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贾樟柯:我还是个小人物

专访贾樟柯:我还是个小人物

专访贾樟柯:我还是个小人物

四月的北京下了一场冷雨,我去贾樟柯导演工作室的途中恰好赶上。外面的雨淅淅沥沥,屋内的气氛有些沉闷。作为电影《半边天》的监制,贾樟柯要分担一部分宣传任务。

我到的时候,他正在接受一家视频媒体的采访,我站在人群之外保持安静,偶尔探头观望,他的头被器材遮住了,只能看见一个人的身体被围在种种工具之中。

贾樟柯的声音极为平和,听起来像是始终微笑着的。不管对方提出的问题或圆润或犀利,他都能微笑着,语调平和给一个答案。

专访贾樟柯:我还是个小人物

他从一堆器材中间解脱出来,在短暂的休息之后,我们在他的办公室里进行了这次采访。他整个人松弛的靠在沙发上,带上了墨镜,点燃一只雪茄,静静的盯着自己吐出的烟圈,好像在玩似的。

那对我来说是一次很特别的采访,我觉得提问者有时像中医把脉,或许一个小时,或许两个小时,望闻问切之后,只要不是蒙古大夫,总能察觉出一些症状。但是在贾樟柯这里,聊到尾声,我依然没有摸到他的脉搏。

他给我的感觉很奇怪,我有时候会遇到因为虚假而产生距离感,有时候会遇到因为真实而产生熟悉感。而贾樟柯给我一种陌生而有距离的真实感,你相信他说的话,但是那种话很难懂,也很少有人讲。

但我想,在整个过程中,我们保留了彼此的真诚。我没听懂的时候,会说我回去想想。他没理解我的问题,也会再问一遍。没有人张嘴胡说,这是真诚交流的态度。

不懂对他来说应该不是伤害,不懂装懂才是。但有时候,你也知道他是有一个界限的。那个位置就在那儿,不是逼问或者技巧能够跨过去的。他的底线就停在那儿,绝不后退。

专访贾樟柯:我还是个小人物

采访是两个武人过招,他惯爱用云手。不推你,也不拉你,就守住那个位置而已。也许我再用力一点,面目狰狞屡下杀手,会多得到一点什么。但我不能那么做,不是豁不出去,而是狠不下心。面对一个始终微笑的人,至于吗?

他的情绪是极为稳定的,别人很难刺激到他,聊到高兴的时候不过微微一笑,惆怅的时候也就叹息一两秒。他很温和,但无比坚定。

采访快结束的时候,我问他,“你觉得你是一个好相处的人吗?”

他说:“我不是。”

我果断点头,“你不是。”

我不是他的影迷,当然也不是能够真正解读他的人。为了避免误读,我尽量少一些自以为是的理解。尽量把完整的对话展示给爱他的人,如他所说,他自有他的观众。

主编手记

妙人SHOW NO.018

page

1

半边天

此次贾樟柯监制的电影《半边天》,是由五个国家五个导演共同执导,以女性为主题的大命题创作。《半边天》的中国部分,是由青年导演刘雨霖执导,著名演员刘蓓、王珞丹主演。贾樟柯看完成片,他觉得影片已经超出了他的预期。

贾樟柯评价说:“五个国家五个单元的五个短片,其实给我一个整体性的感觉,就像是在看一部电影。虽然空间会跳跃,人物会跳跃,肤色都会变,但是他们内容上是有机的紧密的衔接,就像是在看一部电影的五个篇章。”

专访贾樟柯:我还是个小人物

由刘蓓和王珞丹演绎的部分讲述了母亲和女儿的故事,在贾樟柯的人生中,母亲也对他有很大的影响。他说:“因为我父亲是个文人,他给我智慧的一面。母亲给我果断的一面,她行动力很强,绝不拖泥带水,也不思前想后。”

在当今社会,依然有很多人认为照顾孩子和做家务都是女性应该承担的责任。一旦某一方面出了问题,人们的反应还是去责怪女性。

对此,贾樟柯说:“我觉得男性还是不太了解女性的付出。《半边天》里有一个比喻很打动我,说你看那个高压锅都有一个出气的地方,但对于女性来说,承受什么都要自己去消化。比如带孩子做饭,很多男性认为是天经地义的,说说笑笑就能做的事情,但其实女性在其中承受了很大的孤独感和压力感。”

专访贾樟柯:我还是个小人物

我问:“您妻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女性?”

