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眯眯
答題帥小西De--期待為您解惑!
目前正是國內高校、研究院所的春季博士招聘季,每天都能看到頭條推送一些院校的人才引進待遇和福利的鏈接。其實,題主說到的博士之間的區別更多的是在自然科學領域,不少研究方向還處於"跟跑"國外知名院校學者的階段。
小西是在國內讀的博士、做的博士後(在職),算是地地道道的"土博士"。就我個人感覺,知名院校或頂尖研究所畢業的"洋博士"(海歸博士)值得肯定和學習,往往團隊中同時存在"土博士"與"洋博士",彼此互助、合作更容易有好的科研產出。前提是"土博士"不嫉妒他們引進的高待遇和經費付出,"洋博士"不覺得國內同行做的比較Low。
注:上圖是哈佛大學博士學位授予儀式。
國內的確不少985、211院校在新進博士人才引進中,"有海外學習經歷者優先"經常出現在招聘要求中(如浙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9年1月招聘公告中要求有海外著名高校留學或博士後經歷者優先等),其實不單單是博士學位,博士後、訪問學者等同樣認可。其實,關鍵還是個人能力,如高水平科研論文的數量和質量。往往國內博士比較猶豫的是,缺少留學經歷後,無法申報一些針對性的"人才計劃",如青年千人、省(市)青年百人等。國內博士同樣有對應的人才計劃,但是符合條件的申報人選非常多(年畢業博士生5萬餘人),競爭非常激烈,給人的感覺就是名額稀缺。
其實,國內近幾年"唯海歸論"的標籤已稍有淡化(之前海歸博士比較稀缺),畢竟引人的最終結果還是看進入新單位後能否"做事",能否有"產出",或者給引進平臺帶來什麼。之前的"唯海歸論"和整個社會的價值導向是吻合的,畢竟在國內讓大家耳熟能詳的都是哈佛、牛津、劍橋等頂尖院校,而這些院校的畢業生的確非常優秀呢!這2年中"土博士"的待遇也有顯著提升,就算安家費和科研啟動費上有差距,但院校起碼不再有明顯的"偏見",如特聘教授、特聘副教授中同樣出現非常多優秀的"土博士"。
就小西個人的感覺而言,"洋博士"和"土博士"符合一定條件進入高校後,感覺到過於明顯的能力差別。尤其是近幾年,國內不少高校的"一流學科"走在國際前沿,其畢業的博士科研水平認可度非常高,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近2年招聘的新進教師中本土博士學歷的比例約在49—52%。或者說國內不少團隊通過短期的合作交流,如將博士生送到國外知名研究機構1-2年聯合培養等,彌補上之前"土博士"視野"方面的短板。
進入進入工作後,小西說句實話,不管是哪裡畢業的博士,統一標準招聘進入新單位後,還是得靠課題、論文說話。比如高級職稱評定中,就算你是國外QS排名前100名院校的博士,認定材料中必須是工作院校一單位、自己一作或通訊作者的論文,畢竟之前博士期間的成果已作為上個職稱階段的認定材料,無法進行多次使用的。
好吧!其實國內高校引進人才時強調"海歸學習經歷優先",還有個理由不太好明說,就是儘量避免國內高校近親繁殖。若是你有心觀察的話,太多之前發展不錯的行業性院校2015年之前的人才引進中80%-90%的都是本校畢業的博士。這些院校數量不多的博士生導師將自己"認可"的博士畢業生留校後,繼續做之前的課題和研究內容,往往方向越做越窄,很難有較大的突破。
另外,也是一種人才的"保護",畢竟在國外知名院校攻讀博士學位的同學的確非常出色,給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和經費資助,引回國內挺好的。之前,同樣有不少人討論過清華大學等國內院校畢業生海外求學後未歸,甚至被戲稱為"留美預備學校"。
小西近期也做了1-2年內出國學習一年的規劃,個人覺得擁有一段國外學習經歷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同的文化、思維方式、朋友、研究方向等,可以幫助我們更快的成長。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難道不是嗎?
至於是否需要選擇出國攻讀博士學位,沒有標準答案。想去、能去的同學都能找到足夠的理由,不想去的同學也許就告訴自己"英語不少,雅思過不了,算啦!"後,就選擇了放棄!關鍵的關鍵,還是看你自己想要什麼,出國讀博能得到什麼。加油!
▼小西期待您的關注與點贊,這將是我答題最大的收穫!帥小西De
高校在招聘的時候更青睞於海歸博士,這和崇洋媚外沒有關係,而是出於一種學術慣性。
學術慣性這個詞是我在這裡提出來的,所以有必要解釋一下。
國內的科研起步,實際上是從80年代以後開始的,主要是向西方發達國家學習。80年代送出去了許多公派留學生,其中有一部分留在了國外,但也有相當一部分,回到了國內。回到國內的這一部分留學生,就像是偷天火的普羅米修斯,將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的火種帶到了國內。他們積極參與國內的學科建設,科研平臺搭建,他們中的很多人都已經成為了國內學術界的頂樑柱。
時至今日,我們只要看看國內那些功成名就的大科學家,絕大多數都有海外學習經歷。比如有量子通信之父美譽的潘建偉院士,雖然本科和碩士都是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唸的,但博士學位卻是在奧地利維也納大學拿的;結構生物學家施一公院士,本科從清華畢業以後就直接到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也正因為海歸博士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所以高校在招聘的時候,優先考慮海歸博士。即使沒有海外高校博士學位,一般也要求有兩年及以上的海外博後經歷,這種現象我把它稱之為學術慣性。
但是近些年,由於國家在科研方面投資力度加大,國內的科研環境有了很大的改善,土博士也能做出非常好的成果。施一公的學生萬蕊雪,就沒有出過國,一直在清華大學念博士,博士畢業之前,手裡面已經有五六篇CNS頂級期刊。優秀土博的成長,對高校招聘海歸博士的學術慣性造成了衝擊。原本高校招聘是要求必須具有三年及以上的海外留學經歷,目前的話這種趨勢已經有所鬆動,高校僅僅是將海外經歷作為優先考慮的條件,而非必須條件。
歸根到底高校究竟招聘土博還是海歸,其目的都是為了招到有真才實學的人,能為高校掙名聲的人。從目前來看,土博與海歸博士之間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但這種差距在縮小,等到土博的實力真正可以和海龜博士相提並論的時候,待遇上自然也就不會有太大的差別了。
上庠
國外學位容易拿到手,國內的不容易畢業。如今家裡條件好的,基本都送國外讀書,回來基本都是碩士。國內可沒這麼容易了,千軍萬馬擠過獨木橋,三年五年還不一定能不畢得了業導師的課題研究你參與了沒有,論文發了幾篇,啥級別,這些都制約著你,能不能按時畢業
奺妮子
見過的世面多,瞭解的東西也更廣。就像省會城市的小孩和三線鄉鎮長大的小孩怎麼樣都會有差距的,這種差距並不是學業成績上的差距。
爬山看書的小小菜菜
海歸的有名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