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墨戰爭:一場“老大”對“老二”發動的掠食戰

從世界戰爭史上看

美墨戰爭並不是一場規模很大的戰爭

但這場戰爭卻給兩個國家造成了巨大的影響

其實想想也是:

一場造成200多萬平方公里國土面積易主的戰爭

影響怎麼可能不大?




【今日由頭】

1846年5月13日

美國向墨西哥宣戰


1


當時間進入到1840年代的時候,美國人確實是有些按耐不住自己驛動的心了。

這個1787年正式獨立的聯邦制國家,在經歷了50多年的發展後,北部的工業化和南部的農業化齊頭並進,已經儼然成為了北美洲的第一強國。尤其是18世紀末在美國開始的工業化革命,以交通運輸業的茁壯發展為標誌,公路、運河、鐵路的大規模開建,輔以美國人率先發明的蒸汽機車、蒸汽輪船,將東北部工業和西南部的農業迅速連結(當時美國南部的棉花產量已經達到了全世界的2/3)。

到了1840年的時候,昔日一窮二白,靠農業立國的美國的GDP已經達到了16億美元左右,開始超過“老大哥”英國GDP的一半了(12年後首次超越英國)。

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人開始不再滿足於自己狹小的國土了,一種叫“天定命運論”(Manifest Destiny)的理論開始在美國全國瀰漫開來。

“天定命運論”總結下來,主要是三點:

第一是”立國“的天意——北美洲建立自由、聯合、自治的“美利堅合眾國”是天定的命運。

第二是”擴張“的天意——”上帝早就作了決定,西半球是美國人的,即從大西洋到太平洋,或許從北極到南極。”

第三是“民主”的天意——“民主制度是如此盡善盡美,以致不會受到任何國界的限制”,“它不是帝國主義,是強行拯救。”

總的來說,美國的精英階層認為:在上帝的庇護下,美國建立了世界上最為自由和優越的共和制度,美國人既是“上帝的選民”也是“自由的人”。所以,他們的國土註定要橫貫北美洲,直達太平洋。


美墨戰爭:一場“老大”對“老二”發動的掠食戰


這幅名為《美利堅向前行》(American Progress)的畫作大約在1872年繪成,作者是約翰·賈斯特(John Gast),是“天定命運論”的一種寓言式表現手法。在圖中,一個天使般的女人(有時被視為哥倫比亞,美國19世紀時的擬人化象徵)帶著“文明”之光與拓荒者一同西行,在路程中串起電報線。印地安人以及野生動物竄逃入前方的黑暗中。


在“理論正確”的前提下,美國開始了大張旗鼓的領土擴張。


1803年,美國以1500萬美元的代價(差不多每畝土地3美分),從法國手裡購買了大約215萬平方公里的路易斯安那。這塊土地基本上和美國當時自己的國土面積相當,佔目前美國國土的22.3%。

1819年,美國人從西班牙人手裡奪到了佛羅里達。這塊土地面積大概是15萬平方公里左右。

經過這兩次擴張,美國的國土面積已經翻倍了一倍不止,向西扎到了北美洲中部,向南觸到了加勒比海地區,再加上本身就東臨大西洋,成為了一個地理位置十分優越的國家。

但是,這樣的局面還不能讓美國滿意——他們的西面還沒有接通太平洋。

想來想去,美國人的眼光,就落在了當時北美洲的”老二“身上。

2


在加拿大脫離英國殖民統治之前,墨西哥應該算是北美洲的“老二”了。

事實上,無論是從歷史積澱還是領土面積,墨西哥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才是北美洲的“老大”。

墨西哥的歷史,最早能追溯到公元前1200年的奧爾梅克文明(Olmec),而當阿茲特克帝國雄霸北美洲大陸的時候,美國在哪裡都還不知道。但是,當西班牙殖民者帶著先進的武器和北美大陸從沒經歷過的瘟疫、傳染病來到後,昔日的北美洲霸主就此一蹶不振。

