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与伊拉克打了八年的“两伊战争”是怎样爆发的?

小金读经典


1980年,伊朗与伊拉克爆发了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战争爆发的原因很复杂,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阿拉伯河的河道应该归谁所有。

中东地区有两条著名的大河——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两条河皆发源于土耳其的东部山区。两条河均呈西北——东南走向,进入伊拉克境内。两河在伊拉克东南部的小镇古尔奈汇合,以下河段统称为阿拉伯河,该河全长240公里。阿拉伯河继续向东南奔流,最终汇入波斯湾(阿拉伯湾)。

问题就出在阿拉伯河入海河道上。因为这条河道是伊拉克和伊朗的边界,河东是伊朗,河西是伊拉克。

阿拉伯河现在是伊朗、伊拉克的界河,但在十九世纪之前,阿拉伯河是伊朗(1935年之前称波斯,本文仍称伊朗)与奥斯曼土耳其的界河。

奥斯曼与伊朗打了数百年,1639年,两国划界,但没有提到阿拉伯河的归属。1847年,在英国与沙俄的干涉下,奥斯曼和伊朗签订了《埃尔祖鲁姆条约》。奥斯曼把阿巴丹岛、霍拉姆沙赫尔等城市划给伊朗,奥斯曼则得到阿拉伯伯河的部分所有权。不过,伊朗的船只依然可以在阿拉伯河上航行。

当时没发现石油,这样划界,两国都没啥意见。但在上世纪初,中东发现石油,问题就出来了。伊拉克开采石油后要对外卖,必须走阿拉伯河道进入波斯湾外运。另外,伊拉克还盛产椰枣,产量占全世界的五分之一,需要对外销售。而同时,霍拉姆沙赫尔又是当时伊朗的唯一港口,伊朗石油外运,也要走阿拉伯河。

经过各种扯皮,到了1913年,奥、伊、英、俄四国签订了《伊斯坦布尔协议》,奥斯曼确定了对阿拉伯河的所有权,包括河道中的岛屿。

1921年,伊拉克成立。伊拉克对阿拉伯河的依赖性非常大,因为伊拉克的海岸线太短了。伊拉克的形状就像一个大肚瓶子,瓶口朝东南。当时有个形象的比喻,说伊拉克拥有“巨肺”,可“气管”却非常小,呼吸非常困难。伊拉克对这样的国土形状非常不满,只有60公里长的海岸线,实际上能利用的更短。

伊拉克找到伊朗,说我们还按照《伊斯坦布尔条约》办事,整个阿拉伯河的河道全部归我。伊朗的实力比伊拉克强,伊朗当然不愿意。但是,英国为了开采伊拉克的石油,支持伊拉克,这就让伊朗有所忌惮。

伊朗的态度不是很强硬,只是说阿拉伯河不能为一国独有。又经过多轮扯皮,到了1936年,双方签了一个协议。这个协议和《伊斯坦布尔条约》相比,基本没什么变化。只不过,伊朗获得了阿拉伯河深水线至河东岸宽6.4公里水域的所有权,算是小有进展。但是,阿拉伯河的管理权,还是被伊拉克牢牢控制手中。

伊朗对此协议并不是很满意,伊拉克同样不满意。伊拉克认为这6.4公里水域都不应该给伊朗,这将导致伊拉克运油线的不安全。

其实吃亏最多的还是伊朗。伊朗的运油船要进入波斯湾,必须经过伊拉克控制的河道,这等于让伊拉克攥住了伊朗的油管子。

1971年,英国撤出中东后,伊拉克没有了靠山,伊朗立刻行动。伊朗支持伊拉克内部的库德尔人,同时又占领霍尔木兹海峡出海口的几座岛屿,等于控制了伊拉克进出的大门。

图-伊拉克街头

伊拉克很不满,双方又开始扯皮。1975年,伊朗与伊拉克在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签订条约,伊朗放弃支持伊拉克内部的库尔德人,伊拉克则放弃阿拉伯河深水河道的一部分水域。双方在阿拉伯河的边界,以深水河道为界。

