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記憶】消失了的國際海員俱樂部


【青島記憶】消失了的國際海員俱樂部

位於新疆路的中段的青島國際海員俱樂部,起初是為了給靠泊在青島的中外船員提供一個休息娛樂的場所,那裡設施先進,條件優越,有餐廳、有舞廳、有放映廳,有可以買到真絲衣物、金銀首飾、瑪瑙翡翠、書畫筆硯等等具有中國風格的旅遊紀念品的外匯商店,還有外輪供應公司可以為船舶提供一切所需要的服務,是船員航行到青島時一個溫暖的家。

【青島記憶】消失了的國際海員俱樂部

正因為這裡是各種膚色的外國人時常出入的地方,我們從小就被學校和家長告知:看到外國人不能尾隨;不能和他們說話;給東西不能要,那是糖衣裹著的炮彈。越是這樣反覆地叮囑,越使得這裡更加神秘,我們內心裡充滿了嚮往,同樣的節目或影片,如果是在海員俱樂部裡看的,就覺得特別上檔次,這可是小夥伴之間相互炫耀的資本。

【青島記憶】消失了的國際海員俱樂部


【青島記憶】消失了的國際海員俱樂部

讓我最值得回憶的是文革時期在這裡觀看“市北紅小兵”的演出。“市北紅小兵”是由坐落在熱河路的市北區少年宮負責組建的小學生文藝宣傳隊。這裡人才濟濟,節目新穎,是青島市赫赫有名的少兒演出團體,他們曾排演過八個樣板戲之一——現代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的全劇,其演出劇照在聊城路的“凌雲照相館”展覽了好長一段時間,由此可見這支隊伍的深厚功底和演出水平。他們經常在人民會堂和海員俱樂部給領導貴賓和外國友人演出,入場券不賣,是在一定範圍內贈送,所以控制得很嚴,能一睹他們的風采是很榮耀的一件事。直到現在,我還記得有熱烈歡快的木琴獨奏《北京喜訊到邊寨》、詼諧幽默的藏族舞蹈《洗衣歌》等。印象最為深刻地是舞蹈《今天我戴上了紅領巾》,一個小女孩放學回家,拿出了心愛的紅領巾,是那麼的興奮和激動,優美的舞蹈動作把她內心的感受表現地淋漓盡致。舞臺的左側立著一面大“鏡子”,女孩對著鏡子一會兒展示著紅領巾,一會兒又戴在脖頸上,高興地又蹦又跳,鏡子裡就會出現她的影子,當她離開鏡子,影子隨即消失,當她再照鏡子,影子又回來了,直到舞蹈結束,鏡子裡的影子從鏡框裡跳了出來一起謝幕,人們才恍然大悟,原來鏡子是有框無鏡,兩個人一起合演地天衣無縫,全場迸發出雷鳴般的掌聲和喝彩聲。這在當時是一個非常有創意的節目,而且演出難度極大,試想兩個人的動作雖然左右相反,但要完全協調一致,就像一個人一樣,要苦練多少遍才能配合得如此默契呀。一個個節目高潮迭起非常精彩,主持人還領上一個穿著白兜兜手拿小提琴的小男孩,一看就是幼兒園裡的小朋友,全場都樂了。嚴格的講,他還不是市北紅小兵的成員,當時只有四歲,是第一次登臺演出,好像是拉了一首《我愛北京天安門》,贏得了非常熱烈的掌聲。多年以後才知道,他就是我國旅美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呂思清。

【青島記憶】消失了的國際海員俱樂部

少年呂思清(張巖拍攝)

後來海員俱樂部接待外賓的功能越來越弱,贈票的機會比以前多了,也慢慢開始對觀眾賣票了,我在這裡還看過不少熱門電影,像蘇聯電影《列寧在十月》,一代革命導師的形象極具感染力;越南的《森林之火》,故事情節已不記得了,只記得一個巫婆的那句咒語:“天門開,地門開,妖魔鬼全走開”;阿爾巴尼亞的《第八個是銅像》,當時就稀裡糊塗地沒有看明白;《寧死不屈》讓我們記著那首優美的曲調“趕快上山吧,勇士們,我們在春天參加游擊隊,敵人的末日即將來臨,我們祖國要獲得自由解放”……。

【青島記憶】消失了的國際海員俱樂部

20世紀70年代的照片,從這張鳥瞰圖上,可以看到海員俱樂部及周邊的景象。(網友:“池清”提供)

隨著電視的普及,海員俱樂部和島城很多電影院一樣逐漸蕭條下來,放映廳先改成了弘成證券交易所,後又改名為國元證券,外匯商店改成了和平賓館,雖然現在有很多人已不知道海員俱樂部的功能和作用,但那些建築還在,上了年紀的人都知道這裡曾經的輝煌。因為要建快速路,那些建築已被拆除,青島國際海員俱樂部這個名字和它的建築永遠地從這裡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將是高橋飛架南北,車輛川流不息的另一番景觀。

本文作者為網友林荃生,發表於2011年5月10日。老青島應該都會記得這裡曾經的輝煌,因為快速路的修建,青島國際海員俱樂部這個名字和它的建築永遠地從這裡消失了,後人也只能從檔案圖文中找尋它的曾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