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友諒戰死鄱陽湖,為何朱元璋在戰後會感到害怕?


鄱陽湖大戰是中國歷史上最大一次內海戰役,也是中世紀時期世界規模最大的水戰。同樣也是歷史上繼赤壁之戰後的又一個以少勝多的典型戰役、這場戰役對於朱元璋和陳友諒來說,是具有決定意義一場戰役。經此役之後,朱元璋徹底控制了長江中游。為朱元璋統一江南奠定了基礎。這次戰役朱元璋大軍20萬餘人,漢軍65餘萬人。最終結局陳友諒戰死。朱元璋險勝。

自元末紅巾軍大起義。拉開了反元的大序幕。經過幾年之後,在南方形成了三大勢力集團,一個是張士成。一個是朱元璋,一個是陳友諒。其中以南京為中心為勢力範圍的朱元璋。在他西面就是“大漢皇帝”的陳友諒。兩個野心勃勃的活曹操,為了爭奪天下,也就是為了控制江南地區展開了一場註定的較量。朱元璋時年35歲,陳友諒時年43歲。在公元1363年8月30日,碧波萬頃的鄱陽湖上戰船密佈。一場大戰即將開始, 在當時,從軍事勢力。經濟水平。武器裝備陳友諒都遠遠強大於朱元璋。勝利的天平已經註定了。

水戰最重要的問題就是地利。陳友諒控制了鄱陽湖的上游,扼守了南京的上游和咽喉之地,安慶、九江、武昌三個戰略重鎮,用“地險而兵強”四個字來形容一點都不為過,水軍主力和戰船數量力量就是朱元璋的10倍。公元1360年、陳友諒統水陸大軍並進。10萬大軍突破朱元璋的長江防線,直抵南京城下。而作為兵法大家,朱元璋依舊還是老辦法,也就是誘敵深入的戰略,由於陳友諒的軍艦巨大,而朱元璋的軍艦比較小。所以將陳友諒的主力由寬闊的江面誘入狹窄河道,陳友諒軍艦無法展開作戰,朱元璋左右伏擊,老天爺也不幫陳友諒,鄱陽湖突然潮落,陳友諒鉅艦擱淺。進退無路基本被全殲,陳友諒在麾下拼死護衛下殺出重圍,逃回老巢回九江。朱元璋乘勝追擊,佔領了江西湖北部分地區實力大為增強。但最大收穫是得到了一代名將傅友德。

此戰以後陳友諒被迫退守武昌,公元1363年四月,陳友諒乘機進兵溯江而下。號稱80萬水陸大軍直取——鄱陽湖畔的南昌、陳友諒大軍以水師為主。由於同歐洲國家真正意義上的海戰不同,中國歷史上的水戰基本是以內湖也就是江河湖為主,同歐洲國家有著本質的不同。這次戰役成敗的關鍵在於能陳友諒能否迅速佔領南昌。陳友諒十萬水師輪番攻取南昌,鄧愈拼死守護城池,把陳友諒死死拖在南昌不讓陳友諒前進一步。朱文正又經常派兵襲擊陳友諒大軍。雖然陳友諒數日進攻都無功而返,南昌依舊牢牢地掌握在鄧愈手裡,得到鄧愈求救的朱元璋立即帶兵救援。

朱元璋這次集結大軍二十萬到達長江至鄱陽湖的入口。朱元璋到達以後,不急於解救南昌,而是堵住鄱陽湖三個出口。就意圖將陳友諒的主力徹底消滅在鄱陽湖。陳友諒也深知其中利害,只好解除南昌之圍。開始全力對付他的死對頭朱元璋。朱元璋知道自己的軍艦比較小,於是將自己的戰船分成20組。,每組配備大小火炮、火銃、火箭、火蒺藜、大小火槍、神機箭和弓弩。可以說在軍艦的現代化上遠遠高於陳友諒的艦隊、徐達、常遇春、廖永忠親臨一線。徐達更是身先士卒,經過一天鏖戰,雙方死傷無數。但誰也沒有想到,陳友諒認為自己軍艦巨大,完全可以撞擊朱元璋的戰船,於是將自家戰船用鐵索連在一起,朱元璋部屬郭興提議用火攻” 朱元璋採納了這個建議,讓人用裝滿火藥與蘆葦的船隻衝擊漢軍的鐵索連環陣。天有不測風雲。風向突變,陳友諒對風向的變化始料未及。七隻火船橫衝直撞,風助火勢,陳友諒數百軍艦全部起火,陳友諒弟弟都喪失火海。朱元璋乘機切斷了陳友諒的退路,攻取蘄州。陳友諒就此徹底失敗。陳友諒突圍的時候被傅友德伏兵的阻擊,死於亂軍之中。


36天的鄱陽湖大戰,以朱元璋獲勝而告終。公元1364年二月,陳友諒的兒子陳理投降。同年,朱元璋在南京自立為吳王。四年以後,朱元璋稱帝。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朱元璋與陳友諒的鄱陽湖大戰,就是一場驚天賭局,勝者榮登九五,敗者死無葬身之地。

元末朝廷腐敗,民不聊生,豪傑揭竿而起,大浪淘沙,經過戰火的洗禮,最後剩下最大的四股勢力,一是北方的元朝,二是南方左部分的張士誠,三是南方右部分的陳友諒,四是南方夾在中間的朱元璋,其中陳友諒和朱元璋更為強大。朱元璋和陳友諒都清楚,若想自己稱霸天下,必然要踩著對方的枯骨。