伊朗认为自己获得了巨大胜利,但伊拉克却认为这只是“以退为进”。1979年,伊朗巴列维王朝被推翻,伊拉克就看到了收复阿拉伯河深水河道的机会。

图-伊朗女孩

1980年9月17日,萨达姆在巴格达宣布:《阿尔及尔协议》不再有效。 然后,两伊大打出手。


地图帝


必须指出的是,两伊战争完全是一场没有必要的战争。是在美国的纵容之下,伊拉克当枪手,意图推翻伊朗反美政权的一场战争。可以说,伊拉克几乎占据了天时(美国支持)地利(中东国家基本也支持伊拉克)人和(国际社会基本也倾向于伊拉克)。但就是这种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伊朗也抵住了伊拉克的入侵,与伊拉克打个平手。

战争的发起人是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原因就是萨达姆希望得到伊朗的出海口,以及阿拉伯河的主权而产生争议地区。再就是美国的纵容。美国不便于直接动手,变间接通过伊拉克意图推翻以霍梅尼为首的伊朗政权。在

1980年9月16日,萨达姆在政府会议上决定一周后将向伊朗全面开战。萨达姆出于谨慎,派军队占领了伊朗边境的两个小村庄。伊朗没有采取任何措施、让萨达姆认为在美国的制裁下,是虚弱的体现,只要自己踢一脚,伊朗霍梅尼政权就会顷刻倒台。对萨达姆个人而言,不算宗教派政治,萨达姆希望成为阿拉伯世界的领袖,进而成为中东霸主。但萨达姆显然高看了自己,低估了伊朗,但这场战争打了八年,是两伊国家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打,这场惨烈战争成为自朝鲜战争以后最大战争。

9月17日,伊拉克单方面废除《阿尔及尔协议》,宣称对阿拉伯河和海湾三岛的主权。在1980年9月22日这一天。萨达姆军队从南、北、中,三个方向发动了对伊朗全方位的军事行动。而萨达姆的军事入侵,完全出乎伊朗霍梅尼政府意料之外。在战争初期颇为被动,但也很快稳住阵脚,开始反击。美国在巴列维王朝被推翻以后,开始支持伊拉克萨达姆政府。从1982年美国开始向伊拉克提供高科技装备和技术,在战争爆发以后。美国还向伊拉克提供伊朗军事情报、提供伊朗的军事部署情况。但为了平衡政策和利益,也向伊朗提供武器,这就是震惊世界的「伊朗门」事件、说白了美国就是发战争财,维持两伊战争持久,久拖不决。不分胜负就可以最大限度维护美国在中东地区的最大利益。两伊战争无疑是美国现实主义外交成功的典范。

战争双方动用了除核武器之外的一切武器。这场战场也成为大国武器的试验场,但两伊用最现代化武器打成了最原始的战争。两伊战争让双方经济损失倒退数十年。伊朗直接损失约3500亿美元,伊拉克则直接损失4000亿美元,伊拉克仅欠科威特债务达到180亿美元,这也是海湾战争发生的诱因。两伊战争对双方而言都不是胜利者,都是战争的受害者。

就战争本身而言,伊朗是被动应战,应该说,如果没有外界支持,伊拉克绝对不可能战胜伊朗,战争初期伊朗是战胜者。但由于国家被全方位制裁,所以导致伊朗在武器,情报,各个方面被伊拉克超越。所以导致伊朗后劲不足,也让战争延续了八年。在1988年7月20日,伊朗和伊拉克宣布接受联合国第598号决议,立即停火。8月20日,停火协议生效,两伊战争终于结束了。在两伊战争中,伊朗有30万人阵亡,170万人伤残,此外还有200万人沦为难民。而伊拉克代价也很高。仅外债就高达2600美金。经济倒退30年,可以说,这场战争唯一胜利者就是美国。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strong>


清水空流


两伊战争,爆发于1980年9月,结束于1988年8月,8年的两伊战争,让两个富的流油的国家,打得只剩下一身的债务,伊拉克外债800亿美元,伊朗外债450亿美元,两国军费开支和战后重建达6000亿美元,伊拉克战死18万,伊朗战死35万,加上平民两国死亡人数在100万,仅德黑兰寡妇就达20万。


两伊战争,说到底就是伊拉克萨达姆一手造成的。圣经上说,上帝要让谁灭亡,必先让其先疯狂。

这个战争狂人,以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南部阿拉伯河边境地带的领土争端为借口,在1980年9月22日,打着抵御"伊斯兰军"的幌子,悍然对邻国伊朗发动了军事进攻,结果是伊拉克军队势如破竹,攻下了阿拉伯河下游的大片土地,直到1981年9月,缓过神来的伊朗大举反攻,夺下了南部重镇霍拉姆沙赫尔。

