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不养,养而不育,何以为家?

生而不养,养而不育,何以为家?

你好 , 我是那个侽孩i

温暖每个难过的瞬间

前段时间很火的《都挺好》,告诉了我们原生家庭孩子的痛苦和无奈,真正了解中国现在的家庭教育和环境。

之前听朋友说起过“何以为家”这部电影,当时真的没有过分在意。今天他们再一次给我推荐说这个电影很好看,我在想真的很好看吗?然后就去找资源,看了一下豆瓣评分9点多,同时看了看故事的简述,之后便下定决心要看完这部电影。

“我想起诉我的父母,因为生了我”。这是镜头呈现在观众面前的一个小男孩,很平静的说完这几句。这个电影就这样开场了,在一个父母和亲生儿子的法庭开始。

生而不养,养而不育,何以为家?

01

电影的开始是用倒叙的方式展开,12岁的男孩扎因,因持刀杀人被入狱,走投无路之下将自己的亲身父母告上法庭,在他的控诉中,父母生下他和其兄弟姐妹,却丝毫没有尽到父母的养育义务,他们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熬过一天算一天,就是那种无处安定的活着。

扎因一家人是叙利亚难民,逃亡到黎巴嫩后过着暗无天日的日子,一家人拥挤在破烂不堪的房子里,他们没有身份证明,父母只能做着散工,孩子们也必须到街上卖果汁,为小卖部打工贴补家用。

生而不养,养而不育,何以为家?

家里孩子很多,嘈杂不堪,父母不管不顾,烦闷的时候还会打骂他们而出气,12岁的扎因有一丝和年纪不符的成熟,他受不了这样的生活,但是只能煎熬的生存,只是为了活着。

本来就已经煎熬的生活,妹妹的初潮却打破了这平静。扎因偷偷帮妹妹洗内裤,还告诉妹妹不能声张,因为一旦被父母知道,少不了一顿挨骂挨打,还会把妹妹嫁出去获取聘礼,以此来缓解家庭压力。

生而不养,养而不育,何以为家?

生而不养,养而不育,何以为家?

没有办法的他脱掉自己的背心,叠好给妹妹,一本正经的给妹妹示范怎么用卫生巾。但是这件事最后还是没有瞒过父母--嫁人。扎因的反抗无效,只有用力擦妹妹的口红,拒绝接受这突如其来的“成人”。

02

扎因逃离现在这个没有爱的家庭,独自闯荡。

遇见同为难民身份的单亲母亲泰格雷斯,他住在泰格雷斯家,为她照顾仅两岁的儿子约纳斯。

泰格雷斯由于非法入境需要假身份证,为了攒钱她被迫出卖肉体,结果在黎巴嫩警方扫黄打非的行动中被捕。泰格雷斯被监狱收押期间,12岁的萨恩带着2岁的约纳斯过了一段极度艰难的日子。

这也是整部电影中较长的段落,为了养活自己和约纳斯,赞恩不得不拼尽全力,乞讨、偷摸、学着一个人制作并贩卖软性毒品饮料的生意,就像之前协助母亲的那样,为了生存,他们活得就像是蟑螂或是臭虫那般。

生而不养,养而不育,何以为家?

生而不养,养而不育,何以为家?

就在这时,扎因得知妹妹因早孕大出血去世,极度的愤怒使得他持刀杀人,用尽最大的勇气和能力替妹妹报仇。

生而不养,养而不育,何以为家?

03

扎因年仅12岁被捕入狱,他的目前前来探监说:“真主拿走一件东西,总会赐给你另一件东西。”

“你得到了什么?”扎因问道。

“我怀孕了!”母亲回答说。

“你这是在扎我的心”

生而不养,养而不育,何以为家?

因为扎因知道,这个小孩生下来,他不知道该怎么去面对这样的生活,不知还要如何面对父母,便决定在狱中起诉自己的亲身父母。

生而不养,养而不育,何以为家?

