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谅战死鄱阳湖,为何朱元璋在战后会感到害怕?


鄱阳湖大战是中国历史上最大一次内海战役,也是中世纪时期世界规模最大的水战。同样也是历史上继赤壁之战后的又一个以少胜多的典型战役、这场战役对于朱元璋和陈友谅来说,是具有决定意义一场战役。经此役之后,朱元璋彻底控制了长江中游。为朱元璋统一江南奠定了基础。这次战役朱元璋大军20万余人,汉军65余万人。最终结局陈友谅战死。朱元璋险胜。

自元末红巾军大起义。拉开了反元的大序幕。经过几年之后,在南方形成了三大势力集团,一个是张士成。一个是朱元璋,一个是陈友谅。其中以南京为中心为势力范围的朱元璋。在他西面就是“大汉皇帝”的陈友谅。两个野心勃勃的活曹操,为了争夺天下,也就是为了控制江南地区展开了一场注定的较量。朱元璋时年35岁,陈友谅时年43岁。在公元1363年8月30日,碧波万顷的鄱阳湖上战船密布。一场大战即将开始, 在当时,从军事势力。经济水平。武器装备陈友谅都远远强大于朱元璋。胜利的天平已经注定了。

水战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地利。陈友谅控制了鄱阳湖的上游,扼守了南京的上游和咽喉之地,安庆、九江、武昌三个战略重镇,用“地险而兵强”四个字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水军主力和战船数量力量就是朱元璋的10倍。公元1360年、陈友谅统水陆大军并进。10万大军突破朱元璋的长江防线,直抵南京城下。而作为兵法大家,朱元璋依旧还是老办法,也就是诱敌深入的战略,由于陈友谅的军舰巨大,而朱元璋的军舰比较小。所以将陈友谅的主力由宽阔的江面诱入狭窄河道,陈友谅军舰无法展开作战,朱元璋左右伏击,老天爷也不帮陈友谅,鄱阳湖突然潮落,陈友谅巨舰搁浅。进退无路基本被全歼,陈友谅在麾下拼死护卫下杀出重围,逃回老巢回九江。朱元璋乘胜追击,占领了江西湖北部分地区实力大为增强。但最大收获是得到了一代名将傅友德。

此战以后陈友谅被迫退守武昌,公元1363年四月,陈友谅乘机进兵溯江而下。号称80万水陆大军直取——鄱阳湖畔的南昌、陈友谅大军以水师为主。由于同欧洲国家真正意义上的海战不同,中国历史上的水战基本是以内湖也就是江河湖为主,同欧洲国家有着本质的不同。这次战役成败的关键在于能陈友谅能否迅速占领南昌。陈友谅十万水师轮番攻取南昌,邓愈拼死守护城池,把陈友谅死死拖在南昌不让陈友谅前进一步。朱文正又经常派兵袭击陈友谅大军。虽然陈友谅数日进攻都无功而返,南昌依旧牢牢地掌握在邓愈手里,得到邓愈求救的朱元璋立即带兵救援。

朱元璋这次集结大军二十万到达长江至鄱阳湖的入口。朱元璋到达以后,不急于解救南昌,而是堵住鄱阳湖三个出口。就意图将陈友谅的主力彻底消灭在鄱阳湖。陈友谅也深知其中利害,只好解除南昌之围。开始全力对付他的死对头朱元璋。朱元璋知道自己的军舰比较小,于是将自己的战船分成20组。,每组配备大小火炮、火铳、火箭、火蒺藜、大小火枪、神机箭和弓弩。可以说在军舰的现代化上远远高于陈友谅的舰队、徐达、常遇春、廖永忠亲临一线。徐达更是身先士卒,经过一天鏖战,双方死伤无数。但谁也没有想到,陈友谅认为自己军舰巨大,完全可以撞击朱元璋的战船,于是将自家战船用铁索连在一起,朱元璋部属郭兴提议用火攻” 朱元璋采纳了这个建议,让人用装满火药与芦苇的船只冲击汉军的铁索连环阵。天有不测风云。风向突变,陈友谅对风向的变化始料未及。七只火船横冲直撞,风助火势,陈友谅数百军舰全部起火,陈友谅弟弟都丧失火海。朱元璋乘机切断了陈友谅的退路,攻取蕲州。陈友谅就此彻底失败。陈友谅突围的时候被傅友德伏兵的阻击,死于乱军之中。


36天的鄱阳湖大战,以朱元璋获胜而告终。公元1364年二月,陈友谅的儿子陈理投降。同年,朱元璋在南京自立为吴王。四年以后,朱元璋称帝。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清水空流


朱元璋与陈友谅的鄱阳湖大战,就是一场惊天赌局,胜者荣登九五,败者死无葬身之地。

元末朝廷腐败,民不聊生,豪杰揭竿而起,大浪淘沙,经过战火的洗礼,最后剩下最大的四股势力,一是北方的元朝,二是南方左部分的张士诚,三是南方右部分的陈友谅,四是南方夹在中间的朱元璋,其中陈友谅和朱元璋更为强大。朱元璋和陈友谅都清楚,若想自己称霸天下,必然要踩着对方的枯骨。

