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捨得犧牲數百萬軍隊的代價強攻莫斯科和斯大林,為什麼卻不捨得強行登陸英國?

河苦


希特勒又沒有未卜先知的本事,他哪裡知道攻打蘇聯會付出380萬德軍官兵的生命,在他看來:“我們只要在門上踢一腳,整個破房子就會塌下來”,哪怕在1942年初,他還認為蘇俄就快完蛋了。而對於入侵英國,按照軍史學家們的說法,德國人心中是隻有陸地沒有海洋,對於如何進行三軍聯合的登陸作戰更是不知所措,希特勒私下裡對龍德施泰特承認:“我在陸地上是英雄,但在水裡是懦夫”。



(希特勒和約德爾)

納粹德國的武裝力量是有點瘸腿的,對此包括希特勒在內的高層心知肚明。在二戰爆發之初,德國比較強大的是以裝甲部隊為核心的陸軍,戈林的空軍也具備相當的優勢,而海軍實力尤其是水面艦艇力量非常薄弱,其噸位和戰力僅是英國皇家海軍的七分之一,尤其是入侵法國之前的北歐挪威之戰,讓德國最高統帥部心有餘悸。

在1940年4月德國入侵挪威的“威瑟堡行動”中,參戰的德國海軍30艘艦船損失慘重,連旗艦“布呂歇爾號”巡洋艦也被擊沉,挪威軍隊在英法遠征軍的協助下重創德國陸海軍,德軍傷亡5700餘人(超過英法聯軍的5000人)。只是由於德軍裝甲部隊橫掃西歐,急劇惡化的法國戰局才迫使英法聯軍撤出挪威,德國人能夠最後取得勝利,還因為掌握了北歐地區的制空權。

(英國戰時首相丘吉爾)

所以這次小型兩棲作戰極大影響了德國陸軍總參謀部的判斷,即德國空軍還算靠譜,而德國海軍根本無力保證大規模海上登陸作戰的安全。而若想登陸英國實施《海獅計劃》,德國陸軍再強大也無濟於事,渡過英吉利海峽必須依賴海軍,有鑑於挪威戰役的教訓,從希特勒到陸軍高層都有點心裡沒底。

僅就對手的陸軍實力而言是不足為懼的,德軍情報部門估算英國還有15到20個有一定戰鬥力的師,實際上英軍在1940年8月雖然有29個師的番號,其中具備“戰鬥價值”的只有6個師,嚴重缺乏火炮和坦克,德國人高估了大約8到9個師,如果情報再準確點,希特勒也許真的會孤注一擲。但若想打垮預判中的十幾個師,就至少要一次性登陸十萬人以上的部隊(德國人為第一波攻擊準備了13個精銳師)。



(無敵的德國陸軍)

如果德國軍隊能在陸地上抓住英國陸軍,那差不多一週時間就可以徹底擊潰之,然而面前是白浪滔天的海峽,他們顯得無能為力。不僅是陸軍總參謀部,德國海軍也被這個巨大的任務嚇住了,面對英國強大的海軍和仍然活躍的空軍,海軍總司令雷德爾認為北海天氣不穩定、德國海軍運輸船隻不足、會遭遇英軍強有力的反擊,需要更多的時間來籌備。

雷德爾估算,他需要徵集1722艘駁船、1161艘汽艇、471艘拖輪和155艘大型運輸船,他認為這個數字是不可能的,那意味著整個德國的內河運輸將陷於癱瘓,並且寬大的進攻正面會使“德國海軍失去全部軍艦”,總而言之,現在不成,因此海軍方面認為:“從一切情況考慮,最有利的作戰時間是1941年5月”。



(希特勒看海)

但是以約德爾為代表的陸軍則認為,如果再給英國人八到十個月的時間,他們的陸軍將恢復到35個師的規模,都擺在有限的入侵區域,德國陸軍第一波次的登陸行動無異於自殺行為。在陸海軍不停的爭吵中,希特勒腦袋嗡嗡作響,最後習慣性採取了折衷辦法:“至於海獅行動是9月進行,還是推遲到1941年5月開始,將在空軍對英國南部進行一個星期的密集轟炸後決定,如果空襲的效果很好,敵人的空軍、港口和海軍等遭受重創,那麼入侵將在1940年進行”。

