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博物院裡雕刻精美的史君墓石槨


西安博物院內有一座史君墓石棺槨,是2003年6月在西安市未央區井上村東發掘出土的。墓主人姓史,為北周涼州薩保。

石槨為一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歇山頂的殿堂式建築,由底座、牆板、槨頂三部分組成。四面牆板上分別有浮雕的四臂守護神、襖神、祭祀、昇天、宴飲、出行和狩獵等圖案。人物的面部、服飾和建築構件以及山水樹木等部位施有彩繪或貼金。

石槨外四面均有浮雕,斗拱之間刻有畏獸和展開雙翅的鳥,造型生動。石槨南面由八塊石頭組成,石槨的門檻,在清理槨內填土時才發現。

正中間為兩扇石門;門上為一塊整石,刻有粟特文和漢文譯文;

門兩側為腳踏小鬼的四臂守護神,雕刻手法採用高浮雕,十分醒目;最外側對稱的是直稜窗,直稜窗上分別刻有伎樂,下刻人身鷹足的穆護,手持火棍,前面分別放有兩個祭祀用的火盆。

門楣和兩側立柱上均浮雕纏枝葡萄、忍冬、伎樂、天王。伎樂頭頂帶有頭光,造型、神態各異,尤其是手持的樂器各不相同,有箜篌、曲頸琵琶、橫笛、篳篥、排簫等。其中右側門柱的上部兩伎樂還有未雕刻完的跡象,為研究北周雕刻步驟提供參考。

門扉分左右兩扇,兩扇石門上均飾彩繪貼金,彩繪大部分現已脫落,僅存飛天和蓮花等圖案。每扇石門上均有浮雕石泡釘,分4行,每行6個。

石槨西面由兩塊石頭組成,分別刻有三組畫面,由南至北分別為說法、墓主人降生、狩獵和商旅。石槨北面刻五組畫面,正中間為男女主人出行;其旁邊為兩組最大的畫面,右為墓主人夫婦在家中對飲的場面,左為在葡萄園宴飲的場面;最外側兩組畫面較窄,右為會盟貿易,左為飛天救難的場面。

石槨東側由兩塊石頭組成,分三組畫面,由北向南排列;北側上刻一祆教的主神和供養人,下為山水和橋樑,橋頭有兩個祭祀;中間畫面上為飛天和翼馬,下為橋樑和水獸;南側為墓主人在飛天地導引下昇天的場景。


考古者在石槨上發現一長方形石刻題刻,上面分別有粟特文和漢文譯文文字。從中文部分可以清楚地釋讀出墓主人為“史國人也,本居西土,……授涼州薩保。”於“大象元年薨於家,年八十六。妻康氏。

從以上資料可看出,墓主人及其妻康氏分別為史國和康國人,均屬昭武九姓,也即歷史上所稱的粟特人。昭武九姓胡人活動於今中亞阿姆、錫爾兩河流域,這一地域在漢魏時期稱為粟弋或粟特。粟特人以“善賈”著稱,主要信仰拜火教-祆教,南北朝以後大批徙入中國新疆和內地,通過漫長的絲綢之路頻繁往來於中亞與中國之間,操縱著國際商貿活動,對中西文化的溝通、交流起到過至關重要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