1363年张士诚攻打驻守安丰的刘福通,刘福通不敌,派人向朱元璋求救,朱元璋认为张士诚实力较弱,拿下张士诚后,可集中力量对付陈友谅,决定出兵增援。军师刘伯温认为张士诚不足为惧,现在大军支援刘福通会造成自身防御空虚,陈友谅可能会趁虚而入,朱元璋仍一意孤行,3月发兵安丰。

恰如刘基所料,陈友谅听闻朱元璋发兵安丰,4月他挥师攻打洪都(南昌),朱元璋在得知陈友谅出兵顺江而下之后,命他侄子朱文正、大将赵德胜和邓愈率他4万人马,镇守洪都,挡陈友谅的大军。

最终朱文正以区区4万兵马坚守洪都85天,成功的将陈友谅控制了鄱阳湖附近,成功地保护了城防空虚的应天城,为朱元璋稳定后方,完成战略和兵力部署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6月,朱元璋率领二十万大军抵达鄱阳湖,陈友谅也调整了策略,率六十万大军到鄱阳湖准备和朱元璋决一死战,一举消灭朱元璋,称霸江南。

陈友谅有60万人马,数百艘战舰,最大战舰长十五丈,宽两丈,高三丈,船分三层;朱元璋只有20万人马,只有带桅杆小船,双方的力量对比十分悬殊。而且最为致命的一点是,陈友谅是携百万雄师顺江而下,主动出击,朱元璋迫不得已倾巢出动,并且最为尴尬的是张士诚和帖木儿随时可能袭击朱元璋,让其背腹受敌,后半部中国历史很可能就要改写了。

朱元璋到达鄱阳湖之后便开始研究地形地利,分析双方的优势劣态,朱元璋经过分析认为陈友谅的大船铺满湖面,自己的小船根本不可能靠近陈友谅。于是朱元璋便将陈友谅引诱到湖面狭窄的河道之中,交锋数次,惨烈到如何程度,仅举一例,丁普郎身被十余创,首脱犹直立,持兵作斗状!何其骠悍,何其悲壮!

没文化真可怕,陈友谅竟学三国时曹操,为保证集群突击步调一致,竟下令把船只用铁索连起来。

也许是天助朱元璋,一股强劲的东北风刮来,朱元璋立即命令七条船装载火药,组织敢死队去火攻!瞬间陈友谅的无敌舰队成为火海!战船难以活动,几乎全部葬身于火海,他智勇双全的弟弟陈友仁战死,陈友谅在突围中被一箭贯穿头颅,朱元璋获得了这场战役的完全胜利。

鄱阳湖一战奠定了朱元璋在起义军中的声望和势力,极大的拓展了朱元璋的军事力量和地盘,为朱元璋最终从众多的起义军之中胜出,并且将元朝的残余势力赶至长城以北打下了基础。因此鄱阳湖之战关系到朱元璋的生死存亡,但是其中的凶险也只有朱元璋知道,自己稍有不慎,粉身碎骨的就是自己。

多年后,朱元璋想起此战,还感后怕,嘴里念着:“不听先生的话,而有安丰之行,假如友谅趁我军之出,应天空虚,顺流而下,我进无所成,退无所归,大势去矣”。


美丽青春您真痘


朱元璋将南京(元称集庆路)改称应天府,采纳了老儒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终于拥有了一块进可攻、退可守的根据地,但广袤的北方仍是残元的天下,南方则强敌环伺,对应天虎视眈眈:福建、浙西、两广以及云南仍有元朝的宗王与官吏盘踞,且随时伺机发起反扑;浙东方国珍,吴地(江苏)张士诚,四川明玉珍,都割据一方,各有图谋;而其中实力最雄厚、最强大、最具威胁的则是占据长江中上游湖北、湖南、江西的陈友谅。这些敌对势力,都使后起之秀朱元璋如芒刺在背,日夜担忧。

陈友谅,原名陈九四,湖北沔阳人;他是元末群雄之一。陈九四本是渔家出身,自幼习武,膂力过人,生性强悍。元末无道,天下大乱,红巾蜂起,徐寿辉扯旗造反,建立了天完政权,陈友谅扔掉渔网,加入到了天完大将倪文俊的麾下。

陈友谅粗通文墨,为人狡黠、凶悍,戾狠强梁,且野心勃勃。徐寿辉建天完政权后自称皇帝,封友谅为将军,后攫升为元帅。1357年9月,他一举袭杀其老上级倪文俊,毫不客气的兼并了他的军队,实力大增。那倪文俊也不是啥好东西,他谋杀天完帝徐寿辉不成,这才逃出来投靠老部下陈友谅的,不料却如以肉饲虎,有来无回。

诛杀倪文俊后,友谅自称宣慰使,后又称勤王,他虽然行事霸道,心狠手辣,但却很有军事才能,吞了倪文俊的部队后,立即起兵连克江西、福建、安徽等地,锋芒毕露,声势大振。

1359年,他杀害天完大将“双刀”赵普胜,挟持徐寿辉,迁都江州(今江西九江),自称汉王。第二年,他率军攻克鸠州(今安徽芜湖),随即唆使部将用铁棒将天完帝徐寿辉打的肝脑涂地,独自控制了军权,不久自己登基称帝,该国号汉,改元大义,拜张必先为丞相。

