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與伊拉克打了八年的“兩伊戰爭”是怎樣爆發的?

小金讀經典


1980年,伊朗與伊拉克爆發了長達8年的兩伊戰爭。戰爭爆發的原因很複雜,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阿拉伯河的河道應該歸誰所有。

中東地區有兩條著名的大河——幼發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兩條河皆發源於土耳其的東部山區。兩條河均呈西北——東南走向,進入伊拉克境內。兩河在伊拉克東南部的小鎮古爾奈匯合,以下河段統稱為阿拉伯河,該河全長240公里。阿拉伯河繼續向東南奔流,最終匯入波斯灣(阿拉伯灣)。

問題就出在阿拉伯河入海河道上。因為這條河道是伊拉克和伊朗的邊界,河東是伊朗,河西是伊拉克。

阿拉伯河現在是伊朗、伊拉克的界河,但在十九世紀之前,阿拉伯河是伊朗(1935年之前稱波斯,本文仍稱伊朗)與奧斯曼土耳其的界河。

奧斯曼與伊朗打了數百年,1639年,兩國劃界,但沒有提到阿拉伯河的歸屬。1847年,在英國與沙俄的干涉下,奧斯曼和伊朗簽訂了《埃爾祖魯姆條約》。奧斯曼把阿巴丹島、霍拉姆沙赫爾等城市劃給伊朗,奧斯曼則得到阿拉伯伯河的部分所有權。不過,伊朗的船隻依然可以在阿拉伯河上航行。

當時沒發現石油,這樣劃界,兩國都沒啥意見。但在上世紀初,中東發現石油,問題就出來了。伊拉克開採石油後要對外賣,必須走阿拉伯河道進入波斯灣外運。另外,伊拉克還盛產椰棗,產量佔全世界的五分之一,需要對外銷售。而同時,霍拉姆沙赫爾又是當時伊朗的唯一港口,伊朗石油外運,也要走阿拉伯河。

經過各種扯皮,到了1913年,奧、伊、英、俄四國簽訂了《伊斯坦布爾協議》,奧斯曼確定了對阿拉伯河的所有權,包括河道中的島嶼。

1921年,伊拉克成立。伊拉克對阿拉伯河的依賴性非常大,因為伊拉克的海岸線太短了。伊拉克的形狀就像一個大肚瓶子,瓶口朝東南。當時有個形象的比喻,說伊拉克擁有“巨肺”,可“氣管”卻非常小,呼吸非常困難。伊拉克對這樣的國土形狀非常不滿,只有60公里長的海岸線,實際上能利用的更短。

伊拉克找到伊朗,說我們還按照《伊斯坦布爾條約》辦事,整個阿拉伯河的河道全部歸我。伊朗的實力比伊拉克強,伊朗當然不願意。但是,英國為了開採伊拉克的石油,支持伊拉克,這就讓伊朗有所忌憚。

伊朗的態度不是很強硬,只是說阿拉伯河不能為一國獨有。又經過多輪扯皮,到了1936年,雙方簽了一個協議。這個協議和《伊斯坦布爾條約》相比,基本沒什麼變化。只不過,伊朗獲得了阿拉伯河深水線至河東岸寬6.4公里水域的所有權,算是小有進展。但是,阿拉伯河的管理權,還是被伊拉克牢牢控制手中。

伊朗對此協議並不是很滿意,伊拉克同樣不滿意。伊拉克認為這6.4公里水域都不應該給伊朗,這將導致伊拉克運油線的不安全。

其實吃虧最多的還是伊朗。伊朗的運油船要進入波斯灣,必須經過伊拉克控制的河道,這等於讓伊拉克攥住了伊朗的油管子。

1971年,英國撤出中東後,伊拉克沒有了靠山,伊朗立刻行動。伊朗支持伊拉克內部的庫德爾人,同時又佔領霍爾木茲海峽出海口的幾座島嶼,等於控制了伊拉克進出的大門。

圖-伊拉克街頭

伊拉克很不滿,雙方又開始扯皮。1975年,伊朗與伊拉克在阿爾及利亞首都阿爾及爾簽訂條約,伊朗放棄支持伊拉克內部的庫爾德人,伊拉克則放棄阿拉伯河深水河道的一部分水域。雙方在阿拉伯河的邊界,以深水河道為界。

