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論作文題如何立意?

大理中公教育


得申論者得天下,得申論大作文者得申論。可想而知,申論大作文在申論考試中的重要性。而要想寫好申論大作文,不跑題是一個至關重要的。

我就已我的教學經驗來跟大家說說申論大作文的立意。其實不管是在國考中還是省考中,大作文的題幹就已經告訴你要寫作的方向了。很多情況下,根本就不需要去材料中去驗證。那為什麼會有同學寫跑題呢,那是因為在平時的訓練過程中,審題能力就非常弱。看不懂題幹,當然就會跑題。如何做到正確立意:


一、學會找主題詞

比如2016年國考申論大作文題目為:

“給定資料4”中提到:“從某種意義上說,好的政策不僅僅是對公民意願的滿足,更是對公民理性乃至德性的滋養。”請你從對這句話引發的思考說開去,寫一篇文章。(40分)

  要求:自選角度,自擬題目,見解明確、深刻;思路明晰,語言流暢;參考“給定資料”,但不拘泥於“給定資料”;總字數800~1000字。

來,讓我們一起來看下這道題,從題幹中引號的這句話,我們是不是發現他是一個遞進句式,那麼情況下回造成公民理性與德性的滋養呢,答案是好政策。所以我們的主題詞就出來了——好政策。

二、學會找分論點

還是以這道題為例,我們的主題詞是好政策,那麼我們如何論證我們的好政策與公民意願關係、公民理性與德性關係,就是在你的分論點體現。當你的2/3個分論點能夠解釋清楚。自然文章的整體立意就是非常好的。比如我會寫到一個分論點:好政策不僅在於滿足公民意願,更是在政策執行中堅定落實。

當然關於申論大作文的立意,如果真的要講透,至少得花2個小時,這邊也是拋磚引玉。如果有歡迎補充。


風清揚說申論,根植於公務員培訓與面試的粉筆工,如有需要,歡迎關注!


風清揚說申論


公考申論75+的同學,文章立意都是這樣的!

文章寫作題在申論考試眾多題型中難度係數最高,考生的平均分也較低。根據往年考情,文章寫作題的平均得分不高於該題卷面分值的50%,文章偏題往往是考生失分的主要原因。由於考試時間較緊張,考生一般疏於對申論材料的認真梳理和對題目的審讀,對文章的立意把握不準確,文章偏題。因此,考生在申論備考環節必須學會申論文章如何立意。

一、材料是文章立意的依據

考生首要了解申論文章的性質。一方面,申論文章不是雜文,不能劍走偏鋒、嬉笑怒罵,不能在行文邏輯上過於發散。另一方面,申論文章是一種考試文體,文章具有統一的判斷標準,閱卷人以之評定考生得分。那麼,考生如何寫出閱卷人希望我們寫出的文章,除了要認真審讀題幹,還要通過對材料內容的把握來明確命題人的出題意圖。

申論材料一般由6至8段主題相關、內容相對獨立的材料組成,各段材料之間存在著並列或遞進的邏輯關係,都為解決同一個核心問題即材料的主題。一般申論文章寫作命題都與材料主題有關。例如,2015年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材料主題為“聚焦科技與人文的關係”,命題人要求考生撰寫一篇關於“科技人性化”的文章。2016年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材料主題是“公民道德和儒家中的‘禮’”,命題人要求考生以“不學禮,無以立”為中心議題撰寫文章。因此,考生在撰寫申論文章時,必須牢固樹立材料意識,在材料主題及材料核心觀點的基礎上選擇中心論點,材料是文章立意的依據。

考生需要注意的是,材料是文章立意的依據,但並不意味考生在立意時需要考慮到每段材料的具體內容。並不是每段材料對作答文章寫作題都有用,特別是2018年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材料出現兩個主題,有些考生為了儘可能照顧到全篇材料,文章寫得不倫不類,得分很低。

【例】2017年國家公務員考試(省級)材料大意及真題:

材料1:S市為建設美麗水系、打造優美環境實施的措施,以及市民對措施的反饋。

材料2:某代表團考察國外城市水系建設情況時,代表團團長所做的考察筆記。其中涉及英法兩國的治理措施以及國外的治理理念。

材料3:介紹“水”的文化意象,水的特質表現了中國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傳統文化的精神。

材料4:介紹G市某些區縣在實施“水生態+扶貧”模式過程中取得的成效等。

材料5:進一步介紹“水”在儒家和道家思想中的內涵和重要意義。

題目:參考給定材料,以“以水為師”為題,聯繫實際,寫一篇文章。

通過梳理材料可以看出,材料1、材料2和材料4主要涉及水系治理問題,屬於生態文明建設範疇。而材料3和材料5則主要聚焦於水的文化意象上,屬於文化建設範疇。五段材料聚焦了兩個主題。命題人要求考生以“以水為師”為題寫一篇文章。很多考生不知所措。很多考生雖然已經看出命題人在考查“水”的文化意象,希望考生闡釋出“水”的內涵是什麼,但由於為了照顧全篇材料的內容,最終將文章寫成水系治理而偏離考題。

