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海的由來

中南海的由來

中南海在普通民眾的眼裡是那麼的神秘和威嚴,這主要原因是因為建國後,這裡成了黨中央和國務院的辦公所在地,因而成了全國的最高領導中心有關。其實在不太遙遠的元明清時代,這裡僅僅是皇家園林,其所擁有的政治意味和神秘色彩,也不如後來那麼濃厚。

中南海是全國最高的領導中心,也是著名的風景區,中南海位於故宮西側,面積約1500畝,其中水面700畝。不過對北京這個非沿海城市中,又怎麼出現海呢?這並非北京人故弄玄虛,而是另有緣由,追溯歷史就會發現,原來中南海的“海”,出自蒙古人之口,在蒙古語中,“海”是“海子”的簡稱,有花園的意思。又因為它地處北京的中南方位,所以他們把這一帶風景秀麗地區統稱為中南海。在歷史的記憶裡,中南海之名,始於元代,並一直沿用至今。

中南海的由來

從方位上看,中南海在故宮西側,是中海和南海的合稱。在此基礎上,中南海又與北海共同構成了西苑三海,也稱作太液池。西苑三海是我國曆史非常悠久的皇家園林,而在三海一帶原先只有一片小山和水池。於公元907年,遼建國後,統治者選中了這裡作為遊玩之地,於是便對水池進行了開拓和深挖,引玉泉山泉水灌入,名之為“太液池”。

到了金代,這裡開始成為皇帝的離宮,在此修建了不少的宮殿,即現在中南海的北半部有太液池和大寧宮等宮殿、園苑,被稱之為“西苑太液池”。形成了金朝“太液秋波”的燕京八景之一。

到了元朝,建大都城時,將太液池包入皇城之中,在其周圍佈置了大內、隆福和興聖三組宮殿。元朝的太液池範圍相當於今日的北海和中海。成為了北京城最大的風景區。

明代,明成祖定都北京後,從1406年起,營建新的皇宮,在元朝宮殿位置的基礎上,向南移動,皇城牆也隨之南移,太液池成為了皇帝的行宮。為豐富皇城園林景觀,大規模挖掘了南海,挖出的土方和開鑿筒子河的土方堆成了景山。北海、中海、南海統稱為“太液池”,屬於皇城西苑,並正式分為北、中、南三海。

中南海的由來

清朝定都北京後,撤消了皇城內諸內建供奉衙署,將西苑大片土地改為民居,並對三海大加拓建,在三海周圍設置“內紅牆”,御園範圍退縮至內紅牆之內,現在建築就多屬清代遺物,中南海被列為了皇家專用禁苑,相對政治象徵紫禁城,清帝更喜歡園居,順治、康熙、乾隆諸帝均在中南海內興建殿宇館軒,作為避暑聽政之所。康熙皇帝時,一些政務開始在離宮別院處理,中南海也逐漸成為了清王朝的政治中心,並且每年都要在這裡奉行許多盛大活動。如陰曆七月十五的盂蘭會, 每到這一天的夜晚,宮女們會興高采烈地把成千上萬盞荷花燈放在了水面上,讓人看上去流光逐波,頗為壯觀;中秋節前三天的時候,集上三族大臣侍衛在紫光閣前校射,而且皇帝也要搭弓射箭,以示王威;每科殿試武進士,皇帝也要親臨紫光閣檢視騎射;冬天的時候,等到湖水封凍,則命八旗禁旅在池中習冰戲,練技藝,有時候乾隆來了興致也會親乘冰床遊湖。同治,光緒年間,慈禧太后及皇帝按禮制在十二月從頤和園移居紫禁城時,也多在中南海內居住,僅行禮時前往紫禁城。

民國初年,中南海依然是國家的政治中心,袁世凱、黎元洪、曹錕的總統府,張作霖的大元帥府,北洋軍閥政府的國務院,攝政內閣都曾設置在這裡,北伐戰爭之後一段時間,中南海一度被闢為公園,供人遊覽。國民黨時期,何應欽的“北平軍分會”,李宗仁的“北平行轅”也曾設在中南海里。

中南海的由來

新中國成立後,中南海一直是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所在地,許多重要的歷史性會議都曾在這裡召開。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等老一輩革命家也曾在此居住和辦公,從此中南海作為全國的最高領導中心而聞名於海內外,也成為世人目光關注的焦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