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大秦帝国》就是为法家唱赞歌,严重扭曲历史事实,你怎么看?

小修斯4724


孙皓晖的历史小说《大秦帝国》我没有看过,不过电视剧看过。我看很多人一边倒的骂作者,说他扭曲历史上事实。小说本来就是娱乐大众,为什么非要拿正史与《大秦帝国》来对比呢?其实,《大秦帝国》和《三国演义》一样,都属于小说。但是,没人觉得《三国演义》也扭曲了事实,反而人人追捧。估计大家不会相信,几十年后,孙皓晖的小说《大秦帝国》也会成为经典。至少,目前关于秦国的题材小说,没人能超过孙皓晖的《大秦帝国》。

秦国的历史我也了解过,虽然只是略懂皮毛。但是,秦国若没有商鞅变法,要想统一六国,简直痴人说梦话。如果,没有商鞅变法,比如楚国后来能出现一个明君,六国的天下,还不知道是谁的。但是,商鞅变法以后,秦国与其他六国就不同了。主要凸显在两个方面,其实《大秦帝国》里面也说了。商鞅深入秦国平民当中,结合现状进行了改革,尤其在经济方面和军事方面,秦国几乎完全实现了商鞅的政治蓝图。

秦国在经济上和军事上的改革,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经济上他实行《垦草令》刺激农业生产,削弱贵族和官吏的特权,让贵族也加入到了生产劳动当中,这就带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其实,《垦草令》最大的变革在于把贵族的特权也取消了,人人都要劳动,你不再是大爷。而在军事上,商鞅废除了世卿世禄制,颁布了二十等爵制度。贵族不能世袭,要想升官发财,必须要做出贡献。秦国不再拿粮食养老爷兵,所以即便是普通士兵,如果努力战斗,也可以做大将军。这种破天荒的政策,让秦国最底层士兵看到了希望,至少他们不会白白送命。一旦作战英勇就会加官进爵,所以秦国士兵都很卖命,个个争先杀敌。秦国在军事上和经济上的刺激力度,比战国历史上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彻底,这正是秦国突飞猛进的主要原因。

《大秦帝国》的确偏向了法家,但是历史上的商鞅,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不惜生命的代价,就是要推行他的法家主张。他甚至提出:“王子犯法,庶民同罪”,所以,害死商鞅的不是统治阶级,而是他自己。而作者,并没有偏离历史的轨道,且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虚构了故事情节,我觉得很合理。比如嬴驷犯法被驱逐以后,流落民间。可能在历史上没有这种情况,因为被废为庶人,不可能再次做上国君。作者用这种手法,主要是表现嬴驷懂得民间疾苦,并没有让嬴渠梁失望,他做了秦王以后,也没有把商鞅的付出给否定,这正是嬴驷的高明之处。

我敢肯定,嬴驷在被惩罚以后,将商鞅恨之入骨,绝对不会给他谈感情。不过在《史记》当中,秦孝公死后,商鞅逃跑了,先逃到魏国被拒绝,后来回到自己的封地,起兵向郑国突围,秦国发兵将其剿杀在郑国,尸体被运回秦国车裂了。这一段历史被作者感情化了,让人觉得有点遗憾。此外,商鞅最终被车裂,在作者眼中是否与嬴驷毫无相干。这一点让很多读者估计难以接受,不过小说就是小说。剧情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还是可以接受的。不足之处,可以看正史去弥补。作者并没有改变历史的原貌,改变只是某个细微之处,大方向和历史相差无几。如果,作者让商鞅活下来,那才是大笑话。

从商鞅变法,到秦王统一六国,秦国离不开商鞅。不过秦国的法律的确很死板,看似不讲人情。尤其是秦始皇死后,秦二世再次修改了秦法,让秦国的法律变得更加严苛。所以,造成农民反叛。其实,从出土的秦律来看,秦国的法律并没有那么严苛。只是,秦二世修改了以后,才变了味。秦始皇在位期间,的秦律是很宽松。服役耽误时间,是不用死罪的。秦国的灭亡,都是秦二世在赵高的怂恿下,走向灭亡的。其实,与秦国的法律关系不大。


谋士说


不请自来

《大秦帝国》我妹子今年17岁,15岁的时候让我给他在网上买了一整套,她对这段历史很感兴趣,说好看!!然后我自己把电视剧也看完了,首先这里要吐槽下万恶的播放器!!!