伊朗認為自己獲得了巨大勝利,但伊拉克卻認為這只是“以退為進”。1979年,伊朗巴列維王朝被推翻,伊拉克就看到了收復阿拉伯河深水河道的機會。

圖-伊朗女孩

1980年9月17日,薩達姆在巴格達宣佈:《阿爾及爾協議》不再有效。 然後,兩伊大打出手。


地圖帝


必須指出的是,兩伊戰爭完全是一場沒有必要的戰爭。是在美國的縱容之下,伊拉克當槍手,意圖推翻伊朗反美政權的一場戰爭。可以說,伊拉克幾乎佔據了天時(美國支持)地利(中東國家基本也支持伊拉克)人和(國際社會基本也傾向於伊拉克)。但就是這種孤立無援的情況下,伊朗也抵住了伊拉克的入侵,與伊拉克打個平手。

戰爭的發起人是伊拉克總統薩達姆,原因就是薩達姆希望得到伊朗的出海口,以及阿拉伯河的主權而產生爭議地區。再就是美國的縱容。美國不便於直接動手,變間接通過伊拉克意圖推翻以霍梅尼為首的伊朗政權。在

1980年9月16日,薩達姆在政府會議上決定一週後將向伊朗全面開戰。薩達姆出於謹慎,派軍隊佔領了伊朗邊境的兩個小村莊。伊朗沒有采取任何措施、讓薩達姆認為在美國的制裁下,是虛弱的體現,只要自己踢一腳,伊朗霍梅尼政權就會頃刻倒臺。對薩達姆個人而言,不算宗教派政治,薩達姆希望成為阿拉伯世界的領袖,進而成為中東霸主。但薩達姆顯然高看了自己,低估了伊朗,但這場戰爭打了八年,是兩伊國家是無論如何也不會打,這場慘烈戰爭成為自朝鮮戰爭以後最大戰爭。

9月17日,伊拉克單方面廢除《阿爾及爾協議》,宣稱對阿拉伯河和海灣三島的主權。在1980年9月22日這一天。薩達姆軍隊從南、北、中,三個方向發動了對伊朗全方位的軍事行動。而薩達姆的軍事入侵,完全出乎伊朗霍梅尼政府意料之外。在戰爭初期頗為被動,但也很快穩住陣腳,開始反擊。美國在巴列維王朝被推翻以後,開始支持伊拉克薩達姆政府。從1982年美國開始向伊拉克提供高科技裝備和技術,在戰爭爆發以後。美國還向伊拉克提供伊朗軍事情報、提供伊朗的軍事部署情況。但為了平衡政策和利益,也向伊朗提供武器,這就是震驚世界的「伊朗門」事件、說白了美國就是發戰爭財,維持兩伊戰爭持久,久拖不決。不分勝負就可以最大限度維護美國在中東地區的最大利益。兩伊戰爭無疑是美國現實主義外交成功的典範。

戰爭雙方動用了除核武器之外的一切武器。這場戰場也成為大國武器的試驗場,但兩伊用最現代化武器打成了最原始的戰爭。兩伊戰爭讓雙方經濟損失倒退數十年。伊朗直接損失約3500億美元,伊拉克則直接損失4000億美元,伊拉克僅欠科威特債務達到180億美元,這也是海灣戰爭發生的誘因。兩伊戰爭對雙方而言都不是勝利者,都是戰爭的受害者。

就戰爭本身而言,伊朗是被動應戰,應該說,如果沒有外界支持,伊拉克絕對不可能戰勝伊朗,戰爭初期伊朗是戰勝者。但由於國家被全方位制裁,所以導致伊朗在武器,情報,各個方面被伊拉克超越。所以導致伊朗後勁不足,也讓戰爭延續了八年。在1988年7月20日,伊朗和伊拉克宣佈接受聯合國第598號決議,立即停火。8月20日,停火協議生效,兩伊戰爭終於結束了。在兩伊戰爭中,伊朗有30萬人陣亡,170萬人傷殘,此外還有200萬人淪為難民。而伊拉克代價也很高。僅外債就高達2600美金。經濟倒退30年,可以說,這場戰爭唯一勝利者就是美國。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strong>


