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困頓”和“枷鎖”——長篇深度自我解剖

人生就是不斷在揹負“枷鎖”經歷“困頓”的過程,“七情六慾,三貞九烈”人的本性和道德的綁架,註定難於開脫

。畢竟人都是由自我的“本能”和“慾望”所支配的一切行為與活動。七情六慾是一個心理反應。“七情”那是由喜、怒、憂、思、悲、恐、驚,所以人生就會變的“苦難遠遠大於安逸、殘酷大於仁慈、虛偽大於真誠、坎坷大於坦途………。”

“六慾“是指人的眼、耳、鼻、舌、身、意的生理需求和慾望。他是一種永不滿足的體驗感受,導致“七情”變化的主導。所以人生本就是一本苦痛掙扎的磨難史,以及在悲慘深淵痛苦掙扎以求解脫的奮鬥史。

人生“困頓”和“枷鎖”——長篇深度自我解剖

-1、迷茫的未來,不知所措的現在,放不下的過去。

人總是被這三大難題困擾,不同的人生階段總會遇到這個相同的難題!有的人說都是因為心裡不敢拿起,同時也捨不得放下造成的心裡痛苦和負擔。

但是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獨一無二的經歷,承受過不同的磨難,同時也造成不同的心裡陰影。有的人壓根就沒有未來,你讓他勇敢拿起什麼,他還有什麼可以拿起的。而有的人,過去承受的痛苦造成的心理陰影總是籠罩著整個人生,又怎麼能說放下就放下。

我們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憑自己的經驗來為他人開脫。處理別人的事總是“快刀斬亂麻”般的的流利,而輪到自己卻總是“枝末未決”,數著過去,看著現在,想著未來無措的原地連軸轉的痛苦愁悶。

有的人就會建議,多看點兒書;“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把自己的問題拋給“古之聖者,智慧的集大成者”讓他為我解答,讓他為我指引。

然而書中永遠不會有“顏如玉”,更不會有“黃金屋”。也沒有什麼指引,有著只是那冰冷刺骨的寒風,和所謂的大成者指出的殘酷現實。

有的人就會把這些問題給上帝,然而還是同樣的悲苦,傷痛。一切還得由自己掙扎,由自己決定選擇的走出來。

生活的智慧哲學就是如此,它就是一切的經驗,都是總結,都是發展演變的過程。

我們把自己的挫折、愁苦、憂鬱、疼痛等,拋給外界,指望著這個世界回答你;那麼你永遠也不會得到你自己想要的結果,永遠也難於開脫。

你只能看見天空的無際,海洋的深遠,撒哈拉的貧困和荒涼,香港的擁擠和繁華……世界還是世界,你終究還是你自己。

想要成為生活的智者,跳出這個悲慘的深淵,那隻能靠你自己的經驗總結,去感悟世界,認識現實的本質,以及自己存在的意義。

羅曼羅蘭曾說過這樣一句非常經典的話“真正的英雄是在認識了世界的殘酷,並且還依然熱愛著世界,熱愛著自己苦難的生活。”這就是世界的本質,生活的現實,它不是你一個人在承受著這份殘酷的掙扎。

過於看結果,想著目的,那麼就會形成一種執念;而這份執念就是痛苦的根源

生下來的的那一刻,我們就壓根的不打算活著回去。看穿自己,看穿現實,才能靜享過程;享受生的每一刻,這就是我們自己存在的意義。

這樣才能,不迷於未來,不困於過去,只爭朝夕,只看現在。

人生“困頓”和“枷鎖”——長篇深度自我解剖

-2、 不堪的自己,無法忍受的痛

只要現在還沒有倒下,相信現在還沒有停止呼吸。那麼你的承受能力好沒有抵達極限,你的爆發點還沒有達到,你沒有你所想象的柔軟,相反你比自己想象的還要堅強百倍

我讀高中的時候,成績一直都很差。尤其是英語,到了高三還不會拼讀,一見到英語就倍感頭疼。英語考試就是靠瞎蒙,作為就是靠抄閱讀理解的。

高考越來越近,英語卻始終無法改變半分,那個時候說真的對於英語我已經絕望了。但是我生性要強,不服輸,不想看著爸媽失望的眼神安慰著自己,不能忍受重讀的侮辱。

於是在一天天的掙扎,做著自己以前從不敢想象的事情。拿著初一到初三,高一至高三的英語課本,天天雷打不動的大聲背誦課文詞彙;一字一句的拼讀,找感覺,記筆記。找老師教音標發音和句式語法,三個月後的高考。後頭看了看,自己都不敢想象自己能承受下來。