就电视剧的和小说之间的改动还是有一部分的,但是我觉得我看了以后觉得很震撼,也对这段历史特别感兴趣,最早是对三国历史很痴迷😄😄

作者写的是小说不是正史,肯定有一定的戏剧性,但是轨道是明确的,首先我个人的看法是,大家看看我大中华几千年历史,春秋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到战国的礼乐崩塌中间几百年的时间,最苦最累的就是老百姓,而分封的王侯们依然享受着高贵贵族血统带来的享受,有几个人考虑过百姓的感受,从商朝开始到商鞅的出现,1300多年的时间谁真正的把老百姓当人了?只有商鞅的变法,才让我们平头百姓看到了希望,战场悍不畏死的杀敌,上不了现场的在家使劲种地,因为他们相信商鞅,其中有三个片段,一个是成语徙木立信的典故,一个是嬴驷的老师公子虔的黥面,还有嬴驷的下放,所以他们跟打了鸡血似的累计功绩,为的就是出人头地,这也是秦国变法的成功。

有人说这是一部颂法抑儒的偏颇作品,那么我就想呵呵了,什么叫颂法抑儒?商鞅的出现是历史的产物,赢渠梁一代明君,难道他身为局中人他不知道其中的利弊?我想问一千多年来谁正真的把百姓的地位当一回事了?商鞅才是真正知道百姓重要性的人好吗?这部小说没有偏离历史的轨迹,法家的出现是时代的产物,因为它讲的是王子犯法与民同罪,如果变法后依然是贵族我行我素,那么变法的意义何在?再说所谓的颂法抑儒,当时秦孝公颁布招贤令,也没见几个别的学派的来面试,更没有像商鞅那样去秦国各地便衣考察吧?那他们在干嘛?连孔圣人都不入秦地,你们觉得还有几个能看的起秦国的?觉得是蛮夷、粗鄙、不能教化之人,真是这样吗?我们看历史的战国说的很明确,礼乐崩塌,就是什么伦理道德都变的很薄弱了,至于乱伦、蛮横、粗鄙……哪个时代没有?战国哪个国家的王府不在上演?

说法严苛的,法是什么?法就是用来遵守的,法就是公平,如果不严要它何用?几千年来真正把法做到公平公正的只有商鞅和包拯,那个时代为起步阶段,到后来的大一统,这都属于摸石头过河,就像毛主席说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事实证明当时的做法是正确的,秦为什么二世而亡,其实我觉得并不是胡亥赵高之流就能改变的,因为历史需要,需要他们亡,原因是秦大一统,改变了历史的格局,从分封到集权制,一千多年来的格局被打破,那种贵族就是贵族的理念根深蒂固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他动了所有贵族、包括秦国内部宗族的蛋糕,把所有贵族变成之前他们眼中的草根,身份地位的极度落差是他们无法忍受的,这也是揭竿而起的最主要原因,而且每个国家几百年的血统统治不是十几年时间就能磨灭的,需要一个过渡,这时候刘邦的出现,正真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出现了,从秦一统到刘邦的汉朝,那些王宫贵族被彻底的清洗掉了,这就是历史发展的必要性,就像我们身体哪个地方被割了一个口子,口子愈合的过程会痒会变得僵硬,慢慢的结疤,最后痊愈,其实历史的发展也是这样一个过程,每一个大一统的后面都有一段乱世需要清洗、过渡!只是秦朝因为是一代目需要写武功秘籍留给后世,所以是最悲惨的也是被黑的最惨的,可以说改变历史格局动了千百年的格局,只要有文化的都会参与评论,所以这是必然的。

所以我觉得大秦帝国不存在什么颂法抑儒一说,属于正常范畴吧!!!