清水空流


兩伊戰爭,爆發於1980年9月,結束於1988年8月,8年的兩伊戰爭,讓兩個富的流油的國家,打得只剩下一身的債務,伊拉克外債800億美元,伊朗外債450億美元,兩國軍費開支和戰後重建達6000億美元,伊拉克戰死18萬,伊朗戰死35萬,加上平民兩國死亡人數在100萬,僅德黑蘭寡婦就達20萬。


兩伊戰爭,說到底就是伊拉克薩達姆一手造成的。聖經上說,上帝要讓誰滅亡,必先讓其先瘋狂。

這個戰爭狂人,以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南部阿拉伯河邊境地帶的領土爭端為藉口,在1980年9月22日,打著抵禦"伊斯蘭軍"的幌子,悍然對鄰國伊朗發動了軍事進攻,結果是伊拉克軍隊勢如破竹,攻下了阿拉伯河下游的大片土地,直到1981年9月,緩過神來的伊朗大舉反攻,奪下了南部重鎮霍拉姆沙赫爾。

1982年6月10日,伊拉克認栽,單方面撤出了全部軍隊,提出全面停火,並承諾遵守1957年《阿爾及爾協議》,但是伊朗卻打的停不下來,在1982年7月13日,調集了12萬軍隊,發動了第一次巴士拉戰役,把一場現代化的軍事武裝戰爭,打成了中世紀風格的拉鋸戰。

1987年7月20日聯合國安理會一致表決通過的598號,在1988年7月18日伊朗宣佈同意後,8月20日,兩伊才實現了全面停火,邊界也恢復到了戰前。

獨裁者薩達姆,唯一的收穫就是把戰前的24萬軍隊,打到了戰後的120萬大軍,打成了自己認為的世界軍事強國,終於在1990年8月2日早上伊拉克共和國衛隊佔領了給他借錢的科威特,企圖變成為他的第十九個省,被美國修理的鼻青臉腫,最後上了絞刑架,用幾百萬人的生命,換來了個如此下場。

當然了,伊拉克的什葉派佔總人口的60%,伊朗的什葉派佔主流,宗教領袖霍梅尼的原教旨主義運動推廣到整個中東地區,也讓遜尼派的薩達姆對政教合一的伊朗恨之入骨。


陳能先A


1980年9月,伊拉克軍隊入侵伊朗,兩伊戰爭爆發。這場戰爭持續了7年多,直到1988年8月才正式停火,共造成270萬人傷亡,兩國經濟損失約6500億美元,是中東地區自“二戰”以來所爆發的最大規模戰爭。在此期間,伊拉克欠下鉅額外債,這為後來海灣戰爭的爆發埋下伏筆。與此同時,伊朗也遭受重創,因此這場戰爭沒有贏家,是兩敗俱傷的結果。

這場戰爭之所以爆發,既有兩伊之間長期的矛盾與分歧,還有利益衝突,也有美國人在背後的挑動。事實上,這場戰爭的交戰方雖然是伊拉克和伊朗,但罪魁禍首卻是美國。在當時,美國人將薩達姆當作盟友,為其提供了很多支持,這是薩達姆敢於發動戰爭的主要原因。

美國人為何要挑動薩達姆入侵伊朗?這要從1979年說起。在那一年,伊朗人發動起義推翻了巴列維王朝,這讓美國人失去了傀儡。在此之前,巴列維王朝是美國人的盟友,也是他們的代理人加傀儡,這個王朝政府非常腐敗和獨裁,統治十分黑暗。

巴列維倒臺後,宗教領袖霍梅尼組建了伊朗新政府,即伊朗革命政府,也被稱為伊朗民主政府。一時間,美國人惱羞成怒,他們給老國王巴列維提供政治庇護,讓巴列維去美國養病。此舉徹底激怒了伊朗人,那幫華盛頓的政界老爺們一時爽,可在伊朗的美國大使館工作人員倒了大黴,他們被伊朗人扣下了,史稱“伊朗人質危機”。後來,伊朗雖然交還了人質,但美國對伊朗民主政府採取敵視態度,欲除之而後快。

