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军进藏女兵 为家为国为信仰(一)

编者按:1950年,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沉浸在解放的喜悦中,全国人民正在为建设祖国而摩拳擦掌。此时,第二野战军第十八军部队,为了解放祖国大陆最后一片土地,在雪山上跋涉,在荒野中行走,在激流中前进。

进军西藏,是人民解放军军史上与长征并肩的艰苦大行军,其中有一批女兵随军进藏。她们中有年轻学生、有妻子、有母亲,为了能参加解放西藏的光荣任务,她们一路艰辛,却无怨无悔。我的母亲,就是其中一员。

妻子,母亲,战士

1922年,我的母亲张文心,出生于山东长清。1938年,在我姥爷张耀南的指引下参加了八路军,在整个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既当过兵,又从过政。

1943年,我的父亲金绍山正任山东泰西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当时我的姥爷任山东泰西专署专员,母亲为妇救会组织部部长。我的父亲母亲就在这一年结为夫妻。后来听魏克叔叔说,父亲母亲的结合在当时被传为佳话,大家都说“金绍山娶了张专员漂亮的大女儿!”

十八军进藏女兵 为家为国为信仰(一)

图为母亲张文心和三儿子金坚合影。

1944年,父母的第一个儿子出生,因父亲老家湖北,母亲老家山东,故取名“金湖山”。在抗日战争年代,父亲忙于战争,母亲忙于工作,大哥几乎就完全托付给了我们的姥姥、姥爷。1948年,我的二哥在河南杞县出生,取名为“豫杞”,出生在解放战争时期的他,也没有享受到父母的亲身照顾。

1949年五、六月间,母亲从原豫皖苏军区电报队已调到河南陈留地委工作。一天,十八军军长张国华的夫人樊近真来找母亲,说:“他们都已经走了(指张国华军长和我的父亲金绍山已率部南下),咱们也马上走,追赶部队去。”两人虽均已有孕在身,仍毫不犹豫地一起踏上了南下的路程。离开豫皖苏这块熟悉的土地时,母亲心里非常不舍,自抗战末期来到水东地区,经历豫皖苏、淮海战役,那么多战友牺牲在这块土地上,豫皖苏人民为了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牺牲。如今,为了解放全中国,豫皖苏子弟兵又要辗转万里进军大西南。

部队过江后,一路势如破竹,前进速度非常快。母亲和樊阿姨两位孕妇终究没有赶上。当时,南方的天气又湿又热,从小就在北方长大的母亲非常不适应,得了疟疾(俗称“打摆子”)。发着高烧的母亲,不得已的情况下打针吃药,知道对怀着的孩子有很大的伤害,母亲当时差点就不想要这个孩子了。好在随队军医给予及时治疗,病情才好转,肚子里的孩子最终也保住了。

1949年7月,母亲向首长们报告了近两个月的行军情况,提出“回河南将孩子生下再说,不要再给部队添麻烦。”当时五兵团政治部王幼平副主任(原豫皖苏军区、十八军政治部主任)考虑后说:“不要回河南了,还是回山东吧,那里既有组织关系又有亲人关系,更方便,老金在前线也放心。”就这样按照首长的指示,王主任派人带母亲经上海转回到山东,于十月份生下了第三个儿子,也就是我。因为当时父亲正在进军大西南的路上,所以母亲给我取名“进军”。

随军进藏

1950年1月,在山东的母亲得知十八军部队接受了进军西藏的任务,正打算带着我们兄弟三人前往泸州的她决定随部队一同进藏。但是,带着几个年幼的孩子在空气稀薄的高原上前进,太不切乎实际,母亲只好将大哥二哥继续托付给姥姥、姥爷,带着几个月大的我去追赶部队。虽然姥姥、姥爷都有自己的工作,但是他们对母亲说:“文心,你放心的去吧,进军西藏的任务也有咱们一份。”

于是,母亲抱着我,踏上了西去四川的路程,沿长江逆流而上。经重庆,到了当时部队所在地——四川省名山县。

到了名山,母亲很快就被分配到53师供给处担任副政委,负责部队后勤工作。由于当时部队在川西剿匪高度分散,供给处工作非常困难。同时,还要做好群众工作,讲清政策“首恶必办,胁从不问”。有的老乡家里有被土匪裹胁去的亲人,母亲要进行劝说,把这些人劝回家。据说一个房东女儿,就是在政策的感召下跑回了家。

十八军进藏女兵 为家为国为信仰(一)

图为部队离开名山时的场景,当地百姓夹道欢送。

昌都战役结束后,川西剿匪任务也进入尾声。1951年春,大部队踏上了进军西藏的征程,父亲已率精干人员先期前往甘孜。离开名山,再往前将进入高原地区。高原气候恶劣,我刚一岁多,母亲不敢冒险带我进藏,只好将我托人带回十八军后方基地——成都。我便也像哥哥们一样,离开了父母。

十八军进藏女兵 为家为国为信仰(一)

图为进藏部队在二郎山上挺进。

1951年4月,川康简易公路已抢修至雀儿山东侧的马尼干戈,母亲她们就可以乘汽车西进。车出雅安经天全,进藏道路的第一道险关二郎山便到了。后来的日子里,母亲多次提起,仍然记得汽车盘旋于坑坑洼洼,坎坷不平的简易公路上,五脏六腑好像要被颠簸出来。过大渡河时,铁索桥在寒风中左晃右摆,恨不能将每一个桥面上的人甩下去。母亲和其他战友想象着当年22名红军勇士的英姿,身临其境下更能体会到勇士们为革命不怕牺牲,奋勇向前的大无畏精神。

人从铁索桥上过,汽车则需要用木浮船摆渡,用钢丝索两岸来回牵运。母亲知足地说,这比155团、157团先遣支队进藏时快多了,因为先遣支队是将汽车拆开用藏族群众的牛皮筏一件件运过河去。

十八军进藏女兵 为家为国为信仰(一)

图为路过折多山。

十八军进藏女兵 为家为国为信仰(一)

图为进藏路上炊事员在做饭。

过了河不久,就是进藏路上的第二座大雪山——折多山。司机开足马力,由海拔3000米、4000米直至5000余米,有不少同志出现了强烈的高山反应,说话气短,呼吸困难。队伍正要在平坦开阔的山坡上安营扎寨、埋锅做饭时,突然间狂风大作,碎石乱滚,沙砾扑面。人难站、眼难睁、口难张。瞬间,刚刚架好的帐篷拔地而起,带着长长的绳子,翻飞着抛向远方。更糟糕的是,部队已经一天没有吃东西了,炊事员没有高原做饭的经验,米饭是夹生的。(中国西藏网 记者/孙健 讲述者/金坚 图片均由金坚提供)

后记:在母亲节之际,谨以此文献给已经逝去的张文心同志及所有十八军进藏女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