也就是說,陸海軍的爭論結果將完全取決於戈林空軍的戰果,由此爆發了著名的“不列顛空戰”,最後的結局我們都知道了,希特勒不得不無限期擱置了《海獅計劃》,儘管他對佔領英國一度是認真的。另外他認為,只要粉碎了蘇俄,那麼英國將失去最後的希望從而求和或者投降,正是基於這樣的考慮,希特勒才把目標轉向東方,於1940年12月18日下令籌備對蘇作戰計劃。

(戈林指揮空戰)

德軍總參謀部判斷蘇軍擁有大約200個師,他們將在150多個德國師的打擊下迅速崩潰,戰爭將在五個月內結束。儘管在戰後審判時這些將軍們失口否認,而實際上約德爾、哈爾德他們在醞釀和制訂對蘇聯的軍事冒險計劃時“充滿了熱情”,這種熱情源自於德軍在廣袤的陸地戰場上所擁有的自信。

從根本上說,德國終究是一個大陸國家,對海權的認識和海戰的前景都比較模糊,希特勒也不例外。



德國人還有一種想當然的判斷,也是個錯誤的估計,用裝甲軍團司令克萊斯特的話來說:“我們勝利的希望還在於,入侵必然使俄國發生政治混亂,我們把過高的希望放在這樣的信念上,斯大林一旦遭到重大失敗,必然被國內人民推翻,這種想法是元首的政治顧問們製造的”。

而事實證明,這樣的情況根本沒有發生,在嚴重低估蘇聯軍事和政治能力的情況下,德國盲目地陷進了一個巨大的戰爭泥潭,並且最終被它所吞噬。

(丘吉爾和斯大林)


度度狼gg


首先,我們要明白一點,德國靠什麼登陸英國?

安裝德國的最初設想,那將是從拉姆斯格特延伸到懷特島以西的廣闊戰線上進行的一次擊襲性軍事行動。以挪威、荷蘭、比利時和法國為基地的大機群——總共三千架飛機——將摧毀防禦工事,在空戰中擊落皇家空軍,並用火力壓制住皇家海軍。

德國的護航運輸隊將從兩邊佈雷區的航道中開過去。希特勒打算派二十五個至四十個師在儘可能寬闊的戰線上登陸,這樣,入侵部隊就能有一個遼闊的戰場。陸軍要求海軍第一批運送十萬人連同重型裝備及防空武器,在隨後的三天內,接著運送十六萬人。

結果第一步,德國空軍奪取制空權的戰鬥就被英國人打得焦頭爛額。英國部署了1200門重型高射炮,還有雷達網絡,以及一支善戰的空中力量。此外,他們還破譯了德國晝夜轟炸機的控制系統,並找到了擾亂它的辦法。

在十八天內,德國空軍出動七千五百架次,在8月31日一天內,就出動了七百九十架次。英國的防空兵器火力強大,在敵機飛抵目標前就擊潰其一部分。噴火式戰鬥機則收拾餘下的敵機,擊落將近五百架。

從10月起,英國沿岸都設立了雷達站,更重要的是,由於電子學的應用,這些雷達站都能精確地把音響標圖顯示在顯像管上。此外,到了1940年12月,英國已有高射炮兩千一百門,超過了空襲前的數目。

最為重要的原因是,德國的國力都投入到了裝甲部隊和空軍建設,導致,德國海軍沒有能力,掩護登陸船隊登陸英國。英國海軍可以輕鬆把德國所有登陸船隊都送進大海游泳。

在1940年4月,登陸挪威的戰役當中,德國出動了沙恩霍斯特號等2艘戰列艦,還有重巡洋艦和10艘驅逐艦,這基本上就是德國海軍水面艦隊的幾乎家底了。結果英國一個小小的分艦隊,就打爆了德國海軍主力,追著德國海軍滿北海的逃竄。

德軍不光2艘戰列艦被打傷,還幾乎損失掉所有驅逐艦,從此一直到戰敗,德國海軍再也不敢出動主力參戰。這種水平,德國海軍還敢掩護數十萬人去登陸英國,遭遇英國主力艦隊海上決戰嗎?那純粹是把德國陸軍主力往大海里直接送。


深度軍事


希特勒為什麼在擊敗法國之後,卻故意在敦刻爾克放了英國一馬,留有餘地,之後又突然掉頭進攻此前已經和德國簽訂了和平協定的蘇聯呢?