墨西哥的獨立戰爭從1810年才開始,打了整整11年才趕走了西班牙的殖民統治,到了1821年才獨立建國,成立了共和國。

獨立後的墨西哥,幾乎擁有整個北美大陸西面靠近太平洋近2/3的綿長海岸線,如果只從領土面積計算,墨西哥當之無愧是當時北美洲的第一大國。

但是,這麼大的國土面積和那麼良好的開局,墨西哥人卻有些暴殄天物。


美墨戰爭:一場“老大”對“老二”發動的掠食戰


墨西哥1821年建國時的版圖。可以看到,即便美國當時拿到了路易斯安那,但墨西哥依舊能和美國在北美洲版圖上平分秋色


墨西哥獨立之後,政局其實一直長期處於動盪中,各種政治派別的互相鬥爭,導致從1821年到1850年的短短29年間,墨西哥居然出現過50個政府。而從1824年到1848年的24年時間裡,墨西哥發生過250次軍事政變,更換過31個總統——其中1841年到1847年短短7年間,就換掉了21個總統。

長期的政壇混亂,導致墨西哥的經濟從來就沒踏上過正軌,整個國家在農業化程度上都非常落後,遑論工業化。

當一片大陸或一個大洲出現兩強格局,而其中的一強明顯開始孱弱露出破綻的時候,另一強就會開始變得心癢難耐。

3


美國人最初是通過得德克薩斯州下手的。

德克薩斯原先也是西班牙的殖民地,在西班牙殖民者被墨西哥人趕跑以後,成為了墨西哥科阿韋拉-特哈斯州的一部分。當時的德克薩斯由於地廣人稀,所以墨西哥政府歡迎大量外來移民,恰逢美國的“西進運動”興起,德克薩斯這片土地上的美國人就開始越來越多。

到了1830年的時候,墨西哥政府自己也意識到了危機,於是下令“禁止美國移民再度進入德克薩斯”——當然,以當時墨西哥的實力,也無法去修築一道“邊境牆”。

1835年,定居到德克薩斯的美國移民人數已經達到了35000人,相當於原住民的9倍,移民和墨西哥政府的矛盾開始越來越尖銳——墨西哥人希望在德克薩斯的美國移民說西班牙語,信奉羅馬天主教,但這是不現實的。終於,在1935年的時候,在德克薩斯的美國人在各方面力量的推動下宣佈獨立,進行了一場起義。

墨西哥政府隨即就派出大軍征討。在戰事開始之初,力量薄弱的所謂“德克薩斯軍”並不是對手,也正是因此,自我感覺良好的墨西哥時任總統桑塔·安納決定“御駕親征”。然而,就是因為他的輕敵和麻痺大意,在著名的“聖哈辛托戰役”,驍勇的德克薩斯人發動奇襲,一舉生擒桑塔·安納。被俘後的墨西哥總統只能被迫承認德克薩斯獨立。


美墨戰爭:一場“老大”對“老二”發動的掠食戰


當時德克薩斯共和國的版圖和他們要求的邊境線


隨後,德克薩斯在1836年宣佈獨立建國,國名為“德克薩斯共和國”,宣佈以格蘭德河為邊境。因為國旗上有一顆星,又被稱為“孤星共和國”。

此時的墨西哥又心裡咽不下這口氣,所以墨西哥國會表示這個協議是總統在”脅迫之下做出的“,一直不承認“德克薩斯共和國”的合法性。這個情況一直持續了9年,在這期間,處於墨西哥和美國之間的“德克薩斯共和國”因為受到擠壓,不斷向美國“拋媚眼”,希望能夠加入聯邦。但由於當時美國北方和南方的意見不統一(北方拒絕,希望避免和墨西哥開戰,南方同意,因為需要奴隸州增加奴隸數量),幾次拒絕了德克薩斯共和國的請求。

等時間到了1845年,國力大大加強且眼看時機成熟,美國南北雙方關於”必須要得到德克薩斯“的意見也趨向統一——南方的奴隸主希望得到土地,北方的工商界希望得到加利福尼亞地區的沿岸港口。再加上新上任的波爾克總統是一個標準的“大陸擴張主義”者,所以美國終於公開宣佈:

“如果德克薩斯共和國願意加入美國,那麼美國將承認格蘭德河是它的邊境。”正中下懷的德克薩斯共和國隨即宣佈加入美利堅合眾國,成為了美國的第28個州。“

這下確實惹惱了墨西哥,面子裡子都沒拿到的墨西哥隨即宣佈向美國宣戰,但由於自身的實力實在太差,墨西哥軍隊一潰千里,差點被美軍打到首都墨西哥城,結果只能被迫簽訂停戰協議。

而墨西哥簽訂的這份停戰協議還附加了巨大的代價:墨西哥不僅失去了德克薩斯,還失去了一部分的新墨西哥、猶他、內華達、亞利桑那、加利福尼亞等等總共加起來200萬左右平方公里土地。