因此,考生在立意時應當以材料主題為依據,同時根據題目要求,剔除材料中與題目內容不相關的干擾項。

二、如何利用材料與設問找到文章立意

材料是文章立意的依據,文章立意需要緊扣材料主題,但有些考生雖然已經知道材料主題,卻依然不知道文章如何立意,不知道寫什麼內容。因此,我們就需要聚焦材料的具體內容和題目設問的具體方式。一般情況下,命題人會在其中暗藏文章寫作的提示信息,考生如果讀懂這些提示信息,文章的立意就會事半功倍。

【例】2018年國家公務員考試(地市級)真題:

材料3(節選):瑞麗花園小區是X市近年來新開發的商品房小區,位於市區兩大主要交通幹線的交匯處。因位置臨近商業中心,地價昂貴,住宅樓比較密集。為了體現其景觀的生態性,小區內有一條人工河道蜿蜒而過,把小區的空地分割成大小不一的碎片。河邊花香草綠,綠柳成蔭,不少涼亭假山點綴其間。但仔細觀察便可發現,小區裡可供居民活動健身的空地卻十分有限,最大的一塊空地,只能容納30人共同活動。每次看到“芳草青青、留心腳下”的木牌時,李奶奶總免不了要叨嘮一句“景有了,可人沒了”。

材料6:月亮灣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給人們以很大的啟示。那裡地上道路平整,天空沒有一張“蜘蛛網”,城市公共空間發展的潛力倍增。這讓人想到《老子》裡的話:“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老子以人們居住的屋子為喻,他說一間屋子,開鑿門窗,修建四壁,只有形成虛空部分,它才具有一間屋子的良好功能。據此,老子提出了“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的觀點,強調“有”與“無”都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瑞麗花園小區的李奶奶,離開廣袤的田野,住進了單元樓,總覺得“喘不過氣來”。看來,李奶奶雖不是哲學家,但在感覺上與老子“有”“無”之用的理念暗合。

題目:給定材料6中提到了老子關於“有”和“無”的觀點。請你圍繞給定材料反映的城市建設理念中的問題,聯繫實際,以“試談‘有’與‘無’” 為題寫一篇文章。

很多考生認為該題難度較大,不知如何作答。一方面,題面上出現了“老子”,而中國傳統文化歷來是考生的軟肋,考生面對這類題目無從下手。另一方面,題面中的“有”與“無”的哲學概念,更讓考生摸不著頭腦,覺得題目太“空”,不知應該寫什麼。實際上,命題人已經在題目的設問和材料內容中明確了文章應該寫什麼。題目將“有”“無”並置,二者是明顯的對立統一關係,因此,文章一定要論證二者的辯證關係。

如何論證二者辯證關係?命題人明確“圍繞給定材料反映的城市建設理念中的問題”,因此,我們實際上是在論證城市建設理念中的“有”“無”問題。城市建設理念中的“有”“無”指的是什麼?命題人在材料6中提到了“李奶奶”,實際上就是暗示考生回到材料3中去找二者的內涵。老子說一間屋子,開鑿門窗,修建四壁,只有形成虛空部分,它才具有一間屋子的良好功能(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在材料3中涼亭假山香花綠草就是老子說的房子的四壁,而可供居民活動健身的空地就是老子所說的房子的中空部分。前者就是“有”,後者就是“無”。假設四壁修得很厚,那麼中空的面積就會縮小,因此影響房子的功能。所以,文章立意應該集中強調“有”是城市繁榮的重要體現,但是要堅持適度原則,為人民群眾生活的“無”留出空間,做到“有”“無”兼備,讓城市絢爛的現代文化、歷史積澱和人民群眾的生活合理相容。

【例】2018年國家公務員考試(省級)真題:

材料5(節選):從某種意義上說,在浩如煙海的知識網中,科學、藝術和古文化對於想象力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構成了想象力的源泉。

提出了“證偽主義”的波普爾,在科學認識上刷新了人類的認識:敢於批判,不斷質疑,是科學精神的核心。這和傳統的科學認知“科學是經驗積累的產物,被證明或者被無數次重複驗證的科學理論就是永遠正確的”,很不一樣。

藝術,作為代表美的精神力量,貫穿於人類發展的全時空。有了它,人類可以無止境地向著無限美麗的世界前進。

歷經多少世紀而留存下來的古文化,蘊含著需要想象力才能充分挖掘的驚人智慧和秘密,它是保持想象力永不枯竭的源泉……

題目:請深入思考給定材料5畫線句子“科學、藝術和古文化對於想象力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構成了想象力的源泉”,自擬題目,自選角度,聯繫實際,寫一篇文章。

