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顯示:58.2%購房者是投資者,只有15.1%購房者是真剛需,為什麼?

東震木


西南財經大學的這份報告,我確實有點不信,或者說不敢相信。



如果購房者中投資人佔比將近60%,剛需只有15.1%,那剩下的人都是幹什麼的?

不知道這份報告出來的目的是什麼,是告訴大家都在買房,大部分人都看好樓市上漲嗎?

2015年全民炒樓時,全國市場一片火熱,房價一夜之間的漲幅抵上辛苦工作一年,確實讓很多房東收益了。

緊接著出臺大量政策穩定樓市,結果因為地方債務依靠樓市的依賴度太高,依舊難以平復大家心中的火熱。

好不容易樓市最近兩年堅持住房不炒,上漲幅度減緩,現在各地又以人才引進為幌,變相開放限購。

2019年全國各地土地市場一片刀光劍影,土地拍賣溢價層出不窮,真不知今年到底要耍誰了?


老白看房


這個數據不知道是哪裡來的,是針對全國市場,還是某個城市,或者是某個小區。如果是某個小區或者是某個片區,我認為是有可能,但是如果是某個城市,甚至是全國,我認為是不可能的事情。

如果58%的購房者都是投資者,那麼房子還是有多過剩啊,顯然在全國範圍並不存在這種情況。

全國城鎮裡面的住房是3億套出頭,全國城鎮戶頭也是3億出頭,城鎮的套戶比是1:1,也就是說每個戶口本大致對應一套房子,但是一個戶口本當中包括父母和孩子,有不少人是結婚了戶口還在父母那裡,其實是兩個家庭,所以房子也並沒有多到人人都有的地步,況且還有改善型需求,以及正在進行的城市化進程。這些都帶來的居住的需求。

58%的投資需求是無法想象的,但是在局部城市的某個小區或者某個片區有可能嗎?有!

有個朋友去年在深圳旁邊的惠州高鐵站附近買了一套房子,他自己在深圳上班,也在深圳租房子住,那套房目前算是投資,他在老家的市裡也買了一套房子,是父母在住,算是擁有兩套房的人,但是惠州這一套目前就是投資的,他不會去住。像他這樣的人很多,幾年前另一個朋友在惠州買了一套今年剛賣了,自己從來沒住過,區位不是很好,出去交易成本和還的房貸,收益相當於首付翻倍了,他這個算是投資吧,整個小區基本都是這種情況。

還有另一個朋友也在惠州買了房子,之前在龍崗租房子住,房租兩千多,加上交通費(自己開車),每個月3000多,惠州的房貸也在還著,當時買的時候是給自己留一條退路,深圳房價太高是沒有希望買了,在惠州買一套也算是一種策略。但是去年房東要漲房租,他心裡一合計,就把惠州的房子裝修了,搬到新房子裡面住,不要再付房租了,房子也寬敞多了,就是開始人氣不旺,基本配套還是有,每天開車上班,油費過路費100元,單趟路程一小時多一點(在羅湖上班),他這種算是從投資變自住了,現在像他這樣的人在增多。最近另一個朋友也有看惠州的房子,深圳是買不起了。

所以像深圳、北京、上海周邊的城市是會出現這種情況,開始的時候都是被旁邊城市的高房價擠壓出來的,先買一套放著,開始都不住,也不想自己真的住,但是懷著複雜的心理,給自己上了一個保險,將來有能力在深圳買了,就把這個賣了,或者將來準備回老家發展了,買了。

當然也有很多人是看到這種趨勢,有足夠的資金,是純粹來做投資的,目的就是將來價格漲了再賣出去!


壹號股權


限購,為什麼要限購?既然是商品房,就應該放開買賣,讓市場說了算。至於有人炒房,讓他炒好了,炒高了,跌死合該。既然大家都認為房子已經炒到天上了,就不怕炒房者最終能獲利。如果到時炒房者跌死了,沒買房的剛需就可以很低的買房了!就像股市07年創下6124高點,一年後跌到1664,當初不願投機的投資者不是賺了嗎?是吧。不要講什麼理論,讓實踐來說話。


數據為王123


現在中國最掙錢而且不賠的行業是什麼?那只有住房!炒房輕鬆而安全!這些炒房客像什麼?是不是好像寄生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