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不養,養而不育,何以為家?

生而不養,養而不育,何以為家?

你好 , 我是那個侽孩i

溫暖每個難過的瞬間

前段時間很火的《都挺好》,告訴了我們原生家庭孩子的痛苦和無奈,真正瞭解中國現在的家庭教育和環境。

之前聽朋友說起過“何以為家”這部電影,當時真的沒有過分在意。今天他們再一次給我推薦說這個電影很好看,我在想真的很好看嗎?然後就去找資源,看了一下豆瓣評分9點多,同時看了看故事的簡述,之後便下定決心要看完這部電影。

“我想起訴我的父母,因為生了我”。這是鏡頭呈現在觀眾面前的一個小男孩,很平靜的說完這幾句。這個電影就這樣開場了,在一個父母和親生兒子的法庭開始。

生而不養,養而不育,何以為家?

01

電影的開始是用倒敘的方式展開,12歲的男孩扎因,因持刀殺人被入獄,走投無路之下將自己的親身父母告上法庭,在他的控訴中,父母生下他和其兄弟姐妹,卻絲毫沒有盡到父母的養育義務,他們過著豬狗不如的生活,熬過一天算一天,就是那種無處安定的活著。

扎因一家人是敘利亞難民,逃亡到黎巴嫩後過著暗無天日的日子,一家人擁擠在破爛不堪的房子裡,他們沒有身份證明,父母只能做著散工,孩子們也必須到街上賣果汁,為小賣部打工貼補家用。

生而不養,養而不育,何以為家?

家裡孩子很多,嘈雜不堪,父母不管不顧,煩悶的時候還會打罵他們而出氣,12歲的扎因有一絲和年紀不符的成熟,他受不了這樣的生活,但是隻能煎熬的生存,只是為了活著。

本來就已經煎熬的生活,妹妹的初潮卻打破了這平靜。扎因偷偷幫妹妹洗內褲,還告訴妹妹不能聲張,因為一旦被父母知道,少不了一頓捱罵捱打,還會把妹妹嫁出去獲取聘禮,以此來緩解家庭壓力。

生而不養,養而不育,何以為家?

生而不養,養而不育,何以為家?

沒有辦法的他脫掉自己的背心,疊好給妹妹,一本正經的給妹妹示範怎麼用衛生巾。但是這件事最後還是沒有瞞過父母--嫁人。扎因的反抗無效,只有用力擦妹妹的口紅,拒絕接受這突如其來的“成人”。

02

扎因逃離現在這個沒有愛的家庭,獨自闖蕩。

遇見同為難民身份的單親母親泰格雷斯,他住在泰格雷斯家,為她照顧僅兩歲的兒子約納斯。

泰格雷斯由於非法入境需要假身份證,為了攢錢她被迫出賣肉體,結果在黎巴嫩警方掃黃打非的行動中被捕。泰格雷斯被監獄收押期間,12歲的薩恩帶著2歲的約納斯過了一段極度艱難的日子。

這也是整部電影中較長的段落,為了養活自己和約納斯,贊恩不得不拼盡全力,乞討、偷摸、學著一個人製作並販賣軟性毒品飲料的生意,就像之前協助母親的那樣,為了生存,他們活得就像是蟑螂或是臭蟲那般。

生而不養,養而不育,何以為家?

生而不養,養而不育,何以為家?

就在這時,扎因得知妹妹因早孕大出血去世,極度的憤怒使得他持刀殺人,用盡最大的勇氣和能力替妹妹報仇。

生而不養,養而不育,何以為家?

03

扎因年僅12歲被捕入獄,他的目前前來探監說:“真主拿走一件東西,總會賜給你另一件東西。”

“你得到了什麼?”扎因問道。

“我懷孕了!”母親回答說。

“你這是在扎我的心”

生而不養,養而不育,何以為家?

因為扎因知道,這個小孩生下來,他不知道該怎麼去面對這樣的生活,不知還要如何面對父母,便決定在獄中起訴自己的親身父母。

生而不養,養而不育,何以為家?

