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大秦帝國》就是為法家唱讚歌,嚴重扭曲歷史事實,你怎麼看?

小修斯4724


孫皓暉的歷史小說《大秦帝國》我沒有看過,不過電視劇看過。我看很多人一邊倒的罵作者,說他扭曲歷史上事實。小說本來就是娛樂大眾,為什麼非要拿正史與《大秦帝國》來對比呢?其實,《大秦帝國》和《三國演義》一樣,都屬於小說。但是,沒人覺得《三國演義》也扭曲了事實,反而人人追捧。估計大家不會相信,幾十年後,孫皓暉的小說《大秦帝國》也會成為經典。至少,目前關於秦國的題材小說,沒人能超過孫皓暉的《大秦帝國》。

秦國的歷史我也瞭解過,雖然只是略懂皮毛。但是,秦國若沒有商鞅變法,要想統一六國,簡直痴人說夢話。如果,沒有商鞅變法,比如楚國後來能出現一個明君,六國的天下,還不知道是誰的。但是,商鞅變法以後,秦國與其他六國就不同了。主要凸顯在兩個方面,其實《大秦帝國》裡面也說了。商鞅深入秦國平民當中,結合現狀進行了改革,尤其在經濟方面和軍事方面,秦國幾乎完全實現了商鞅的政治藍圖。

秦國在經濟上和軍事上的改革,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經濟上他實行《墾草令》刺激農業生產,削弱貴族和官吏的特權,讓貴族也加入到了生產勞動當中,這就帶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其實,《墾草令》最大的變革在於把貴族的特權也取消了,人人都要勞動,你不再是大爺。而在軍事上,商鞅廢除了世卿世祿制,頒佈了二十等爵制度。貴族不能世襲,要想升官發財,必須要做出貢獻。秦國不再拿糧食養老爺兵,所以即便是普通士兵,如果努力戰鬥,也可以做大將軍。這種破天荒的政策,讓秦國最底層士兵看到了希望,至少他們不會白白送命。一旦作戰英勇就會加官進爵,所以秦國士兵都很賣命,個個爭先殺敵。秦國在軍事上和經濟上的刺激力度,比戰國曆史上任何一個國家都要徹底,這正是秦國突飛猛進的主要原因。

《大秦帝國》的確偏向了法家,但是歷史上的商鞅,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目的,不惜生命的代價,就是要推行他的法家主張。他甚至提出:“王子犯法,庶民同罪”,所以,害死商鞅的不是統治階級,而是他自己。而作者,並沒有偏離歷史的軌道,且在一個合理的範圍內虛構了故事情節,我覺得很合理。比如嬴駟犯法被驅逐以後,流落民間。可能在歷史上沒有這種情況,因為被廢為庶人,不可能再次做上國君。作者用這種手法,主要是表現嬴駟懂得民間疾苦,並沒有讓嬴渠梁失望,他做了秦王以後,也沒有把商鞅的付出給否定,這正是嬴駟的高明之處。

我敢肯定,嬴駟在被懲罰以後,將商鞅恨之入骨,絕對不會給他談感情。不過在《史記》當中,秦孝公死後,商鞅逃跑了,先逃到魏國被拒絕,後來回到自己的封地,起兵向鄭國突圍,秦國發兵將其剿殺在鄭國,屍體被運回秦國車裂了。這一段歷史被作者感情化了,讓人覺得有點遺憾。此外,商鞅最終被車裂,在作者眼中是否與嬴駟毫無相干。這一點讓很多讀者估計難以接受,不過小說就是小說。劇情在一個合理的範圍內,還是可以接受的。不足之處,可以看正史去彌補。作者並沒有改變歷史的原貌,改變只是某個細微之處,大方向和歷史相差無幾。如果,作者讓商鞅活下來,那才是大笑話。

從商鞅變法,到秦王統一六國,秦國離不開商鞅。不過秦國的法律的確很死板,看似不講人情。尤其是秦始皇死後,秦二世再次修改了秦法,讓秦國的法律變得更加嚴苛。所以,造成農民反叛。其實,從出土的秦律來看,秦國的法律並沒有那麼嚴苛。只是,秦二世修改了以後,才變了味。秦始皇在位期間,的秦律是很寬鬆。服役耽誤時間,是不用死罪的。秦國的滅亡,都是秦二世在趙高的慫恿下,走向滅亡的。其實,與秦國的法律關係不大。


謀士說


不請自來

《大秦帝國》我妹子今年17歲,15歲的時候讓我給他在網上買了一整套,她對這段歷史很感興趣,說好看!!然後我自己把電視劇也看完了,首先這裡要吐槽下萬惡的播放器!!!