他视朱元璋为劲敌,必欲除之而后快,于是不断挥兵向长江下游发起进攻。

公元1360年,陈友谅派使者赴平江(今苏州)邀约“吴王”张士诚,共同出兵攻打朱元璋。张士诚这人胸无大志,胆怯多疑,平时又喜欢附庸风雅,吟诗作画,收藏古董,沉溺于风、花、雪、月的骄奢生活中,遇事却犹犹豫豫,没有决断。见陈友谅约其联手攻朱,他首鼠两端,患得患失,决定先观望再做决定,遂长期按兵不动。

见张士诚犹豫不决,骄横跋扈、桀骜不驯的陈友谅等不及了,便独自率领水陆大军从江州(今九江)浩浩荡荡东进,后驻兵采石矶,恶狠狠地向应天府扑来。

陈友谅这次是倾巢而出,其兵马号称60万,沿长江东下,完全是一副志在必得的架势。

《明史》记载,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四月,陈友谅统大军围攻洪都(今江西南昌)。元璋侄儿朱文正率洪都军民浴血守城,汉军久攻不克。七月,元璋率兵救洪都,大军抵达湖口(今江西鄱阳湖口)时,朱元璋先分兵一部埋伏于泾江口和南湖嘴,以截断友谅大军的退路,又命信州(今江西上饶)军马扼守住武阳渡。

陈友谅听说朱元璋亲率大军前来解洪都之围,于是主动将围攻洪都的的兵马撤出,准备集中全力和元璋在鄱阳湖决战。

陈友谅的水军尤其厉害,船坚炮利,为数众多,他下令将巨舰用铁索联起来组成船阵,连绵数十里,风帆桅杆高达十余丈,旌旗蔽日,干戈铿锵,远远望去,犹如山峦起伏,气势骇人。

两军先交战于康郎山(鄱阳湖畔)。朱元璋将兵马分为11队抵御陈友谅的进攻,命悍将徐达率部攻击陈部前锋,另一将俞通海则架起火砲,击沉并焚毁汉军战船数十艘,第一场恶战,双方将士死伤以及损失战船数大体相当。

陈友谅麾下第一猛将张定边直扑朱元璋指挥船,急迫间朱的坐舰为湖中淤泥所困,搁浅了,无法脱逃,情势万分危急。在另一艘船上的骁将常遇春见状,忙张弓搭箭,箭如流星,一下射中了张定边,俞通海又驾船前来支援,并用缆绳将受困坐舰拖出泥潭,只见船底涌起一股股泥浪,朱元璋的指挥舰这才得以从淤泥中脱困并逃逸。

第二日,陈友谅命全部巨舰出战,朱元璋的水军舰船吨位小,吃水浅,进攻不利,几度受挫,将士心中恐惧,皆有退缩之心。

朱元璋见状忙亲自上前督战,众人心存畏惧,不愿拼死向前,元璋连斩十几个后退士卒,众将士这才拼命向前攻杀。战至傍晚,东北风呼呼大作,朱元璋急派敢死虎贲带7艘快艇,每艘皆满载芦苇火药,然后在黑魆魆的夜色掩护下划舟突入友谅船阵,再纵火猛烧。火借风势,烈焰冲天,吞噬一切,湖水、天际皆被映红,陈友谅的大船被铁锁链着,无法挣脱,一时间,秩序大乱,被烧死、溺死者不计其数,朱元璋乘势率军遮杀过去,斩杀汉军2000多人,湖面上浮尸如麻,被烧死、淹死、打死者难记其数,其状惨不忍睹,陈友谅军战损严重,士气大丧。

次日再战,陈友谅军再次失利,伤亡惨重,战船亦被击沉、烧毁不少,从此将剩下的舰船收拢在一起,只想结阵自守,再不敢轻易出战。

双方相持、对峙了3日,陈友谅遭遇接连失败,将一手好牌彻底打烂,部下情绪沮丧,怨声载道,军心涣散,再无斗志。

陈友谅退兵守渚矶,朱元璋则分兵控住左蠡,截断其退路。陈友谅的部将左右二金吾将军率部归降元璋,形势愈加不利,他的处境愈发危殆,他被失望与愤怒冲昏了头脑,竟下令将被俘的朱军将士全部处决。朱元璋则展开了心理攻势,他将汉军俘虏全部释放,身上有伤的均得到了救治,并摆上香案,奉上祭品,祭奠双方阵亡将士。

相持到8月,陈友谅军中粮食吃尽,被迫退到南湖嘴,遭到朱元璋伏兵的阻击,于是想从湖口突围到长江中,朱元璋乘势猛追,顺江作战,陈友谅船队逃到泾江口,又遭遇朱军伏兵的截击,慌乱中,陈友谅身中流矢,伤重而亡,悍将张定边拼死保护友谅子陈理突出重围,用船载着友谅尸首逃往武昌。