电影在展现扎因与约纳斯一同乞讨生活的段落,甚至有些让人忍俊不禁的桥段。

譬如赞恩骗他人约纳斯为什么是黑皮肤时,他说因为妈妈在生约纳斯那段时间喝多了黑咖啡;又譬如约纳斯这个小黑家伙在片中极活跃的身体姿态,实在容易逗笑观众。

但表面上有多幽默,故事的骨子里就有多绝望。

可即使再怎么努力,终究还是有些事令人无能为力。

最终扎因不得不卖掉约纳斯,他想要筹钱出国,逃离这永无止境的日子,生活就像是一滩狗屎,不比我的鞋底干净。最讽刺的画面莫过于此了,父母会卖掉自己的妹妹萨哈,扎因末了却也只能抛下那个不是弟弟却胜似弟弟的约纳斯。

04

正如导演所说:

“我希望用我的职业作为武器,在城市阴暗的角落里投下一束聚光灯,渗透到那些贫困且无法逃脱的命运的人的日常生活中。

希望能够真切地帮助到这些孩子的生活,通过电影帮助人们意识到这种情况,才能真正做出改变。”

而生活的长镜却一幕幕上演:

一个12岁的叙利亚小女孩曾绝望地对妈妈说:“妈妈,让我死吧,我们家有7个人,你拼命工作喂饱我们,但你养不起我们。

我死了,你就可以少养一个。

女孩的话让人泪目,作为母亲,明知道养不起还要继续生,这是对生命的无视和亵渎。

前段时间,童模妞妞被妈妈踢的视频上了热搜。

3岁的孩子,一天拍照工作十几个小时,年入百万撑起了一个家。

生而不养,养而不育,何以为家?

家长一边说着,父母最爱孩子;一边下重手,让孩子更“懂事”。

更有甚者,广东一个母亲,强迫年仅14岁的女儿卖淫。

面对审问,她说,家里太穷了,让孩子帮一下子。

女儿还在为父母开脱:“不怪他们,我是自愿的。”

生而不养,养而不育,何以为家?

《请回答1988》中,德善爸爸有段台词流传的很广。

他说:“爸爸也是头一次当爸爸,所以,我女儿稍微,体谅一下。”

生而不养,养而不育,何以为家?

可说完这句话之后呢?

晚上遇到一氧化碳中毒时,他们逃出房间时忘记了德善,若不是德善自己挣扎着爬出来,又会是什么后果?

05

之前的一个综艺节目《超级育儿师》,在这个节目当中,又让人影响深刻的一幕呈现在大众眼前。

浩浩陪母亲去买菜,然后小孩一路都在问问题。因为是小孩子嘛,面对那些不曾见过的,肯定是充满好奇,但是妈妈的做法让所有人大跌眼界“不要在烦我 了”

紧接着浩浩追过去想让妈妈抱的时候,又被她厉声吼开:“我拎着东西怎么抱你?”

最后浩浩开始哭闹,妈妈恨不得立马暴跳如雷:“吵不吵,天天这个样子!”

生而不养,养而不育,何以为家?

其实一开始,这位妈妈就没有意识到,这样对孩子的伤害到底有多大,让孩子从小就活在阴影中,不敢说话和问问题。

然后在节目中中还不停的问:“为什么自家孩子总是喜欢哭闹,特别烦人?”

节目组把她带到了一个“小黑屋”,播放了一段神秘录音。

当平日里的叫嚷声如潮水般涌来时,她终于明白了自己的问题所在,最后崩溃地蹲下身子,抱头痛哭。

生而不养,养而不育,何以为家?

这虽然是一个综艺节目,但这个故事不禁让人反思,如果为人父母需要考试,很多人会不及格吧。

还记得前段时间 网上爆出的“13岁男孩住进养老院”的新闻么?

生而不养,养而不育,何以为家?