1982年6月10日,伊拉克认栽,单方面撤出了全部军队,提出全面停火,并承诺遵守1957年《阿尔及尔协议》,但是伊朗却打的停不下来,在1982年7月13日,调集了12万军队,发动了第一次巴士拉战役,把一场现代化的军事武装战争,打成了中世纪风格的拉锯战。

1987年7月20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表决通过的598号,在1988年7月18日伊朗宣布同意后,8月20日,两伊才实现了全面停火,边界也恢复到了战前。

独裁者萨达姆,唯一的收获就是把战前的24万军队,打到了战后的120万大军,打成了自己认为的世界军事强国,终于在1990年8月2日早上伊拉克共和国卫队占领了给他借钱的科威特,企图变成为他的第十九个省,被美国修理的鼻青脸肿,最后上了绞刑架,用几百万人的生命,换来了个如此下场。

当然了,伊拉克的什叶派占总人口的60%,伊朗的什叶派占主流,宗教领袖霍梅尼的原教旨主义运动推广到整个中东地区,也让逊尼派的萨达姆对政教合一的伊朗恨之入骨。


陈能先A


1980年9月,伊拉克军队入侵伊朗,两伊战争爆发。这场战争持续了7年多,直到1988年8月才正式停火,共造成270万人伤亡,两国经济损失约6500亿美元,是中东地区自“二战”以来所爆发的最大规模战争。在此期间,伊拉克欠下巨额外债,这为后来海湾战争的爆发埋下伏笔。与此同时,伊朗也遭受重创,因此这场战争没有赢家,是两败俱伤的结果。

这场战争之所以爆发,既有两伊之间长期的矛盾与分歧,还有利益冲突,也有美国人在背后的挑动。事实上,这场战争的交战方虽然是伊拉克和伊朗,但罪魁祸首却是美国。在当时,美国人将萨达姆当作盟友,为其提供了很多支持,这是萨达姆敢于发动战争的主要原因。

美国人为何要挑动萨达姆入侵伊朗?这要从1979年说起。在那一年,伊朗人发动起义推翻了巴列维王朝,这让美国人失去了傀儡。在此之前,巴列维王朝是美国人的盟友,也是他们的代理人加傀儡,这个王朝政府非常腐败和独裁,统治十分黑暗。

巴列维倒台后,宗教领袖霍梅尼组建了伊朗新政府,即伊朗革命政府,也被称为伊朗民主政府。一时间,美国人恼羞成怒,他们给老国王巴列维提供政治庇护,让巴列维去美国养病。此举彻底激怒了伊朗人,那帮华盛顿的政界老爷们一时爽,可在伊朗的美国大使馆工作人员倒了大霉,他们被伊朗人扣下了,史称“伊朗人质危机”。后来,伊朗虽然交还了人质,但美国对伊朗民主政府采取敌视态度,欲除之而后快。

这个时候,美国人很懦弱,他们此前在越南吃了大亏,国力急剧衰退,在“冷战”中处于下风。因此,美国人使出了阴招,他们决定搞“代理人战争”。在中东地区,当时能够与伊朗抗衡的只有伊拉克,所以美国人选中了伊拉克。此时的萨达姆,也在寻求大国的支持,他要在美苏之间找一个平衡点,而美国人把手伸来了,这让萨达姆大喜过望。然而,萨达姆万没有想到,这是美国人的阴谋,他们支持萨达姆,只是为了让其充当打手,美国人也有在背地里向伊朗卖武器的计划,目的就是为了两伊两败俱伤,然后美国趁机坐收渔利。

有人感到奇怪,萨达姆为何甘心成为美国人的一把刀?其实是因为,伊拉克和伊朗也有矛盾,萨达姆自己有一个理想,就是建立一个强大且统一的阿拉伯国家。但是,伊朗成为了这条道路上的绊脚石,萨达姆一直对伊朗怀有戒心。

萨达姆政权的核心,是由逊尼派组成的,而伊拉克是以什叶派为主,但伊朗新政府却是个什叶派政府。如此一来,萨达姆的处境很尴尬,他只有对伊朗采取强硬态度,才能保持伊拉克政府的稳定。如果伊拉克内部乱了,那么这个建立强大阿拉伯国家的梦想也将破灭。因此,萨达姆很明确的知道自己的历史使命,他必须做一件大事。

