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生莲手中的精彩人生

右手平端绣绷,左手捏针,一缕缕五彩的丝线在灵巧的双手中上下翻飞,交织相融,汇聚成一幅幅形态各异、内容丰富的美丽画卷……每天下午,平安驿袁家村的一间小小绣房内,冶生莲和她的小伙伴总会沉浸在这里绣山绣水绣花鸟。从2012年开始接触刺绣至今,7年时间不仅练就了精湛的绣技,更绣出了她的精彩人生。

2000年,冶生莲下岗了,为了增加家庭收入,她在朋友和家人的帮助下,在城东区共和路租下了一间小店铺,做起了润滑油生意,由于她待人热情诚恳,诚信经营,润滑油经销店由小到大,逐步发展成为润滑油代理专卖店,并安置了5名下岗职工,先后6次被省、市及城东区工商局评为“诚信个体工商户”、“先进个体工商户”、“价格诚信先进单位”、“光彩之星”、“放心门店”等荣誉称号。

通过自己的努力,冶生莲的生活逐步富裕了起来。当她看到社区里无业、失业、残疾妇女无经济来源、生活困难时,不由想起自己当年下岗时的困境,为此她萌发了带领她们用自己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想法。2012年11月,冶生莲参加了编织、刺绣技术培训班。并掌握了技术,了解了销售渠道,主动把社区里没有稳定经济收入但能够进行手工劳动的家庭妇女和下岗职工以及残疾人员组织起来,为她们进行免费培训,并成立了“依莲”阿娘手工编织队。

很快,姐妹们掌握了基本的手法,一批批手工编织的地板袜、包袋、儿童手工刺绣工艺布鞋、民间盘绣、拉绣、十字绣、丝带绣等作品在各种集市上供不应求。经过几年的发展,“依莲”阿娘手工编织队手工编织培训工作室已覆盖湟中、湟源、大通、平安、贵德等社区县,并建立了5个手工艺培训点,拥有长期从事手工编织人员60余人,为带动西宁周边县乡妇女脱贫致富起到了带头作用。

从画画到走针,从在破布上练习,到简单的荷包、小挂饰、鞋垫绣品,没有刺绣基础的冶生莲只能从最简单的步骤开始,一针一针地练习,尽管指头上早已像蜂窝一样全是针眼,但倔强的冶生莲却跟绣花针“较上了劲”,始终不肯服输。“那个时候手太笨了,绣出来的东西歪七扭八的,现在如果你让我去看当年绣的东西,那完全是一种惨不忍睹的感觉。”想起初学编织刺绣的情景时,冶生莲笑着打趣道。

“刺绣本身就是一项古老的技艺,虽然老一辈有人会做,但会这门手艺的人不是很多。”虽然我是男儿身,但传承这事儿需要有人去做啊。”平安区沙沟乡沙沟村村民韩彪对记者说。如今,韩彪通过快手平台,现场演示刺绣牡丹花,一幅作品能卖到8000元至上万元不等。

因为时代背景的不同,刺绣的手艺,是67岁的土族阿姑牛麻素少女时期就学会的。她告诉记者,那是个年轻媳妇都会扎花的时代,没有人特意教。她就坐在母亲旁边,看着母亲一针一线地缝制。时间长了,自己摸索着也就会了。“我从小就爱做一些手工活,原先只是因为兴趣在家做着玩儿,没想着靠做这个赚钱,只是在周末或节假日的时候会把家里做多的盘绣拿到集市上来卖”,后来越做越多,又开始往亲戚家送,有时候一做就是一整天,闲的时候就会想做,要是不做,心里空落落的,心慌得很。”她眯着眼笑着说。

传承民族特色手工艺,创新产品,提高产品竞争力,发扬巾帼志愿服务精神,为更好传承民族文化和民族工艺不断努力。冶生莲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在冶生莲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刺绣,冶生莲也逐步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她利用闲暇时间远赴湖北、四川、苏州等地给那里的妇女们进行培训,并被邀请到高校向学生们讲解传统刺绣法。7年间,冶生莲先后开展了7期培训班,培训人次达700余人。资助了17名贫困学生,为贫困山区开挖2孔“母亲水窖”;积极参与“爱心妈妈”项目,为青海省55名留守儿童编织过冬毛衣和围巾开展送温暖活动;2015年母亲节期间为60名爱心妈妈送去了60套手工编织包。为青海省妇女儿童基金会资助1000元人民币。工作室先后荣获西宁市妇女创业示范基地;全国巾帼科技特派员暨新型职业女农民培训班优秀学员奖;工作室带头人冶生莲本人先后获得“善行义举社会公德模范”;“感动夏都最美妈妈”;青海省“最美家庭”;城东区道德模范等多项荣誉称号。

如今,冶生莲的刺绣作坊在当地已经小有名气,每年都能创作刺绣上千张,为作坊里的姐妹们带来近万元的收入。“没有一个人生来是任何事情都会的,但只要有心,什么都难不倒,有志者事竞成嘛。”在采访结束时,冶生莲感触颇深得告诉记者,是刺绣改变了她的生活,也成就了她的梦想。(记者叶文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