1363年張士誠攻打駐守安豐的劉福通,劉福通不敵,派人向朱元璋求救,朱元璋認為張士誠實力較弱,拿下張士誠後,可集中力量對付陳友諒,決定出兵增援。軍師劉伯溫認為張士誠不足為懼,現在大軍支援劉福通會造成自身防禦空虛,陳友諒可能會趁虛而入,朱元璋仍一意孤行,3月發兵安豐。

恰如劉基所料,陳友諒聽聞朱元璋發兵安豐,4月他揮師攻打洪都(南昌),朱元璋在得知陳友諒出兵順江而下之後,命他侄子朱文正、大將趙德勝和鄧愈率他4萬人馬,鎮守洪都,擋陳友諒的大軍。

最終朱文正以區區4萬兵馬堅守洪都85天,成功的將陳友諒控制了鄱陽湖附近,成功地保護了城防空虛的應天城,為朱元璋穩定後方,完成戰略和兵力部署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6月,朱元璋率領二十萬大軍抵達鄱陽湖,陳友諒也調整了策略,率六十萬大軍到鄱陽湖準備和朱元璋決一死戰,一舉消滅朱元璋,稱霸江南。

陳友諒有60萬人馬,數百艘戰艦,最大戰艦長十五丈,寬兩丈,高三丈,船分三層;朱元璋只有20萬人馬,只有帶桅杆小船,雙方的力量對比十分懸殊。而且最為致命的一點是,陳友諒是攜百萬雄師順江而下,主動出擊,朱元璋迫不得已傾巢出動,並且最為尷尬的是張士誠和帖木兒隨時可能襲擊朱元璋,讓其背腹受敵,後半部中國歷史很可能就要改寫了。

朱元璋到達鄱陽湖之後便開始研究地形地利,分析雙方的優勢劣態,朱元璋經過分析認為陳友諒的大船鋪滿湖面,自己的小船根本不可能靠近陳友諒。於是朱元璋便將陳友諒引誘到湖面狹窄的河道之中,交鋒數次,慘烈到如何程度,僅舉一例,丁普郎身被十餘創,首脫猶直立,持兵作鬥狀!何其驃悍,何其悲壯!

沒文化真可怕,陳友諒竟學三國時曹操,為保證集群突擊步調一致,竟下令把船隻用鐵索連起來。

也許是天助朱元璋,一股強勁的東北風颳來,朱元璋立即命令七條船裝載火藥,組織敢死隊去火攻!瞬間陳友諒的無敵艦隊成為火海!戰船難以活動,幾乎全部葬身於火海,他智勇雙全的弟弟陳友仁戰死,陳友諒在突圍中被一箭貫穿頭顱,朱元璋獲得了這場戰役的完全勝利。

鄱陽湖一戰奠定了朱元璋在起義軍中的聲望和勢力,極大的拓展了朱元璋的軍事力量和地盤,為朱元璋最終從眾多的起義軍之中勝出,並且將元朝的殘餘勢力趕至長城以北打下了基礎。因此鄱陽湖之戰關係到朱元璋的生死存亡,但是其中的兇險也只有朱元璋知道,自己稍有不慎,粉身碎骨的就是自己。

多年後,朱元璋想起此戰,還感後怕,嘴裡念著:“不聽先生的話,而有安豐之行,假如友諒趁我軍之出,應天空虛,順流而下,我進無所成,退無所歸,大勢去矣”。


美麗青春您真痘


朱元璋將南京(元稱集慶路)改稱應天府,採納了老儒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終於擁有了一塊進可攻、退可守的根據地,但廣袤的北方仍是殘元的天下,南方則強敵環伺,對應天虎視眈眈:福建、浙西、兩廣以及雲南仍有元朝的宗王與官吏盤踞,且隨時伺機發起反撲;浙東方國珍,吳地(江蘇)張士誠,四川明玉珍,都割據一方,各有圖謀;而其中實力最雄厚、最強大、最具威脅的則是佔據長江中上游湖北、湖南、江西的陳友諒。這些敵對勢力,都使後起之秀朱元璋如芒刺在背,日夜擔憂。

陳友諒,原名陳九四,湖北沔陽人;他是元末群雄之一。陳九四本是漁家出身,自幼習武,膂力過人,生性強悍。元末無道,天下大亂,紅巾蜂起,徐壽輝扯旗造反,建立了天完政權,陳友諒扔掉漁網,加入到了天完大將倪文俊的麾下。

陳友諒粗通文墨,為人狡黠、兇悍,戾狠強梁,且野心勃勃。徐壽輝建天完政權後自稱皇帝,封友諒為將軍,後攫升為元帥。1357年9月,他一舉襲殺其老上級倪文俊,毫不客氣的兼併了他的軍隊,實力大增。那倪文俊也不是啥好東西,他謀殺天完帝徐壽輝不成,這才逃出來投靠老部下陳友諒的,不料卻如以肉飼虎,有來無回。

誅殺倪文俊後,友諒自稱宣慰使,後又稱勤王,他雖然行事霸道,心狠手辣,但卻很有軍事才能,吞了倪文俊的部隊後,立即起兵連克江西、福建、安徽等地,鋒芒畢露,聲勢大振。

1359年,他殺害天完大將“雙刀”趙普勝,挾持徐壽輝,遷都江州(今江西九江),自稱漢王。第二年,他率軍攻克鳩州(今安徽蕪湖),隨即唆使部將用鐵棒將天完帝徐壽輝打的肝腦塗地,獨自控制了軍權,不久自己登基稱帝,該國號漢,改元大義,拜張必先為丞相。