1364年正月,朱元璋称吴王,并设置百官。2月,他亲率大军进攻武昌,陈理投降,张定边不愿降,杀出条血路冲出城去,从此淡出江湖,归隐民间......汉亡。湖南、湖北、江西等地尽归元璋所有。3月,他率大军班师回应天。

鄱阳湖血战,陈友谅败死,对朱元璋来说意义重大。对他来说,此仗只能胜不能败。如果失败,前功尽弃,天下将为陈友谅所得。因此,他没有退路,只能舍死向前,直进不退。多年后,回忆起鄱阳湖之战,他仍然心有余悸,有些后怕。

此战元璋虽然取得全胜,但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单单是(1363年)7月21日这场恶战,就伤亡了6万余人,骁将陈兆先、宋贵、韩成、丁普郎、张志雄等相继战死。《明太祖实录》载,击毙陈友谅后的第二天,朱元璋焚香祭天,犒赏将士,许诺将来天下统一,将和大家一起共享富贵,同做大官。事后他和刘基(字伯温)说:“我真不该到安丰去。假如友谅趁我远出,应天空虚,顺流而下,直捣应天,我便进无所成,退无所守了。幸而他不直攻应天,反而去围洪都,洪都苦守了3个月,给了我充分的时间去集中兵力,友谅出此下策,不亡何待?可是,此仗虽然大胜,但也是够险的啊” !朱元璋虽然大获全胜,但事后仍感后怕,答案即在于此。如果陈友谅是足智多谋,雄才大略之人,必趁朱元璋大军出征之际出兵直捣防守空虚的应天府,而不是去争夺一个战略地位并不重要的南昌,则后来有没有大明近三百年的江山社稷还不一定呢!幸运的是,历史老人最终抛弃了陈友谅,选择了朱元璋。




【插图源自网络】

【写作不易 严禁剽窃】


铁马冰河wu


朱元璋在这场战役中所感受到的害怕,是一个人经历了大难后成功脱险的“后怕”。

在元末的时候,中华的大地上除了破败不堪的元王朝残部,就只剩下了张士诚、陈友谅和朱元璋这三大势力。而在这三个势力当中,要数陈友谅的势力最为庞大,张士诚次之,朱元璋要数最后。可就在这三人中,陈友谅眼中的敌人,不是那个势力微微弱过自己的张氏集团,而是盘踞在金陵的朱氏力量,因为就陈友谅分析,虽然张氏集团的实力对自己的威胁是比较大的,但就张本人而言,对问鼎中原和称霸天下没有什么野心,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佛系’领袖,但反观朱氏势力集团,虽然他们的实力远远不如自己,不论是从兵力、粮草以及军事装备上,可陈友谅清楚的知道,朱氏集团的实力虽然很是弱小,远远不及自己,但这个势力集团的领袖朱元璋却是一个具有着极强野心的人;所以在最后,在当时实力排名第一的陈氏集团便先发制人的组织兵力,想要一举消灭口中隐藏着獠牙的朱氏集团。

而朱元璋方面,虽然他的才智很是过人,无论是在作战的勇猛上,还是在权术的掌握上,但他有一个致命的硬性不足,那就是“客观实力”的不足。当时陈氏集团率领攻打剿灭朱元璋的兵力为60万之多,还有大大小小不计其数的战船,其战斗力让朱氏集团的各位将领和谋士以及朱元璋本人也很是害怕。因为其清楚的知道,陈氏集团的此次进攻是一种毁灭性的行动,如果自己此次一旦被其打败了,那就是一辈子都翻不了身了。很显然,朱元璋对陈氏集团的进攻有一种吃惊,这种吃惊如果是一句话,那台词应该是这样的————“怎么这么快就打来了!”

是的,朱元璋是早已经料到了陈氏集团的攻击,但他没想到这一天来得这么快,快到自己的实力还没有壮大,快到自己还没有做好准备。可无论此时的朱元璋如何去感叹,陈氏集团的攻击和讨伐已经是一个客观的事实,是迎战还是撤退,朱元璋为此思考了很久很久。

在后来,经过了元璋的深思熟虑后,他决定迎战陈友谅,并将其与陈氏集团决战的地点选在了鄱阳湖。要知道,这一仗,朱元璋配上了所有,他的前途,他的未来以及他的命运。

就当陈友谅抱着必胜的心情去讨伐那个连自己都对此次战役自信不足的朱元璋时,最后的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陈氏集团以最后的失败告终,这次战役使得陈友谅的元气大伤,而这次战役也使得朱元璋在后来问鼎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在最后,朱元璋以其超高的军事造诣赢得了与陈氏集团的战役后,其的心情一定是从紧张中瞬间放松,也一定是有一种劫后余生的后怕,所以大家才会说,就当其赢得了此次战争的胜利后,却感到脊背发凉,后怕不已。


