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是不折不扣的書法家

曹操是不折不扣的書法家

這是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西征張魯到漢中,經過棧道咽喉石門(今陝西褒城)時,看到河中景象所書,字刻於河水礁石上。“袞雪”二字表現了河水洶湧澎湃的流勢,河水衝擊石塊水花四散濺出,水大石眾,猶如滾動之雪浪,故云“袞(滾)雪”。此石現存陝西博物館,左端書有“魏王”二小字。專家認為,從書法藝術上來評判,“袞”字一撇一捺頗有動態之感,“雪”字則有靜態質感。

史書《三國志》評價曹操為:“非常之人,超世之傑”;後人譽其為中華民族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文武雙全、文藝兼亥之人。而曹操是一代書法家卻鮮為人知,這主要是曹操傳世的書法作品較少的緣故。歷史上見過曹操書法作品的人,無不讚其書作有“金花細落,遍地玲瓏;荊玉分輝,瑤若璀粲。”、“筆墨雄渾,雄逸絕論。”之大美。漢朝末期,書法評論家評出章草大家有五人,即:崔瑗、崔實、張芝、張昶、曹操。南朝的書法評論家梁瘐肩在其《書品》中,把古代名人的書法作品分為:上、中、下三品,每品又分作上、中、下,共九品;他把曹操的書法作品列入中中之品。唐代書法家兼評論家張玉灌,按歷代書法家的藝術成就,把它們劃分為神、妙、能三類:傑立特出者為神,運用精美者為妙,離俗不謬者為能;他在書法評論專著《書斷》中稱曹操的書法作品為妙品。由此看來,曹操的書法作品雖不能列為神品、上品,但在全國名書法家中是數得著的。按理說,他也是個書法大家。

因中國的文字都是方塊形狀,所以極重書寫的形式、講究形體美。一旦某種字體被世人稱為美,且固定下來,人們一看便知這種字體是出於何人手筆,遂便成為中國文字史上不可磨滅的精神。所以,幾千年來,數以憶萬計的中外文化人為在中國文字史上佔有一席位,便不惜財力、物力去研究它、發展它,並傾其一生為之而奮鬥。自古迄今,習練書法者浩如煙海,形式雖有千變萬化,但最終還是脫不了:正(真)、草、隸、篆四體;成為書法大家者,也不過數百人而己。自成一體者,也只有顏、柳、歐、蘇、黃、米、董、趙而己。隨著我國書法事業的不斷創新、發展,自然而然地也使書法成為一門學問,一門藝術;同時,也出現了眾多的書法理論家、評論家。

史書記載,曹操青少年時 “少機警,有權數,而任俠放蕩,不治行業”、“博覽群書,特好兵法”,除讀書習武外,特喜“飛鷹走狗,遊蕩無度”,大有遊俠氣質、風範;而從未提及他是如何關在房中習練書法的。曹操何時練的書法呢?曹操二十歲被舉為孝廉,入朝為郎;後來當洛陽北部尉,遷頓丘縣令一年,既因從妹夫宋奇事,被“從坐免官”解職回家。雖說回亳後“築室城外,春夏習讀書傳,秋冬弋獵,以自娛樂”,但不久,朝庭又以其“能明古學”,復徵拜他為議郎,當騎都尉、濟南國相……三十五歲開始“興義兵,誅暴亂”,直到六十六歲去世的三十一年間,他為使中國實現統一,結束全國混戰、動盪的局面,安定秩序、恢復生產,不是南征北戰,就是為穩定複雜動亂的政局,把大量精力用在治理國家和應付險惡的明爭暗鬥上。作為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他,倍感時間的寶貴,經常發出:“天地何長久!人道居之短。”的感嘆。曹操習練書法的機會是極少的。有書說,曹操喜讀貼、擅觀摩。有一定道理。有史料記載,他除常與當時出名的書法家:鍾繇、梁鵠、邯鄲淳、韋誕、孫子荊等人切磋書藝外,還特把喜愛的秘書令梁鵠的字掛在帳中,細細揣摩、欣賞;有時夜間睡不著,便起來慢慢品位、琢磨釘滿牆的梁鵠的字。不僅如此,魏宮的牌匾他都讓梁鵠寫,可以說仰俯皆是。他與梁鵠之間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梁鵠傾其一生至力於書法事業,當曹操得知梁為借讀大書法家蔡邕留給韋誕的一部論筆法的專著遭拒後,便又氣又恨,嘔血不止、一病不起、奄奄一息,他遂將自己專用的五靈丹拿給梁鵠服用。

曹操雖善書,大慨因忙於戰事、政事,沒有機會寫吧,所以他流傳於世的墨跡很少。宋鄭樵在所著《通志·金石略》中,僅收錄曹操書寫的一篇《大饗碑》;明楊慎在《丹鉛總錄》中,也只是說到元朝時還有曹操書寫的《賀捷表》;清葉奕苞在《金石錄》中說,曹操在武昌“黃鶴樓”側曾寫有特大、凜凜有生氣、正書的“湧月臺”三字。現留存於世的只有兩個字了,即曹操在徵漢中時,寫在石門南褒河一塊大石上的“袞雪”二字,現已遷入漢中博物館內。我們在亳州《曹操地下運兵道》處所見到的“袞雪”二字,系依拓本刻寫;上邊兩個隸書小字落款“魏王”,因系直題,又模糊不清,乃後人仿題的。

曹操是不折不扣的書法家

曹操高陵航拍照片。

曹操是不折不扣的書法家

曹操高陵墓道。

曹操是不折不扣的書法家

曹操高陵出土刻銘“魏武王”石牌。

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2009年12月27日10時52分報道,河南省文物局剛剛在北京向新聞媒體公佈一項重大考古成果。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孫英民宣佈重大考古發現,曹操高陵在河南得到考古確認。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陽縣安豐鄉西高穴村搶救性發掘一座東漢大墓獲得重大考古發現,經權威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根據古資料現場考證研究,認定這座東漢大墓為文獻記載中的曹操高陵。

這座大墓在河南省安陽縣安豐鄉西高穴村南,曾多次被盜,為了及時有效的予以保護,2008年12月經報國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局組織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開始對這座墓葬進行搶救性的考古發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