就電視劇的和小說之間的改動還是有一部分的,但是我覺得我看了以後覺得很震撼,也對這段歷史特別感興趣,最早是對三國曆史很痴迷😄😄

作者寫的是小說不是正史,肯定有一定的戲劇性,但是軌道是明確的,首先我個人的看法是,大家看看我大中華幾千年歷史,春秋的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到戰國的禮樂崩塌中間幾百年的時間,最苦最累的就是老百姓,而分封的王侯們依然享受著高貴貴族血統帶來的享受,有幾個人考慮過百姓的感受,從商朝開始到商鞅的出現,1300多年的時間誰真正的把老百姓當人了?只有商鞅的變法,才讓我們平頭百姓看到了希望,戰場悍不畏死的殺敵,上不了現場的在家使勁種地,因為他們相信商鞅,其中有三個片段,一個是成語徙木立信的典故,一個是嬴駟的老師公子虔的黥面,還有嬴駟的下放,所以他們跟打了雞血似的累計功績,為的就是出人頭地,這也是秦國變法的成功。

有人說這是一部頌法抑儒的偏頗作品,那麼我就想呵呵了,什麼叫頌法抑儒?商鞅的出現是歷史的產物,贏渠梁一代明君,難道他身為局中人他不知道其中的利弊?我想問一千多年來誰正真的把百姓的地位當一回事了?商鞅才是真正知道百姓重要性的人好嗎?這部小說沒有偏離歷史的軌跡,法家的出現是時代的產物,因為它講的是王子犯法與民同罪,如果變法後依然是貴族我行我素,那麼變法的意義何在?再說所謂的頌法抑儒,當時秦孝公頒佈招賢令,也沒見幾個別的學派的來面試,更沒有像商鞅那樣去秦國各地便衣考察吧?那他們在幹嘛?連孔聖人都不入秦地,你們覺得還有幾個能看的起秦國的?覺得是蠻夷、粗鄙、不能教化之人,真是這樣嗎?我們看歷史的戰國說的很明確,禮樂崩塌,就是什麼倫理道德都變的很薄弱了,至於亂倫、蠻橫、粗鄙……哪個時代沒有?戰國哪個國家的王府不在上演?

說法嚴苛的,法是什麼?法就是用來遵守的,法就是公平,如果不嚴要它何用?幾千年來真正把法做到公平公正的只有商鞅和包拯,那個時代為起步階段,到後來的大一統,這都屬於摸石頭過河,就像毛主席說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事實證明當時的做法是正確的,秦為什麼二世而亡,其實我覺得並不是胡亥趙高之流就能改變的,因為歷史需要,需要他們亡,原因是秦大一統,改變了歷史的格局,從分封到集權制,一千多年來的格局被打破,那種貴族就是貴族的理念根深蒂固不是一朝一夕能夠改變的,他動了所有貴族、包括秦國內部宗族的蛋糕,把所有貴族變成之前他們眼中的草根,身份地位的極度落差是他們無法忍受的,這也是揭竿而起的最主要原因,而且每個國家幾百年的血統統治不是十幾年時間就能磨滅的,需要一個過渡,這時候劉邦的出現,正真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出現了,從秦一統到劉邦的漢朝,那些王宮貴族被徹底的清洗掉了,這就是歷史發展的必要性,就像我們身體哪個地方被割了一個口子,口子癒合的過程會癢會變得僵硬,慢慢的結疤,最後痊癒,其實歷史的發展也是這樣一個過程,每一個大一統的後面都有一段亂世需要清洗、過渡!只是秦朝因為是一代目需要寫武功秘籍留給後世,所以是最悲慘的也是被黑的最慘的,可以說改變歷史格局動了千百年的格局,只要有文化的都會參與評論,所以這是必然的。

所以我覺得大秦帝國不存在什麼頌法抑儒一說,屬於正常範疇吧!!!