他視朱元璋為勁敵,必欲除之而後快,於是不斷揮兵向長江下游發起進攻。

公元1360年,陳友諒派使者赴平江(今蘇州)邀約“吳王”張士誠,共同出兵攻打朱元璋。張士誠這人胸無大志,膽怯多疑,平時又喜歡附庸風雅,吟詩作畫,收藏古董,沉溺於風、花、雪、月的驕奢生活中,遇事卻猶猶豫豫,沒有決斷。見陳友諒約其聯手攻朱,他首鼠兩端,患得患失,決定先觀望再做決定,遂長期按兵不動。

見張士誠猶豫不決,驕橫跋扈、桀驁不馴的陳友諒等不及了,便獨自率領水陸大軍從江州(今九江)浩浩蕩蕩東進,後駐兵採石磯,惡狠狠地嚮應天府撲來。

陳友諒這次是傾巢而出,其兵馬號稱60萬,沿長江東下,完全是一副志在必得的架勢。

《明史》記載,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四月,陳友諒統大軍圍攻洪都(今江西南昌)。元璋侄兒朱文正率洪都軍民浴血守城,漢軍久攻不克。七月,元璋率兵救洪都,大軍抵達湖口(今江西鄱陽湖口)時,朱元璋先分兵一部埋伏於涇江口和南湖嘴,以截斷友諒大軍的退路,又命信州(今江西上饒)軍馬扼守住武陽渡。

陳友諒聽說朱元璋親率大軍前來解洪都之圍,於是主動將圍攻洪都的的兵馬撤出,準備集中全力和元璋在鄱陽湖決戰。

陳友諒的水軍尤其厲害,船堅炮利,為數眾多,他下令將鉅艦用鐵索聯起來組成船陣,連綿數十里,風帆桅杆高達十餘丈,旌旗蔽日,干戈鏗鏘,遠遠望去,猶如山巒起伏,氣勢駭人。

兩軍先交戰於康郎山(鄱陽湖畔)。朱元璋將兵馬分為11隊抵禦陳友諒的進攻,命悍將徐達率部攻擊陳部前鋒,另一將俞通海則架起火砲,擊沉並焚燬漢軍戰船數十艘,第一場惡戰,雙方將士死傷以及損失戰船數大體相當。

陳友諒麾下第一猛將張定邊直撲朱元璋指揮船,急迫間朱的坐艦為湖中淤泥所困,擱淺了,無法脫逃,情勢萬分危急。在另一艘船上的驍將常遇春見狀,忙張弓搭箭,箭如流星,一下射中了張定邊,俞通海又駕船前來支援,並用纜繩將受困坐艦拖出泥潭,只見船底湧起一股股泥浪,朱元璋的指揮艦這才得以從淤泥中脫困並逃逸。

第二日,陳友諒命全部鉅艦出戰,朱元璋的水軍艦船噸位小,吃水淺,進攻不利,幾度受挫,將士心中恐懼,皆有退縮之心。

朱元璋見狀忙親自上前督戰,眾人心存畏懼,不願拼死向前,元璋連斬十幾個後退士卒,眾將士這才拼命向前攻殺。戰至傍晚,東北風呼呼大作,朱元璋急派敢死虎賁帶7艘快艇,每艘皆滿載蘆葦火藥,然後在黑魆魆的夜色掩護下劃舟突入友諒船陣,再縱火猛燒。火借風勢,烈焰沖天,吞噬一切,湖水、天際皆被映紅,陳友諒的大船被鐵鎖鏈著,無法掙脫,一時間,秩序大亂,被燒死、溺死者不計其數,朱元璋乘勢率軍遮殺過去,斬殺漢軍2000多人,湖面上浮屍如麻,被燒死、淹死、打死者難記其數,其狀慘不忍睹,陳友諒軍戰損嚴重,士氣大喪。

次日再戰,陳友諒軍再次失利,傷亡慘重,戰船亦被擊沉、燒燬不少,從此將剩下的艦船收攏在一起,只想結陣自守,再不敢輕易出戰。

雙方相持、對峙了3日,陳友諒遭遇接連失敗,將一手好牌徹底打爛,部下情緒沮喪,怨聲載道,軍心渙散,再無鬥志。

陳友諒退兵守渚磯,朱元璋則分兵控住左蠡,截斷其退路。陳友諒的部將左右二金吾將軍率部歸降元璋,形勢愈加不利,他的處境愈發危殆,他被失望與憤怒衝昏了頭腦,竟下令將被俘的朱軍將士全部處決。朱元璋則展開了心理攻勢,他將漢軍俘虜全部釋放,身上有傷的均得到了救治,並擺上香案,奉上祭品,祭奠雙方陣亡將士。

相持到8月,陳友諒軍中糧食吃盡,被迫退到南湖嘴,遭到朱元璋伏兵的阻擊,於是想從湖口突圍到長江中,朱元璋乘勢猛追,順江作戰,陳友諒船隊逃到涇江口,又遭遇朱軍伏兵的截擊,慌亂中,陳友諒身中流矢,傷重而亡,悍將張定邊拼死保護友諒子陳理突出重圍,用船載著友諒屍首逃往武昌。