其實原因也不難理解,德國本質上是一個大陸國家,二戰時最大的優勢是德國陸軍,所以德國認為在大陸上可以對抗任何國家,包括蘇聯,但進攻英國卻必須跨越英吉利海峽,而海軍是德國最大的短板,所以希特勒認為德國無法擊敗英國,但卻可以擊敗蘇聯。

對希特勒來說,二戰並不是真的要統一全世界,而是統一歐洲大陸。這就要求德國不僅必須消滅主要的歐洲大陸領導權競爭者法國,而且要迫使英國勢力退出歐洲大陸,承認德國在歐洲大陸的主導權。這也是希特勒並沒有在敦刻爾克殲滅已經勢窮力竭的英軍的原因,這在曼斯坦因這樣的德軍高級將領看來,就是不可理解的。

但從希特勒的角度看,這是一個綜合考慮之後的決定,其目標就是給英國留有餘地,希望英國能夠接受現實,承認德國已經在歐洲大陸取得霸權的現狀,從而與德國簽定和平協定,好讓德國沒有後顧之憂的去進攻蘇聯。

這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德國作為一個後發的資本主義國家,等到德國崛起的時候,已經沒有多少可供德國去開發的海外殖民地了,德國也沒有海洋傳統,本質上始終是個大陸國家,所以海軍在德國軍隊中的地位始終比較低。而德國面臨的主要軍事威脅,也始終來自陸地,所以德國軍隊的傳統就是大陸軍主義,始終重視陸軍遠遠超過海軍。

海軍比較弱,空軍當時也沒有能力完全奪取英吉利海峽的制空權,而德國陸軍的優勢需要在英國登陸之後才能發揮出來,所以德國當時並沒有能力通過優勢兵力一次性消滅英國的主要海空力量,從而成功登陸英國本土,消滅英國。但英國一直有投機的傳統,調整政策很快,所以希特勒認為,迫使英國與德國媾和是有可能的。

希特勒沒有想到的是,作為已經日落西山的英國會爆發出前所有有的堅定性,堅決不肯與德國媾和,而是堅持要和德國作戰。不僅如此,英國還堅持在北非持續抵抗德國,在中東也和德國持續作戰,在英國本土則始終保持著制空權,德國始終未能獲得制空權。所以,希特勒的海獅計劃始終未能付諸實施,就胎死腹中了。


相比之下,蘇聯與德國一樣,是一個大陸國家。而且,在聯手瓜分波蘭之後,蘇聯和德國就直接接觸了,這是有利於德國發揮陸軍優勢的。而且,蘇聯國土廣袤,戰線很長,必然有弱點,主要工農業又都在歐洲部分,無論是烏克蘭的產糧區,還是高加索的油田,對德國而言,都是可以通過閃電戰迅速佔領的。

所以,德國集中了當時能夠抽調出來的幾乎全部陸軍和空軍,趁其不備,對蘇聯發動了全線攻勢,而且初期進展非常順利,很快就佔領了烏克蘭和高加索地區,只是在斯大林格勒和莫斯科碰到了提前到來的寒冷而漫長的冬天,加上蘇聯頑強的抵抗,德國才未能達到徹底佔領蘇聯的歐洲部分的目標,功敗垂成。試想,如果斯大林格勒和莫斯科被德軍攻陷,即便是蘇聯退入其亞洲部分,只要德國不再進攻,而是鞏固防線,蘇聯要再反攻回來,恐怕就很不容易了。


蕭武


其實,沒有美國人幫忙,英國到1942年就得投降希特勒了。你說,希特勒有必要派出大軍強攻英倫三島而將後背交給蘇聯人嗎?