词图无笑


孙皓晖的《大秦帝国》一面世,就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他将战国时代的社会风云变化用生动而慷慨的基调呈现出来。



从歌颂“抗秦”到歌颂“暴秦”,孙皓晖为我们展现了一段波澜壮阔的秦国发展史

大秦帝国二世而亡,"暴秦"的形象一直被历代史学家钉在教科书里,世世代代成为批判的对象。历来的文学作品更倾向于歌颂反抗暴秦。孙皓晖的《大秦帝王》扭转了人们一直以来的观念,从某种意义上树立了秦国灭六国是历史趋势,大义所在,并开启了中国千秋万世天下一统的理念。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作为文学作品难免有渲染、夸大的成分。对于当时时事来说,山东六国的文明发展程度应该是优于秦国,这也是六国卑秦的缘由。



秦国是西部戎狄部落,民风粗俗剽悍,在商鞅变法前,父子兄弟共妻乱伦现象普遍存在,一向讲究伦理纲常的孔子,西行不入秦也是可以理解的。

商鞅变法是顺应了列强争霸的历史发展,还是开启了秦国“法治暴政”?

以商鞅为代表的法家在秦国实行变法,后世很多人诟病商鞅的“法治暴虐”。

什么“驭民五术”,什么国家暴力压榨、驱逐人民。有资料记载,当时在咸阳随意倒草木灰是要剁手的。再看刑罚:割鼻子,砍脚、剁手、腰斩、分尸都惨无人道,但是这是时代性暴虐。在世界范围都同样存在。



要知道那时的社会生产力不高,绝大部分人没有接受礼乐教化,粗野、趋利是人的本能,跟他们讲道理是没有用的,因为社会还没有树立基本的价值观,为了维护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严刑峻法惩戒是最行之有效。

后世抨击商鞅变法暴虐,大多是今人站在今日的立场评述历史,是不客观的。从历史发展来说,商鞅变法有历史局限性是不可否认。但是商鞅变法是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治国方略,它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环境。他的"残暴"具有时代性



商鞅变法让“翻身农奴把歌唱”,吸引大量六国民众入秦,尽情让天下士子展现才华,秦国可是当时列国民众“向往的地方”

这这今天看来凭本事获取社会地位不算什么,可是在当时可是惊天的创举,那是一个讲究贵贱有别,讲究尊卑,有森严等级的社会环境来说我,商鞅此举那是逆天了。简直是颠倒,颠倒乾坤。

要知道先秦时期: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一直是社会奉行的法则。可是商鞅让贵贱平等,王子与庶民犯法同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是很可贵的。

因此商鞅变法在当时是社会的进步,极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秦国地域广、人口稀少,商鞅利用这一政策,吸引六国的民众来秦,当时列国涌入秦国的人口距就有几十万。当时的秦国在列国眼中,就是向往的地方。面对人口激增怎么进行有效管理,秦国有了户籍登记、住宿登记、犯罪连坐等制度。有些制度搁今天都在用。

秦国还吸引像范睢、蔡泽、李斯等一大批士子来秦建功立业。那时的秦国是蒸蒸日上的国家,相比六国的没落、腐朽,它显得朝气蓬勃。

《大秦帝国》的确是一本赞歌,但不是扭曲历史,歌颂法家的赞歌,是中国原生态文明的赞歌,是金戈铁马,百家争鸣,朝为布衣、暮为卿相,力争上游的民族赞歌。

总而言之,《大秦帝国》作为一部历史小说是非常成功的,至于是不是为法家唱赞歌,严重扭曲事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反正我不这么认为。