1364年正月,朱元璋稱吳王,並設置百官。2月,他親率大軍進攻武昌,陳理投降,張定邊不願降,殺出條血路衝出城去,從此淡出江湖,歸隱民間......漢亡。湖南、湖北、江西等地盡歸元璋所有。3月,他率大軍班師回應天。

鄱陽湖血戰,陳友諒敗死,對朱元璋來說意義重大。對他來說,此仗只能勝不能敗。如果失敗,前功盡棄,天下將為陳友諒所得。因此,他沒有退路,只能舍死向前,直進不退。多年後,回憶起鄱陽湖之戰,他仍然心有餘悸,有些後怕。

此戰元璋雖然取得全勝,但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單單是(1363年)7月21日這場惡戰,就傷亡了6萬餘人,驍將陳兆先、宋貴、韓成、丁普郎、張志雄等相繼戰死。《明太祖實錄》載,擊斃陳友諒後的第二天,朱元璋焚香祭天,犒賞將士,許諾將來天下統一,將和大家一起共享富貴,同做大官。事後他和劉基(字伯溫)說:“我真不該到安豐去。假如友諒趁我遠出,應天空虛,順流而下,直搗應天,我便進無所成,退無所守了。幸而他不直攻應天,反而去圍洪都,洪都苦守了3個月,給了我充分的時間去集中兵力,友諒出此下策,不亡何待?可是,此仗雖然大勝,但也是夠險的啊” !朱元璋雖然大獲全勝,但事後仍感後怕,答案即在於此。如果陳友諒是足智多謀,雄才大略之人,必趁朱元璋大軍出征之際出兵直搗防守空虛的應天府,而不是去爭奪一個戰略地位並不重要的南昌,則後來有沒有大明近三百年的江山社稷還不一定呢!幸運的是,歷史老人最終拋棄了陳友諒,選擇了朱元璋。




【插圖源自網絡】

【寫作不易 嚴禁剽竊】


鐵馬冰河wu


朱元璋在這場戰役中所感受到的害怕,是一個人經歷了大難後成功脫險的“後怕”。

在元末的時候,中華的大地上除了破敗不堪的元王朝殘部,就只剩下了張士誠、陳友諒和朱元璋這三大勢力。而在這三個勢力當中,要數陳友諒的勢力最為龐大,張士誠次之,朱元璋要數最後。可就在這三人中,陳友諒眼中的敵人,不是那個勢力微微弱過自己的張氏集團,而是盤踞在金陵的朱氏力量,因為就陳友諒分析,雖然張氏集團的實力對自己的威脅是比較大的,但就張本人而言,對問鼎中原和稱霸天下沒有什麼野心,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佛系’領袖,但反觀朱氏勢力集團,雖然他們的實力遠遠不如自己,不論是從兵力、糧草以及軍事裝備上,可陳友諒清楚的知道,朱氏集團的實力雖然很是弱小,遠遠不及自己,但這個勢力集團的領袖朱元璋卻是一個具有著極強野心的人;所以在最後,在當時實力排名第一的陳氏集團便先發制人的組織兵力,想要一舉消滅口中隱藏著獠牙的朱氏集團。

而朱元璋方面,雖然他的才智很是過人,無論是在作戰的勇猛上,還是在權術的掌握上,但他有一個致命的硬性不足,那就是“客觀實力”的不足。當時陳氏集團率領攻打剿滅朱元璋的兵力為60萬之多,還有大大小小不計其數的戰船,其戰鬥力讓朱氏集團的各位將領和謀士以及朱元璋本人也很是害怕。因為其清楚的知道,陳氏集團的此次進攻是一種毀滅性的行動,如果自己此次一旦被其打敗了,那就是一輩子都翻不了身了。很顯然,朱元璋對陳氏集團的進攻有一種吃驚,這種吃驚如果是一句話,那臺詞應該是這樣的————“怎麼這麼快就打來了!”

是的,朱元璋是早已經料到了陳氏集團的攻擊,但他沒想到這一天來得這麼快,快到自己的實力還沒有壯大,快到自己還沒有做好準備。可無論此時的朱元璋如何去感嘆,陳氏集團的攻擊和討伐已經是一個客觀的事實,是迎戰還是撤退,朱元璋為此思考了很久很久。

在後來,經過了元璋的深思熟慮後,他決定迎戰陳友諒,並將其與陳氏集團決戰的地點選在了鄱陽湖。要知道,這一仗,朱元璋配上了所有,他的前途,他的未來以及他的命運。

就當陳友諒抱著必勝的心情去討伐那個連自己都對此次戰役自信不足的朱元璋時,最後的結果卻讓人大跌眼鏡,陳氏集團以最後的失敗告終,這次戰役使得陳友諒的元氣大傷,而這次戰役也使得朱元璋在後來問鼎中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而在最後,朱元璋以其超高的軍事造詣贏得了與陳氏集團的戰役後,其的心情一定是從緊張中瞬間放鬆,也一定是有一種劫後餘生的後怕,所以大家才會說,就當其贏得了此次戰爭的勝利後,卻感到脊背發涼,後怕不已。


木劍溫不勝


陳友諒先後背叛了倪文俊和徐壽輝,他靠著自己敏銳的軍事才能和政治頭腦不斷擴充自己勢力範圍,經過一系列的作戰獲得了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控制權,陳友諒以武昌和九江為基地劍指集慶涿鹿中原。對於一個漁民來說能有如此成就是難能可貴的,可是不講道義的名聲讓他淪為失道寡助的境地,眼面前的對手朱元璋卻是得道多助獲得極好的人緣。



