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的心腹,被提拔第二年就啞巴了,去世前為何突然又能說話了?

Y_______平源


歷史證明“伴君如伴虎”這句話沒毛病,誠如歷史上號稱仁慈皇帝的宋太祖趙匡胤,殺起功臣也毫不手軟。

看到這種局面,他手下一個聰明能幹的大臣楊信,被老趙提拔成為都虞侯的第二年,突然變成了啞巴。

當時人們以為他是得病成了啞巴,然而令人大跌眼鏡的是,做了12年啞巴的楊信,臨死前突然又會說話了,就在人們驚詫不已的時候,楊信對身邊的親人,道出了他當初裝啞巴的經過。

先說明一點,此楊信不是楊家將楊繼業的父親那個楊信,同名同姓而已。楊信之前和趙匡胤一樣,都是後周周世宗柴榮手下禁衛軍頭目。


▲楊信

我們都知道趙匡胤是怎樣得到的江山吧?

趙匡胤原來是五代後周時期、周世宗柴榮的殿前司都檢點(相當於京城衛戍司令),柴榮生前對他寵信無疑。

後來柴榮因病去世,臨死前拉著趙匡胤的手,把7歲的兒子柴宗訓交給他輔佐,趙匡胤含淚答應了。

小皇帝稱帝不久,突然朝廷上下流傳著這樣一句讖語:“都檢點做天子”。

這句讖語並非空虛來風,都檢點掌握著國家軍事最高權力,在五代十國時期,凡是做過都檢點的最後都做了皇帝。

原來這都是趙匡胤玩的鬼把戲,趙匡胤看到後周“孤兒寡母”好欺負,於是想篡奪後周江山。老趙有十個拜把兄弟,歷史上稱之為“義社十兄弟”。


▲趙匡胤和義社十兄弟

這10個拜把兄弟,掌握著禁衛軍大大小小的權力。趙匡胤的都檢點是禁衛軍的老大。十個小弟想擁立趙匡胤當皇帝。於是接下來發動了“陳橋兵變”。

趙匡胤黃袍加身做了皇帝,隨後建立北宋。他就是歷史上的宋太祖,這一年趙匡胤34歲。

趙匡胤稱帝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杯酒釋兵權”。

趙匡胤不傻,他的十兄弟能擁立他當皇帝。有一天有人出價更高,十兄弟就會就會擁立其他人當皇帝。

趙匡胤感同身受,心說,“別給我講兄弟情深,當初柴榮待我猶如親子,我不是一樣奪了他的江山!”

十兄弟嚇得一個個都辭去了兵權。趙匡胤重新任命了一批新貴。他認為,“新人沒有倚老賣老的資本,總比老將聽話”。

“杯酒釋兵權”後,趙匡胤做了第二件事。



就在任命禁衛軍新官職時,老趙做出了取消禁衛軍:【1.殿前司都點檢; 2.殿前司副都點檢; 3.侍衛親軍馬步軍司都指揮使; 4.侍衛親軍馬步軍司副都指揮使】這四個職位。

老趙意思很明顯,你們不是傳說“都檢點”坐天子嗎?現在我取消了“都檢點”這個職務,看你們還怎麼做皇帝?

於是,禁衛軍最高職位就從“都檢點”落到了“都虞候”身上,那麼,誰做第一任都虞候呢?

有道是“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這個重要的職位,非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莫屬。趙光義為哥哥稱帝立下汗馬功勞,趙匡胤並沒虧待弟弟,兩年後把他提升為最高軍事長官——大內都部署加同平章事(相當於宰相)。

空缺的都虞候由老趙的救命恩人——張瓊繼任。


▲張瓊

張瓊曾是老趙的救命恩人。話說後周顯德年間,趙匡胤南征,在攻打南唐壽春時,城上的士兵向趙匡胤射箭,就在危機時刻,張瓊挺身而出,為趙匡胤擋箭,趙匡胤得以撿了一命。

現在老趙感念救命之恩,加上張瓊確實忠誠不二,於是任命張瓊繼任都虞候之職。

誰知道“伴君如伴虎”,兩年後,張瓊直言不諱上書趙匡胤,說,“陛下的弟弟趙光義,利用職權結交豪傑,有不臣之心”。意思是提醒趙匡胤防備點弟弟,其實這也算合理化建議,畢竟小心駛得萬年船。

誰知趙匡胤看後勃然大怒,馬上宣張瓊覲見,趙匡胤斥責張瓊挑拔兄弟關係,實為大不敬,隨即處死了張瓊。

開寶初,太宗居晉邸,殿前都虞候奏太祖曰:“晉王天日姿表,恐物情附之,為京尹,多肆意,不戢吏僕,縱法以結豪俊,陛下當圖之。上怒曰:“朕與晉弟雍睦起國,和好相保,他日欲令管勾天下公事。粗狂小人,敢離我手足耶?”亟令誅之。”――《玉壺清話·卷七》



太祖趙匡胤為何一件小事就誅殺都虞候呢?