這個時候,美國人很懦弱,他們此前在越南吃了大虧,國力急劇衰退,在“冷戰”中處於下風。因此,美國人使出了陰招,他們決定搞“代理人戰爭”。在中東地區,當時能夠與伊朗抗衡的只有伊拉克,所以美國人選中了伊拉克。此時的薩達姆,也在尋求大國的支持,他要在美蘇之間找一個平衡點,而美國人把手伸來了,這讓薩達姆大喜過望。然而,薩達姆萬沒有想到,這是美國人的陰謀,他們支持薩達姆,只是為了讓其充當打手,美國人也有在背地裡向伊朗賣武器的計劃,目的就是為了兩伊兩敗俱傷,然後美國趁機坐收漁利。

有人感到奇怪,薩達姆為何甘心成為美國人的一把刀?其實是因為,伊拉克和伊朗也有矛盾,薩達姆自己有一個理想,就是建立一個強大且統一的阿拉伯國家。但是,伊朗成為了這條道路上的絆腳石,薩達姆一直對伊朗懷有戒心。

薩達姆政權的核心,是由遜尼派組成的,而伊拉克是以什葉派為主,但伊朗新政府卻是個什葉派政府。如此一來,薩達姆的處境很尷尬,他只有對伊朗採取強硬態度,才能保持伊拉克政府的穩定。如果伊拉克內部亂了,那麼這個建立強大阿拉伯國家的夢想也將破滅。因此,薩達姆很明確的知道自己的歷史使命,他必須做一件大事。

恰在此時,美國人給了支持,這讓薩達姆吃了定心丸,決定先發制人拿下伊朗,然後在伊朗搞一個親伊拉克的政府,最後讓阿拉伯國家和伊朗連成一片,搞一箇中東大聯盟。或許在伊拉克人看來,只要這個目標達成,中東就能實現崛起,西方人再也不敢欺負中東。後來,戰爭爆發了,而且一打打了7年多。

文 / 圖維坦


圖維坦


兩伊戰爭開打於1980年9月,“大正”認為戰爭爆發的原因有三個,下面就具體解析一下:

(一)伊朗和伊拉克兩國有邊界領土爭端。

伊朗和伊拉克兩國都是位於中東地區,而且是鄰國,兩國有共同邊界多達1200公里,長度約100公里的阿拉伯河是兩國南部自然邊界線。為了解決領土爭端問題,伊朗和伊拉克多年來爭執不休。1975年,在阿爾及利亞的斡旋下,伊朗和伊拉克曾經達成解決邊界爭議領土的協議,但後來還是因為領土利益劃分問題出了叉子,鬧掰了。

(二)宗教問題。

伊朗和伊拉克都是信仰伊斯蘭教的國家,但伊朗90%以上的人都是伊斯蘭教什葉派,也是中東什葉派穆斯林的大本營,而伊拉克雖然有60%的人也是伊斯蘭教什葉派,但伊拉克統治階級卻是遜尼派,典型的少數派政權。

1979年,伊朗爆發了霍梅尼領導的“伊斯蘭革命”,推翻了原來的巴列維王朝統治,成立了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從國名字上看就知道,是一個宗教味道濃厚的國家。之後伊朗開始公開支持伊拉克境內的什葉派穆斯林也進行“伊斯蘭革命”,而伊拉克則支持伊朗境內“少數派”反抗衝突,以至於兩國關係迅速惡化,致使兩國爆發全面戰爭。

(三)中東強人薩達姆的野心。

兩伊戰爭爆發前一年,薩達姆剛當上伊拉克總統,權利達到巔峰,這個政變上臺的中東強人,迫切希望發動一次戰爭,奠定自己在中東一代雄主的地位,而伊朗就成了最好戰爭對象,一旦薩達姆領導伊拉克軍隊打敗伊朗,薩達姆就會毫無疑問的成為阿拉伯世界的領袖,薩達姆野心也促使這次戰爭的發生。