朱元璋利用紅巾軍陳福通牽制大量北方元軍的戰略機遇,按照劉基的戰略方案先攻取金陵獲得江浙富庶之地為基地,獲得金陵後的朱元璋執行“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政策尊崇小明王為天下之主。朱元璋聯合徐壽輝部下方國珍制衡陳友諒,同時示好“花花太歲”張士誠瓦解陳友諒潛在盟友,陳友諒也把朱元璋當成自己統一長江南北的最大障礙。陳友諒集合了水陸大軍六十萬軍隊向集慶(南京)出發,集慶的門戶是江都(南昌),朱元璋任命自己侄兒朱文正鎮守江都,朱文正平時的表現是一個公子哥,江都是一座孤臣且兵力非常有限不足三千,當陳友諒浩浩蕩蕩水路大軍逼向江都之時,朱文正卻換了一副模樣,他與全體軍民血誓要誓死保衛江都,朱元璋從南京的軍械庫中支援了他大量火器和糧草,一場鐵與血較量開始了,六十萬大軍圍困三千人孤臣旬月有餘為朱元璋軍事包圍創立了條件。



陳友諒想不通自己絕對優勢竟然拿不下一座孤城,久攻不下耗費了大量糧草和影響了士氣,陳軍不得不放棄洪都繼續向集慶進發,這個時候朱元璋的兵力集結已經完畢,陳友諒陷入了一個大包圍圈之中,潘陽湖水戰是中世紀最大的水戰,朱元璋充分應用火器消除陳友諒鉅艦的優勢,同時朱元璋對陳軍投降軍士以仁義相待釋放回歸大大打擊陳軍軍心,相比而言陳軍將抓獲俘虜全部斬殺殆盡。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張士誠沒有援助陳友諒,陳友諒手下大將在他危機時刻紛紛離他而去,朱元璋以少勝多取得赤壁之戰後經典戰例,後來他的玄孫正德皇帝效仿在鄱陽湖擺開戰場與自己叔叔九江王對壘。



陳友諒死後,朱元璋順利取得了九江和安徽及湖北,張士誠控制的長江三角洲暴露在眼前成為肥肉,朱元璋沒有費多少力氣就滅了張士誠統一長江南北。鄱陽湖之戰是朱元璋與陳友諒的戰略決戰,其中蘊藏著巨大賭博成分:

1、陳友諒精通水軍實力強大而朱元璋僅僅是降服太湖水匪俞通海等人得到千條船而已,另外就是陳友諒取得了徐壽輝強大軍隊和政治影響力,朱元璋與陳友諒實力懸殊。

2、朱元璋控制南京及周邊地區,張士誠掌握長江三角洲的常州和杭州等地,陳友諒落子長江中下游,朱元璋是一個夾心餅乾被陳友諒和張士誠包圍著,情況非常危機,張士誠結盟意向是決定作用。

3、陳友諒控制的安慶、九江和武昌處於戰略攻勢狀態,朱元璋處於戰略防禦狀態。



朱元璋在鄱陽湖水戰全面獲勝後寬容了陳友諒的父兄子嗣,陳友諒的兒子陳理被封侯後遷往高麗王國壽終正寢,這可能也是朱元璋對於強大對手衷心的敬意。


唐俊龍55398571


蒼茫大地認為答案很簡單,陳友諒實力太強大了,作戰出敵不意,戰鬥作風驃悍,朱元璋數度處於劣勢,贏得驚心動魄,僥倖萬分。



一、陳天諒有六十萬大軍,朱元璋才二十萬;陳有諒有鉅艦無敵方隊,朱元璋的戰船仰不能攻,近似玩具艦隊。

陳友諒的戰艦中,最大的長十五丈,寬兩丈,高三丈,船分三層,更為氣人的是船面上容士兵騎馬來回巡視。首尾不相望,老朱船上的士兵竟然仰不能攻,乾瞪眼,拿它沒辦法。

陳友諒鄱陽湖之仗六十萬大軍傾巢而出,朱元璋就二十萬家當。相對於陳友諒的“航母艦隊",朱元璋相當於漁船、炮艇。實力一邊倒。

二、朱元璋對陳友諒的決戰一定程度上是無奈之舉。



陳友諒兵控湖北、江西,佔據長江上游;朱元璋控應天,在長江下游。1359年十一月,常遇春攻克池州,打敗陳友諒,生俘並殺掉三千戰俘。陳友諒瘋狂報復,用他的龐大艦隊輕鬆攻下元璋的太平城,揮師直下應天。

朱元璋派來自陳友諒部隊的降將康茂才詐降,把陳友諒誘進了龍灣,一仗乾死兩萬餘,俘七千,繳獲大船百餘、小舟數百。

陳友諒為報復,1363年四月,揮師攻打洪都(南昌),朱元璋親侄、守將朱文正竟擋住了陳友諒六十萬大軍的進攻。

六月,陳友諒縱兵六十萬,朱元璋帶二十萬,在鄱陽湖展開驚天動地的大決戰!