其實這是老趙不自信的地方,他對都虞候這個禁軍最高職位相當敏感,害怕有人效仿他利用軍隊謀反。說是為了兄弟情深純屬扯淡,老趙從沒學會感恩。

趙匡胤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他不相信世上有感恩之人,這是他推己及人的想法。他相信任何人在皇位誘惑面前,都會失去抵抗力。

趙匡胤連他的救命恩人都不信任,於是出現了這樣尷尬的局面:“官員們對都虞候這個職位避之不及”。

不是官員不想幹,實在害怕丟性命。這時趙匡胤指名點姓要楊信做都虞候,楊信再三推辭,老趙不高興了,說,“幹也得幹,不干你也得幹”,皇帝要趕鴨子上架。

楊信無奈走馬上任,為了求自保,第二年,他就以得病變成了啞巴為由提出了辭呈。此時趙匡胤實在找不出第2個人能代替他的職位,因為沒人比楊信更能幹和忠誠可靠了。



▲宋太祖趙匡胤

老趙不批准楊信辭職,專門為他聘請了一個啞語老師,每逢佈置工作,楊信打手勢然後由啞語老師形成文字下發各部門。

楊信一看,這招不錯,可以避免禍從口出,自己的生命安全得到了保障。乾脆把啞巴裝到底吧!誰知一裝就裝了12年的啞巴。

這12年期間,趙匡胤去世,趙光義接替了皇位。趙光義依然任命他為都虞候,之後不斷提升他的職位。在北宋期間,他是擔任禁軍最高指揮官時間最長的人。

太平興國三年(978年),掌禁軍十二年的楊信病倒了,病危時他開口對身邊的妻兒說話了,當時嚇了大家一跳,以為見鬼了,太稀奇了,多年的啞巴開口說話了。

接下來大家明白了他裝啞巴的苦衷了。楊信說:“我要是不裝啞巴,早死多年了,兒啊,請記住,伴君如伴虎,最好的避禍辦法就是裝聾作啞”說完這些醒世良言,楊信腦袋一耷拉——死了。


秉燭讀春秋


題主說的是在建隆二年(961年)被任命為殿前都虞候的楊信吧。(後升為殿前都指揮使)他是在乾德四年(966年)啞的。他並不是真的啞了,而是在裝啞,他為什麼裝啞呢?原因有三個:

1、趙匡胤對禁軍的忌諱

趙匡胤

杯灑釋兵權

由於趙匡胤是靠後周禁軍起的家,所以他對自己的禁軍很不放心,為了將禁軍牢牢抓在自己手中,他想了不少辦法,起初是將禁軍交給自己的親信,北宋禁軍分“兩司”,殿前司和侍衛親軍司,又按職位大小分為都點檢、副都點檢,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都虞候,這些職位都由趙匡胤的親信擔任。可趙匡胤還是不放心,於是搞了個“杯酒釋兵權”,又將殿前司與侍衛親軍司的最高職位都點檢與副都點檢取消,任命資歷較低的軍官來管理禁軍,同時又整頓禁軍,將禁軍中驍勇者升其籍,將老弱禁軍開除,從各地選拔禁軍,徹底打亂禁軍編制,禁軍將領與兵多不相識,安全性大大增加。可即便如此,趙匡胤還是對禁軍不太放心,所以禁軍將領也一直在被監視著,以防萬一。

2、前車之鑑

張瓊

對禁軍進行整頓之後,趙匡胤開始重斬尋找禁軍將領,很快,找到了他的救命恩人――張瓊。後周顯德年間,趙匡胤隨柴榮南征,在攻南唐壽春時,趙匡胤乘皮船指揮,城上的車弩向趙匡胤射箭,箭比房上的椽還要粗,眼看趙匡胤就要被射死,張瓊挺身而出,為趙匡胤擋箭,箭射在了張瓊大腿上,由於射得太深,拔不出來,張瓊於是喝了很多酒,把骨頭鑿開,將箭取出,血流如柱,可張瓊和沒事人一樣,趙匡胤很是佩服。張瓊當了殿前都虞候後,趙匡胤贊其曰"殿前衛士如狼虎者不啻萬人,非瓊不能統制。”