美墨戰爭:一場“老大”對“老二”發動的掠食戰


打完仗後墨西哥丟掉的領土(紅色部分)


墨西哥遭受這般奇恥大辱,一直懷恨在心,希望有朝一日能捲土重來,但他們根本沒有想到的一點是——

美國人並沒有因此滿足。

4


美國人最眼饞的,是當時屬於墨西哥的加利福尼亞。

按照美國人最初的想法,是想用金錢購買的方式來達到目的的。

早在1835年,時任美國總統的傑克遜就提出了一個方案:以55萬美元的代價,從墨西哥手裡購買舊金山港口及其以北地區。這個提議被墨西哥政府斷然拒絕。

到了1845年11月,時任美國總統的波爾克又提出了新的方案:以1500萬至4000萬美元的價格,購買加利福尼亞以及新墨西哥州的所有土地,這個提議再次被墨西哥政府拒絕。

在兩次出價均被拒絕後,美國人清楚地認識到:不通過武力,是不可能在談判桌上再拿到什麼了。於是他們開始尋找新的理由,而這個理由其實也並沒什麼新鮮:我們被墨西哥侵略了。

1846年1月13日,波爾克總統命令泰勒將軍率領美軍佔領了在歷史上從來不屬於德克薩斯的格蘭德河左岸。墨西哥軍隊進行了反擊,雙方都有士兵陣亡。不過,按照波爾克總統對國會的說法是:

“墨西哥在反覆進行威脅之後 , 終於越過我國領土的邊界 , 已經侵入我國領土 , 使我國公民的鮮血流淌在我們自己的土地上 ”

1846年5月11日, 波爾克總統在致國會的戰爭諮文中聲稱:

“ 我們的忍耐已達到極點!…… 實際上戰爭已經存在 , 我們的領土已遭人侵!”

就在當天,美國眾議院以 174比14 票通過了宣戰決議。 次日 , 參議院又 以4 0比 2 票批准了宣戰決議 。

1846年5月13日,美國正式向墨西哥宣戰。


美墨戰爭:一場“老大”對“老二”發動的掠食戰


詹姆斯·諾克斯·波爾克,是美國第十一任總統,在1844年當選,任期只有一屆。但在他的這一屆任期裡,美國國土擴大了一倍。據說波爾克一天要工作18個小時,這也導致他的健康大受影響,在卸任離開白宮後三個月就離世,終年54歲。


5


雖然這是一場一個大洲“老大”和“老二”的戰爭,但幾乎是一邊倒的。

墨西哥當時擁有一支3.2萬人的軍隊,數量其實是超過美國的。但墨西哥當時還只能算是一個農業國家,在軍工、科技和裝備方面明顯不如美軍。外加上墨西哥政局連年動盪,軍隊腐敗現象十分嚴重,軍官指揮水平糟糕,士兵缺乏訓練,紀律渙散,戰鬥力非常低下。

反觀美軍,雖然當時的“美軍”和現在的“美軍”完全不是一個概念,但放到北美大陸,基本也是可以橫過來走了。當時美軍的常備軍不到9000人,但通過義務募兵制,再加上海軍陸戰隊,部隊接近10萬人,且擁有更先進的來復槍和大炮,以及墨西哥沒有的海軍,所以無論是在裝備還是在訓練素質上都遠勝對手。

於是,這場戰爭就成了美國吊打墨西哥。

戰端一開,美國就水陸並進,兵分三路侵入墨西哥,三個月內,加利福尼亞地區的洛杉磯、舊金山、聖迭戈等重要城市全部被美軍佔領。

得手後的美軍為了迫使墨西哥無力抵抗,繼續增兵,開始向墨西哥的首都墨西哥城進軍,一路上攻克了墨西哥諸多傳統大城市和要塞,幾乎沒有遭到什麼激烈抵抗。一路上墨西哥軍隊由於在裝備和部隊素質上的巨大差距,幾乎是潰不成軍,到後來只能依靠游擊戰術來拖延美軍進軍的步伐。


