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汉胡军也铁汉柔情,演绎《音乐家》冼星海这段鲜为人知的艰难岁月…

硬汉胡军也铁汉柔情,演绎《音乐家》冼星海这段鲜为人知的艰难岁月…

说到冼星海,绝大部分中国人都十分熟悉,其创作的《黄河大合唱》更被称为“中华民族的史诗”,被誉为“第二国歌”,然而他在生命中最后几年孤身一人滞留哈萨克斯坦,那短暂而传奇的经历,却很少有人提起。

今年恰逢《黄河大合唱》延安首演80周年,即将于本周五上映的电影《音乐家》获得了冼星海女儿冼妮娜授权,特别选取了此段鲜为人知的经历进行改编,为观众带来《黄河大合唱》的完整修改过程,揭秘冼星海当年在哈萨克斯坦的艰难岁月。

硬汉胡军也铁汉柔情,演绎《音乐家》冼星海这段鲜为人知的艰难岁月…

影片由导演西尔扎提·牙合甫执导,胡军、袁泉、阿鲁赞·加佐别可娃、贝里克·艾特占诺夫等中哈两国实力演员联袂出演。

揭秘冼星海鲜为人知的艰难岁月

电影讲述了1940年,中国传奇音乐家冼星海离开延安前往莫斯科参加后期制作工作,突然爆发的战争使得他流离失所,因战火阻隔他又无法回国,几经辗转来到阿拉木图。

硬汉胡军也铁汉柔情,演绎《音乐家》冼星海这段鲜为人知的艰难岁月…

在极端寒冷和饥饿的残酷环境下冼星海幸得哈萨克斯坦音乐家拜卡达莫夫和其姐姐一家救助,方得以继续创作音乐。在此期间他创作了《神圣之战》、交响诗《阿曼盖尔达》等经典作品,并修改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用音乐治愈了战争中百姓苦难的心灵,激励人们为抗击法西斯而战。

据悉,为了最真实还原冼星海对中哈友谊做出的伟大贡献,整个拍摄团队竭尽所能,曾耗时两年在中哈两国实地走访,收集与冼星海有关的许多一手资料,无时不刻不被冼星海炽热的家国情怀和与哈国音乐家的真挚友谊深深打动。开机后,摄制组又辗转中哈俄三地拍摄,从筹备到拍摄历时近五年,先后有300人参加剧组,两万人参与拍摄。

硬汉胡军也铁汉柔情,演绎《音乐家》冼星海这段鲜为人知的艰难岁月…

胡军亲身上阵完成拉小提琴镜头

影片无论是对历史的尊重还是对主角的刻画,诚意十足。电影兼具气势与细腻的情感,在描述家国情怀与战争岁月方面彰显格局,在展现洗星海与拜卡达莫夫尤其是其外甥女卡拉姆卡斯一家相处时则细腻生动,引发共鸣,十分感人。

硬汉胡军也铁汉柔情,演绎《音乐家》冼星海这段鲜为人知的艰难岁月…

自出道便以硬汉形象征服观众的胡军,在《音乐家》中扮演文弱却刚强的传奇音乐家冼星海。虽然他表示,“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然而最终胡军呈现了一场颠覆形象又细腻走心的表演。

片中,迪纳斯饰演的哈族小女孩卡利亚视冼星海为最亲近的人。在战争环境下,尽管跨越语言、跨越民族、跨越国家,冼星海却能用音乐架起沟通的桥梁,两人之间满载着爱与温暖的回忆也深烙在卡利亚的生命中。

硬汉胡军也铁汉柔情,演绎《音乐家》冼星海这段鲜为人知的艰难岁月…

面对近在咫尺的祖国却无法回归的绝望,对妻子女儿的无尽思念,面对音乐全情投入的热血激情,面对小卡利娅自然流露的深切关爱……冼星海的每一种情感,都被胡军刻画得入木三分。

硬汉胡军也铁汉柔情,演绎《音乐家》冼星海这段鲜为人知的艰难岁月…

据拜卡达莫夫的扮演者哈萨克斯坦著名演员别里克·艾特占诺夫介绍,为了拍摄冼星海病入膏肓的那场戏,胡军减重达十七八斤。最终在影片接近尾声时,冼星海已疾病缠身,胡军不时用手捂住胸口的动作、因为病痛略显抽搐的面容,都让观者为之动容。

同时,出生于音乐世家的胡军不仅对冼星海的音乐作品如数家珍,更是亲身上阵完成了多处拉小提琴、弹钢琴的镜头。

硬汉胡军也铁汉柔情,演绎《音乐家》冼星海这段鲜为人知的艰难岁月…

不同时空共同唱响《黄河大合唱》

作为一部描述传奇音乐家的影片,最大的亮点之一无疑是影片的音乐,配乐温暖而大气磅礴,与剧情十分契合。电影更重现了冼星海修改《黄河大合唱》,创作交响诗《阿曼盖尔达》的全过程。

影片中的多处高潮部分,都是通过经典歌曲来推动,音乐与剧情的相辅相成,让观众在观看《音乐家》的过程中数次落泪。

硬汉胡军也铁汉柔情,演绎《音乐家》冼星海这段鲜为人知的艰难岁月…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无疑会是临近结束时中哈两国不同时空共同唱响《黄河大合唱》,通过交叉蒙太奇的剪辑营造出了热血感人的氛围。

冼星海深情讲述着自己将为祖国献曲,他指挥着哈国乐队演奏《黄河大合唱》,完成自己生命最后的绝唱。

硬汉胡军也铁汉柔情,演绎《音乐家》冼星海这段鲜为人知的艰难岁月…

随后镜头一转来到1939年《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首演时的情境,艰苦的环境下锅碗瓢盆皆成乐器。“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嘹亮的歌声响彻神州大地,萦绕在人们心中。

硬汉胡军也铁汉柔情,演绎《音乐家》冼星海这段鲜为人知的艰难岁月…

冼星海和他的《黄河大合唱》即将登上大银幕,这一位名载史册的人民音乐家,这一部历经坎坷终于完成的作品,这一曲动人心弦的黄河绝唱,静待每一位观众的到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