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核電市場競爭加劇,核電技術供應國爭當龍頭

能源情報研究中心 楊永明/譯

核技術供應商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仍在繼續,並且其競爭手段已遠遠超出了價格和服務質量的市場競爭。

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成為核電消費國,這迫使核電技術供應國開始重新制定政策——2019年2月,美國國務院表示願意與各個國家展開安全與民用核能合作,儘管此前其立場曾相當謹慎。而核電市場的其他參與方,包括俄羅斯國家原子能公司等,則在積極捍衛其原先核電出口商的市場地位。

美國宣佈最新支持核電發展的計劃

2019年3月初,美國國務院宣佈了支持本國核電發展的最新計劃,以確保該產業的國際競爭力。美國國務院將促進美方與其他有意發展核能的國家達成諒解備忘錄等一系列協議。這將是與大量外國合作伙伴之間最高級別和工作級別的系統性工作,在此框架下,美方專家將提供包括科技指導、監管支持等在內的全流程服務。這一舉措意在確保美國企業優先獲得國外大型核電項目。

對於能源出口國而言,簽訂類似的諒解備忘錄十分常見,但美國對核技術出口有雙重態度,來自官方的支持意味著美方有意與國際主要的核電供應商展開積極競爭。對潛在購買國的限制足以說明美國對核技術出口的謹慎態度:買方必須根據美國1954年《原子能法》第123條規定與美方簽署所謂的“123協議”。上述法案的第123條規定為買方設置了一系列要求,主要包括來自美國的材料、技術和設備的安全保障及使用限制等。

如今這些限制已成為美國核電技術出口的嚴重障礙。截至2019年初,美國所簽署的123協議僅有25份,與美方簽署該協議的國家包括俄羅斯、日本、韓國和歐盟國家等,這些國家與其說是核電消費國,不如說是美國的核電出口競爭國更合適。而與此同時,來自世界核協會(World Nuclear Association)的數據顯示,全世界至少有30個國家準備或計劃在本國國內著手發展核能。這些國家中有不少是發展中國家(如沙特這樣極具發展潛力的核電消費國),而這些發展中國家遠遠無法滿足發達國家提出的建設核電站的嚴格要求。

美國之所以從國家層面發起與他國開展核能合作的倡議,原因有二。其一,在與來自歐洲、日本的傳統對手和來自發展中國家新晉對手的市場競爭中,美國的領先地位正在逐漸喪失,美國希望重新獲得失去的市場地位。其二,美國將俄羅斯和中國在核技術市場上的積極表現視為地緣政治工具,這一因素髮揮了重要作用,促使美國行動起來,開展核能國際合作。

美國這一發展核能的舉措在與印度的合作中已初顯成效。2019年3月中旬,在華盛頓為期兩天的談判後,美印雙方就美國企業在印度建造6座核電站達成協議。此前美國西屋公司(Westinghouse)曾數年與印方談判無果,在得到白宮方面的明確支持後,雙方才得以達成協議,但核電站建設相關細節尚未公佈。

顯然,印度是購買核技術並從供應商競爭中受益的典型例子。目前該國正在實施雄心勃勃的電力發展計劃,其中大力建設核電站就是該計劃的一部分。

如今的印度一方面接受著俄羅斯等其他國家核電供應商的承包服務,另一方面也在積極發展本國自己的核工業生產。

近年來,世界核技術市場的供應商數量及其供應多樣性都得到了顯著提升。這不僅為買方提供了更加廣闊的選擇空間,而且使原先領先的核技術供應商面臨的競爭壓力加劇。

從全世界在建核電站的情況可以看出,法國、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供應商無論是在裝機容量還是反應堆數量方面,都僅佔市場20%左右的份額,並且這些供應商中只有法國法馬通公司(Framatome,此前的Areva)擁有在建的國際項目(即在他國建造核電站)。根據總建設規模,俄羅斯國家原子能公司(Rosatom)佔據全球約四分之一的市場,如果這裡只統計國際項目,則該公司的市場佔比接近一半。此外還有中國和韓國的製造商,如今不僅在為本國建造反應堆,而且進入了國際市場(見表1)。

▼表1 全世界在建核反應堆(截至2019年2月)


全球核電市場競爭加劇,核電技術供應國爭當龍頭


全球核電市場競爭加劇,核電技術供應國爭當龍頭


(資料來源:World Nuclear Association)

俄羅斯在境外建設核電站規模最大

俄羅斯是在境外建設核電站規模最大的國家。俄羅斯國家原子能公司的項目覆蓋了歐洲、亞洲、中東和北非地區的多個國家。公司在孟加拉國、白俄羅斯、埃及和土耳其建造的核電站將成為這些國家歷史上第一批核電站。印度Kudankulam核電站3號~6號發電機組,伊朗Busher核電站2號和3號發電機組,以及中國田灣核電站7號和8號發電機組是俄方對其已建成核電項目的延續。

在堆型方面,俄羅斯國家原子能公司在孟加拉國、白俄羅斯、匈牙利、埃及、中國、土耳其和芬蘭建造的核電項目採用了俄方設計的最先進的VVER-1200反應堆,其技術解決方案與主要西方競爭對手的反應堆,即美國的AP1000和法國的EPR,均為三代反應堆裝置。在服務質量方面,以埃及El-Dabaa核電站為例,俄羅斯國家原子能公司將在電站整個生命週期內供應俄羅斯核燃料,在電站運營前10年進行員工培訓,為埃方提供運營和服務支持,並幫助發展核基礎設施、提高本地化水平和公眾對核能的接受。

核電市場對競爭能力提出新要求

從發達國家核電巨頭在建項目佔比較低的現狀,還無法得出其服務需求和公司前景的相關結論,但這已很好地說明了核電行業生態變化趨勢。一方面,昔日的行業領導者如今仍然是主要項目的供應商,有前景的大型項目建設還會考慮這些公司,比如,印度幾個核電站由西屋公司建設。另一方面,這些公司的影響力確實在減小。2018年底,路透社曾發佈消息稱,日本三菱、日立和東芝無緣土耳其核電項目,並且很有可能與英國的項目也失之交臂(儘管三菱後來表示其正在考慮能否繼續相關工作)。與此同時,法馬通公司和西屋公司正在進行自身重組,同時也面臨訂單(特別是外國訂單)較少的考驗。

在日本,由於福島核電站事故後政府未能積極發展核工業,日本製造商缺乏足夠的核電站建設經驗。在美國,與大量廉價天然氣相比,核能缺少競爭力,核電站需求不大。自2012年以來,美國104個反應堆中有6個已關閉,另有13個可能在2025年之前也將關閉。法國多年來一直在建設最新的Flamanville-3核反應堆,但投產期限多次延後。其國內市場需求疲軟導致的訂單不足會對消費方和公司本身產生不可避免的影響。

在上述所有情況下,核電企業都沒有享受到國家的特惠政策。而對於發展中國家的核電客戶而言,這種支持,特別是財政支持,則在搶佔市場發揮了決定性作用。中等收入的發展中國家需要額外的財政激勵措施以支持資本密集型項目的實施。例如,在俄羅斯目前的行業扶持政策框架下,俄羅斯國家原子能公司能夠向客戶提供國家貸款,從而降低客戶的成本,並提高公司本身的吸引力。如此一來,發展中國家核電企業成功佔領市場並保持市場地位,而如此一個有吸引力的市場也迫使昔日的核電巨頭不斷髮展以捍衛其領先地位,這其中也包括採用政治手段。

(文章來源:ac.gov.ru網站)


原文首發於《電力決策與輿情參考》2019年4月12日第14期

審核:齊正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