恰在此时,美国人给了支持,这让萨达姆吃了定心丸,决定先发制人拿下伊朗,然后在伊朗搞一个亲伊拉克的政府,最后让阿拉伯国家和伊朗连成一片,搞一个中东大联盟。或许在伊拉克人看来,只要这个目标达成,中东就能实现崛起,西方人再也不敢欺负中东。后来,战争爆发了,而且一打打了7年多。

文 / 图维坦


图维坦


两伊战争开打于1980年9月,“大正”认为战争爆发的原因有三个,下面就具体解析一下:

(一)伊朗和伊拉克两国有边界领土争端。

伊朗和伊拉克两国都是位于中东地区,而且是邻国,两国有共同边界多达1200公里,长度约100公里的阿拉伯河是两国南部自然边界线。为了解决领土争端问题,伊朗和伊拉克多年来争执不休。1975年,在阿尔及利亚的斡旋下,伊朗和伊拉克曾经达成解决边界争议领土的协议,但后来还是因为领土利益划分问题出了叉子,闹掰了。

(二)宗教问题。

伊朗和伊拉克都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但伊朗90%以上的人都是伊斯兰教什叶派,也是中东什叶派穆斯林的大本营,而伊拉克虽然有60%的人也是伊斯兰教什叶派,但伊拉克统治阶级却是逊尼派,典型的少数派政权。

1979年,伊朗爆发了霍梅尼领导的“伊斯兰革命”,推翻了原来的巴列维王朝统治,成立了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从国名字上看就知道,是一个宗教味道浓厚的国家。之后伊朗开始公开支持伊拉克境内的什叶派穆斯林也进行“伊斯兰革命”,而伊拉克则支持伊朗境内“少数派”反抗冲突,以至于两国关系迅速恶化,致使两国爆发全面战争。

(三)中东强人萨达姆的野心。

两伊战争爆发前一年,萨达姆刚当上伊拉克总统,权利达到巅峰,这个政变上台的中东强人,迫切希望发动一次战争,奠定自己在中东一代雄主的地位,而伊朗就成了最好战争对象,一旦萨达姆领导伊拉克军队打败伊朗,萨达姆就会毫无疑问的成为阿拉伯世界的领袖,萨达姆野心也促使这次战争的发生。

但事与愿违,两个野心勃勃的中东国家,战争打了八年之久,谁都没有占到便宜,反而给两国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共计造成100多万人伤亡,数以千亿计美元的经济损失,伊拉克也因此欠下数百亿美元的战争外债。最终两国接受联合国598号决议,于1988年8月份实现全面停战。


大正看世界


很高兴为你解答!准确的说,“两伊战争”打了7年11个月,这场战争是上世纪持续最久、影响力最大的战争之一。伊朗和伊拉克几乎是拿出了家底要将对方置之死地。双方是因为什么原因,如此憎恶对方?我们可以一起来捋一捋。



民族矛盾

伊朗和伊拉克的矛盾是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之间得矛盾。伊朗的主要民族是波斯人加上少量的阿拉伯人和库尔德人;伊拉克的民族构成主体是阿拉伯人加上少量的波斯人和库尔德人。这样,民族矛盾基础就形成了。我们都知道波斯人和阿拉伯人因为历史因素,双方一直都不待见对方。伊朗和伊拉克整天扶持对方的少数民族造反,虽然双方一直没有撕破脸,但是背地里却都想搞乱对方。



宗教矛盾

伊朗是一个什叶派为主体的什叶派国家,而伊拉克是一个什叶派为主体的逊尼派国家。1979年伊朗前宗教霍梅尼发动“伊斯兰革命”上台后,建立了什叶派政权,相比在伊拉克什叶派一直在国家事务中没有太大影响力,在霍梅尼的号召下(霍梅尼流亡过伊拉克,在伊什叶派中威望很高),在伊什叶派开始爆发示威活动,开始争取政治地位。



领土矛盾

1980年伊朗和伊拉克的边界领土是在1975年双方签订的阿尔及尔协议,规定以阿拉伯河主航道为界划分两国边界。但是协议签订后,萨达姆越想越亏,因为阿拉伯河是伊拉克进去波斯湾的唯一通道,伊拉克是一个石油出口国,国家大部分财政收入都来源于石油出口,和伊朗共享航道会威胁伊拉克的能源安全,他认为必须要把阿拉伯河掌握在自己手里。