毕竟战国时期离现在已经两千多年了 那个历史只剩下了干吧的典籍记载,而出土的睡虎地、里耶等竹简,从两千年前传来的第一手资料证明,秦国法律还是比较符合情理的。


开涮历史


《大秦帝国》电视剧我从头到尾看过,有的地方看了多遍。总的感觉其对法家在秦国崛起中所起作用的肯定是恰如其份的。

一是商鞅变法为秦国底层百姓打开了上升通道。商鞅新法奖励耕战,社会最底层的老百姓可以凭战功和耕种得到爵位、受到奖励,这样一方面使社会最底层的老百姓有了盼头,有利于国内老百姓稳定,另一方面也为秦国国家利益与最广大的底层老百姓切身利益找到了聚合点,所以秦国人上战场的都会拼命去杀敌,上不了战场的都想着种好庄稼,这两个方面是秦国国家利益所在,也是秦国老百姓实现自己利益所需。与此同时,山东六国社会阶层固化问题很突出,贵族始终是贵族,平民永远是平民,社会缺少活力、国家缺乏凝聚力、当兵的杀敌立功也没有动力。

二是商鞅变法为秦国吸纳人力资源奠定了基础。一方面,由于限制了贵族们的既得利益,打破了用人唯出身论的藩篱,秦国各阶层精英以及山东六国学子、能人都有机会凭本事和作为在秦国得到重用,形成了广泛吸纳、择优选用的用人机制,而其他诸侯国选拔人才选来选去都只是在贵族圈里转,久而久之成了矮子里面选将军。其中,魏国最典型,兴秦灭魏的主要人才都是魏国人,并且魏国还出现了太子当丞相的奇特景观,到底是魏国无能人胜任丞相还是太子嫌自己官职太少,耐人寻味。另一方面,新法将秦国的土地赋予平民耕种,吸引了上百万的山东六国老百姓拖家带口投奔秦国。这绝对可以算得上大手笔,当时一个大的诸侯国人口也就几百万人,以百万计人口此长彼消对国力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所以后来到了秦昭襄王晚期山东诸国合纵攻秦所能聚合起来的兵力才二十万,而秦国轻轻松松就可以出动五十万大军。

三是商鞅变法为秦国发展方向不偏提供了保障。法治强调依法赋予各级各类人员职责,各级各类人员对照法律履职尽责,这就保证了秦国的发展轻易不会出现迷航转向的问题。《大秦帝国》中有一段秦孝公与卫鞅的对话,卫鞅说到只要不是昏君与大奸臣同时出现,秦国不会出现大的问题,讲的就是这个意思。秦孝公和商鞅之后,秦国先后有三任国君执政时间都很短(秦武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但秦国没有出现大的起伏和挫折,坚定地朝着一统天下的目标迈进。

客观地看,商鞅在秦国推行的法治在当时是十分先进的,对秦国由弱而强最终攻灭六国有着决定性的意义。所以说,《大秦帝国》对法家的宣扬是客观公正的,不存在歪曲历史为法家唱赞歌的问题。当然了,商鞅的法治也是有一定局限性的,比如其所制约的是贵族阶层和平民,对国家最高统治者是没有太大制约作用的,这一点与近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君主立宪有着较大差距,但这也是由当时的客观现实所决定的,我们不能强求。


战汉古玉


作为陕西泾阳人,《大秦帝国》这部由三原县孙皓晖先生主写的传奇故事,几百万字我目前看到了第一部完,因为看的比较慢,先弃一段时间。我个人讲讲我的感受,首先:因为我对战国我也刚接触,所以,如果出现地名我肯定去搜索,查找,所以,我敢肯定里面的大致情节,是遵照历史的,当然有些部分肯定有文学艺术加工,比如:在新郑保卫战中,申不害的死虽然不合历史,但是是不是让读者对申不害这位法家名人起了敬重之心。其次,嬴渠梁断手指血染国耻石,卫鞅设计公子昂,这都是有艺术加工色彩。我们在看待《大秦帝国》这本书,可以把他看做《三国演义》,当然,他比三国演义更加还原,因为作者本人就是三原人,我们看待这种几百万字的长篇历史小说,首先看他的文笔,是不是合胃口,写的能不能打动人心。如果按照史书的方式写作,那观众又有什么触动呢,谁又能保证野史就百分之百没有发生。在我心中,《大秦帝国》就是一本准四大名著。