電影在展現扎因與約納斯一同乞討生活的段落,甚至有些讓人忍俊不禁的橋段。

譬如贊恩騙他人約納斯為什麼是黑皮膚時,他說因為媽媽在生約納斯那段時間喝多了黑咖啡;又譬如約納斯這個小黑傢伙在片中極活躍的身體姿態,實在容易逗笑觀眾。

但表面上有多幽默,故事的骨子裡就有多絕望。

可即使再怎麼努力,終究還是有些事令人無能為力。

最終扎因不得不賣掉約納斯,他想要籌錢出國,逃離這永無止境的日子,生活就像是一灘狗屎,不比我的鞋底乾淨。最諷刺的畫面莫過於此了,父母會賣掉自己的妹妹薩哈,扎因末了卻也只能拋下那個不是弟弟卻勝似弟弟的約納斯。

04

正如導演所說:

“我希望用我的職業作為武器,在城市陰暗的角落裡投下一束聚光燈,滲透到那些貧困且無法逃脫的命運的人的日常生活中。

希望能夠真切地幫助到這些孩子的生活,通過電影幫助人們意識到這種情況,才能真正做出改變。”

而生活的長鏡卻一幕幕上演:

一個12歲的敘利亞小女孩曾絕望地對媽媽說:“媽媽,讓我死吧,我們家有7個人,你拼命工作餵飽我們,但你養不起我們。

我死了,你就可以少養一個。

女孩的話讓人淚目,作為母親,明知道養不起還要繼續生,這是對生命的無視和褻瀆。

前段時間,童模妞妞被媽媽踢的視頻上了熱搜。

3歲的孩子,一天拍照工作十幾個小時,年入百萬撐起了一個家。

生而不養,養而不育,何以為家?

家長一邊說著,父母最愛孩子;一邊下重手,讓孩子更“懂事”。

更有甚者,廣東一個母親,強迫年僅14歲的女兒賣淫。

面對審問,她說,家裡太窮了,讓孩子幫一下子。

女兒還在為父母開脫:“不怪他們,我是自願的。”

生而不養,養而不育,何以為家?

《請回答1988》中,德善爸爸有段臺詞流傳的很廣。

他說:“爸爸也是頭一次當爸爸,所以,我女兒稍微,體諒一下。”

生而不養,養而不育,何以為家?

可說完這句話之後呢?

晚上遇到一氧化碳中毒時,他們逃出房間時忘記了德善,若不是德善自己掙扎著爬出來,又會是什麼後果?

05

之前的一個綜藝節目《超級育兒師》,在這個節目當中,又讓人影響深刻的一幕呈現在大眾眼前。

浩浩陪母親去買菜,然後小孩一路都在問問題。因為是小孩子嘛,面對那些不曾見過的,肯定是充滿好奇,但是媽媽的做法讓所有人大跌眼界“不要在煩我 了”

緊接著浩浩追過去想讓媽媽抱的時候,又被她厲聲吼開:“我拎著東西怎麼抱你?”

最後浩浩開始哭鬧,媽媽恨不得立馬暴跳如雷:“吵不吵,天天這個樣子!”

生而不養,養而不育,何以為家?

其實一開始,這位媽媽就沒有意識到,這樣對孩子的傷害到底有多大,讓孩子從小就活在陰影中,不敢說話和問問題。

然後在節目中中還不停的問:“為什麼自家孩子總是喜歡哭鬧,特別煩人?”

節目組把她帶到了一個“小黑屋”,播放了一段神秘錄音。

當平日裡的叫嚷聲如潮水般湧來時,她終於明白了自己的問題所在,最後崩潰地蹲下身子,抱頭痛哭。

生而不養,養而不育,何以為家?

這雖然是一個綜藝節目,但這個故事不禁讓人反思,如果為人父母需要考試,很多人會不及格吧。

還記得前段時間 網上爆出的“13歲男孩住進養老院”的新聞麼?

生而不養,養而不育,何以為家?

父親被拘、母親消失,就連親戚都不願收留。小男孩無依無靠,無奈之下,只能向民警求助。

可當民警好不容易聯繫上家人之後,母親卻哭訴了一通自身難保,便無情地掛了電話,全然不顧這個13歲的孩子,以後將要怎麼辦。

生命自有缺陷,需要他人來填滿。”但本應該為他們填補生命空隙的父母卻沒有盡到應有的責任。

就像是金星在綜藝《媽媽咪呀》中說的:“如果你不想當媽,不想養孩子,千萬別生。生了你不養,你生她幹什麼?”