詞圖無笑


孫皓暉的《大秦帝國》一面世,就引起了巨大的轟動,他將戰國時代的社會風雲變化用生動而慷慨的基調呈現出來。



從歌頌“抗秦”到歌頌“暴秦”,孫皓暉為我們展現了一段波瀾壯闊的秦國發展史

大秦帝國二世而亡,"暴秦"的形象一直被歷代史學家釘在教科書裡,世世代代成為批判的對象。歷來的文學作品更傾向於歌頌反抗暴秦。孫皓暉的《大秦帝王》扭轉了人們一直以來的觀念,從某種意義上樹立了秦國滅六國是歷史趨勢,大義所在,並開啟了中國千秋萬世天下一統的理念。這一點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作為文學作品難免有渲染、誇大的成分。對於當時時事來說,山東六國的文明發展程度應該是優於秦國,這也是六國卑秦的緣由。



秦國是西部戎狄部落,民風粗俗剽悍,在商鞅變法前,父子兄弟共妻亂倫現象普遍存在,一向講究倫理綱常的孔子,西行不入秦也是可以理解的。

商鞅變法是順應了列強爭霸的歷史發展,還是開啟了秦國“法治暴政”?

以商鞅為代表的法家在秦國實行變法,後世很多人詬病商鞅的“法治暴虐”。

什麼“馭民五術”,什麼國家暴力壓榨、驅逐人民。有資料記載,當時在咸陽隨意倒草木灰是要剁手的。再看刑罰:割鼻子,砍腳、剁手、腰斬、分屍都慘無人道,但是這是時代性暴虐。在世界範圍都同樣存在。



要知道那時的社會生產力不高,絕大部分人沒有接受禮樂教化,粗野、趨利是人的本能,跟他們講道理是沒有用的,因為社會還沒有樹立基本的價值觀,為了維護相對穩定的社會秩序,嚴刑峻法懲戒是最行之有效。

後世抨擊商鞅變法暴虐,大多是今人站在今日的立場評述歷史,是不客觀的。從歷史發展來說,商鞅變法有歷史侷限性是不可否認。但是商鞅變法是在特定歷史時期的治國方略,它不能脫離當時的社會環境。他的"殘暴"具有時代性



商鞅變法讓“翻身農奴把歌唱”,吸引大量六國民眾入秦,盡情讓天下士子展現才華,秦國可是當時列國民眾“嚮往的地方”

這這今天看來憑本事獲取社會地位不算什麼,可是在當時可是驚天的創舉,那是一個講究貴賤有別,講究尊卑,有森嚴等級的社會環境來說我,商鞅此舉那是逆天了。簡直是顛倒,顛倒乾坤。

要知道先秦時期: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一直是社會奉行的法則。可是商鞅讓貴賤平等,王子與庶民犯法同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是很可貴的。

因此商鞅變法在當時是社會的進步,極大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提高。



秦國地域廣、人口稀少,商鞅利用這一政策,吸引六國的民眾來秦,當時列國湧入秦國的人口距就有幾十萬。當時的秦國在列國眼中,就是嚮往的地方。面對人口激增怎麼進行有效管理,秦國有了戶籍登記、住宿登記、犯罪連坐等制度。有些制度擱今天都在用。

秦國還吸引像範睢、蔡澤、李斯等一大批士子來秦建功立業。那時的秦國是蒸蒸日上的國家,相比六國的沒落、腐朽,它顯得朝氣蓬勃。

《大秦帝國》的確是一本讚歌,但不是扭曲歷史,歌頌法家的讚歌,是中國原生態文明的讚歌,是金戈鐵馬,百家爭鳴,朝為布衣、暮為卿相,力爭上游的民族讚歌。

總而言之,《大秦帝國》作為一部歷史小說是非常成功的,至於是不是為法家唱讚歌,嚴重扭曲事實,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反正我不這麼認為。