种花家的肉兔


我觉得重点是你要用什么角度去看这部《大秦帝国》,小说没看多少,就看了电视剧,应该说只有第一部才叫大秦帝国,剩下三部都成了宫斗剧。脱离了作者原本的思想。大秦帝国第一部体现的是孙皓晖骨子里的理想主义家国情怀以及依法治国的理念。说颂扬法家本质上就是推崇依法治国,没有特权,人人平等,每一个人都受到法律监督与保护。只有依法治国,国人才能有安全感与相互信任。太子犯法,老师代替受罚,氏族宗亲犯罪,直接斩其右臂。这样的变法使得秦国人的观念从上至下都发了根本性改变。这时,商鞅又奖励耕战的法律,奴隶可以凭借军功为自己争取自由和爵位进一步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这是商鞅变法的一部分,但也不全面,之后看了《商君书》,下巴差点没掉地上!感觉完全颠覆了我对大秦帝国里商鞅的印象,他可能就是祸害华夏的千古罪人!依法治国绝对没错!但是你要看依得什么法!商鞅重农抑商,不让民众吸取知识,只做两件事:耕地,征战!只让农民种地,不许通商,不许有知识,平时种地战时就去打仗。所以礼崩乐坏!所以虎狼之师!秦国成了一个野蛮的国家!还有更绝的,在国家发展时期,会产生一批有知识有思想的官员与民众,那么发生战争时,就让他们去前线打仗,这叫外杀强敌,内杀强民!这一切措施都是为了巩固中央集权!这是个技术活,美其名曰:帝王之术!就是这个帝王之术,遗毒千年。说商鞅是华夏千古罪人,我觉得并不为过。可能他也没想到,自己的思想中最龌龊的一部分会影响中国这么久。就算是现在,中国的法治社会依然任重道远。从历史的角度看,我们中国人不太擅长管理自己。任何大一统王朝无论如何变法主旨始终是中央集权,既然是中央集权就肯定有漏洞。再加上人性的弱点,阶层的固化,民族的性格,历史的轮回只是时间问题。在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下,相互监督,相互制衡,依法治国才是民族复兴之路。


荒野游骑


扭曲也不至于,夸大是有的,但是大秦帝国的中心思想是要人们去正视秦朝,一个人人可欺的国家,是怎样一步步强大起来,并最终统一六国的,这才是最大的现实意义。

然而历史上对秦的评价一直不怎么好,就拿我们小时候学的《和氏璧》来说,秦就是大反派角色,更别说其他典故了,所以一般对秦的评价是穷兵黩武,蛮狠霸道之类,再到后来的秦始皇,更是历史上少有的暴君,等等。

但是如果有当下的视角看,变法之前的秦国像不像百年沉沦的中国,谁都可以欺负,谁都不把你放在眼里,人家占你的领土,你还要给人陪不是。

强大的秦国像不像现在的美国,一超多强的局面,秦国可以随便打单独一国,其他国家只能抱团,秦国的手段大概是:武力威胁,言语恫吓,言而无信(外交上),干涉他国内政等等,像不像老美的搞法?就拿和氏璧举例,你就算知道秦王拿城换壁是假,但是你还是得乖乖送过来,对不对。

如此你也可以看出为什么后世对秦国的评价不好,就像我们媒体对美国的总体评价不是太好一样,战国七雄里面有六个国家对秦的评论是负面的,但你有没有想过,秦律又不是秦始皇独创的,从商鞅变法之后一直在用,为什么之前灵?统一之后又不灵了呢?

这么一比较之后,你再看秦国这段历史就容易理解的多,一个真正一无是处的国家会统一六国?