我在其他回答中提到過,當初丘吉爾在乞求羅斯福幫忙對付希特勒的時候,是出賣了大英帝國眾多利益的。當時,大英帝國在大西洋的海空基地完全向美國人敞開不說,百慕大群島、牙買加群島、巴哈馬群島等很多戰略要地幾乎白送給美國人,這等於是說交出了英國人把持了幾百年的大西洋霸權。

(曾經的百慕大海軍基地,二戰之後廢棄)

那麼,以雞賊著稱的英國人這麼大放血,肯定不是因為閒的,原因是當時英倫三島已經到了最危險的時候,與出讓大西洋霸權相比,本土的安危才是最緊要的。

丘吉爾1941年初在發給羅斯福的電報中,就明確指出過,英倫三島危在旦夕,如果得不到美國幫助,到1942年初,大英帝國將會向希特勒投降。

你看,根本不需要希特勒派軍隊登陸英國本土,他們就堅持不下去了。

這是怎麼回事呢?

其實,雖然希特勒在不列顛空戰之後,停止了對英國本土的攻擊,但在海上雙方的大戰卻愈演愈烈。

希特勒深知英國是一個資源匱乏人口稠密的島國,他有很多物資,包括糧食、石油、鋼鐵等戰略物資是無法通過島內的資源自給自足的。當時,英國為了維持島內的基本生活,每週要向海外進口100萬噸物資,所以海上航線的安全顯得至關重要。

(正在大西洋上航行的英國船隊)

而早在戰爭初期,鄧尼茲就呈報過一份作戰計劃,他認為英國嚴重依賴海外進口,依靠潛艇封鎖英國將會使這個國家陷入癱瘓。為此,鄧尼茲認為使用潛艇偵查,發現目標後,通知附近潛艇共同攻擊,以保證最大限度擊沉英國商船,這種戰術將會是一種打敗英國最有效的手段。

鄧尼茲還認為,只要有300艘潛艇,就可以完全封鎖英國。

(鄧尼茲)

所以,結束法國戰役後,希特勒就開始命令海軍攻擊英國補給線。

從1940年7月到1940年10月,僅僅3個月時間裡,德軍就擊沉了148萬噸商船,所以到1941年初,英國幾乎已經難以支撐下去,丘吉爾只好向羅斯福請求幫助。並告訴他,在缺少外援的情況下,英國支持不到1942年。

(被擊沉的英國貨船)

當然,美國人不是慈善家,他們幫助英國人的時候,也希望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於是丘吉爾只好代表英國把大西洋讓給美國。

羅斯福也不能收到好處不辦事,於是在1941年夏天開始幫助英國人,除了送了一些老舊驅逐艦之外,還幫助英國人運送貨物,就這樣德國和美國有了交鋒,但雙方還算剋制,直到日本人偷襲珍珠港,美國人和軸心國徹底撕破臉。大西洋海戰也開始白熱化,因為美國將主要力量放在大西洋。

經過血戰,德軍不敵美軍,封鎖戰略失敗,大西洋航線徹底貫通,英國得救了。

所以,如果沒有美國人的幫助,沒有日本人搗亂,德軍只需要潛艇戰就能讓英國人跪下唱征服!


歷史風暴


誠邀,如題。二戰是世界歷史上最為慘烈的一次戰爭,地球上歐洲,亞洲,非洲,大洋洲等地區將近61個國家參與到這次大戰,戰後統計,二戰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1.1萬億美元,傷亡近二億,其中死亡人數高達7000萬人,相當於整個英國的人口總和。而在二戰中,以希特勒為首的納粹德國與以斯大林為主席的蘇聯之間的戰爭最為慘烈,斯大林格勒戰役更是號稱“戰爭絞肉機”,那麼希特勒為什麼捨得犧牲數百萬軍隊的代價強攻莫斯科,卻不捨得越過短短的英吉利海峽強行登陸英國呢?小編以為原因有二

其一,蘇聯對德國的威脅更大

實際上在敦刻爾克大撤退後,法國被德國滅亡,英國也被德國打殘,短時間內沒有大戰之力,對德國不構成威脅,此時的希特勒把注意力集中到了東方的蘇聯,因為蘇聯自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後,國力日盛,蘇聯當時自身也在蠢蠢欲動,在1940年前後,蘇聯紅軍的偵察機在羅馬尼亞等國上空加強了活動力度。最近的材料又顯現在20世紀20,30時代.斯大林還準備用數萬輛裝甲洪流吞沒整個歐洲,進以孤立美國,與之決戰。看來在那個時間不只納粹德國,紅色蘇聯也沒閒著。希特勒看見蘇聯已經在活動了自己當然閒不住了。總之,納粹進攻蘇聯是其必定,就算1941不打,遲早是要打的