畢竟戰國時期離現在已經兩千多年了 那個歷史只剩下了幹吧的典籍記載,而出土的睡虎地、裡耶等竹簡,從兩千年前傳來的第一手資料證明,秦國法律還是比較符合情理的。


開涮歷史


《大秦帝國》電視劇我從頭到尾看過,有的地方看了多遍。總的感覺其對法家在秦國崛起中所起作用的肯定是恰如其份的。

一是商鞅變法為秦國底層百姓打開了上升通道。商鞅新法獎勵耕戰,社會最底層的老百姓可以憑戰功和耕種得到爵位、受到獎勵,這樣一方面使社會最底層的老百姓有了盼頭,有利於國內老百姓穩定,另一方面也為秦國國家利益與最廣大的底層老百姓切身利益找到了聚合點,所以秦國人上戰場的都會拼命去殺敵,上不了戰場的都想著種好莊稼,這兩個方面是秦國國家利益所在,也是秦國老百姓實現自己利益所需。與此同時,山東六國社會階層固化問題很突出,貴族始終是貴族,平民永遠是平民,社會缺少活力、國家缺乏凝聚力、當兵的殺敵立功也沒有動力。

二是商鞅變法為秦國吸納人力資源奠定了基礎。一方面,由於限制了貴族們的既得利益,打破了用人唯出身論的藩籬,秦國各階層精英以及山東六國學子、能人都有機會憑本事和作為在秦國得到重用,形成了廣泛吸納、擇優選用的用人機制,而其他諸侯國選拔人才選來選去都只是在貴族圈裡轉,久而久之成了矮子裡面選將軍。其中,魏國最典型,興秦滅魏的主要人才都是魏國人,並且魏國還出現了太子當丞相的奇特景觀,到底是魏國無能人勝任丞相還是太子嫌自己官職太少,耐人尋味。另一方面,新法將秦國的土地賦予平民耕種,吸引了上百萬的山東六國老百姓拖家帶口投奔秦國。這絕對可以算得上大手筆,當時一個大的諸侯國人口也就幾百萬人,以百萬計人口此長彼消對國力影響是巨大而深遠的,所以後來到了秦昭襄王晚期山東諸國合縱攻秦所能聚合起來的兵力才二十萬,而秦國輕輕鬆鬆就可以出動五十萬大軍。

三是商鞅變法為秦國發展方向不偏提供了保障。法治強調依法賦予各級各類人員職責,各級各類人員對照法律履職盡責,這就保證了秦國的發展輕易不會出現迷航轉向的問題。《大秦帝國》中有一段秦孝公與衛鞅的對話,衛鞅說到只要不是昏君與大奸臣同時出現,秦國不會出現大的問題,講的就是這個意思。秦孝公和商鞅之後,秦國先後有三任國君執政時間都很短(秦武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但秦國沒有出現大的起伏和挫折,堅定地朝著一統天下的目標邁進。

客觀地看,商鞅在秦國推行的法治在當時是十分先進的,對秦國由弱而強最終攻滅六國有著決定性的意義。所以說,《大秦帝國》對法家的宣揚是客觀公正的,不存在歪曲歷史為法家唱讚歌的問題。當然了,商鞅的法治也是有一定侷限性的,比如其所制約的是貴族階層和平民,對國家最高統治者是沒有太大制約作用的,這一點與近現代資本主義國家的君主立憲有著較大差距,但這也是由當時的客觀現實所決定的,我們不能強求。


戰漢古玉


作為陝西涇陽人,《大秦帝國》這部由三原縣孫皓暉先生主寫的傳奇故事,幾百萬字我目前看到了第一部完,因為看的比較慢,先棄一段時間。我個人講講我的感受,首先:因為我對戰國我也剛接觸,所以,如果出現地名我肯定去搜索,查找,所以,我敢肯定裡面的大致情節,是遵照歷史的,當然有些部分肯定有文學藝術加工,比如:在新鄭保衛戰中,申不害的死雖然不合歷史,但是是不是讓讀者對申不害這位法家名人起了敬重之心。其次,嬴渠梁斷手指血染國恥石,衛鞅設計公子昂,這都是有藝術加工色彩。我們在看待《大秦帝國》這本書,可以把他看做《三國演義》,當然,他比三國演義更加還原,因為作者本人就是三原人,我們看待這種幾百萬字的長篇歷史小說,首先看他的文筆,是不是合胃口,寫的能不能打動人心。如果按照史書的方式寫作,那觀眾又有什麼觸動呢,誰又能保證野史就百分之百沒有發生。在我心中,《大秦帝國》就是一本準四大名著。