木剑温不胜


陈友谅先后背叛了倪文俊和徐寿辉,他靠着自己敏锐的军事才能和政治头脑不断扩充自己势力范围,经过一系列的作战获得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控制权,陈友谅以武昌和九江为基地剑指集庆涿鹿中原。对于一个渔民来说能有如此成就是难能可贵的,可是不讲道义的名声让他沦为失道寡助的境地,眼面前的对手朱元璋却是得道多助获得极好的人缘。



朱元璋利用红巾军陈福通牵制大量北方元军的战略机遇,按照刘基的战略方案先攻取金陵获得江浙富庶之地为基地,获得金陵后的朱元璋执行“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政策尊崇小明王为天下之主。朱元璋联合徐寿辉部下方国珍制衡陈友谅,同时示好“花花太岁”张士诚瓦解陈友谅潜在盟友,陈友谅也把朱元璋当成自己统一长江南北的最大障碍。陈友谅集合了水陆大军六十万军队向集庆(南京)出发,集庆的门户是江都(南昌),朱元璋任命自己侄儿朱文正镇守江都,朱文正平时的表现是一个公子哥,江都是一座孤臣且兵力非常有限不足三千,当陈友谅浩浩荡荡水路大军逼向江都之时,朱文正却换了一副模样,他与全体军民血誓要誓死保卫江都,朱元璋从南京的军械库中支援了他大量火器和粮草,一场铁与血较量开始了,六十万大军围困三千人孤臣旬月有余为朱元璋军事包围创立了条件。



陈友谅想不通自己绝对优势竟然拿不下一座孤城,久攻不下耗费了大量粮草和影响了士气,陈军不得不放弃洪都继续向集庆进发,这个时候朱元璋的兵力集结已经完毕,陈友谅陷入了一个大包围圈之中,潘阳湖水战是中世纪最大的水战,朱元璋充分应用火器消除陈友谅巨舰的优势,同时朱元璋对陈军投降军士以仁义相待释放回归大大打击陈军军心,相比而言陈军将抓获俘虏全部斩杀殆尽。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张士诚没有援助陈友谅,陈友谅手下大将在他危机时刻纷纷离他而去,朱元璋以少胜多取得赤壁之战后经典战例,后来他的玄孙正德皇帝效仿在鄱阳湖摆开战场与自己叔叔九江王对垒。



陈友谅死后,朱元璋顺利取得了九江和安徽及湖北,张士诚控制的长江三角洲暴露在眼前成为肥肉,朱元璋没有费多少力气就灭了张士诚统一长江南北。鄱阳湖之战是朱元璋与陈友谅的战略决战,其中蕴藏着巨大赌博成分:

1、陈友谅精通水军实力强大而朱元璋仅仅是降服太湖水匪俞通海等人得到千条船而已,另外就是陈友谅取得了徐寿辉强大军队和政治影响力,朱元璋与陈友谅实力悬殊。

2、朱元璋控制南京及周边地区,张士诚掌握长江三角洲的常州和杭州等地,陈友谅落子长江中下游,朱元璋是一个夹心饼干被陈友谅和张士诚包围着,情况非常危机,张士诚结盟意向是决定作用。

3、陈友谅控制的安庆、九江和武昌处于战略攻势状态,朱元璋处于战略防御状态。



朱元璋在鄱阳湖水战全面获胜后宽容了陈友谅的父兄子嗣,陈友谅的儿子陈理被封侯后迁往高丽王国寿终正寝,这可能也是朱元璋对于强大对手衷心的敬意。


唐俊龙55398571


苍茫大地认为答案很简单,陈友谅实力太强大了,作战出敌不意,战斗作风骠悍,朱元璋数度处于劣势,赢得惊心动魄,侥幸万分。



一、陈天谅有六十万大军,朱元璋才二十万;陈有谅有巨舰无敌方队,朱元璋的战船仰不能攻,近似玩具舰队。

陈友谅的战舰中,最大的长十五丈,宽两丈,高三丈,船分三层,更为气人的是船面上容士兵骑马来回巡视。首尾不相望,老朱船上的士兵竟然仰不能攻,干瞪眼,拿它没办法。

陈友谅鄱阳湖之仗六十万大军倾巢而出,朱元璋就二十万家当。相对于陈友谅的“航母舰队",朱元璋相当于渔船、炮艇。实力一边倒。

二、朱元璋对陈友谅的决战一定程度上是无奈之举。



陈友谅兵控湖北、江西,占据长江上游;朱元璋控应天,在长江下游。1359年十一月,常遇春攻克池州,打败陈友谅,生俘并杀掉三千战俘。陈友谅疯狂报复,用他的庞大舰队轻松攻下元璋的太平城,挥师直下应天。

朱元璋派来自陈友谅部队的降将康茂才诈降,把陈友谅诱进了龙湾,一仗干死两万余,俘七千,缴获大船百余、小舟数百。

陈友谅为报复,1363年四月,挥师攻打洪都(南昌),朱元璋亲侄、守将朱文正竟挡住了陈友谅六十万大军的进攻。

六月,陈友谅纵兵六十万,朱元璋带二十万,在鄱阳湖展开惊天动地的大决战!