但事與願違,兩個野心勃勃的中東國家,戰爭打了八年之久,誰都沒有佔到便宜,反而給兩國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共計造成100多萬人傷亡,數以千億計美元的經濟損失,伊拉克也因此欠下數百億美元的戰爭外債。最終兩國接受聯合國598號決議,於1988年8月份實現全面停戰。


大正看世界


很高興為你解答!準確的說,“兩伊戰爭”打了7年11個月,這場戰爭是上世紀持續最久、影響力最大的戰爭之一。伊朗和伊拉克幾乎是拿出了家底要將對方置之死地。雙方是因為什麼原因,如此憎惡對方?我們可以一起來捋一捋。



民族矛盾

伊朗和伊拉克的矛盾是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之間得矛盾。伊朗的主要民族是波斯人加上少量的阿拉伯人和庫爾德人;伊拉克的民族構成主體是阿拉伯人加上少量的波斯人和庫爾德人。這樣,民族矛盾基礎就形成了。我們都知道波斯人和阿拉伯人因為歷史因素,雙方一直都不待見對方。伊朗和伊拉克整天扶持對方的少數民族造反,雖然雙方一直沒有撕破臉,但是背地裡卻都想搞亂對方。



宗教矛盾

伊朗是一個什葉派為主體的什葉派國家,而伊拉克是一個什葉派為主體的遜尼派國家。1979年伊朗前宗教霍梅尼發動“伊斯蘭革命”上臺後,建立了什葉派政權,相比在伊拉克什葉派一直在國家事務中沒有太大影響力,在霍梅尼的號召下(霍梅尼流亡過伊拉克,在伊什葉派中威望很高),在伊什葉派開始爆發示威活動,開始爭取政治地位。



領土矛盾

1980年伊朗和伊拉克的邊界領土是在1975年雙方簽訂的阿爾及爾協議,規定以阿拉伯河主航道為界劃分兩國邊界。但是協議簽訂後,薩達姆越想越虧,因為阿拉伯河是伊拉克進去波斯灣的唯一通道,伊拉克是一個石油出口國,國家大部分財政收入都來源於石油出口,和伊朗共享航道會威脅伊拉克的能源安全,他認為必須要把阿拉伯河掌握在自己手裡。



天時地利人和

雖然說“兩伊”在民族、宗教和領土方面有很多矛盾,但是由於雙方的實力不相上下,上訴矛盾一直都沒有被激化,而是處於一種微妙的平衡狀態。但是,隨著伊朗發生了一系列的事件,讓薩達姆終於下定決心打破這種平衡。

第一,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新生政權處於不穩定狀態,這時候是發動襲擊的最好時機;

第二,伊朗和美國爆發“人質事件”,和美國徹底交惡,伊朗失去了最大的外援;

第三,蘇聯、沙特和科威特的支持。伊拉克當時和蘇聯的關係非常好,伊朗失去了美國的支持,伊拉克有超級大國撐腰,勝率非常大。加上,中東兄弟國家的支持,使得薩達姆信心滿滿。



就這樣,在各種因素共同的作用下,伊朗和伊拉克的微妙平衡被打破,以伊拉克出兵進攻伊朗為標誌,拉開了長達8年的“兩伊戰爭”。


小局貓


兩伊戰爭(伊拉克稱為海珊的卡迪西亞,伊朗則稱為被迫之戰、神聖抗戰)指的是上世紀80年代伊拉克和伊朗之間的長達8年的邊境戰爭。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向伊朗發動攻擊,兩伊戰爭爆發,經過慘烈的廝殺之後,伊拉克和伊朗各自接受了聯合國的停火決議,雙方到1988年8月20日正式停止戰鬥。

附圖,兩伊戰爭中的娃娃軍

我們先來說一下兩伊戰爭的慘烈結果:

伊拉克和伊朗在戰爭中使用現代化武器打了傳統戰爭,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壕溝戰、人海攻擊,甚至還出現了沒有武裝的平民在狂熱宗教信仰支撐下集體衝鋒;雙方還在戰爭過程中採取了襲城戰、襲船戰、襲擊油田等破壞敵方後勤、經濟設施的手段,伊拉克甚至動用化學武器。