種花家的肉兔


我覺得重點是你要用什麼角度去看這部《大秦帝國》,小說沒看多少,就看了電視劇,應該說只有第一部才叫大秦帝國,剩下三部都成了宮鬥劇。脫離了作者原本的思想。大秦帝國第一部體現的是孫皓暉骨子裡的理想主義家國情懷以及依法治國的理念。說頌揚法家本質上就是推崇依法治國,沒有特權,人人平等,每一個人都受到法律監督與保護。只有依法治國,國人才能有安全感與相互信任。太子犯法,老師代替受罰,氏族宗親犯罪,直接斬其右臂。這樣的變法使得秦國人的觀念從上至下都發了根本性改變。這時,商鞅又獎勵耕戰的法律,奴隸可以憑藉軍功為自己爭取自由和爵位進一步提高了秦國軍隊的戰鬥力。為秦國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這是商鞅變法的一部分,但也不全面,之後看了《商君書》,下巴差點沒掉地上!感覺完全顛覆了我對大秦帝國裡商鞅的印象,他可能就是禍害華夏的千古罪人!依法治國絕對沒錯!但是你要看依得什麼法!商鞅重農抑商,不讓民眾吸取知識,只做兩件事:耕地,征戰!只讓農民種地,不許通商,不許有知識,平時種地戰時就去打仗。所以禮崩樂壞!所以虎狼之師!秦國成了一個野蠻的國家!還有更絕的,在國家發展時期,會產生一批有知識有思想的官員與民眾,那麼發生戰爭時,就讓他們去前線打仗,這叫外殺強敵,內殺強民!這一切措施都是為了鞏固中央集權!這是個技術活,美其名曰:帝王之術!就是這個帝王之術,遺毒千年。說商鞅是華夏千古罪人,我覺得並不為過。可能他也沒想到,自己的思想中最齷齪的一部分會影響中國這麼久。就算是現在,中國的法治社會依然任重道遠。從歷史的角度看,我們中國人不太擅長管理自己。任何大一統王朝無論如何變法主旨始終是中央集權,既然是中央集權就肯定有漏洞。再加上人性的弱點,階層的固化,民族的性格,歷史的輪迴只是時間問題。在正確的價值觀的引導下,相互監督,相互制衡,依法治國才是民族復興之路。


荒野遊騎


扭曲也不至於,誇大是有的,但是大秦帝國的中心思想是要人們去正視秦朝,一個人人可欺的國家,是怎樣一步步強大起來,並最終統一六國的,這才是最大的現實意義。

然而歷史上對秦的評價一直不怎麼好,就拿我們小時候學的《和氏璧》來說,秦就是大反派角色,更別說其他典故了,所以一般對秦的評價是窮兵黷武,蠻狠霸道之類,再到後來的秦始皇,更是歷史上少有的暴君,等等。

但是如果有當下的視角看,變法之前的秦國像不像百年沉淪的中國,誰都可以欺負,誰都不把你放在眼裡,人家佔你的領土,你還要給人陪不是。

強大的秦國像不像現在的美國,一超多強的局面,秦國可以隨便打單獨一國,其他國家只能抱團,秦國的手段大概是:武力威脅,言語恫嚇,言而無信(外交上),干涉他國內政等等,像不像老美的搞法?就拿和氏璧舉例,你就算知道秦王拿城換壁是假,但是你還是得乖乖送過來,對不對。

如此你也可以看出為什麼後世對秦國的評價不好,就像我們媒體對美國的總體評價不是太好一樣,戰國七雄裡面有六個國家對秦的評論是負面的,但你有沒有想過,秦律又不是秦始皇獨創的,從商鞅變法之後一直在用,為什麼之前靈?統一之後又不靈了呢?

這麼一比較之後,你再看秦國這段歷史就容易理解的多,一個真正一無是處的國家會統一六國?