在從此我知道,我一直沒有我想象中的那樣柔軟,我比想象的堅強百倍有餘只是自己不去面對過去自己不敢面對的而已。

“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

人才都是熬出來的,事業都是逼出來的。有多少的沉鬱頓挫,就會有多少的逆境重生

痛並非是我們的深淵,只要熬過去,不失自我;人也就會涅槃重生,得到上帝的饋贈。苦難那只是上帝給我們的一點點兒開題而已,做過去,禮品贈送就在哪裡。

陀思妥夫斯基曾參加反對沙皇統治的活動,被捕入獄,差點被推上了斷頭臺。後被流放發配,走出來聖彼得堡,經歷了無數的磨難風雨。也成就了他文學創作的巔峰。

陀思妥夫斯基曾說過一句耐人尋味的話,他說“我怕我對不起我所受的苦難”我想,他的意思是

痛苦是人生的一部分,它考驗著我們沒一個人的品格和智慧,只有經受住考驗的人,才能夠享受到由痛苦轉換而成的財富。這就是痛苦給予受難者的饋贈。

人生“困頓”和“枷鎖”——長篇深度自我解剖

-3、 “生老病死”的終身難題!

我們不是聖人,“生若鴻毛,死如泰山”的死得其所的大無畏的犧牲精神,我可能做不到。我們也不是思想家更不是哲學家,所以“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的生活思想境界我們也可能達不到。

所以我們敬畏生命,害怕死亡,學會了承受苦難前行。在生的體驗裡活出最好的自己,盡一切努力讓自己的生活豐富多彩起來,讓人生無憾,死的時候雖然萬般不捨,但也可以瞑目,可以無憾了。

正因為我們自己敬畏生活,害怕死亡!所以倍加珍惜自己擁有的一切,努力實現物質自由,為身體減壓,降小痛苦。

在生病的時候,可以進入好的醫院,接受好的治療。但是這只是此刻的,它並不是永遠湊效的。

生來死去,病痛入襲,乃是人之常情,世界的規律輪迴。

所以不要太過於關注自己的結果,注視著漆黑的殘酷深淵。學會仰望星空,用知識充實自己,點亮自己的人生態度;開闊眼界,認識自我和世界。

災難來臨的時候,除了身體之外的痛苦,心靈深處還是自由的。在日常生活中追求自我,追求完美。

人生“困頓”和“枷鎖”——長篇深度自我解剖

-4、 “枷鎖”和“自由”

多少人套著麻木的的臉龐,又有多少人在逢場作戲,假裝著幸福,假裝著快樂。訴說著自己的幸福,呼告著世界我的快樂。只有一個人的時候,在深夜裡才能看到心理的孤獨,內心的痛苦。

七情六慾”的無際,成了掙不脫,解不開的枷鎖;越是長大,枷鎖越多,越牢……

“三貞九烈”道德綁架了多少?葬送了多少的快樂和自由?揹負下來多重的枷鎖和他人的眼光。如何才能解下這些痛苦的“枷鎖”,還我一生幸福和自由。

看了毛姆的《人生的枷鎖》講述了公菲利普如何拋棄人生的種種枷鎖,終於獲得精神自由的故事。菲利普天生患有腿疾,父母早亡,小小年紀被送去古板守舊的伯父家寄養。作為神父的伯父對小菲利普並無愛護之情,為人自私冷漠,古怪而又刻板,造成了這個早熟的孩子愈加敏感內心的性格。他進行了許多嘗試經歷了不少痛苦才逐漸解除了宗教、家庭、學歷、愛情、友誼、世人眼光、個性、世俗期待等等加諸在人一生中的種種枷鎖,獲得心靈的平靜與精神的自由。