三、鄱陽湖決戰,朱元璋數度遇險,生死未卜。



第一仗,徐達艦隊利用群狼戰術,欺負陳友諒鉅艦行動不便,殺敵千餘並俘艦,陳友諒是個從不吃虧的主兒,幾十艘鉅艦圍攻徐達,結果落入徐達圈套,被俞通海火炮猛轟,毀船二十餘。元璋初勝,但陳友諒家大業大、滿不在乎。

陳友諒盟兄弟張定邊率旗艦和兩艘護衛艦直衝朱元璋旗艦,實施斬首行動。

張定邊如長坂坡前的趙子龍,儘管遭朱元璋護駕的群艦圍攻,仍銳不可當!朱元璋旗艦轉舵太急,竟在原地做圓周運動,後來竟停擺了!幸虧悍將常遇春一箭射中張定邊,元璋才轉危為安!張定邊竟從容撤退!

緊接著,陳友諒犯了個不可原諒的錯誤,他像三國時的曹操一樣,為保證集群突擊步調一致,他竟下令把船隻用鐵索連起來。

朱元璋三支艦隊輪番進攻被打敗,陳友諒嗅出朱元璋右翼薄弱,發動猛攻,朱元璋退無可退,下令嚴防死守,朱老大連殺十餘名後退的千戶,仍不見效,眼看就要跳鄱陽湖!陳友諒舊將、降朱的丁普郎為替被陳殺害的盟兄弟趙普勝報仇,找陳友諒玩命來了。

丁普郎的進攻給朱老大部贏得了苟延殘喘的勇氣和時間!丁猛將身被十餘創,首脫猶直立,持兵作鬥狀!何其驃悍,何其悲壯!

朱元璋狗急跳牆,想到了火攻。令七條船裝載火藥,組織敢死隊去火攻!東北風一起,朱老大大手一揮,七艘火船把陳友諒的無敵艦隊點燃!朱元璋趁機總攻!陳友諒被殲大半!

正在朱元璋在旗艦上認為陳友諒“兵敗氣沮,亡在旦夕,今將全力滅之"之際!陳友諒困獸猶鬥,得知朱元璋的旗艦被刷成白色,下令發動斬首行動!

但一到戰場,發現一夜之間,朱部很多戰艦染成白色!朱元璋部鬥志旺盛,利用陳友諒鉅艦不靈活的特點,利用老鼠斗大象戰法,連續擊沉陳艦多艘!

四、陳友諒部是有許多次生機勝算的!

要是陳友諒不殺老主人徐壽輝,不殺兄弟趙普勝,軍心不動搖……

要是陳友諒不用鐵索把戰艦鎖在一起……

要是蘇州張士誠趁陳朱大決戰,扶朱元璋側背……

雖然歷史沒有許多“如果",但以上這些“如果"讓朱元璋不寒而慄!


蒼茫大地顧煒斌


天作棋盤星作子,誰人敢下?

朱元璋與陳友諒的鄱陽湖大戰,簡直是一場令人膽戰心驚的驚天賭局。朱元璋與陳友諒之間的這場戰爭可以說是拿著幾十萬大軍和自己的身家性命、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江山社稷以及前途做賭注,無論是朱元璋,還是陳友諒都不能輸,也都輸不起!


而且在這場生死之戰中,朱元璋要比陳友諒冒著更大的風險,甚至我們可以下這樣的結論,這是陳友諒勢在必得的一場戰爭,二朱元璋無論是從軍事力量上,還是戰前的準備和裝備上,都比不過陳友諒,而且最為致命的一點是:陳友諒是攜百萬雄師順江而下,主動出擊,而朱元璋則是被動阻擊防禦,並且最為尷尬的是朱元璋的背後還有張士誠的大軍,北面雖有起義軍在抗擊元朝,但是帖木兒的大軍隨時可能襲擊朱元璋,因此夾雜多股勢力中間的朱元璋實際上在鄱陽之戰中冒著天大的風險!


朱元璋在得知陳友諒出兵順江而下之後,也是十分震驚,隨後更是召開了一場關於如何應對陳友諒前來決戰的軍前會議。會議上大多數的人都認為此時的形勢十分不利於自己這邊,因此主和派佔據了上風,大多數的人認為應該主動去跟陳友諒談條件言和。但是有一個年輕人朱文正也主戰,這和朱元璋的想法不謀而合,朱元璋十分欣賞這個年輕的後生,作為朱元璋的侄子,朱元璋十分器重他,給他4萬人馬,命其鎮守洪都。抵擋陳友諒的六十萬大軍。當然一同守城的還有大將趙德勝和鄧愈。


最終朱文正及4萬明軍堅守洪都85天,成功的將陳友諒控制了鄱陽湖附近,一直沒有能夠長驅直入朱元璋領地的腹地攻破金陵。為朱元璋穩定後方,完成戰略和兵力部署爭取了寶貴的時間,因此,朱元璋率領大軍前來鄱陽湖與陳友諒會戰,這才有了朱元璋與陳友諒的鄱陽湖大戰!