研究它是如何強大起來才是我們要學習的。


30億語言


核心力量和指導思想

毛主席曾說過。 領導我們事業的核心力量是中國共產黨 指導我們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列寧主義。 用這句話 對法儒在歷史上的作用就有很清晰的思路。

秦國為什麼能統一中國 又從強盛到衰落 很快就滅亡?在當時諸侯割椐 戰火連天百姓困苦不堪 人心向往統一之時。以秦始皇為代表的統者。採用了法家思想。亂世用重典 興農強國強軍 最終滅了諸侯。完成大一統。大秦帝國這部書 雖有不足之處。總體來看 還是符合歷史的。秦朝亡是因其為少數人服務。橫徵暴斂。百姓困難而造成的。百姓思統一 就支持你用法家思想 達到目的 僅之亦然 你沒讓百姓過來了好日子甚至更困苦 必將拋棄你把希望寄託在新朝代上 儘管你焚書坑儒。也救不了你 還挨千古罵名

漢武帝也一樣 他據當時中國巳統一的情況提出廢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儒家思想為指導 也因社會的安定 取得一時繁榮而擊敗放侵 保衛了中華神聖領土。受到後人讚揚 後來 也因其統治核心是為少數人服務。 人民大眾過不下去了。又思變 希望新朝政了。但無論龍椅上坐了誰用什麼思想指導。 都逃不了 失敗命 包括以蔣介石為核心的統治集團。

只有中國共產黨 以馬列主義思想為指導。 用科學發展觀。把理論基礎與中國實際相結合。一心為人民謀幸福。才能戰勝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從膽勝利走向勝利 也正如毛主席說過的 我們事業是正義的 正義事業是不可戰勝的


雄哥14505


必須說明一點,商鞅的法家與現代社會主流的“法”,不論內涵還是外延都是絕對不同的。

電視劇美化商鞅,說的正是此。電視劇通過“商鞅”的嘴,卻滿地的現代觀念叫知道歷史的人無法二合一無法認同的。

其實說穿,商鞅變法的進步性只能相對舊的奴隸制與分封制而言。他僅僅只是釋放了逐利功能,與保護天賦人權而做的“”法”一點點關係也沒有。他對秦國乃至整個社會的貢獻程度其實並不大。

①激活弱秦使秦國與東方六國一樣強大了(其實強大起來的秦也只是比舊秦強大而已,它真沒比六國成壓倒性)。商鞅在法方面,只是比申不害等法家更徹底一點而已。

②電視劇所謂愛民護民之“法”根本就是胡扯,嚴重歪曲事實。秦統一後十年而亡就是明證。至於漢代繼承秦國制度其實也是秦的統一文字度量衡等制度,繼承度十分有限。而暴秦直接變成與民休息。

③對民而言,商鞅是徹徹底底徹頭徹尾的牧羊愚民的信徒。暴秦的稱呼被叫一百多年直到秦亡。其實商鞅搞的不過是一種為戰爭而存在的爆兵制度而已,真沒有什麼其他的東西了。所以諸子百家裡,商鞅的地位並不高。


鯤抓封D資大息奇貴族


《大秦帝國》三部曲我都看過,電視劇肯定是和歷史有偏頗,真實的歷史也是文人寫的,人寫的多少都會夾雜個人觀點,我覺得好的電視劇是大家能從中學到什麼東西,明白那些道理,可以對比歷史,但也需要尊重電視劇的人文創作。

其中最喜歡的是第二部,《縱橫》,劇中富大龍扮演的秦王和喻恩泰扮演的張儀式我最喜歡的兩個角色。

富大龍扮演的秦王嬴駟,面對人才時,惺惺相惜,絕對信任,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一句“先生教我”給足了張儀面子。我不認為是完全為法家讚歌,第一部《崛起》商鞅的救國策略某種程度上是法家之策,但那是當時秦國未來發展必經之路,第二部《縱橫》秦國一直還是延續商鞅變法,因為只有這樣,才能重新洗牌,打掉一些好吃懶做之徒,任何一種法度發展到一定階段都會需要深入骨髓的治療。這部裡,張儀的所有主張,均是先禮後兵,能用嘴炮解決的絕對不動手,不勞民傷財,戰爭往往受苦的是普通黎民百姓,從這點看,張儀確實是大家之風。如果說商鞅是秦國的救命恩人,張儀便是秦國未來統一天下的奠定者。

電視劇畢竟不同於歷史,是文藝作品展現給大家欣賞的,畢竟不是歷史紀錄片,這便是區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