因此這場戰爭異常慘烈。根據戰後統計,伊拉克承認傷亡人數為35萬人,另有6萬人被伊朗俘虜,損失飛機250架,坦克2000多輛,火炮1500門,艦艇15艘。而伊朗宣稱死亡30萬人,損失作戰飛機150架,坦克1500輛,火炮1200門,艦艇16艘。

作為嚴重依賴石油的兩個產油國,兩伊戰爭對其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雙方軍費開支接近2千億美元,直接經濟損失超過5千億美元。伊拉克1979年中平均每天出口約350萬桶原油,而到1987年時總出口量大約在每天一百多萬桶,直到1990年6月石油生產才恢復至戰前水平。

附圖,伊拉克廢棄坦克

兩伊戰爭的起因:

兩伊戰爭的起因非常複雜,既有長期積累的歷史原因,也有一戰之後的邊境糾紛;既有兩伊之間的內部矛盾,也有世界大國勢力的暗中推動;既有兩國之間的民族仇恨、宗教衝突,也和兩國領導人之間的個人問題有關。總的來說是:邊境糾紛、宗教矛盾、民族仇恨。其中,邊境糾紛是最主要和直接的原因。

邊境糾紛(兩伊戰爭中,政治因素高於宗教因素)

邊境領土爭端是兩國由來已久的歷史問題,兩伊戰爭爆發前的阿拉伯河界線問題是戰爭的主要導火索。阿拉伯河由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在伊拉克境內匯合而成,下游約100千米長的一段為伊朗伊拉克兩國界河。1847年,當時統治伊拉克的奧斯曼帝國和波斯王國簽訂協議,規定阿拉伯河以波斯一側的淺水區域為界,即奧斯曼帝國掌握著大部分的水域。1937年,已脫離奧斯曼帝國獨立的伊拉克與伊朗簽訂協議,以河面上主要航線的中間位置為國界。1975年3月15日,雙方簽訂了《阿爾及爾協議》:協議以阿拉伯河中央為國界。

附圖,阿拉伯河地圖

阿拉伯河是伊拉克進出波斯灣的唯一通道,伊拉克認為將阿拉伯河水道平分是對伊拉克大為不利,因此他們視《阿爾及爾協議》為不平等條約。此外,波斯灣上的阿布穆薩島、大通布島和小通布島也是兩國爭執的對象,這些島嶼原本歸英國所有,1960年代之後英國將其控制權交給沙迦(阿聯酋的成員國之一),但伊朗出兵佔領了這些地區。由於這些島嶼靠近霍爾木茲海峽,伊朗佔領這些島嶼後擴大了其在海峽地區的控制能力,這引發了伊拉克的擔憂。

附圖,霍爾木茲海峽的位置

宗教矛盾

伊朗和伊拉克都為伊斯蘭國家,伊朗的伊斯蘭教徒以什葉派為主,伊拉克雖然也是什葉派佔多數,但掌握國家政權的卻是遜尼派。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勝利後,其宗教領袖霍梅尼試圖將伊斯蘭原教旨主義運動推廣到整個中東地區,積極輸出伊斯蘭革命,他號召伊拉克民眾推翻薩達姆政權。

伊朗伊斯蘭革命之前,霍梅尼曾被流放伊拉克,因此在當地的什葉派穆斯林中有不小威望,他的號召對薩達姆統治造成了一些麻煩。歷史上的伊拉克為什葉派發源地,革命後掌握了國家政權的伊朗什葉派不滿伊拉克遜尼派大權在握,同樣他們不滿的世俗化伊拉克。周邊阿拉伯國家也擔心伊斯蘭革命的擴散,因此暗中支持伊拉克。

附圖,霍梅尼

民族仇恨

伊朗人口波斯人佔多數,伊拉克阿拉伯人佔多數,兩族在歷史上有過多次衝突,在對方國內互為少數民族。伊朗西部的胡齊斯坦省是伊朗境內阿拉伯人的主要聚集區,歷史上該省曾屬於奧斯曼帝國的伊拉克行省,因此這一地區的阿拉伯人多次反抗伊朗統治,追求民族獨立。此外,伊朗和伊拉克國內均存少數民族庫爾德人,兩國都支持著對方的庫爾德人取得民族獨立以造成國家分裂。