父亲被拘、母亲消失,就连亲戚都不愿收留。小男孩无依无靠,无奈之下,只能向民警求助。

可当民警好不容易联系上家人之后,母亲却哭诉了一通自身难保,便无情地挂了电话,全然不顾这个13岁的孩子,以后将要怎么办。

生命自有缺陷,需要他人来填满。”但本应该为他们填补生命空隙的父母却没有尽到应有的责任。

就像是金星在综艺《妈妈咪呀》中说的:“如果你不想当妈,不想养孩子,千万别生。生了你不养,你生她干什么?”


生而不养,养而不育,何以为家?

06

都说父母的养育之恩,大过一切。你养我小,我养你老。

或许有些父母会为自己辩驳,我的选择是不得已的,我也没有办法。

就像是电影中,赞恩的妈妈在法庭上的申辩:

我这一生都是奴隶,你还敢批评我?

你有什么权利批评我,你有我这种处境吗?

生而不养,养而不育,何以为家?

但是我们应该想到的一个直接问题:生我为何不养我?不养我为何生我?

父母把罪指向了贫穷,可贫穷从来就不是罪,是无知,是爱而无能。

我觉得这是天下所有父母应该考虑的一个问题。给了我生命,就不该让我活不下去,可以吃的不好穿的不好,但是只要有家。

只要有爱,就有家。但是没有爱,即使是血缘关系的父母和孩子,那我想注定也是悲惨的一个,也会和陌生人无异。但若是爱与责任存在,哪怕是住在铁皮箱里,也可称之为家。

孩子不是你们任意操控,肆意妄为的赌注,孩子不是筹码,他们更需要呵护和关爱,而不是无情的摧残。没有人告诉他们什么是死亡,生存的价值和意义。

电影最后扎因笑了,因为他知道有一张属于自己的身份证明了。

虽然这并不意味着一切烦恼都将烟消云散,但导演在访谈时说,“这是在隧道尽头给你的一点点胜利的光芒,正是这点光芒,让你可以继续前行。”

或许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都是独自长大的,没有陪伴、没有爱,世界扔给他们的只是孤独、不安,以及不敢期待的明天。但我始终相信,会有那么一个真正的家,让他们真诚地露出微笑。

生而不养,养而不育,何以为家?

电影背后

这是黎巴嫩女导演娜丁·拉巴基执导的一部纪实性作品。为了还原人物生存处境的原生态,保留故事的真实内核,导演专门挑选一批真正经历过类似生活的素人来出演。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影片中的主人公赞恩,他并不是一名演技精湛的职业童星,而是切切实实的叙利亚难民,在平民窟中被导演选中。片中的大部分情节,是根据赞恩的亲身经历改编的。

《何以为家》,原名叫《迦百农》,迦百农是圣经中的一个地名,意为混乱无序之地。相对于带有象征意味的原名,我个人更喜欢“何以为家”这个译名。简洁凝练的一句疑问,不仅高度概括了影片的主题内容,还奠定了影片的感情基调:一种寻找归属感的迷茫、无助和孤独。译名中赤裸裸的发问,无形中演变成一道命题,牵引着观众到剧情中探寻“家不成家”的秘密。

07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弯曲吧,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这是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的一首诗。

是他写给孩子的赞歌,也是给为人父母者上的一堂课。

其实,我真的不知道要怎么评论谁对谁错,可能都有错,但是我最后想是战争的错吧。天生于乱世,父母有自己的无奈和难处。

扎因说的也对,无力抚养的孩子就不要让他出生,不染给予他们的,除了痛苦还是痛苦。

世界上有人与我们一样的时间降临在这个世界上,在我们享受和平的时候,他们不仅饱受战争的痛苦,甚至没有亲人,更或者危机生命。

生活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奢望和期待,所以我们要庆幸我们身处的和平之处,毕竟一切的美好都是来之不易。

就像“时间那有真正的美好,只是有人为我们负重前行”。我们要懂得感恩、珍惜和向往,每一种幸福都来的不易,且行且珍惜。

愿:所有的人都能被温柔以待,如果很难,那就愿所有人都有属于自己向往光明的那一束光。

- END -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分享转发

(点击下方链接,即可观影高清“何以为家”)

生而不养,养而不育,何以为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