天时地利人和

虽然说“两伊”在民族、宗教和领土方面有很多矛盾,但是由于双方的实力不相上下,上诉矛盾一直都没有被激化,而是处于一种微妙的平衡状态。但是,随着伊朗发生了一系列的事件,让萨达姆终于下定决心打破这种平衡。

第一,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新生政权处于不稳定状态,这时候是发动袭击的最好时机;

第二,伊朗和美国爆发“人质事件”,和美国彻底交恶,伊朗失去了最大的外援;

第三,苏联、沙特和科威特的支持。伊拉克当时和苏联的关系非常好,伊朗失去了美国的支持,伊拉克有超级大国撑腰,胜率非常大。加上,中东兄弟国家的支持,使得萨达姆信心满满。



就这样,在各种因素共同的作用下,伊朗和伊拉克的微妙平衡被打破,以伊拉克出兵进攻伊朗为标志,拉开了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


小局猫


两伊战争(伊拉克称为海珊的卡迪西亚,伊朗则称为被迫之战、神圣抗战)指的是上世纪80年代伊拉克和伊朗之间的长达8年的边境战争。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向伊朗发动攻击,两伊战争爆发,经过惨烈的厮杀之后,伊拉克和伊朗各自接受了联合国的停火决议,双方到1988年8月20日正式停止战斗。

附图,两伊战争中的娃娃军

我们先来说一下两伊战争的惨烈结果:

伊拉克和伊朗在战争中使用现代化武器打了传统战争,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壕沟战、人海攻击,甚至还出现了没有武装的平民在狂热宗教信仰支撑下集体冲锋;双方还在战争过程中采取了袭城战、袭船战、袭击油田等破坏敌方后勤、经济设施的手段,伊拉克甚至动用化学武器。

因此这场战争异常惨烈。根据战后统计,伊拉克承认伤亡人数为35万人,另有6万人被伊朗俘虏,损失飞机250架,坦克2000多辆,火炮1500门,舰艇15艘。而伊朗宣称死亡30万人,损失作战飞机150架,坦克1500辆,火炮1200门,舰艇16艘。

作为严重依赖石油的两个产油国,两伊战争对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双方军费开支接近2千亿美元,直接经济损失超过5千亿美元。伊拉克1979年中平均每天出口约350万桶原油,而到1987年时总出口量大约在每天一百多万桶,直到1990年6月石油生产才恢复至战前水平。

附图,伊拉克废弃坦克

两伊战争的起因:

两伊战争的起因非常复杂,既有长期积累的历史原因,也有一战之后的边境纠纷;既有两伊之间的内部矛盾,也有世界大国势力的暗中推动;既有两国之间的民族仇恨、宗教冲突,也和两国领导人之间的个人问题有关。总的来说是:边境纠纷、宗教矛盾、民族仇恨。其中,边境纠纷是最主要和直接的原因。

边境纠纷(两伊战争中,政治因素高于宗教因素)

边境领土争端是两国由来已久的历史问题,两伊战争爆发前的阿拉伯河界线问题是战争的主要导火索。阿拉伯河由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在伊拉克境内汇合而成,下游约100千米长的一段为伊朗伊拉克两国界河。1847年,当时统治伊拉克的奥斯曼帝国和波斯王国签订协议,规定阿拉伯河以波斯一侧的浅水区域为界,即奥斯曼帝国掌握着大部分的水域。1937年,已脱离奥斯曼帝国独立的伊拉克与伊朗签订协议,以河面上主要航线的中间位置为国界。1975年3月15日,双方签订了《阿尔及尔协议》:协议以阿拉伯河中央为国界。

附图,阿拉伯河地图

阿拉伯河是伊拉克进出波斯湾的唯一通道,伊拉克认为将阿拉伯河水道平分是对伊拉克大为不利,因此他们视《阿尔及尔协议》为不平等条约。此外,波斯湾上的阿布穆萨岛、大通布岛和小通布岛也是两国争执的对象,这些岛屿原本归英国所有,1960年代之后英国将其控制权交给沙迦(阿联酋的成员国之一),但伊朗出兵占领了这些地区。由于这些岛屿靠近霍尔木兹海峡,伊朗占领这些岛屿后扩大了其在海峡地区的控制能力,这引发了伊拉克的担忧。

