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是鐵心,但鐵心溫度二三千度以上,呈半融熔狀態,早已失去磁性,為何還有地磁?

007131774687


如果有人告訴你,我們對地球內部的瞭解如同瞎子摸象,他一定是在撒謊,因為我們根本不曾真正觸摸過地心!

挖穿地球試試

地球內部究竟是什麼?這個問題是人類長期思考的問題。有比較樸實的同學提出,不如咱們挖一挖試試?於是上個世紀,世界上的兩個爭當老大的國家,美國和蘇聯決定比一比,看誰挖的深。


1957年,美國科學家正式提出了莫霍計劃(Project Mohole)。這項計劃預計會耗費1500至2000萬美元,負責鑽探作業的“CUSS I號”鑽井船在墨西哥瓜德羅普島近海3558米水深處鑽了5口深海鑽井。最終記錄——最深達183m!

蘇聯人笑掉大牙,他們計劃超深鑽目標深度為15000m,但不在海底開始鑽,打算在科拉半島上來票大的。不得不說蘇聯人確實一根筋,科拉井於1970年開鑽,1983年,鑽孔首次突破了12000m的深度。而到了1989年,科拉超深鑽孔深度更達到了史無前例的12262m。隨後,蘇聯破產解體了,鑽井也廢棄掉了。

儘管科拉超深鑽井是地球上最深的人造物,但它離挖穿地球相去甚遠。如果將地球半徑比作籃球之神——邁克爾.喬達1.98米的身高;那麼這個鑽孔不到4毫米深,就頭皮屑的厚度而已!

聽一聽地球內部的聲音

科學家沒有辦法把地殼挖穿,他們怎麼知道那麼多?買過西瓜嗎,同學?科學家們主要靠“聽”地震波。

現在主流理論,地球的構造是分層的,由外至內分別是地殼、地幔和地核。

1909年,地震學家莫霍洛維奇就“聽”到了地幔。為了紀念他的貢獻,人們就將地殼與地幔的分界面命名為莫霍面。加州理工學院的賓諾·古登堡通過統計全球地震數據,發現地球內部存在著一個液態的地核。地球構造的最後一塊拼圖是由丹麥地震學家英厄·萊曼補上,計算了大量地震波速度後,她得出結論,地核內應該還存在著一個固態的內核。

但這一切,我們目前給出的都只是猜想和理論,畢竟我們只是到達了頭皮屑的深度,離真傢伙挖穿地球,我們還差的太遠。

地心磁場的推論

看了我前面的描述,同學們對於地球內部的結構應該心裡有點數了吧。既然一切都是靠猜測的,我也只能給出目前最多人這樣猜的結果。


地球的磁力來自地球的外核。1949年,劍橋大學的E·C·布拉德提出一種理論,認為地核的液態部分在以某種方式轉動,實際上成了一臺電動機,創建了地球的磁場。按照這個理論,地球裡面對流的液體,在某種意義上起著電線裡的電流的作用。

與題主的意見相反,沒有液態核的物體──比如月球和火星──就沒有磁力。普遍的科學家認為:磁場的形成與地核的轉動有關係,與地核是液態的有關係。

結語

這個理論基本全靠猜,因為它無法解釋更多的其他東西,例如:地磁場逆轉;在過去的1000萬年裡,地球磁場總共發生了大約200次逆轉,原因搞不清楚。這一直被稱為“地質科學裡最大的未解問題”。

人類的科學其實真的非常幼稚和初級。同學們繼續努力吧,起碼這個世紀把坑挖得更深一點,試試挖破頭皮。


貓先生內涵科普


地殼以下是地幔,兩者的交界面稱為“莫霍界面”,地幔的厚度比地殼厚多了,一直可以延伸到地表以下大約2900千米。地幔主要是由含鐵和鎂的硅酸鹽類礦物組成,由上而下,鐵、鎂的含量逐漸增加。而到了地下2900千米深處以下部分則是地核,地幔和地核的交界面稱為“古登堡界面”。

地震波在通過古登堡界面後,地震波中的橫波突然消失,證明該深處以下的物質很可能是熔融狀的物質,科學家發現地震波在地核中的傳播,和在高溫高壓下鐵中的傳播狀況相似,所以推測組成地核的物質,很有可能是極高溫度和高壓狀態下的鐵和鎳。地球的外核是熔融狀態的鐵和鎳,內核是固態的,目前普遍認為地球的磁場源自“外核中高溫高壓的鐵鎳金屬,圍繞著內核的流動而產生”。


地理沙龍


地心內部岩漿狀態範圍沒有磁場,岩漿是含有多種元素礦物質的混合物質,磁應該在80度°以上高溫就失去磁性,人工剛合成好的磁性材料本不含磁,只有地殼以外的鐵元素礦物質,才能與磁性物質產生磁場,地殼的磁場形成關係,是地殼以外的鐵元素礦物質,與空間磁場效應下,才能形成地球磁場,才能形成地球的南極和北極。

本評論於2019.5.12


空間學科


地球磁場的產生原理是發電機原理,是電生磁,在地球的核心,地核有兩部分組成,為外核和內核,外核為液態而內核為固態,在高溫,高壓壯態下,核心鐵鎳原子中的電子會拖離原子核變成自由電子,在地球的自轉狀態下,電子圍繞內核轉動形成電流。然後形成磁場







夢程771


地球由原子組成,原子為能量體,地球為電磁複合體,能量就是電場,電場轉化磁場,溶化鐵鎳佔少數,故對地球磁場不是關鍵因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