伊朗伊斯蘭革命後,許多效忠王室的軍人和官員被清洗,軍隊內部整肅和裝備零件嚴重缺乏都導致軍隊素質大幅下降,而此時上臺不久的伊拉克薩達姆政權試圖使伊拉克獲得地區霸權地位。從1980年4月開始,兩伊邊境衝突加劇。4月5日,伊拉克副總理、外交部長阿齊茲被一名伊朗籍人炸傷,薩達姆指責伊朗策劃了襲擊事件,隨後,雙方互相指控、驅逐對方外交官並驅趕僑民。4月8日,薩達姆表示誰企圖打伊拉克,就“砍斷他的胳膊”。4月9日,霍梅尼決心推翻伊拉克現政權,並將其領導人拋進“歷史垃圾堆”。

附圖,伊朗空軍的F-14戰鬥機

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趁伊朗政局動盪、經濟惡化之機對伊朗發動了旨在收復失地、打擊霍梅尼輸出革命、爭奪海灣霸權的戰爭。

歡迎交流與討論!!!!!


我沒忘記home


【兩伊戰爭】

1、民族差異。伊拉克是阿拉伯國家,主體民族是阿拉伯人,其他還有庫爾德人。伊朗是波斯人為主個國家,其次是阿塞拜疆人、庫爾德人、俾路支人等民族,還有少量的阿拉伯人,比如臨近西部邊界的胡齊斯坦省。阿拉伯人和波斯人是中東四大古老民族之二(還有突厥人和庫爾德人),不同之處在於,波斯人就伊朗這麼一個國家、力量相對集中,阿拉伯人有一堆國家、內部容易不團結。

【中東民族分佈】

2、宗教派別。兩伊都是伊斯蘭國家,區別在於教派不同,伊朗是什葉派國家,伊拉克是遜尼派國家(國內什葉派人口占多數但是沒掌權)。教派衝突有多嚴重呢?大家可以參考歐洲歷史上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之間的宗教戰爭。雖然都信仰共同的一個神,但是都認為對方派別是異端。

【遜尼派和什葉派分佈】

3、領土糾紛。領土野心一般是隨著國力的增強而同步膨脹,歷史問題說不清楚或者劃分不滿意都是藉口。這塊主要一條是阿拉伯河劃界的問題,歷史可以上溯到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時期,再往早說(地理問題),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本來是兩條河,滄海桑田就有了兩河匯流的阿拉伯河,進而形成邊界問題。

4、資源爭奪。接著說阿拉伯河,除了航道問題,還有水資源問題,這個在乾旱的中東地區是戰略資源,沒有兩河,就沒有阿拉伯的“塞上江南”——美索不達米亞。水資源對生存極端重要,對經濟發展極端重要的另一種資源——石油,就大量分佈在兩伊邊界附近,油田能轉換成多少美元就不多說了。

【中東石油分佈】

綜上,已經有足夠多的理由開戰了,兩國都有恢復歷史大國的夢想,都是政治強人執政,再加上美國這樣的域外強國的干預,終於爆發了中東地區曠日持久的一場“高科技的低水平戰爭”。


吳下阿蒙毋忘在莒


我是走進伊拉克我來回答:

領土爭端

在兩伊戰爭爆發前,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關係非常緊張,並且存在重要的領土爭端。其中最重要的兩個地方是:伊拉克東南部的河流阿拉伯河和伊朗的胡齊斯坦省。 (阿拉伯河)

阿拉伯河是由底格里斯和幼發拉底兩河匯流而成,卻經過伊拉克和伊朗兩國而注入波斯灣,這條河是伊拉克進入波斯灣的唯一途徑,但恰好與伊朗非常接近。

1937年,伊朗和伊拉克簽署了一項條約,規定伊朗在使用阿拉伯河時支付給伊拉克的費用。但在薩達姆上任一年後,伊朗停止支付通行費。儘管薩達姆以武力相威脅,但由於當時伊拉克較弱,沒有能力對伊朗發起戰爭,伊朗開始暢通無阻地使用水路。 (胡齊斯坦省)