其二,蘇聯的制度基本上就是納粹德國的天敵

納粹上臺的標語,就是反對共產主義,所以放著一個社會主義大國蘇聯不去攻打,希特勒自己都說不過去。再者,英國固守英倫三島後,美國開始慌了,英美可謂一母同胞,在一戰二戰中都保持了良好的關係。於是美國開始通過各種渠道給德國施壓,同時幫助英國人守島。而蘇聯共產主義與西方大多國家不好,他去進攻蘇聯不只可以擴張疆域,美國都不會阻撓他的。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希特勒可沒有不捨得強行登陸英國,只是任何一場軍事行動的發起都是以計劃成功為前提的,以嚴謹著稱的德國人分析後得出結論:如果要對英國冒險進攻,必須取得制空權。要知道當時英國擁有世界上最強的海軍艦隊,而德國海軍連前三都排不上。於是在1940年7月到10月間爆發了不列顛空戰,英勇的英國皇家空軍以百折不撓的勇氣和英勇無比的犧牲精神取得勝利,這是希特勒發動閃電戰入侵他國以來遭遇的首次失利。納粹德國因此面臨一個困境:“面對著兩個敵人,可是槍膛卻只剩下一顆子彈。”該射向誰呢?

希特勒若選擇不惜一切代價強行登陸英國,那就完全符合斯大林所思所想。蘇聯,一個龐然大物就在身邊,再與英國纏鬥下去,大規模地消耗很快就會讓德國空軍傷筋動骨,如果蘇聯做好準備後,再抓住時機反戈一擊,歐洲局勢就會急轉直下。

登陸英國能獲得什麼?英倫三島的面積僅為24萬平方公里,即使加上德國的35萬平方公里,還不及法國領土面積大。英國自身都缺乏資源,需要從海外進口,德軍付出巨大代價的佔領除了能獲取精神上的成功和滿足,實在顯得得不償失。更何況,英美關係非同一般,雖然當時美國政府聲明在戰爭中保持中立,但美國不會坐視英國被納粹德國吞併,更不會讓希特勒將歐洲整合在一起,再發出和自己完全不同的聲音。美國在不列顛空戰期間,即派軍事代表團赴英查看德國飛機的空襲效果,以做出客觀反饋。而在1941年3月,英美聯軍即開始進攻突尼斯。

而進攻蘇聯,是早就在希特勒心裡埋下的一粒種子。兩國在形態意識、政治立場上的不同,不僅使德軍的進攻情緒高漲,而且使後來雙方的戰爭極其慘烈。蘇聯幅員遼闊,自然資源遼闊,如果能將這些據為己有,就像給納粹德國裝上超強發電機,會更加膨脹。而且,希特勒認為,一旦拿下蘇聯,美國再被遠東的日本捆住手腳,英國就會屈服。而在陸軍方面,德軍的裝備精良,兵員充足,地面進攻加上強大空軍的支援,能有效地發揮閃電戰的優勢。希特勒在1940年7月16日下令制定進攻英國的“海獅”計劃,在7月31日即決定進攻蘇聯,並開始準備工作。後來“海獅”計劃被多次延遲直至最終擱置,以致被認為是為閃擊蘇聯使用的障眼法。

不列顛之戰的勝利得益於英國戰前建立的,位於地下深達15米多的空軍作戰指揮系統。而蘇聯在戰爭開始階段被德軍打得措手不及,大片領土被佔領,大批官兵犧牲,除了指揮失誤、軍事力量對比處於下風之外,也源於斯大林認為德國不會兩線作戰的執念,沒有提前做好準備。

希特勒對蘇聯的進攻計劃是速戰速決,戰爭初期閃電戰的巨大成功讓他們覺得勝利就在眼前,在蘇聯紅軍前赴後繼,用生命為代價讓戰線開始穩定後,德國統帥部不願接受自己進攻受挫的現狀;對惡劣天氣給武器裝備帶來的影響視而不見,對前線士兵的寒冷和疲憊視而不見,對戰局雙方力量對比發生變化視而不見,總認為再向前一步就能取得最終勝利,結果一敗塗地。