張瓊這個人,雖然很勇猛,但是沒有腦子,直言不諱。在他當都虞候之後發現當時的晉王,自己的前任趙光義利用職權結交豪傑,有不臣之心。沒有心機的他自然不懂什麼叫“疏不間親”,耿直的去趙匡胤面前說他親弟弟要謀反,這不是找死嗎?趙匡胤聽後勃然大怒,斥責張瓊挑拔離間,實為大不敬,隨即處死了張瓊。(“誣毀太宗為殿前都虞候時事”――《宋史》,“開寶初,太宗居晉邸,殿前都虞候奏太祖曰:“晉王天日姿表,恐物情附之,為京尹,多肆意,不戢吏僕,縱法以結豪俊,陛下當圖之。上怒曰:“朕與晉弟雍睦起國,和好相保,他日欲令管勾天下公事。粗狂小人,敢離我手足耶?”亟令誅之。”――《玉壺清話·卷七》)

都虞候本就不受趙匡胤信任,又出了個張瓊,此時的都虞候儼然像個燙手的山宇,誰也不願來當。

3、為求自保無奈只得裝啞

建隆二年(961),揚信被任命為殿前都虞候,有了張瓊的前車之鑑,楊信不敢太過張揚,安分守已。可一想到自己前任張瓊的遭遇,他還是不寒而慄。又在乾德初年(963)年太祖親郊時加封僅仗都部署,官職越多,權力越大,揚信越害怕。於是在乾德四年(966年),他決定裝啞巴來自保:“四年,信病喑”,沒想到趙匡胤對其更為信任:“上(宋太祖)幸其第,賜錢二百萬。五年,改靜江軍節度。開寶二年(公元969年),散指揮都知杜廷進等將為不軌,謀洩,夜啟玄武門,召信逮捕,遲明,十九人皆獲,上(宋太祖)親訊而誅之。六年,遷殿前都指揮使,改領建武軍節度。”短短几年便升為了殿前都指揮使,因為其裝啞,趙匡胤對其非常放心。開寶九年(976年),趙匡胤死,趙光義即位,為宋太祖,也對楊信十分信任:“改鎮寧軍,並領殿前都指揮使”,太平興國三年(978年),掌禁軍十二年的揚信病倒,在他死的前一天,他說話了,他付趙光義說:“遭遇兩朝,恩寵隆厚,敘謝感慨”。趙光義覺得很不好意思,便好言慰勉,還賞賜了不少好東西。

楊信為了自保,竟裝啞十二年,不得不讓人佩服其忍耐力與承受力。也從另一方面表現出了宋朝武將的地位有多麼“尷尬”,沒有人信任,沒有調兵權。這也是宋朝沒有戰鬥力的重要因素。


探尋歷史奧秘


大宋的歷史上,曾經有過這麼一個傳奇人物,他被任命為殿前都虞侯,專門護衛皇帝的安全,先後12年間,他輔佐了趙匡胤和趙光義兩代皇帝。在這12年內,朝堂之上,他也整整啞了12年,沒有說過一句話,就是執行禁軍命令也是由他的僕人代為下達,因為他只能通過喉嚨發出一種特殊的聲音,而這種聲音,只有他的僕人才可以聽得懂。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個啞巴的殿前都虞侯,在他去世的前一天,此人卻突然開口說話了!這時大家才明白,原來他一直在裝啞!此人便是楊信。可是,他為何要裝啞?對於那麼顯赫的官爵,皇帝身邊最信任的心腹,有必要這麼幹嗎?

圖:趙匡胤

殿前司只剩都虞候 趙匡胤削弱中央禁軍對皇權威脅

大家都知道,趙匡胤的江山是怎麼得來的,“陳橋兵變”中正是他的一幫弟兄把一件黃袍披在他的身上,擁立為帝的。而這幫弟兄,他們在北宋建立初期都擔任著中央禁軍殿前司的要職。其職位從高到低,依次是都點檢、副都點檢、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都虞候。就在趙匡胤當上皇帝的第二年,趙匡胤通過“杯酒釋兵權”的方法全部解除了他們的職務,同時,除了保留都虞候這一職位外,其他的職位永久的從大宋的中央禁軍殿前司中砍掉了。明擺著,趙匡胤之所以這麼做,他擔憂的正是萬一日後有人也效仿他“黃袍加身”危及皇權。於是徹徹底底的削弱了禁軍統率的權利,從而減輕禁軍對皇權的威脅。

圖:陳橋兵變

趙匡胤錯斬救命恩人張瓊為哪般?