另外一個領土爭端就是位於伊朗的胡齊斯坦省,胡齊斯坦省居住著很多同伊拉克一樣的阿拉伯人,而伊朗則都是波斯人,僅從這一點,伊拉克就認為胡齊斯坦省是伊拉克的一部分,稱胡齊斯坦省在伊拉克殖民期間被劃給伊朗。伊拉克鼓勵居住在胡齊斯坦省的阿拉伯人反抗,而伊朗為了回應則支持伊拉克北部庫爾德反抗伊拉克。一直持續到1975年,兩個簽署了阿爾及爾協議。但在薩達姆上任後,認為阿爾及爾協議是對伊拉克的羞辱,這項協議的不公平性也是薩達姆1980年入侵伊朗的主要理由。

伊朗革命

1979年,伊朗的沙阿被推翻,霍梅尼在伊朗建立了一個什葉派神權國家,霍梅尼主張在阿拉伯國家傳播伊斯蘭革命,而他的第一個目標就是什葉派的發源地伊拉克,這對身為遜尼派的薩達姆產生了嚴重的威脅,薩達姆認為,剛革命結束的伊朗根基未穩,又脫離了美國的支持,而伊拉克則處於非常強勢的地位,薩達姆擁有一支強大的軍隊,薩達姆想一舉拿下伊朗,卻不料戰爭陷入僵局,持續了整整八年之久。


走進伊拉克


伊朗和伊拉克在地理位置上都屬於西亞。1979年2月,伊朗伊斯蘭革命成功,以宗教領袖霍梅尼為代表的什葉派穆斯林上臺執政。伊拉克是什葉派發源地,占人口55%的什葉派穆斯林中反政府勢力活躍,從而成為伊朗輸出革命的首要目標。伊拉克國富兵強,積極謀求海灣地區霸權,企圖趁霍梅尼政權立足未穩之際對其進行打擊,以消除所面臨的威脅並徹底解決邊界爭端。兩國關係日趨緊張,邊境衝突加劇。

歷史上,兩國因邊境交界處的沙特阿拉伯河的主權而產生爭議。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為這有爭議的河流,藉口抵禦"伊斯蘭革命",悍然向伊朗發動軍事進攻,不久戰局發生轉變,1982年之後,伊朗侵佔了伊拉克的領土,從而引發了曠日持久的長達8年的兩伊戰爭,成為繼越南戰爭之後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戰爭。

整個戰爭呈膠著狀態, 可分為四個階段。兩伊戰爭於1980年9月22日爆發, 第一階段,伊拉克全面進攻,伊朗組織邊境防禦和反攻。1982年2月,伊朗發展反攻勢頭,伊拉克被動挨打。1984年開始,雙方展開地面拉鋸戰,加強空中與海上襲擊。第四階段,1988年,伊拉克重新掌握戰場主動權,再次攻入伊朗境內。1987年7月23日和1988年7月18日,伊拉克和伊朗各自接受了聯合國的停火決議,但雙方直至1988年8月20日才正式停止戰鬥。 伊拉克和伊朗均在戰爭中受到嚴重損失,除常規戰爭外,在戰爭過程中採取了襲城戰、襲船戰、襲擊油田等破壞敵方後勤、經濟設施的手段。伊拉克還對伊朗軍隊、平民動用化學武器。

這場"馬拉松"式的消耗戰。8年中,兩國軍費開支和經濟損失總計達6000億美元,雙方損失慘重。人員傷亡148萬,被俘8萬。其中伊朗軍隊死亡35萬,受傷70萬,被俘3萬,損失作戰飛機約150架,坦克1500輛,火炮1200門,艦艇16艘。伊拉克軍隊死亡18萬,受傷25萬,被俘5萬,損失作戰飛機250架,坦克2000輛,火炮1500門,艦艇15艘。

其實,8年的兩伊戰爭,最核心最根本的問題是對石油話語權的掌控,最直接 原因是什葉派和遜尼派歷史仇恨的激化,背後推手是美蘇對抗和博弈。

請關注【下午歷史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