三、鄱阳湖决战,朱元璋数度遇险,生死未卜。



第一仗,徐达舰队利用群狼战术,欺负陈友谅巨舰行动不便,杀敌千余并俘舰,陈友谅是个从不吃亏的主儿,几十艘巨舰围攻徐达,结果落入徐达圈套,被俞通海火炮猛轰,毁船二十余。元璋初胜,但陈友谅家大业大、满不在乎。

陈友谅盟兄弟张定边率旗舰和两艘护卫舰直冲朱元璋旗舰,实施斩首行动。

张定边如长坂坡前的赵子龙,尽管遭朱元璋护驾的群舰围攻,仍锐不可当!朱元璋旗舰转舵太急,竟在原地做圆周运动,后来竟停摆了!幸亏悍将常遇春一箭射中张定边,元璋才转危为安!张定边竟从容撤退!

紧接着,陈友谅犯了个不可原谅的错误,他像三国时的曹操一样,为保证集群突击步调一致,他竟下令把船只用铁索连起来。

朱元璋三支舰队轮番进攻被打败,陈友谅嗅出朱元璋右翼薄弱,发动猛攻,朱元璋退无可退,下令严防死守,朱老大连杀十余名后退的千户,仍不见效,眼看就要跳鄱阳湖!陈友谅旧将、降朱的丁普郎为替被陈杀害的盟兄弟赵普胜报仇,找陈友谅玩命来了。

丁普郎的进攻给朱老大部赢得了苟延残喘的勇气和时间!丁猛将身被十余创,首脱犹直立,持兵作斗状!何其骠悍,何其悲壮!

朱元璋狗急跳墙,想到了火攻。令七条船装载火药,组织敢死队去火攻!东北风一起,朱老大大手一挥,七艘火船把陈友谅的无敌舰队点燃!朱元璋趁机总攻!陈友谅被歼大半!

正在朱元璋在旗舰上认为陈友谅“兵败气沮,亡在旦夕,今将全力灭之"之际!陈友谅困兽犹斗,得知朱元璋的旗舰被刷成白色,下令发动斩首行动!

但一到战场,发现一夜之间,朱部很多战舰染成白色!朱元璋部斗志旺盛,利用陈友谅巨舰不灵活的特点,利用老鼠斗大象战法,连续击沉陈舰多艘!

四、陈友谅部是有许多次生机胜算的!

要是陈友谅不杀老主人徐寿辉,不杀兄弟赵普胜,军心不动摇……

要是陈友谅不用铁索把战舰锁在一起……

要是苏州张士诚趁陈朱大决战,扶朱元璋侧背……

虽然历史没有许多“如果",但以上这些“如果"让朱元璋不寒而栗!


苍茫大地顾炜斌


天作棋盘星作子,谁人敢下?

朱元璋与陈友谅的鄱阳湖大战,简直是一场令人胆战心惊的惊天赌局。朱元璋与陈友谅之间的这场战争可以说是拿着几十万大军和自己的身家性命、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社稷以及前途做赌注,无论是朱元璋,还是陈友谅都不能输,也都输不起!


而且在这场生死之战中,朱元璋要比陈友谅冒着更大的风险,甚至我们可以下这样的结论,这是陈友谅势在必得的一场战争,二朱元璋无论是从军事力量上,还是战前的准备和装备上,都比不过陈友谅,而且最为致命的一点是:陈友谅是携百万雄师顺江而下,主动出击,而朱元璋则是被动阻击防御,并且最为尴尬的是朱元璋的背后还有张士诚的大军,北面虽有起义军在抗击元朝,但是帖木儿的大军随时可能袭击朱元璋,因此夹杂多股势力中间的朱元璋实际上在鄱阳之战中冒着天大的风险!


朱元璋在得知陈友谅出兵顺江而下之后,也是十分震惊,随后更是召开了一场关于如何应对陈友谅前来决战的军前会议。会议上大多数的人都认为此时的形势十分不利于自己这边,因此主和派占据了上风,大多数的人认为应该主动去跟陈友谅谈条件言和。但是有一个年轻人朱文正也主战,这和朱元璋的想法不谋而合,朱元璋十分欣赏这个年轻的后生,作为朱元璋的侄子,朱元璋十分器重他,给他4万人马,命其镇守洪都。抵挡陈友谅的六十万大军。当然一同守城的还有大将赵德胜和邓愈。


最终朱文正及4万明军坚守洪都85天,成功的将陈友谅控制了鄱阳湖附近,一直没有能够长驱直入朱元璋领地的腹地攻破金陵。为朱元璋稳定后方,完成战略和兵力部署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因此,朱元璋率领大军前来鄱阳湖与陈友谅会战,这才有了朱元璋与陈友谅的鄱阳湖大战!