附图,霍尔木兹海峡的位置

宗教矛盾

伊朗和伊拉克都为伊斯兰国家,伊朗的伊斯兰教徒以什叶派为主,伊拉克虽然也是什叶派占多数,但掌握国家政权的却是逊尼派。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胜利后,其宗教领袖霍梅尼试图将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运动推广到整个中东地区,积极输出伊斯兰革命,他号召伊拉克民众推翻萨达姆政权。

伊朗伊斯兰革命之前,霍梅尼曾被流放伊拉克,因此在当地的什叶派穆斯林中有不小威望,他的号召对萨达姆统治造成了一些麻烦。历史上的伊拉克为什叶派发源地,革命后掌握了国家政权的伊朗什叶派不满伊拉克逊尼派大权在握,同样他们不满的世俗化伊拉克。周边阿拉伯国家也担心伊斯兰革命的扩散,因此暗中支持伊拉克。

附图,霍梅尼

民族仇恨

伊朗人口波斯人占多数,伊拉克阿拉伯人占多数,两族在历史上有过多次冲突,在对方国内互为少数民族。伊朗西部的胡齐斯坦省是伊朗境内阿拉伯人的主要聚集区,历史上该省曾属于奥斯曼帝国的伊拉克行省,因此这一地区的阿拉伯人多次反抗伊朗统治,追求民族独立。此外,伊朗和伊拉克国内均存少数民族库尔德人,两国都支持着对方的库尔德人取得民族独立以造成国家分裂。

伊朗伊斯兰革命后,许多效忠王室的军人和官员被清洗,军队内部整肃和装备零件严重缺乏都导致军队素质大幅下降,而此时上台不久的伊拉克萨达姆政权试图使伊拉克获得地区霸权地位。从1980年4月开始,两伊边境冲突加剧。4月5日,伊拉克副总理、外交部长阿齐兹被一名伊朗籍人炸伤,萨达姆指责伊朗策划了袭击事件,随后,双方互相指控、驱逐对方外交官并驱赶侨民。4月8日,萨达姆表示谁企图打伊拉克,就“砍断他的胳膊”。4月9日,霍梅尼决心推翻伊拉克现政权,并将其领导人抛进“历史垃圾堆”。

附图,伊朗空军的F-14战斗机

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趁伊朗政局动荡、经济恶化之机对伊朗发动了旨在收复失地、打击霍梅尼输出革命、争夺海湾霸权的战争。

欢迎交流与讨论!!!!!


我没忘记home


【两伊战争】

1、民族差异。伊拉克是阿拉伯国家,主体民族是阿拉伯人,其他还有库尔德人。伊朗是波斯人为主个国家,其次是阿塞拜疆人、库尔德人、俾路支人等民族,还有少量的阿拉伯人,比如临近西部边界的胡齐斯坦省。阿拉伯人和波斯人是中东四大古老民族之二(还有突厥人和库尔德人),不同之处在于,波斯人就伊朗这么一个国家、力量相对集中,阿拉伯人有一堆国家、内部容易不团结。

【中东民族分布】

2、宗教派别。两伊都是伊斯兰国家,区别在于教派不同,伊朗是什叶派国家,伊拉克是逊尼派国家(国内什叶派人口占多数但是没掌权)。教派冲突有多严重呢?大家可以参考欧洲历史上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之间的宗教战争。虽然都信仰共同的一个神,但是都认为对方派别是异端。

【逊尼派和什叶派分布】

3、领土纠纷。领土野心一般是随着国力的增强而同步膨胀,历史问题说不清楚或者划分不满意都是借口。这块主要一条是阿拉伯河划界的问题,历史可以上溯到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时期,再往早说(地理问题),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本来是两条河,沧海桑田就有了两河汇流的阿拉伯河,进而形成边界问题。

4、资源争夺。接着说阿拉伯河,除了航道问题,还有水资源问题,这个在干旱的中东地区是战略资源,没有两河,就没有阿拉伯的“塞上江南”——美索不达米亚。水资源对生存极端重要,对经济发展极端重要的另一种资源——石油,就大量分布在两伊边界附近,油田能转换成多少美元就不多说了。

【中东石油分布】

综上,已经有足够多的理由开战了,两国都有恢复历史大国的梦想,都是政治强人执政,再加上美国这样的域外强国的干预,终于爆发了中东地区旷日持久的一场“高科技的低水平战争”。


吴下阿蒙毋忘在莒


我是走进伊拉克我来回答:

领土争端

在两伊战争爆发前,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张,并且存在重要的领土争端。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地方是:伊拉克东南部的河流阿拉伯河和伊朗的胡齐斯坦省。 (阿拉伯河)