老哥們的兵權都被解除了,那殿前司也得有人管理吧,都虞候這一職選誰更合適呢?畢竟,此一職專司護衛皇帝身命,掌管整個宮城戍衛,意義非比尋常。於是,趙匡胤想到了自己曾經的救命恩人張瓊。

張瓊是誰?《宋史》記載,張瓊擅長騎馬射箭,在周朝他是趙匡胤的部下,在趙匡胤奉柴榮之命攻打壽春時,遭到弓箭手伏擊,一時萬箭齊發,箭其粗如椽,難以進退,就在趙匡胤眼看要被射中之時,張瓊不顧個人安危挺身而出,剛好替趙匡胤檔了一箭。然而,箭頭卻刺穿了張瓊的肉和骨頭,後來張瓊忍痛讓御醫鑿開骨頭才取出了那把巨箭。如果換作趙匡胤,也許,可能會沒命了。

圖:張瓊

這麼忠心耿耿用生命捍衛趙匡胤的人,自然可以成為擔任都虞候這一要職的不二人選。可是後來,張瓊的命運怎樣了呢?

大家都知道,張瓊為人耿直,直言不諱。在他被任命都虞候之時,趙匡胤還給他派了兩個部下,意在監控張瓊。畢竟,張瓊是粗人一個,有時說話對他的部下很不客氣。張瓊任職兩年後,也就是公元965年,他的下吏石漢青很受趙匡胤賞識。然而,此人居心叵測,詭計多端,一心想扳倒他,於是向趙匡胤誣告張瓊暗自蓄養了上百部曲,蓄意謀反。而趙匡胤信以為真,連查都不查便將張瓊下獄查辦了。最後被賜身亡。後來,趙匡胤知道張瓊被冤,雖然痛心不已,但卻並未追究誣告人的責任。正因如此,此後都虞候這一要職,人人都避諱。

楊信被迫受命都虞候“裝啞”12年保命

接下來,都虞候還得找個可信的人來當。於是趙匡胤又相中了楊信,此人在與人打交道時更加值得信賴。楊信在接到接替都虞候這個職位的皇命時心中異常擔心,但又不能抗命不遵,於是他被迫答應了下來,但是又不得不開始謀劃保全性命的萬全之策。由於前車之鑑,趙匡胤對部下的疑心過重,連張瓊那樣的救命恩人都不放過,豈能放過自己楊信。於是,在楊信繼任都虞候的第二年,楊信突然生了一場大病,病後嘴不能言語,成了一個十足的大啞巴。

這時候,楊信覺得自已應該可以告老還鄉了,可是,趙匡胤知道此事,非但沒有因為楊信的啞免去他的官職,反而比之前更加信任楊信,在第二年又授予楊信節度使一職,再後來,乾脆連殿前司這種更高級別的官職也由他擔任。

圖:中央禁軍

後趙匡胤去世,趙光義繼承帝位,他繼續重用楊信。接下來,殿前都虞侯這把椅子楊信一坐就是12年。那一年,楊信由於上了年紀,一病不起,在臨終前一天,突然開口說話了!他勸告後人要忠於朝廷、銘記恩德,並且對前來看望他的趙光義,他聲情並茂地表達了他對兩朝君王知遇之恩的深切感激之情。此時,眾人才知道,原來他是為了保全自己才不得不裝啞12年。此時,驚訝的趙光義非但沒有怪罪他,還下令善待楊信一家,以慰忠心。

這正是楊信為何整整啞了12年,去世前突然說話的原因。由此可見,楊信是個極其聰明的人,他勇武、果敢,既懂得為臣之道,又懂得收斂鋒芒消災避禍。自古伴君如伴虎,在歷史上因呈一時之聰明而誤了性命的人大有人在,像三國曹操手下的楊修,還有前面說的張瓊。相比他們,楊信的做法,不但保全了自己避免成為別人的眼中釘,肉中刺,同時,也蔭及子孫後福不淺,獲得世人尊敬。可以說,他的大仁大忍真的是一般常人所不能及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