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推薦的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就像一瓶70度的白酒。
品一口,恍惚著,愣住了,不知所以。
再品一口,呆住了,這瓶裡的酒明明沒有顏色,卻怎麼也看不透……
有人說這是一部挖掘了青少年犯罪的電影,是一部青春片。
還有人說這部電影深刻揭示了60年代的臺灣,在其獨特、畸形的社會和政治背景下,對一個社會底層的少年潛移默化的影響,刻畫了那個動盪年代的全貌。
當然,還有諷刺。
而我,不懂得動盪的滋味,不瞭解一個社會的風氣對其民眾會有怎樣深刻的誘導,我想努力看透,卻依然徘徊在迷林深處,不知這酒,是濁是清……
這部劇,利用一個人的感情線,就像一根繩索,橫穿了湮沒整個時代的迷霧——她就是小明。
哈尼愛小明,張震愛小明,小虎愛小明,小明愛醫生。
後來,哈尼死了,張震霸氣了,醫生結婚了,滑頭跑路了,小虎退縮了。
但是,小明又跟張震的官二代好朋友——小馬搞在一起……
在那個畸形的社會和平窮的家庭背景下,小明只能利用其他人的感情來獲取自己想要的一切。
縱使本劇的主角張震只是小明生活中的配角,甚至算不上配角。但是,張震依然把小明當作自己的全部。
然而,一葉障目,遮擋了所有的光明,卻沒有擋住來自社會的侵蝕。
影片的最後,面對張震的清盤而出,小明歇斯底里,怒斥張震所做的一切都無法帶來任何改變時。
死神的到來總是那麼措不及防,也許張震會有一絲動搖與悔恨,但未可知,這一刀究竟是救贖還是吞噬……
煙花與塵埃?特定的環境下,人走的哪一步又是完全遵從了自己的心呢?魔鬼與天使的搏鬥,天使最終被黑暗融化。陽光在迷霧中穿梭,誰也無法衝破的屏障。壓抑的令人窒息的氛圍,安靜的令人發狂的長鏡頭,此時內心充滿了恐懼與孤獨。
所以他,更願意成為衝破黑暗的微光,還是湮滅於黑暗裡呢?
閱讀更多 一源三清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