朱元璋充分利用天时地利,到达鄱阳湖之后便开始研究地形地利,对比敌我双方的优势劣态,朱元璋经过分析深知自己的水军实力不如陈友谅,毕竟陈友谅的大船铺满湖面,朱元璋的小船根本不可能靠近陈友谅。于是朱元璋便将陈友谅引诱到湖面狭窄的河道之中。借势冲杀。终于将陈友谅的65万大军杀得溃不成军。赢得了鄱阳湖大战的完全胜利。



鄱阳湖一战奠定了朱元璋在起义军中的声望和势力。也极大的拓展了朱元璋的军事力量和地盘,为朱元璋最终从众多的起义军之中胜出,并且将元朝的残余势力赶至长城以北打下了基础。因此鄱阳湖之战关系到朱元璋的生死存亡。而且朱元璋在鄱阳湖之战中、在与陈友谅的军事力量对比中,朱元璋其实一直处于下风。而且朱元璋的地理位置位于起义军的中心地带,无险可守。周围更是列强环视。


因此朱元璋在鄱阳湖激战中,实际上冒着十分巨大的风险。东边的张士诚一旦派出大军猛攻朱元璋的老巢,实际上朱元璋就会遭遇腹背受敌的困境。另外北部的元朝主力帖木儿的大军一旦南下。也可直下金陵城。更不用说南方还有方国珍等势力。因此朱元璋在鄱阳湖之战胜利之后。恐怕自己也会十分的后怕。在这一战中。朱元璋所冒的风险是巨大的。稍有不慎朱元璋便会遭遇灭顶之灾。


珞珈山的猫


陈友谅和朱元璋一样同样是贫苦出身,一个陈九四一个朱重八两人都是靠自己的努力一步步成为割据一方的霸主最后陈友谅败于朱元璋,那么军力强过朱元璋的陈友谅为什么会失败呢?

性格决定命运

这与陈友谅的个人性格有关,在我们的印象中,涿鹿天下失败的一方往往不得民心,可事实并不是这样,就拿陈友谅来说,在他统治的区域内民众对他的归属感还是不错的。


那么他为什么为什么会败的那么惨呢?原因有几点,他得位不正。他是靠杀害自己的上司上位的,他先是投靠倪文俊的麾下做事,在倪文俊有叛变之心后陈友谅将其杀死。

这本无可厚非,可是千不该万不该他还杀死了徐寿辉。这举动让他失去了精英将领的支持,这些将领都是都是徐寿辉旧属,他们只是表面臣服于陈友谅,等到陈友凉和朱元璋的决战时刻两位左右金吾将就直接叛变了。

他失败的原因还有一点就是天下未定,他早以称帝建好了行宫,过上了骄奢淫逸的日子,这怎能不败。

骄兵必败

陈友谅自始至终都有点看不起朱元璋,因为他的实力比朱元璋强大。在鄱阳湖大战之前,陈友良中计被朱元璋埋伏了一波损失了部分兵力,还丢了不少地盘。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能集结多朱元璋三倍,60万士兵的军力与朱元璋决战他确实有自傲的资本。

1363年陈友谅率领60万的大军进攻南昌,朱元璋的堂侄朱文正以4万军力面对60万大军苦苦坚守了85天,这就是著名的洪都保卫战。

陈友谅闻讯朱元璋回援,就放弃了对南昌的包围,把兵力转向鄱阳湖与朱元章在康郎山相遇。双方集结舰队,陈友谅看不起朱元璋把巨舰用铁索连在一起想要用实力正面碾压朱元璋,朱元璋只能迎敌,双方大战了三天三夜,朱元璋这一边已显露疲惫之势,眼看不支,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在这时,刮起了一阵东风,朱元璋下令火攻。陈友谅的舰队都用铁链连在一起行动不便,而朱元璋的舰队比较小,小巧灵活,形势已然逆转。

这样的局面维持数日后,陈友谅的将领劝他放弃船只退兵回岸,陈友谅不听,两名金吾将见大势已去遂投朱元璋而去。

这时陈友谅的处境非常尴尬,将领离他而去,士兵们又没有士气,朱元璋给他写了两封信,意思劝他投降,给他一条生路。

陈友谅看到信后气急败坏,他不能忍受一个比他弱的人现在骑在他的头上。陈友谅决定拼死一搏,他的军队且战且退试图突破湖口。朱元璋部全力阻止,陈友谅乘坐的船许久都没有能冲出湖口,陈友谅气的出仓来指挥作战,不幸被一箭射死。

朱元璋能胜陈友谅实属上天照顾,如果陈友谅不狂妄自大把舰队连在一起,如果没有那阵东风,有太多的如果了,少了其中一样朱元璋都可能会输,这就是朱元璋后怕的原因。


小雨鸣鸣


说起来这件事情,很多人都感觉奇怪,你说你都赢下了这一场战争了,那你到底还怕什么东西?难道是害怕自己未来会和陈友谅落得一样的下场?朱元璋表示,我并不是害怕这个,我是在害怕我在这之前竟然多次从死神的手里面死里逃生。

对于朱元璋和陈友谅这一场战争,尤其是鄱阳湖之战和之前的洪都之战,大家已经听了无数次了。朱元璋何等式神奇,陈友谅何等之落魄,所以大家总觉得说陈友谅输了这场战役,那是天注定。