今安在的文史情緣


即使德國人出動幾百萬最強悍的陸軍,又能奈何英國幾分呢?沒有海軍的配合和支持,登陸成功的幾率為0,那英吉利海峽可不是幾公里,而是40多到200多公里的海峽,靠運輸船強渡,只有餵魚的份。

回顧海獅計劃的前中後期,只能說元首本人在進攻英國的戰略上虎頭蛇尾,最後弄成了喇叭腔,給自己整出來兩線作戰的魔咒。

法國等西歐國家被德國團滅後,希特勒本來想借戰爭餘威逼迫丘吉爾投降,可丘吉爾壓根就不搭理他,希特勒幾次“和平建議”被拒絕後,就下令執行“海獅計劃”。

希特勒其實本來想利用德國航空兵的優勢,打算在空軍的配合下強渡海峽,可發現這事兒根本不靠譜,沒有強大的海軍做配合,加上船隻準備、後勤供應和天氣因素等等,以德國現有的實力,非得重新改變以陸戰為主要需求的工業配合體系,得重新上馬很多適合海戰的工業以及其他比較複雜的配套設施,這對一向海軍跛腳的德國來說準備的時間週期可能就要幾年,可戰爭尤其是對蘇戰爭就迫在眉睫,希特勒就打算以空襲方式,迫使英國投降。

結果,戈林元帥和他那牛氣沖天的空軍,在英倫上空碰了硬釘子,從1940年7月到9月,德國發動了多次對英國的空襲行動,最多一次出動了近500架轟炸機和1000多架護航戰鬥機。但每次空襲,都遭到英國皇家空軍的有力反擊,每次德國空軍的損失都比較大,實在佔不到多少便宜,雖然也能把倫敦在內的很多英國城市炸的到處廢墟,但傷不了英國人的筋骨。而到了後面,德國空軍反而越來越像個活靶子被英國人狂毆。

最終,元首隻能宣佈推遲海獅計劃,而在蘇德戰爭爆發後,海獅計劃被逐漸完全擱置。

二戰中的德國海軍,即使到了二戰結束也遠遠不是英國海軍的對手,除了潛艇能對英國造成有效的威脅,而潛艇又不可能用來進行軍隊運輸,而德國人的潛艇又不可能把整個英吉利海峽給清空讓德軍過海峽,只要英國海軍以逸待勞,以他幾倍於德國海軍的實力,完全可以將德國登陸部隊遠遠地拒之門外。

而在不列顛空戰之後,德國對英國,不僅沒有制海權,連制空權都談不上,就更無法保障登陸部隊的安全了。

拋開戰爭正義不談,其實希特勒佔領法國之後,最理性的應該是和英國人就這麼不打不和地拖著,把精銳的百萬陸軍就駐守在德國東部,以應對蘇聯有可能的進攻,並利用關門打狗的戰術打垮入侵蘇軍,在北非盡力去控制住蘇伊士運河,打掉大英帝國和印度等重要殖民地的海上交通要道,就不怕英國人不談了。

可惜啊,相對於睿智的俾斯麥,希特勒還是差的太遠,如果希特勒在吃下捷克斯洛伐克之後就收手,那他就是德國的千古偉人,即使他在吞併波蘭後收手,也不失為一個魯莽的優秀政客。

當然,希特勒從一開始,就是一場向地獄的狂奔,最終把熊熊烈火,燒向整個歐洲,也最終毀滅了德國和自己。


雲中史記


登陸英國,這不是希特勒舍不捨得或想不想的問題,而是他能不能做到的問題。希特勒當然想登陸英國,從德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兩面作戰失敗的殘酷教訓中,希特勒也深知,二戰時期的德國絕不能重蹈一戰覆轍。

因此,希特勒比誰都想登陸英國,避免兩面作戰。但是對於希特勒來說,這卻是根本無法完成的任務。

第一,英國牢牢的控制著制海權,希特勒根本沒有機會登陸英國。從19世紀末德國崛起以來,德國就一直是歐洲的軍事和工業大國,在歐洲大陸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在軍事力量方面,德軍卻只是瘸腿兒的陸戰大國。