研究它是如何强大起来才是我们要学习的。


30亿语言


核心力量和指导思想

毛主席曾说过。 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 指导我们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用这句话 对法儒在历史上的作用就有很清晰的思路。

秦国为什么能统一中国 又从强盛到衰落 很快就灭亡?在当时诸侯割椐 战火连天百姓困苦不堪 人心向往统一之时。以秦始皇为代表的统者。采用了法家思想。乱世用重典 兴农强国强军 最终灭了诸侯。完成大一统。大秦帝国这部书 虽有不足之处。总体来看 还是符合历史的。秦朝亡是因其为少数人服务。横征暴敛。百姓困难而造成的。百姓思统一 就支持你用法家思想 达到目的 仅之亦然 你没让百姓过来了好日子甚至更困苦 必将抛弃你把希望寄托在新朝代上 尽管你焚书坑儒。也救不了你 还挨千古骂名

汉武帝也一样 他据当时中国巳统一的情况提出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 也因社会的安定 取得一时繁荣而击败放侵 保卫了中华神圣领土。受到后人赞扬 后来 也因其统治核心是为少数人服务。 人民大众过不下去了。又思变 希望新朝政了。但无论龙椅上坐了谁用什么思想指导。 都逃不了 失败命 包括以蒋介石为核心的统治集团。

只有中国共产党 以马列主义思想为指导。 用科学发展观。把理论基础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一心为人民谋幸福。才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从胆胜利走向胜利 也正如毛主席说过的 我们事业是正义的 正义事业是不可战胜的


雄哥14505


必须说明一点,商鞅的法家与现代社会主流的“法”,不论内涵还是外延都是绝对不同的。

电视剧美化商鞅,说的正是此。电视剧通过“商鞅”的嘴,却满地的现代观念叫知道历史的人无法二合一无法认同的。

其实说穿,商鞅变法的进步性只能相对旧的奴隶制与分封制而言。他仅仅只是释放了逐利功能,与保护天赋人权而做的“”法”一点点关系也没有。他对秦国乃至整个社会的贡献程度其实并不大。

①激活弱秦使秦国与东方六国一样强大了(其实强大起来的秦也只是比旧秦强大而已,它真没比六国成压倒性)。商鞅在法方面,只是比申不害等法家更彻底一点而已。

②电视剧所谓爱民护民之“法”根本就是胡扯,严重歪曲事实。秦统一后十年而亡就是明证。至于汉代继承秦国制度其实也是秦的统一文字度量衡等制度,继承度十分有限。而暴秦直接变成与民休息。

③对民而言,商鞅是彻彻底底彻头彻尾的牧羊愚民的信徒。暴秦的称呼被叫一百多年直到秦亡。其实商鞅搞的不过是一种为战争而存在的爆兵制度而已,真没有什么其他的东西了。所以诸子百家里,商鞅的地位并不高。


鲲抓封D资大息奇贵族


《大秦帝国》三部曲我都看过,电视剧肯定是和历史有偏颇,真实的历史也是文人写的,人写的多少都会夹杂个人观点,我觉得好的电视剧是大家能从中学到什么东西,明白那些道理,可以对比历史,但也需要尊重电视剧的人文创作。

其中最喜欢的是第二部,《纵横》,剧中富大龙扮演的秦王和喻恩泰扮演的张仪式我最喜欢的两个角色。

富大龙扮演的秦王嬴驷,面对人才时,惺惺相惜,绝对信任,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一句“先生教我”给足了张仪面子。我不认为是完全为法家赞歌,第一部《崛起》商鞅的救国策略某种程度上是法家之策,但那是当时秦国未来发展必经之路,第二部《纵横》秦国一直还是延续商鞅变法,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重新洗牌,打掉一些好吃懒做之徒,任何一种法度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需要深入骨髓的治疗。这部里,张仪的所有主张,均是先礼后兵,能用嘴炮解决的绝对不动手,不劳民伤财,战争往往受苦的是普通黎民百姓,从这点看,张仪确实是大家之风。如果说商鞅是秦国的救命恩人,张仪便是秦国未来统一天下的奠定者。

电视剧毕竟不同于历史,是文艺作品展现给大家欣赏的,毕竟不是历史纪录片,这便是区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