他说:“她是一个愿意去理解人,也能够理解人的女性。愿意理解人是善意,能够理解人是能力,她结合的非常好。”

我问:“刚刚咱们说的做家务这些,在您家里,都是谁在做呢?”

“大部分是妻子在做。”他笑,“所以说,我这样的人都需要反思。”

page

2

迫切想要走上社会的小镇青年

贾樟柯出生在山西,一个叫汾阳的小县城。在他的印象里,孩童时期大多数时间就是和小伙伴们一起在街上游荡。街上的每一家店铺每一个角落,他都无比熟悉,他是在街上长大的孩子。

贾樟柯父亲是中学的语文老师,母亲是售货员,家里还有一个姐姐。他不是无家可归,但总是彷徨街头。

我问:“那时候有目标吗?想过长大做什么吗?”

“没有,”他说:“长大就是目标。”

那时候有一个说法是“走上社会”,贾樟柯和他身边的伙伴们迫切的希望能够早点长大,去参加工作,不再花家里的钱,就算是走上社会长大成人了。

基于这个目的,有的人小学没毕业就去上班了,十几岁的孩子到厂子里做一个通讯员,拿个报纸递个茶,有了一份工作,那是很开心的事情。

专访贾樟柯:我还是个小人物

贾樟柯说:“我也不爱学习,爱玩。成绩也一般,非常一般。”他着重强调了一下。但是,他没办法像那些伙伴一样辍学走上社会,因为家里有一个做老师的父亲。

做为一个语文老师,贾樟柯的父亲有深厚的古文功底。贾老先生的爱好之一就是教儿子写古体诗,他出一个命题,自己先写一首,然后要求儿子应和一首。这种并非完全自愿的胁迫式教学,让贾樟柯和文字产生了亲密联系。

后来贾樟柯读了高中,开始接触朦胧诗,顾城、北岛、汪国真、席慕蓉……很多朦胧诗人他都很喜欢,自己也会模仿着去写。

我问:“为什么不去做一个作家呢?”

贾樟柯小学三年级就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作品,他能够以笔为生的。

“不知道怎么去成为一个作家,作家不都是业余的吗?”他笑,“你让我真当一个作家,估计我也不干,我那时候太贪玩了。”

后来我们聊到如果不拍电影,可能会过什么样的人生。贾樟柯想了一会儿,他说:“我可能一直写作,做一个业余写作者,也可能当个小学老师或者开个什么店。但有一点,我肯定不会在体制里生活。”

他说他十九岁的时候就告诉自己,不要在体制里生活。

page

3

并不渴望大城市的小人物

在考北京电影学院之前,贾樟柯从没有离开过山西。他说:“那时候老家的大学没有电影专业,如果老家有,我就不会离开老家。我不是很渴望去大城市,我充分享受小城市的人际关系和生活方法。如果今天,我可能就在太原读大学。”

时间拉回到1991年,贾樟柯第一次报考电影学院,落榜。1992年,第二次报考,落榜。

贾樟柯说:“我那时候想当电影导演,但是也没门路。听说北京有这样一个电影学校,那就只能一次一次去考。也没觉得一定能考上,但是我每次专业成绩都排前二前三,就是文化课不行。因为我报考的是文学系,能考到二十八岁,我就每年都去考一下。考上就考上,考不上拉倒。”

专访贾樟柯:我还是个小人物

1993年,贾樟柯第三次报考电影学院,谢天谢地,考上了。

小镇青年,进京了。

有人说:“从小地方走出来的人,都容易压抑、绝望、孤独。”我深以为然。在贾樟柯的电影里,也常常能够感受到压抑、绝望而孤独的氛围。我问他,“你会常常有这些情绪吗?”

他笃定的回答:“从来没有。”

“从来没有?”

“从来没有。如果说我电影里的人绝望,不是因为他来自小地方,而是因为他是人。人本来在这个世界上就充满了绝望感和孤独感,跟小地方大地方没关系。”

“不会有自卑感吗?”