朱元璋充分利用天時地利,到達鄱陽湖之後便開始研究地形地利,對比敵我雙方的優勢劣態,朱元璋經過分析深知自己的水軍實力不如陳友諒,畢竟陳友諒的大船鋪滿湖面,朱元璋的小船根本不可能靠近陳友諒。於是朱元璋便將陳友諒引誘到湖面狹窄的河道之中。借勢衝殺。終於將陳友諒的65萬大軍殺得潰不成軍。贏得了鄱陽湖大戰的完全勝利。



鄱陽湖一戰奠定了朱元璋在起義軍中的聲望和勢力。也極大的拓展了朱元璋的軍事力量和地盤,為朱元璋最終從眾多的起義軍之中勝出,並且將元朝的殘餘勢力趕至長城以北打下了基礎。因此鄱陽湖之戰關係到朱元璋的生死存亡。而且朱元璋在鄱陽湖之戰中、在與陳友諒的軍事力量對比中,朱元璋其實一直處於下風。而且朱元璋的地理位置位於起義軍的中心地帶,無險可守。周圍更是列強環視。


因此朱元璋在鄱陽湖激戰中,實際上冒著十分巨大的風險。東邊的張士誠一旦派出大軍猛攻朱元璋的老巢,實際上朱元璋就會遭遇腹背受敵的困境。另外北部的元朝主力帖木兒的大軍一旦南下。也可直下金陵城。更不用說南方還有方國珍等勢力。因此朱元璋在鄱陽湖之戰勝利之後。恐怕自己也會十分的後怕。在這一戰中。朱元璋所冒的風險是巨大的。稍有不慎朱元璋便會遭遇滅頂之災。


珞珈山的貓


陳友諒和朱元璋一樣同樣是貧苦出身,一個陳九四一個朱重八兩人都是靠自己的努力一步步成為割據一方的霸主最後陳友諒敗於朱元璋,那麼軍力強過朱元璋的陳友諒為什麼會失敗呢?

性格決定命運

這與陳友諒的個人性格有關,在我們的印象中,涿鹿天下失敗的一方往往不得民心,可事實並不是這樣,就拿陳友諒來說,在他統治的區域內民眾對他的歸屬感還是不錯的。


那麼他為什麼為什麼會敗的那麼慘呢?原因有幾點,他得位不正。他是靠殺害自己的上司上位的,他先是投靠倪文俊的麾下做事,在倪文俊有叛變之心後陳友諒將其殺死。

這本無可厚非,可是千不該萬不該他還殺死了徐壽輝。這舉動讓他失去了精英將領的支持,這些將領都是都是徐壽輝舊屬,他們只是表面臣服於陳友諒,等到陳友涼和朱元璋的決戰時刻兩位左右金吾將就直接叛變了。

他失敗的原因還有一點就是天下未定,他早以稱帝建好了行宮,過上了驕奢淫逸的日子,這怎能不敗。

驕兵必敗

陳友諒自始至終都有點看不起朱元璋,因為他的實力比朱元璋強大。在鄱陽湖大戰之前,陳友良中計被朱元璋埋伏了一波損失了部分兵力,還丟了不少地盤。在這樣的情況下他還能集結多朱元璋三倍,60萬士兵的軍力與朱元璋決戰他確實有自傲的資本。

1363年陳友諒率領60萬的大軍進攻南昌,朱元璋的堂侄朱文正以4萬軍力面對60萬大軍苦苦堅守了85天,這就是著名的洪都保衛戰。

陳友諒聞訊朱元璋回援,就放棄了對南昌的包圍,把兵力轉向鄱陽湖與朱元章在康郎山相遇。雙方集結艦隊,陳友諒看不起朱元璋把鉅艦用鐵索連在一起想要用實力正面碾壓朱元璋,朱元璋只能迎敵,雙方大戰了三天三夜,朱元璋這一邊已顯露疲憊之勢,眼看不支,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在這時,颳起了一陣東風,朱元璋下令火攻。陳友諒的艦隊都用鐵鏈連在一起行動不便,而朱元璋的艦隊比較小,小巧靈活,形勢已然逆轉。

這樣的局面維持數日後,陳友諒的將領勸他放棄船隻退兵回岸,陳友諒不聽,兩名金吾將見大勢已去遂投朱元璋而去。

這時陳友諒的處境非常尷尬,將領離他而去,士兵們又沒有士氣,朱元璋給他寫了兩封信,意思勸他投降,給他一條生路。

陳友諒看到信後氣急敗壞,他不能忍受一個比他弱的人現在騎在他的頭上。陳友諒決定拼死一搏,他的軍隊且戰且退試圖突破湖口。朱元璋部全力阻止,陳友諒乘坐的船許久都沒有能衝出湖口,陳友諒氣的出倉來指揮作戰,不幸被一箭射死。

朱元璋能勝陳友諒實屬上天照顧,如果陳友諒不狂妄自大把艦隊連在一起,如果沒有那陣東風,有太多的如果了,少了其中一樣朱元璋都可能會輸,這就是朱元璋後怕的原因。


小雨鳴鳴


說起來這件事情,很多人都感覺奇怪,你說你都贏下了這一場戰爭了,那你到底還怕什麼東西?難道是害怕自己未來會和陳友諒落得一樣的下場?朱元璋表示,我並不是害怕這個,我是在害怕我在這之前竟然多次從死神的手裡面死裡逃生。

對於朱元璋和陳友諒這一場戰爭,尤其是鄱陽湖之戰和之前的洪都之戰,大家已經聽了無數次了。朱元璋何等式神奇,陳友諒何等之落魄,所以大家總覺得說陳友諒輸了這場戰役,那是天註定。