“枷鎖”產生的矛盾衝突時他怎麼反覆進行心理鬥爭,種種情緒波動不斷的成了枷鎖套在自己的身上。比如他狂熱崇拜上帝是因為聽從伯父的炫彩以為只要心足夠虔誠,上帝就會治好自己的瘸腿;發現願望沒達成後先是埋怨自己不夠虔誠,然後懷疑甚至憎恨上帝,再之後則是悔恨,在懺悔中更強烈而虔誠地堅持每晚唸誦《聖經》。

菲利普在坎特伯雷皇家公學唸書時崇拜校長珀金斯先生,全身心的熱情都被激發,要將自個奉獻給上帝領聖職;可這熱情轉瞬即逝,他因為失去同校一個孩子的友誼開始打心底裡討厭學校生活,決定不要繼續進牛津深造當牧師,之後更因看清了自己大伯作為教士和其他教區牧師們言行不一、心胸狹隘的種種行徑,下定決心要離開既定的聖職道路進入塵世;但當自己這份決心終於經歷重重阻礙獲得校長同意後,卻又心頭沉重,感到無限壓抑…………

菲利普一生最亮眼的兩大特點讓我深深的銘記於心,1、那就是敢於否定,敢於正視自我不斷的自我剖析那個靈魂的自己,不斷的否定的勇氣。2、敢做敢當,敢於挑戰並且為自己的一生負責的人生態度。

正如他的另一部小說《月亮與六便士》那個滿帶枷鎖,成為他人眼裡成功人士的英國人斯特里克蘭德一般。他突然醒悟,偏激的拋棄世俗,拋棄一切環境和另一個自我。全身心的投入那個內心的自我,不斷的追求自由,追求藝術。

菲利普是我們普通絕大多數努力掙扎枷鎖的最真實寫照,而斯特里克蘭德,是我們一生也難於達到的境界,也不敢如此放肆忍受著這樣的另類生活。

所以人只有在不斷的認識自我,不斷的剖析內心和靈魂,敢於否定一切,並且敢於挑戰敢於揹負自己的一切才能不斷的掙脫人生束縛在自己身上的枷鎖。

自由就是我們的內心,深處的靈魂最真摯的表達。解開了枷鎖,自由之光才會普照內心。

人生“困頓”和“枷鎖”——長篇深度自我解剖

-5、 抑鬱症患者心理和如何面對現實,走出抑鬱的世界。

科學技術的爆炸式增長,沒有給我們帶來多少的幸福感和安全感;相反還造成了普遍成指數上漲的心理危機。

據調查研究統計,全球擁有四分之一的人口患上了抑鬱症,而發達國家所佔的比例還要更高;就以英國而言,全國人口有三分之一的是抑鬱症患者。

這也是為什麼現在自殺導致的死亡,超過了戰爭和疾病。物質上的增長讓我們越來越注重精神的修養,看到精神心理的需求和掙扎的想法。

抑鬱症並不可怕,也不是什麼丟臉面的事,這是我們當代的一個普遍現象,一種小病小痛而言。但是關鍵的是要去正視自己的抑鬱症,不要總是壓在心底,不表現出來,不尋求他人的幫助。

心理上的疾病不是靜靜的養養就好了,你不把它放出來正視它,那麼他就是一個病毒感染母體;只會不斷的侵蝕你的內心,讓病症成為不可挽回的結果。

學會正視,尋求他人的幫助,尤其是自己親近最為相信的人的幫助。告訴他們,你的內心,你的擔憂和抑鬱。

告訴他們你聽不了說教似的開導,承受什麼大道理,繞口轉彎的的語言。我的精神也不能長久的保持注意力,你說的話我可能沒有記住,但是這絕對不是我對你的忽視。

我可以接受你的邀請逛街吃飯看電影,但是不能接受人多,這樣只會使我更加抑鬱,情緒更加不可控制。

告訴他們你需要理解和支持,需要點兒時間才能走出來內心的抑鬱。

好好地善待自己,傾吐自己的內心給那個你最信任的親人,得到他們的理解和幫助!這樣一切都會過去,一切都會變得美好,你只是需要點點兒時間。

相信自己,明天又將是新的一天!

人生“困頓”和“枷鎖”——長篇深度自我解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