美墨戰爭:一場“老大”對“老二”發動的掠食戰


美墨戰爭時期美國方面的宣傳畫


戰爭進行到1847年8月的時候,美軍終於將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團團圍住。

在這場保衛首都的戰役中,墨西哥人終於拿出了最後的血性。當美軍向墨西哥城發動總攻的時候,當時墨西哥軍事學院的學生兵們也都拿著武器衝了出來,戰鬥到最後一人。在9月13日墨西哥政府撤退,美軍於次日穿著嶄新軍服進入墨西哥城的時候,四處埋伏的墨西哥狙擊手們突然同時開火,雙方再度陷入慘烈的巷戰,光那一天美軍就傷亡近900人,幾乎相當於之前傷亡人數的總和。

事實上,即便美軍攻佔了墨西哥城,但墨西哥全境的抵抗都沒有放棄,很多墨西哥人拿著大刀、長矛和獵槍繼續和美軍打游擊。不過,墨西哥政府似乎並沒有繼續抵抗下去的意圖,在1848年的1月向美軍投降議和。

在這場戰爭中,墨西哥大約陣亡了2.5萬官兵,而美國也陣亡了1.3萬,只是美軍直接在戰場陣亡的只有1700人,其他的受制於美軍當時糟糕的後勤補給,大多死於疾病和傷口細菌感染。


美墨戰爭:一場“老大”對“老二”發動的掠食戰


美軍佔領墨西哥城


但對於墨西哥人而言,最大的失敗不在戰場上,而是在談判桌上——當然,在戰場上輸掉的,在談判桌上本來就拿不回來,只會賠得更多。

根據雙方在1848年2月2日簽訂的《瓜達盧佩-希得爾戈條約》,墨西哥向美國割讓了加利福尼亞(下加利福尼亞半島仍屬墨西哥)、內華達、猶他的全部地區,科羅拉多、亞利桑那、新墨西哥和懷俄明部分地區。

墨西哥割出去的國土面積達到230萬平方公里,如果再加上之前丟掉的德克薩斯,墨西哥等於失去了自己國土面積的一半。

作為一個補償面子的“臺階”,美國付出了1500萬美元的“購買款”,以及免除了墨西哥325萬美元的債務,總共代價是1825萬美元。


美墨戰爭:一場“老大”對“老二”發動的掠食戰


黃色部分為墨西哥在戰爭中再次被割讓的一塊


6


這場戰爭,無疑給墨西哥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首先是領土。墨西哥失去的200多萬平方公里領土,原來是本國最肥沃的國土,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天然氣、銅礦、錫礦、硫磺、鉀鹽等,而加利福尼亞漫長的太平洋海岸線還有許多優良的港口。

其次是經濟。墨西哥在19世紀後期開始正式啟動現代化,而那時歐美國家已經開始了第二次工業革命。在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中,石油和礦產成了重要資源,而墨西哥恰恰卻失去了大量的優勢資源,導致經濟的起步和發展受到了極大的影響。

第三是社會影響。由於大片的土地被劃歸了美國,那片土地上原有的墨西哥人也成了美國公民,其中有的人選擇就此定居,也有很多人選擇返回墨西哥。這兩批人的後裔子孫的流動問題,給美墨邊境的管理留下了很多隱患,其中一些問題延留至今。


美墨戰爭:一場“老大”對“老二”發動的掠食戰



反觀美國,無疑從這場戰爭中得到了太多東西。

首先自然也是領土。1848年12月5日,波爾克總統在第四個國會年度諮文中自己也承認,從墨西哥那裡拿到的領土““比以前美國全部土地的半數還多,增加了全國面積的60%。”

而相對於蘊藏豐富的礦產資源,加利福尼亞沿岸的優良港口讓美國人更看重,因為這等於是為美國打開了東方貿易的通道。當然,這也讓美國就此成為一個兩面臨洋的超級大國,正式加冕“北美霸主”。

不過,作為一口氣吃進那麼多代價,美國北方的資產階級和南方的奴隸主也對新並進來的幾個新州究竟是施行“廢奴主義”還是“蓄奴主義”進行了激烈的爭論,雙方的矛盾因此進一步激化,這也成了十多年後爆發的“南北戰爭”的一個重要引線。

但無論如何,美國通過這場蓄謀已久的戰爭,得到了一個大大的便宜,就此正式踏上了“超級大國”之路。


美墨戰爭:一場“老大”對“老二”發動的掠食戰


美國領土擴張的過程


只是,這場戰爭也讓一些美國人心中多少懷著一點愧疚。曾經參加這場戰爭,並在之後“南北戰爭”中大出風頭進而成為總統的格蘭特將軍,在晚年自己的《回憶錄》中就寫下過這樣一句話:

“這是一場最不公正的強國對弱國的戰爭。”

【饅頭說】


在不少時候,中外名諺表達不同,意思都很相像。

比如中國有句古語,叫“一山不容二虎”,而古希臘哲學家修昔底德也通過《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中描述雅典的崛起和斯巴達的恐慌,指出新崛起的勢力和老霸主之間大多會爆發戰爭,這被後世稱為“修昔底德陷阱”。

從某種意義上,美國的崛起也是“修昔底德陷阱”的一種體現,只不過未必像教科書那樣一板一眼:美國的獨立,是靠與當時世界老大英國的戰爭實現的,拿走佛羅里達以及之後爭得古巴、菲律賓、波多黎各的利益,是靠與昔日世界霸主西班牙的戰爭實現的。

至於和墨西哥一戰,雖然看上去墨西哥才是”老二“,但其實對美國不構成威脅。美國當時的身份其實是一個“挑戰者”,他們挑戰的,其實是以墨西哥為代表的歐洲殖民主義在北美大陸留下的舊框架和舊體系,美國人有迫切的動力和實力,要打破這個桎梏,實現自己的崛起。

但換個角度看,美國的運氣也確實非常不錯。與英國火拼時,自己的體量離“老二”還相差很遠,遠到英國覺得沒必要拼盡全力與之一戰;在北美大陸擴張謀求路易斯安那時,歐洲正被拿破崙攪得天翻地覆,拿破崙有意讓美國掣肘英國,讓美國在遙遠的北美撿了個大便宜;攻打墨西哥,自己羽翼已成,看上去又不對歐洲構成威脅;等到1894年美國GDP躍居世界第一、歐洲列強覺醒過來的時候,歐洲率先掉進了自己大陸的”修昔底德陷阱“——德國掀起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讓歐洲傳統強國滿目瘡痍,而美國因此一騎絕塵,直接成了超級大國。

所以,從一方面看,美國的崛起確實也從一定程度上驗證了“修昔底德陷阱”,但另一方面,它的運氣又足夠好,基本上避開了“修昔底德陷阱”的兩敗俱傷,與之相反的例子,是德國與日本。

那麼,“修昔底德陷阱”是否是必然存在的呢?個人認為,這相當程度上取決於大國之間的心態和戰略判斷。

當一個大國的崛起,另一個原先佔據優勢的大國必然會感到恐慌和警惕,這是無可避免的。但是,如果崛起的大國用歷史證明一貫走的是和平之路,在崛起的道路上更多扮演的是參與者、合作者和推動者的角色,或者索性退一萬步,只從利益角度來看,雙方的利益已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割的時候,原先出於“霸主”地位的大國,就應該仔細考量一下了。

當然,紙上談兵,說道理是很簡單的,在現實中的博弈卻是很殘酷,很現實,一念之差,千變萬化。

但也正是如此,如何避免跌入“修昔底德陷阱”兩敗俱傷,光靠一方努力,是肯定不夠的。是一個雙方都需要拿出大智慧、大勇氣、大胸襟和大眼界的博弈。

時代總是滾滾向前,國與國之間的未來,肯定是合作大於對抗的。和則兩利,鬥則俱傷,道理肯定大家都懂。

重要的還是行動。

期待真正的相向而行。



1、《美墨戰爭簡述》(黃安年,《軍事歷史》,1993年9月18日)

2、《美墨戰爭和“天定命運”思潮的泛濫》(黃安年,《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84年8月28日)

3、《1846年-1848年美國對墨西哥的戰爭》(方幼封,曹珺,《軍事歷史研究》,1997年2月15日)

4、《 “天定命運”論與19世紀中期美國的國家身份觀念》(滕凱煒,《世界歷史》,2017年03期)

5、《美墨戰爭:帝國擴張的侵略之戰》(唐廊,知乎,2017年5月23日)

6、《美墨戰爭︱美國如何通過戰爭成為美洲主宰者》(張曉莉,澎湃新聞,2016年4月25日)

7、《美墨戰爭:土地的魅力與海洋的誘惑》(劉國柱,《河北學刊》,1995年03期)

8、《建國史話 (62):德克薩斯從墨西哥獨立》(美國之音,2009年5月1日)

9、《美墨戰爭——美國曆史上地域的擴張》(《環球時報》,2005年3月9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