問題就來了,對於當時的兩個人來講,天在哪?我們看歷史,當然可以事後諸葛亮,洋洋灑灑地說一大堆,可對於當事人來講,當時究竟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會有什麼樣的變故,自己什麼都不清楚,舉一個例子,你能夠想象紅都能夠堅守85天,就4萬人擋著陳友諒60萬大軍活活85天,這輪到任何人來想,都是想不到的事情,讓世上這99%的人去參與這場戰役的話,如果你是朱元璋那一方,你早就舉手投降了!可是偏偏朱元璋手下來了,紅都守下來了。在這之後,朱元璋雖然帶兵過來增援,但他手裡只有20萬的軍,對陳友諒有多少60萬,而且朱元璋的軍隊拿的都是小船,陳友諒的軍隊,全是蒙衝鉅艦,你會說誰贏?當然是比實力肯定陳友諒會贏啊!就好像你去看太平洋戰爭,你也會說日本人一開始發動這場戰爭肯定必輸無疑,為什麼美國的綜合實力比日本人高,所以日本人必敗。同樣的道理,你把它放到這一場博洋和智戰裡面,你也會說成有兩會因,為什麼陳友諒綜合實力比朱元璋要高,陳友諒集團的整體軍事水平也比朱元璋要高。

朱元璋贏了,贏得很險,能有輛,只要不犯任何一個錯誤,朱元璋都贏不了這場戰爭,從這一場戰役結束以後,那種感覺就好像坐過山車一樣,那種後怕能夠讓你記一輩子!(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你距離死神差的只有一個手指的距離。

對於旁觀者來講,這只是一場戰役,畢竟自己沒有曾經親身經歷過合參與過,但對於確實參加過這一場戰爭,並且笑到最後的朱元璋來講,這場戰爭給自己提了兩個醒!

第一,不要小看天下英雄,陳友諒輸給你不是因為他蠢,而是因為他沒有笑到最後,他輸了,就這麼簡單,他不是那種註定得不了天下的人,他有這樣的品質,但他沒有笑到最後,不是因為你太強,而是因為對手運氣實在不好。

第二點,以後千萬不要走陳友諒的老路子,他有60萬大軍,對陣的只有20萬大軍的,你照樣輸得一乾二淨,你以後是否會犯同樣的錯誤?犯了同樣的錯誤以後是否會有陳友諒一樣的下場?你想過沒有嘛?

古人云居安思危,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如果朱元璋沒有一次又一次對自己過往的經歷成功的總結,那他就不會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從農民成為皇帝的傢伙,這同樣也是一種優秀的品質。


漩渦鳴人yy


很簡單,因為朱元璋感受到後怕,此戰雖然最後朱元璋大獲全勝,但是其中的兇險也只有朱元璋知道,自己稍有不慎,粉身碎骨的就是自己。



背景

元朝末期,征服腐敗,民不聊生,百姓們為謀求生計,分分揭竿而起。經過一段時間的角逐,剩下的最大的勢力分為四股,一是北方的元朝,二是南方右部分的陳友諒,三是南方左部分的張士誠,四是南方夾在中間的朱元璋。


此時元朝雖獨佔北方,但是朝廷腐敗,離支離破碎僅僅差最後一根稻草,所以不足為慮,而張士誠是一個安於享受的主,並不會主動出擊。朱元璋和陳友諒都想到,若自己想到稱霸天下,必須要踩著對方的枯骨,於是不約而同的發動了決戰。

堅守洪都城

朱元璋與陳友諒決戰有一個關鍵的一步,那就是堅守洪都城,影視劇中是藍玉為守將,實際上洪都城的守將是朱文正。在陳友諒的戰略之中,奪取洪都城是第一步,洪都城拿下,可作為後備補給之處,並且也認為其肯定能夠輕鬆的拿下,但是萬萬沒有想到,一個小小的洪都城卻成了其逾越不過去的鴻溝,整整拖了其85天,使其人倦馬狽,打亂了其佈局,更是給足了朱元璋的準備的時間。


鄱陽湖之戰

朱元璋趁陳友諒久攻洪都不下之機,分兵據守鄱陽湖口,先斷其退路;然後集中兵力,利用火攻,消滅其主力;將陳友諒水師困在鄱陽湖中,此時陳友諒可以說是上天無路,入地無門,在鄱陽湖被困數月之久,軍隊之中早已斷糧,只能靠捕捉一些魚蝦充飢。


雖然如此,但是也顯示出了陳友諒軍事方面的才能,陳友諒示敵以弱,左右佈置迷陣,當所有人都以為陳友諒是準備突圍之際,陳友諒卻是想與朱元璋拼命,進行最後一次殊死一搏,進行斬首行動,反敗為勝。



朱元璋也不是簡單的人物,其苦思冥想,也想到了這一點,暗中作有準備,並且也故意佈置迷陣,讓陳友諒認為自己是怕其突圍,分兵加固鄱陽湖左右湖口。但是朱元璋起初有一點沒有想到,那就是陳友諒會提前進行行動,朱元璋在陳友諒行動的前一天晚上驚醒,想到了這一點,並提前做出了準備,這才最後全殲陳友諒,也因此感到後怕。


朱元璋和陳友諒都是兩個梟雄一樣的人物,二人均是農民出身,經歷千辛萬苦成為一方豪強,最後朱元璋勝利了,而陳友諒失敗了。勝者為王敗者寇,於是朱元璋名垂千古,而陳友諒成為了千古小人,但是陳友諒的奇才也是千古難得一遇,陳友諒頗有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受。

歷史時刻錄,每日一歷史,分享歷史時刻,品味歷史時光,感謝您的觀看,歡迎您的評論,動動手指點個贊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