生而不養,養而不育,何以為家?

06

都說父母的養育之恩,大過一切。你養我小,我養你老。

或許有些父母會為自己辯駁,我的選擇是不得已的,我也沒有辦法。

就像是電影中,贊恩的媽媽在法庭上的申辯:

我這一生都是奴隸,你還敢批評我?

你有什麼權利批評我,你有我這種處境嗎?

生而不養,養而不育,何以為家?

但是我們應該想到的一個直接問題:生我為何不養我?不養我為何生我?

父母把罪指向了貧窮,可貧窮從來就不是罪,是無知,是愛而無能。

我覺得這是天下所有父母應該考慮的一個問題。給了我生命,就不該讓我活不下去,可以吃的不好穿的不好,但是隻要有家。

只要有愛,就有家。但是沒有愛,即使是血緣關係的父母和孩子,那我想註定也是悲慘的一個,也會和陌生人無異。但若是愛與責任存在,哪怕是住在鐵皮箱裡,也可稱之為家。

孩子不是你們任意操控,肆意妄為的賭注,孩子不是籌碼,他們更需要呵護和關愛,而不是無情的摧殘。沒有人告訴他們什麼是死亡,生存的價值和意義。

電影最後扎因笑了,因為他知道有一張屬於自己的身份證明了。

雖然這並不意味著一切煩惱都將煙消雲散,但導演在訪談時說,“這是在隧道盡頭給你的一點點勝利的光芒,正是這點光芒,讓你可以繼續前行。”

或許現實生活中,很多孩子都是獨自長大的,沒有陪伴、沒有愛,世界扔給他們的只是孤獨、不安,以及不敢期待的明天。但我始終相信,會有那麼一個真正的家,讓他們真誠地露出微笑。

生而不養,養而不育,何以為家?

電影背後

這是黎巴嫩女導演娜丁·拉巴基執導的一部紀實性作品。為了還原人物生存處境的原生態,保留故事的真實內核,導演專門挑選一批真正經歷過類似生活的素人來出演。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影片中的主人公贊恩,他並不是一名演技精湛的職業童星,而是切切實實的敘利亞難民,在平民窟中被導演選中。片中的大部分情節,是根據贊恩的親身經歷改編的。

《何以為家》,原名叫《迦百農》,迦百農是聖經中的一個地名,意為混亂無序之地。相對於帶有象徵意味的原名,我個人更喜歡“何以為家”這個譯名。簡潔凝練的一句疑問,不僅高度概括了影片的主題內容,還奠定了影片的感情基調:一種尋找歸屬感的迷茫、無助和孤獨。譯名中赤裸裸的發問,無形中演變成一道命題,牽引著觀眾到劇情中探尋“家不成家”的秘密。

07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藉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像他們一樣,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因為生命不會後退,也不在過去停留。你是弓,兒女是從你那裡射出的箭。弓箭手望著未來之路上的箭靶,他用盡力氣將你拉開,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遠。懷著快樂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彎曲吧,因為他愛一路飛翔的箭,也愛無比穩定的弓。”

這是黎巴嫩著名詩人紀伯倫的一首詩。

是他寫給孩子的讚歌,也是給為人父母者上的一堂課。

其實,我真的不知道要怎麼評論誰對誰錯,可能都有錯,但是我最後想是戰爭的錯吧。天生於亂世,父母有自己的無奈和難處。

扎因說的也對,無力撫養的孩子就不要讓他出生,不染給予他們的,除了痛苦還是痛苦。

世界上有人與我們一樣的時間降臨在這個世界上,在我們享受和平的時候,他們不僅飽受戰爭的痛苦,甚至沒有親人,更或者危機生命。

生活對他們來說,是一種奢望和期待,所以我們要慶幸我們身處的和平之處,畢竟一切的美好都是來之不易。

就像“時間那有真正的美好,只是有人為我們負重前行”。我們要懂得感恩、珍惜和嚮往,每一種幸福都來的不易,且行且珍惜。

願:所有的人都能被溫柔以待,如果很難,那就願所有人都有屬於自己嚮往光明的那一束光。

- END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分享轉發

(點擊下方鏈接,即可觀影高清“何以為家”)

生而不養,養而不育,何以為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