無論是過去,還是希特勒時代,德國都沒有足夠的實力、機會和時間去發展他的海軍。因此,德國陸戰非常強大,但是海軍卻是最大的軟肋。德國海軍雖然不能說一無是處,但比之上百年來一直牢牢佔據世界第一的英國海軍,相差之大,不可以道里計。

而眾所周知,英國是一個海島國家,四面環海。強大的德國陸軍如果想與英國陸軍交戰,前提是先跨過英吉利海峽。而渡過海峽,當然必須擊敗英國海軍,這對於只有小貓三兩隻的德國海軍水面艦隊來說,當然是根本無法完成的任務。

而德國海軍中最強大的潛艇部隊,卻只能用來偷襲,根本無法完成掩護陸軍登陸海島的作戰需求。因此,希特勒面對冥頑不靈,死犟死倔的丘吉爾,卻只能望洋興嘆,徒呼奈何。迫不得已之下,希特勒放棄了進攻英國的海獅計劃,開始決定閃擊蘇聯,轉而實施了著名的巴巴羅薩計劃。



第二,蘇德戰場上,希特勒並非想犧牲上百萬軍隊強攻莫斯科,而是戰事出乎他的意料之外,打成膠著之後的被迫選擇。

在登陸英國的海獅計劃失敗,尤其在不列顛空戰中德國空軍失敗後,轉而實行巴巴羅薩計劃、閃擊蘇聯的希特勒,原計劃是像進攻法國一樣,迅速擊敗蘇聯。等到消滅蘇聯,有了蘇聯極為豐富的資源之後,德國能夠掉過頭來重新收拾英國。


然而,再次出乎希特勒意料之外的事情發生了。雖然在巴巴羅薩計劃初期,德國軍隊的進攻的確如希特勒所料,大軍勢如破竹,蘇聯紅軍兵敗如山倒,上百萬的蘇聯軍隊被消滅或俘虜。

但是,蘇聯廣闊到恐怖的縱深及充沛的人力資源給了蘇聯以喘息之機,再加上斯大林的鐵腕和蘇聯強大的動員能力,蘇聯敗而不倒,憑藉頑強的韌勁兒和得天獨厚的低溫環境,再加上美國為首的盟國的大力支援,蘇聯不但止住了初期的大潰敗,而且逐漸有了反擊之力。


蘇德戰場並沒有如希特勒所料,成為迅速結束的閃擊戰,反而打成希特勒最不願意看到的膠著戰。德國及其僕從國數以百萬計的軍隊被陷入在蘇德戰場。為了儘快擺脫這個戰爭泥潭,希特勒只能咬牙繼續增兵,希望攻克莫斯科後,迫使蘇聯投降。因此,希特勒不得不以犧牲上百萬軍隊為代價繼續與蘇聯作戰。

第三,即使發生奇蹟,德國真的成功登陸英國,也絕不會像許多人想象中的德軍推枯拉朽,英國被迅速滅亡。上百年來,一直牢牢佔據世界第一的英國,國力絲毫不弱於德國,相反,由於英國當時佔據了全世界1/4的領土,英國的戰略潛力遠強於德國。



同樣得益於英國廣闊的殖民地和充沛到近乎無盡的人力資源,巔峰時期的英國軍隊人數高達上千萬,“在最後一個印度人倒下之前,英國決不投降”。再加上希特勒攤上丘吉爾這麼一個茅坑裡的石頭一般的對手,英國絕不會像法國一樣迅速投降。

而戰爭一旦進入膠著狀態,資源短缺的德國根本耗不過英國。而且在戰場上,即使德軍如何英勇善戰,英國依然有足夠的炮灰抵消德軍的優勢。而顯然,德國有限的人口在如此消耗之下,也根本撐不了多久。