相對於地市級的考試題目,省級的立意要求更加明確。命題人雖然讓考生深入思考材料5中的畫線語句,但這句話所表達的觀點明確,論述空間不大。命題人並不是讓考生論證這句話如何正確,而是讓考生分別論述科學、藝術和古文化三個方面對於想象力起到什麼作用,或者想象力應該如何在科學、藝術和古文化三個方面汲取營養。在材料5中,命題人已經分別指出科學、藝術和古文化三個方面對想象力的重要作用,這實際上就是提示考生,文章的立意是聚焦想象力應該如何在科學、藝術和古文化中汲取營養。

三、如何在立意上更勝一籌

以材料為依據,通過分析材料內涵和命題人的設問方式找到文章立意,可以保證文章不出現偏題現象。但是,考生如果想在申論考試中脫穎而出,文章僅做到不偏題還遠不夠,考生需要利用自身的知識儲備讓文章立意更新穎。

【例】2016年國家公務員考試(省級)真題:

給定材料3引用了《論語》中的話:“不學禮,無以立。”請以這句話為中心議題,聯繫社會現實,自擬題目,寫一篇文章。

由於材料中主要聚焦於公民的道德問題,所以很多考生在撰寫文章時也主要聚焦於公民道德建設,重點論述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意義。考生將文章立意於公民道德建設,本身沒有錯誤,但這種文章立意實際上並無新意,且成千上萬的考生都在文章中討論公民道德建設,會使閱卷人產生審美疲勞。

事實上,孔子所說的“禮”除了涉及個人行為規範層面,還包括營造良好社會風氣和塑造“禮儀之邦”的大國形象。因此,“學禮”的意義不僅是在道德層面,還存在於國家層面,不僅是“立身之本”還是“立國之基”。

考生可以據此談“禮”在個人、社會和國家三個層面的意義:第一,禮是個人立身之本。古人講“修齊治平”,中國自古重視個人修養。第二,孔子曰:“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後人”。政府需要加強自身誠信建設、率先垂範,引導社會誠實守信,讓社會成為充滿道德涵養的健康社會。第三,學禮對我國塑造大國意識、在國際舞臺上履行大國職責的重要意義。我們的最終目標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鑄就大國輝煌。理解“禮”在個人、社會和國家三個層面的不同意義,強調“禮”不僅是“立身之本”還是“立國之基”,由此體現出“禮”在多個方面的重要意義,這樣可以使文章更厚重。如果將“禮”僅限於道德,文章立意只涉及公民道德建設,則顯得有些單薄。

綜上所述,考生在練習文章寫作時,除了需要樹立材料意識,通過分析材料內容和設問方式找到文章的正確立意外,還要根據自身的知識儲備使立意更新穎,寫出優秀的文章。


公考進編入職交流


如果問廣大考生:“公考中哪門科目,有快速解題的技巧?”“行測”這基本可以肯定是廣大考生不約而同給出的答案。如果是問廣大考生:“申論是否有快速解題的技巧?”毫無疑問,你得到的答案基本可以肯定是“沒有!”但是,中公教育告訴你且慢!申論同樣也有快速解題技巧,以2017省考真題為例,且看申論作文如何快速立意。

作答要求:

(一)根據資料3,概括當前社會上求快風氣形成的主要原因。(15分)

(二)根據資料5,總結D公司的成功對於企業適應新常態有哪些值得借鑑的經驗。(20分)

(三)為推進休閒生活旅遊城市建設,A市政府將召開市民代表、專家學者參加的座談會,該市工作專班也將派人作專題發言。請你以專班發言代表的身份,結合資料1和資料2,擬出一份發言提綱。(25分)

(四)參考給定資料,以“平衡”為主標題,自擬副標題,自選角度,寫一篇議論文。(40分)

看到這幾題幹怎麼辦?當然是要藉助中公教育“高分四步法”:

第一步:審題

題幹中讓以“平衡”為主標題,自擬題目,寫一篇文章。廣大考生注意了!題幹中讓你以“平衡”為主標題,意味著“平衡”二字可以統領全文。那麼進一步去思考,有幾個方面才需要平衡呢?顯然,至少兩個方面,才能進行平衡吧?中公教育告訴你,想到這裡就對了!接下來就是……

第二步:找點

找點?哪裡去找?廣大考生肯定會想到要到材料中去找。NO!NO!NO!,為了提高效率,中公教育悄悄告訴考生可以嘗試著去前面三個小題的題幹中去找,說不定有意向不到的收穫:

第1題,概括求快風氣形成的原因,你看到了什麼?對,就是“快”。平衡什麼呢?平衡快與??,腦海中是否想到了“慢”,順著這個思路,第2題關鍵詞“新常態”是不是就是經濟速度慢一些!所以廣大考生是不是就得出平衡的就是“快”與“慢”!別急,來看第3題關鍵詞“休閒生活”是快還是慢?快,恭喜考生,你答對了。通過分析是不是平衡的就是“快”與“慢”!所以本題的立意就是平衡“快”與“慢”。

第三步:加工

第四步:書寫是不是就順利成長了

結語:中公教育告訴廣大考生,申論作文也是有快速立意方法,這需要考生認真總結與思考,最後,預祝廣大考生一舉成“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