶奶把为自己准备的棺材拿出卖了,把钱捐出来修路。山区不比平原修路,由于路又陡又窄不能用现代化的工具,几十斤几百斤的大石头,只有靠肩挑,靠手搬。冬日里太行山,寒风刺骨,老人们的手不知被划了多少血口,被磨了多少老茧,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也没有一个人服老后退。为了尽快走上宽敞平坦的路,村民们几乎把全部心思都用在了修路上。大家饿了就吃方便面、渴了就喝白开水、累了就唱《修路的人》。

在村子里一个出工单上,写着这样一份名单:74岁刘养年、75岁刘春旺,69岁刘河保,67岁刘虎全。他们大都是年过半百甚至六七十岁的高龄老人,本是应该颐养天年,却还在早出晚归、开山铺路;他们面对的困难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他们身处在贫困的太行深山区,却不等不靠,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顶山风、战严寒,自发地靠双手去改变命运,用血汗造福后代。

6个多月以来,村里百余位留守老人抡镐劈山,抬石铺路,步履维艰,但人人豪情万丈;他们苦战郊野,饮风餐雪,搭灶煮饭,个个气冲霄汉。在乡亲们脚底和手掌不断结痂的血泡中,在经历了春的雨淋、夏的暴晒、秋的风干、冬的苦寒中一条崎岖的公路在一寸、一尺、一丈地向前延伸着。他们依靠双手为子孙后代开出了一条通山路,致富路,幸福路。

如今我们再次走进后池村,每个人都会为这里崭新的面貌而感慨不已,为这里发生的一串串故事而感到可歌可泣,更为后池村成就梦想的执着追求和顽强精神所无比动容。

他们是当代的愚公,更是新时代的楷模,他们写下了一段当代愚公的传奇,奏响了一曲改天换地的壮歌。他们那种下定决心,自力更生,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开山修路的壮举,是愚公移山精神在新时期的真正诠释。

涉县后牧牛池村的新“愚公”

“古有愚公移山,今有后池修路。凿掉拦路顽石,铺成致富坦途。自力更生,修一条通往美好明天的平坦大道;艰苦奋斗,唱一曲感人肺腑的精神赞歌。立下愚公移山志,敢教山川换新颜。”

质朴无华的行动,最能打动人心;脚踏实地的奋斗,必然改变世界。让我们向后池留守老人学习,以奋发有为的精神,以敢于突破的气概,以真抓实干的作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险阻,在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富强邯郸美丽邯郸的征程中建立不朽功业,创造人生辉煌。

涉县后牧牛池村的新“愚公”

喜欢的朋友可以点击右上角“关注“二字,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