问题就来了,对于当时的两个人来讲,天在哪?我们看历史,当然可以事后诸葛亮,洋洋洒洒地说一大堆,可对于当事人来讲,当时究竟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会有什么样的变故,自己什么都不清楚,举一个例子,你能够想象红都能够坚守85天,就4万人挡着陈友谅60万大军活活85天,这轮到任何人来想,都是想不到的事情,让世上这99%的人去参与这场战役的话,如果你是朱元璋那一方,你早就举手投降了!可是偏偏朱元璋手下来了,红都守下来了。在这之后,朱元璋虽然带兵过来增援,但他手里只有20万的军,对陈友谅有多少60万,而且朱元璋的军队拿的都是小船,陈友谅的军队,全是蒙冲巨舰,你会说谁赢?当然是比实力肯定陈友谅会赢啊!就好像你去看太平洋战争,你也会说日本人一开始发动这场战争肯定必输无疑,为什么美国的综合实力比日本人高,所以日本人必败。同样的道理,你把它放到这一场博洋和智战里面,你也会说成有两会因,为什么陈友谅综合实力比朱元璋要高,陈友谅集团的整体军事水平也比朱元璋要高。

朱元璋赢了,赢得很险,能有辆,只要不犯任何一个错误,朱元璋都赢不了这场战争,从这一场战役结束以后,那种感觉就好像坐过山车一样,那种后怕能够让你记一辈子!(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你距离死神差的只有一个手指的距离。

对于旁观者来讲,这只是一场战役,毕竟自己没有曾经亲身经历过合参与过,但对于确实参加过这一场战争,并且笑到最后的朱元璋来讲,这场战争给自己提了两个醒!

第一,不要小看天下英雄,陈友谅输给你不是因为他蠢,而是因为他没有笑到最后,他输了,就这么简单,他不是那种注定得不了天下的人,他有这样的品质,但他没有笑到最后,不是因为你太强,而是因为对手运气实在不好。

第二点,以后千万不要走陈友谅的老路子,他有60万大军,对阵的只有20万大军的,你照样输得一干二净,你以后是否会犯同样的错误?犯了同样的错误以后是否会有陈友谅一样的下场?你想过没有嘛?

古人云居安思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如果朱元璋没有一次又一次对自己过往的经历成功的总结,那他就不会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从农民成为皇帝的家伙,这同样也是一种优秀的品质。


漩涡鸣人yy


很简单,因为朱元璋感受到后怕,此战虽然最后朱元璋大获全胜,但是其中的凶险也只有朱元璋知道,自己稍有不慎,粉身碎骨的就是自己。



背景

元朝末期,征服腐败,民不聊生,百姓们为谋求生计,分分揭竿而起。经过一段时间的角逐,剩下的最大的势力分为四股,一是北方的元朝,二是南方右部分的陈友谅,三是南方左部分的张士诚,四是南方夹在中间的朱元璋。


此时元朝虽独占北方,但是朝廷腐败,离支离破碎仅仅差最后一根稻草,所以不足为虑,而张士诚是一个安于享受的主,并不会主动出击。朱元璋和陈友谅都想到,若自己想到称霸天下,必须要踩着对方的枯骨,于是不约而同的发动了决战。

坚守洪都城

朱元璋与陈友谅决战有一个关键的一步,那就是坚守洪都城,影视剧中是蓝玉为守将,实际上洪都城的守将是朱文正。在陈友谅的战略之中,夺取洪都城是第一步,洪都城拿下,可作为后备补给之处,并且也认为其肯定能够轻松的拿下,但是万万没有想到,一个小小的洪都城却成了其逾越不过去的鸿沟,整整拖了其85天,使其人倦马狈,打乱了其布局,更是给足了朱元璋的准备的时间。


鄱阳湖之战

朱元璋趁陈友谅久攻洪都不下之机,分兵据守鄱阳湖口,先断其退路;然后集中兵力,利用火攻,消灭其主力;将陈友谅水师困在鄱阳湖中,此时陈友谅可以说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在鄱阳湖被困数月之久,军队之中早已断粮,只能靠捕捉一些鱼虾充饥。


虽然如此,但是也显示出了陈友谅军事方面的才能,陈友谅示敌以弱,左右布置迷阵,当所有人都以为陈友谅是准备突围之际,陈友谅却是想与朱元璋拼命,进行最后一次殊死一搏,进行斩首行动,反败为胜。



朱元璋也不是简单的人物,其苦思冥想,也想到了这一点,暗中作有准备,并且也故意布置迷阵,让陈友谅认为自己是怕其突围,分兵加固鄱阳湖左右湖口。但是朱元璋起初有一点没有想到,那就是陈友谅会提前进行行动,朱元璋在陈友谅行动的前一天晚上惊醒,想到了这一点,并提前做出了准备,这才最后全歼陈友谅,也因此感到后怕。


朱元璋和陈友谅都是两个枭雄一样的人物,二人均是农民出身,经历千辛万苦成为一方豪强,最后朱元璋胜利了,而陈友谅失败了。胜者为王败者寇,于是朱元璋名垂千古,而陈友谅成为了千古小人,但是陈友谅的奇才也是千古难得一遇,陈友谅颇有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受。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