阿拉伯河是由底格里斯和幼发拉底两河汇流而成,却经过伊拉克和伊朗两国而注入波斯湾,这条河是伊拉克进入波斯湾的唯一途径,但恰好与伊朗非常接近。

1937年,伊朗和伊拉克签署了一项条约,规定伊朗在使用阿拉伯河时支付给伊拉克的费用。但在萨达姆上任一年后,伊朗停止支付通行费。尽管萨达姆以武力相威胁,但由于当时伊拉克较弱,没有能力对伊朗发起战争,伊朗开始畅通无阻地使用水路。 (胡齐斯坦省)

另外一个领土争端就是位于伊朗的胡齐斯坦省,胡齐斯坦省居住着很多同伊拉克一样的阿拉伯人,而伊朗则都是波斯人,仅从这一点,伊拉克就认为胡齐斯坦省是伊拉克的一部分,称胡齐斯坦省在伊拉克殖民期间被划给伊朗。伊拉克鼓励居住在胡齐斯坦省的阿拉伯人反抗,而伊朗为了回应则支持伊拉克北部库尔德反抗伊拉克。一直持续到1975年,两个签署了阿尔及尔协议。但在萨达姆上任后,认为阿尔及尔协议是对伊拉克的羞辱,这项协议的不公平性也是萨达姆1980年入侵伊朗的主要理由。

伊朗革命

1979年,伊朗的沙阿被推翻,霍梅尼在伊朗建立了一个什叶派神权国家,霍梅尼主张在阿拉伯国家传播伊斯兰革命,而他的第一个目标就是什叶派的发源地伊拉克,这对身为逊尼派的萨达姆产生了严重的威胁,萨达姆认为,刚革命结束的伊朗根基未稳,又脱离了美国的支持,而伊拉克则处于非常强势的地位,萨达姆拥有一支强大的军队,萨达姆想一举拿下伊朗,却不料战争陷入僵局,持续了整整八年之久。


走进伊拉克


伊朗和伊拉克在地理位置上都属于西亚。1979年2月,伊朗伊斯兰革命成功,以宗教领袖霍梅尼为代表的什叶派穆斯林上台执政。伊拉克是什叶派发源地,占人口55%的什叶派穆斯林中反政府势力活跃,从而成为伊朗输出革命的首要目标。伊拉克国富兵强,积极谋求海湾地区霸权,企图趁霍梅尼政权立足未稳之际对其进行打击,以消除所面临的威胁并彻底解决边界争端。两国关系日趋紧张,边境冲突加剧。

历史上,两国因边境交界处的沙特阿拉伯河的主权而产生争议。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为这有争议的河流,借口抵御"伊斯兰革命",悍然向伊朗发动军事进攻,不久战局发生转变,1982年之后,伊朗侵占了伊拉克的领土,从而引发了旷日持久的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成为继越南战争之后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战争。

整个战争呈胶着状态, 可分为四个阶段。两伊战争于1980年9月22日爆发, 第一阶段,伊拉克全面进攻,伊朗组织边境防御和反攻。1982年2月,伊朗发展反攻势头,伊拉克被动挨打。1984年开始,双方展开地面拉锯战,加强空中与海上袭击。第四阶段,1988年,伊拉克重新掌握战场主动权,再次攻入伊朗境内。1987年7月23日和1988年7月18日,伊拉克和伊朗各自接受了联合国的停火决议,但双方直至1988年8月20日才正式停止战斗。 伊拉克和伊朗均在战争中受到严重损失,除常规战争外,在战争过程中采取了袭城战、袭船战、袭击油田等破坏敌方后勤、经济设施的手段。伊拉克还对伊朗军队、平民动用化学武器。

这场"马拉松"式的消耗战。8年中,两国军费开支和经济损失总计达6000亿美元,双方损失惨重。人员伤亡148万,被俘8万。其中伊朗军队死亡35万,受伤70万,被俘3万,损失作战飞机约150架,坦克1500辆,火炮1200门,舰艇16艘。伊拉克军队死亡18万,受伤25万,被俘5万,损失作战飞机250架,坦克2000辆,火炮1500门,舰艇15艘。

其实,8年的两伊战争,最核心最根本的问题是对石油话语权的掌控,最直接 原因是什叶派和逊尼派历史仇恨的激化,背后推手是美苏对抗和博弈。

请关注【下午历史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