“当然不会啊,为什么会有自卑感呢?”他反问我。

我说:“我就是小地方走出来的人,我就有自卑感啊。”

他说:“那不应该有的。”

专访贾樟柯:我还是个小人物

不会自卑的贾樟柯对北京的初体验跟绝大多数人都不一样,有人会感慨于北京的灯火霓虹和繁忙街道,有人会沉醉于古朴的建筑群和潮流艺术区。

而在贾樟柯这里,北京对他最大的意义是:“能看到以前知道名字但是没机会看的……”

我以为他会说建筑或者人或者现象,但他说的是:“电影。”

“戈达尔啊,黑泽明啊,伯格曼啊,以前都只知道名字,哪有机会看啊?在电影学院,我们一天可以看四个电影,那四年都看疯了。”

他说的应该是高兴的那种疯,在电影学院,他过得特别滋润。很多人说贾樟柯是电影天才,我问他:“你觉得自己是有天赋的吗?”

他点头,“算有天赋的。”

专访贾樟柯:我还是个小人物

1997年,贾樟柯拍了他第一部剧情长片《小武》。第二年,他带着影片去柏林电影节。

他说:“我有两方面很奇妙的感受。一方面,我觉得我就是最好的,去柏林我就觉得最佳影片肯定是我,那就是我。但同时又觉得无所谓,电影能放出来就行。有地方放,有人看,就挺好的。”

在柏林,《小武》获得了国外观众和评审的强烈认可。但贾樟柯对于他们的反应是保持距离感的。

我问:“不管别人怎么评价你的电影,你都能始终保持自我肯定吗?”

贾樟柯说:“我基本上不需要别人肯定,我拍电影这个过程就像过家家一样,过家家是不需要别人肯定的。享受这个过程,就可以了。”

专访贾樟柯:我还是个小人物

从1998年开始,贾樟柯带着他的多部作品征战柏林、戛纳、威尼斯,屡屡收获大奖。在世界三大电影节上,贾樟柯是常客,也是贵客。后来熟了,干脆请他做评委或者评审主席。

在国际舞台上,贾樟柯从崭露头角到声名鹊起,如今说举足轻重也不为过。但是在国内,认识贾樟柯的人或者看贾樟柯电影的人,是很少的一部分。这一点,我是从电影票房数据上得出的结论。

有人为贾樟柯写了一篇文章,里面说了一句:“没有观众,是电影导演的最大耻辱。”

我拿来问他,贾樟柯说:“不算一种耻辱,但算是一种伤害或者遗憾。导演一直在寻找观众,没有人会拒绝观众。”

我问:“你也觉得被伤害或者遗憾?”

“没有。”他说:“不客观的时候会有伤害,当你客观的理解自己的工作特点,理解中国电影的现状,就不会觉得受到伤害。”

专访贾樟柯:我还是个小人物

在国内,贾樟柯的崇拜者最集中的地方是山西。在山西的贾樟柯,就像在内蒙的凤凰传奇。

我在山西传媒学院读的大学,很多老师都是贾樟柯影迷,他们会在课上放贾樟柯的电影,一遍又一遍的讨论分析,哪怕未必得到他们想要的那种反馈。

我问贾樟柯,“你觉得他们为什么喜欢你?”

贾樟柯回答:“我觉得就是作品亲近。”

“地理位置上的?”

“生存经验上的。”

贾樟柯的电影永远都在拍小人物的故事,二十年过去,那个小镇青年已经成了蜚声国际的大导演,我很好奇,“你身边还能经常接触到小人物吗?”

他笑:“我也是个小人物啊,我还是个小人物啊。”

page

4

不是想象中的贾樟柯

贾樟柯本人和贾樟柯电影是一体的,他们常常给人一种不好下定义的感觉。

就像我问工作人员:“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啊?”对方总要歪着头想一下,没有人能脱口而出的概括,或者干脆说“不好说”。

跟他交谈之后也会产生那样的感觉,他不是简单几个词可以定义的人,也不是几千字的文章就可以分析透彻,艺术家不是那样浅薄的。

我请他给不了解贾樟柯的人推荐一部电影,他推荐了《山河故人》。我很意外是这个答案,因为这是贾樟柯电影中最不像贾樟柯的片子。

在《山河故人》上映后,曾有人打电话给贾樟柯控诉自己的失望。但是当我提出这个问题后,贾樟柯还是选择将这部影片推荐给不了解他的人。

也许被批判和被误解都是他能承受的,他可能还是在寻找他的观众。

专访贾樟柯:我还是个小人物

贾樟柯已经拍了二十余年电影了,但是说起快乐和幸福感,他永远想起的都是拍电影的日子。在片场,贾樟柯只有两种状态,坐在那儿想事情,走过去说戏。

我问:“你在片场是那种会发脾气的导演吗?”

