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從門外漢到“土專家”——訪鄉寧縣支家莊傳奇大學生村官張紅東

從門外漢到“土專家”——訪鄉寧縣支家莊傳奇大學生村官張紅東

市場信息報訊(本報記者 劉敏)支家莊村位於臨汾市鄉寧縣西交口鄉一個小山莊,2008年以前有8個自然村,163戶,763口人。全村人都是老實憨厚,對法律知識一竅不通,落後與貧窮困擾著這片貧瘠的土地。就在這樣的生態環境下,大學生張紅東,畢業後放棄了留在城市工作的機會,選擇了一條旁人看來有些意外的路,堅定地選擇了大學生村官這份工作,也無怨無悔地選擇了支家莊。

臨汾:從門外漢到“土專家”——訪鄉寧縣支家莊傳奇大學生村官張紅東


初夏5月,雖然氣溫20多度,但山村的氣候略帶點寒意。記者在支家莊見到村官張紅東,遠看他那健壯的身體,邁著矯健的步伐,滿臉笑容向我們迎來。

惡劣環境差點被嚇跑

他回首往事,記得第一次入村還是西交口鄉鄉長盧冬同志送到村裡的,那時村委會是破敗不堪,沒有正規的辦公室,沒有電話,連廁所都沒有。而且,地處偏遠,路窄坡陡。深夜,窗外怪異的鳥獸叫聲讓人膽戰心驚,當時就有個可怕的想法“回家”。 後來想想既然來了就要堅持,自己選擇的一定要幹出個樣子來。第二天,就請村支書帶著去“串門”。在這15裡的土地上要想全面瞭解群眾,靠兩條腿走路怕是啥事也被耽擱,就自己花錢索性買了一輛自行車,後來就有了媒體報道的鄉寧縣出了一個騎自行車的村官。

為群眾被逼成了“養殖專家”

經他多日摸排走訪,此村地處大山深處,交通不便,信息不靈,沒有主導產業,沒有資金,沒有技術,沒有人才,甚至沒有文化,許多孩子初中沒畢業就回家結婚生子。為了讓村民學技術學文化,他說幹就幹,每天騎著自行車去鄉寧縣各單位尋找果樹種植常識、養殖等讀本,發放到每家每戶,並在村成立農民學習互幫小組,每週親自講課。為了實現產業規模化,一邊自學,一邊聯繫技術人員, 為說服村民科學養殖,耐心地給他們講道理,像給小學生講課那樣。有時遇到問題聽不懂,他還要現場表演,自己動手做示範。從對養殖一無所知,生生被逼成了“養殖專家”。

多方奔走為村民修路打井

村裡的路一直不好,就向村委會建議修路,籌資時卻遇到了困難。為了帶動群眾,他就第一個捐款。村民一看一個外地人都來捐錢,都被感動了,群眾紛紛捐款捐物。現在路修好了,小汽車、摩托車也多了起來。

支家莊是個嚴重缺水的小山莊。在這裡,家家戶戶都有幾口自制的存水井。下雨時,雨水混著雜草、泥土等流進存水井,經過沉澱作飲用水,村民祖祖輩輩喝著這樣的水。由於水質不好,長期飲用這樣的水嚴重影響著群眾的健康,這裡大多數人的壽命也比較短,大概在50歲左右。因為沒有水,養殖業也受到阻礙,用水難嚴重影響著經濟發展。後來,村民喝雨水的事,經過《鄉寧電視臺》,《臨汾電視臺》,《黃河電視臺》,《山西晚報》,《臨汾晚報》,《農民日報》等眾多媒體報道後,村官張紅東經過長達九年的奔走呼籲,終於感動了江蘇南通三建集團的老總,他伸出援助之手,捐款100多萬元,為貧困山村打了一口深水井。

用金錢無法衡量的人生價值

經過幾年的努力,支家莊村的生活越過越好,農民人均總收入由2008年的1300元增加到2015年的3650元,8個自然村全部通路、通電,有線電視、電話覆蓋率達100%。 有時和同學聚會,發現都開上了豪車、住上了樓房,而自己連花十塊錢買四五棵白菜都心疼,曾經也想過放棄,當村官收入本來就不高,維持一個人的生活都捉襟見肘。現在,連讀書時勤工儉學攢下的老本都被拿出來貼補村裡的貧困戶。最後他說,自己不會一直留在農村,但是不管將來往哪裡發展,都會盡己所能為村子做出一點貢獻,因為在他心裡,支家莊村就是他的第二個家鄉。

張紅東,一個普普通通的大學生,在鄉寧縣西交口鄉支家莊村當了九年的大學生村官,一直把老百姓的事當成自己的事,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使全村經濟上了一個新臺階,為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做出了貢獻,為大學生村官樹立了學習的榜樣。以實際行動展示了當代大學生村官的時代風采。

大學生村官張紅東始終把“當好村民的服務員,把知識和理念都奉獻給村民,才能真正贏得他們的信任”作為自己的人生理念。讓人民群眾存有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