他忽然笑了,“你觉得我是会发脾气的还是不发脾气的?”

我苦笑,“说实话,我摸不准。虽然我们聊到现在,但我预测不了你的答案。”

他腼腆的说:“发脾气是难免的,发脾气也是助推效率的一种方法,证明你要强调一些事情。”

我问:“你发脾气的表现是什么?会沉着脸还是大声呵斥?”

他笑,“都有。”

“起作用吗?”

他笑说:“非常起作用。电影是独裁的艺术,没办法,电影不能讲民主的。”

专访贾樟柯:我还是个小人物

除了拍电影,贾樟柯没有什么大目标。名利物质都不是他追求的,不是很有所谓。他说自己是很好养的人。

采访那天,他穿着看不出牌子的长裤、毛衣,普通搭配,说不上潮流和质感。

贾樟柯很满意,因为那是妻子让他穿的。他说给他穿什么他就穿什么,自己只要求是深色的就好,那是在山西生活多年行成的习惯。山西风沙大,浅色容易脏。

贾樟柯说:“只要衣食无忧,就不觉得人生艰难。”

在片子不能放出来的时候,也不觉得艰难吗?

他的答案是:“也不是太艰难,某种程度上还挺好玩的。这是真实的想法,会有不平的感觉,但是也有不平凡的感觉。感觉自己在做一件与众不同的事儿,能带给自己一种骄傲感。”

电影之外,贾樟柯没什么目标,但是他很忙碌。

贾樟柯说:“我已经有二十年没有不工作的时候了。比如春节,有三天时间不工作,主要就是睡觉,我是一个枯燥的人。”

这不像贾樟柯说的话,我说:“你是不觉得自己枯燥,你是觉得别人认为你枯燥吧?”

他说:“对,我不枯燥,别人会认为枯燥。”

他的时间,一半在山西,一半在北京。除了拍电影,他还喜欢吃。在汾阳贾家庄,他开了一家餐厅。聊起这个贾樟柯非常得意,“非常好吃,很火爆,一座难求,价钱公道。”

我说:“很多人是冲着你去的吧?”

他来了兴致,摘下墨镜揉了揉眼睛,开始认真的跟我讲生意经,某些字眼带着家乡口音,仿佛一下子回到山西。

他说:“开餐厅这个事,冲着什么去都没用。开一年两年,再往下去还得是物美价廉,做得好吃,这是主要竞争力。”

我说:“假如两个人在你的餐厅点四菜一汤,两碗米饭,多少钱?”

他默默算了一下,“五十多块钱。”

的确,是很公道的价格。

我问他:“你理想的生活状态是什么?”

他回答:“每天中午能够睡个午觉。”

我说:“这你可以做到啊,你可以左右自己的时间。别人给你安排中午的工作,你说你不做就好了。”

贾樟柯说:“我完全不能左右自己的时间,我不可以说不做,那样工作就完成不了了。”

除了拍电影,他还管理着十一家公司。

他说:“想做不同的事情,就要开不同的公司。做电影院,开电影院的公司。做电影展,要开电影展的公司。事儿都是艺术的事儿,但是管理都是商业管理。每家公司的帐看一天,也要看十一天,那是必然的代价。如果不看帐,就不能开电影院了,那想提供的放映空间就没有了。”

“以前获得了一些认可,但是还没开这么多公司的时候,是不是没这么忙?”

“一样。”他说:“我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就获得了认可,九七年拍《小武》,九八年就获得认可,一直忙到现在。九七年是我比较闲散的一年,我把九七年视为我步入社会的一年。”

我问:“你怀念那时候吗?因为那时候你有很多时间。”

贾樟柯肯定的回答:“不怀念,因为今天可以做很多事情,可以帮到很多人,我还是喜欢现在。”

专访贾樟柯:我还是个小人物

妙人SHOW

主编丨赫希同 商务丨周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