鳶飛九天2018


因為英國掌握著英吉利海峽的制空權和制海權,德國根沒有任何可能性發動登陸作戰,也沒有任何可能性對英國本土造成威脅。

在瞭解希特勒為什麼搞不過英國之前,我們首先來了解一下希特勒進攻英國本土的計劃,就是由德國總參謀部和希特勒本人參與制定的“海獅計劃。”該行動的大致內容是獲取英吉利海峽和英國上空的制空權,在獲得制空權後利用空中優勢迅速消滅英國海軍;之後越過英吉利海峽向英國發起登陸戰,並在短時間內利用“閃電戰”迅速攻佔英國南部地區,實現對英作戰的初步勝利。但是,和英國展開全面戰爭,是希特勒和他的同僚們的一塊大難題;這是由於德國自古以來,一直都是一個陸權國家,打仗基本都是在歐洲內陸地區。而德國又因為自身原因完美的錯過和忽視了大航海時期和近代工業革命時期對海軍的發展,這也就使德國海軍在整個近代史上都是一支相對而言較弱的海軍。而英國地處英倫三島,四面環海,與眾不同的地理環境使英國自古以來都是一個海權國家,所以在英國國內,海軍一般而言享有著較高的地位;英國海軍在打敗荷蘭海軍後又一躍成為了當時歐洲最強的海軍。這些得天獨厚的優勢使英國海軍在工業革命期間快速發展,並且在接受過“一戰”的洗禮後,成為了全世界屈指可數的海軍強國。

所以,德國海軍和英國海軍相比....更準確的說,德國海軍在整個二戰中,也就只有開戰前後造的2艘俾斯麥級戰列艦和2艘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能夠拿得出檯面(結果雙雙被擊沉);而另一端的英國海軍在當時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力量。希特勒自然是清楚這一點的,所以他在最初並不想和英國直接開戰,而是希望英國能夠繼續延續“綏靖政策”,與德國單方面媾和以尋求自保。

不過此時由丘吉爾領導的英國顯然不吃這一套,並且還喊出了:“我們將戰鬥到底”的口號,這是希特勒沒有想到的;而希特勒為了迫使英國與德國單方面議和,於是才匆匆制定了關於進攻英國本土的“海獅計劃。”但是這個進攻計劃幾乎是被英國“逼著”制定的,所以希特勒和總參謀部多次反覆修改這份計劃,最終確定了“海獅計劃”的大致內容,也就是上面所提到的和英國空軍奪取制空權,在得到制空權後一舉擊敗英國海軍以獲得對英吉利海峽的制海權,最終實現對英國本土的登陸。<strong>

當然,這份計劃是根據德國自身的情況所制定的作戰方案,海軍尚且軟弱無能,沒有什麼大用處;而所向披靡的陸軍在登陸之後才能起到作用。所以相對於英國空軍差距不大的德國空軍是海獅計劃當中最重要的板塊,要同時肩負起奪取制空權和消滅英國海軍的任務。當然....由於德國空軍的發展思路一直都是戰場對地支援,配合地面部隊發動“閃電戰”的存在;而以戰略轟炸和奪取制空權,能夠獨立於陸軍作戰的英國空軍顯然要比德國更勝一籌。當然,德軍為了奪取英國制空權而發動的不列顛空戰,最終還是因為德國空軍的短板和希特勒與戈林兩個人的瞎指揮而以失敗告終。當然,

不列顛空戰的失敗也就標誌著“海獅計劃”的全面失敗,而英國雖然贏得了不列顛空戰,但這場人類史上最大規模的空戰大傷了英國的實力,所以希特勒認為英國目前還無法從西線進攻德國,這才安心去打蘇聯。

事實證明,希特勒的判斷是對的,英國直到1944年才跟隨著美國等盟國共同開闢了第二戰場,在開闢後也並未深入,與蘇軍配合對德國實施夾擊;攻克柏林並使德國投降的最終還是毛子。

<strong><strong>


二戰吐槽君


說起來有些不可思議,實際上希特勒一直是英國的小迷弟,他認為最理想的狀態是德國與大英帝國共治世界。在他眼裡,英國人有這個資格享受他的優待,且他們也一定會答應他如此慷慨合理的請求。

在這個戰爭狂人的眼中,日耳曼人和盎格魯撒克遜人之間根本沒有原則性,甚至不可調和的矛盾,蘇聯人才是他們應該共同面對的,最主要的敵人。

希特勒這種奇怪的態度完全可以從敦刻爾克大撤退中看出端倪;

1940年的德國簡直是如日中天,德軍在法國戰場勢如破竹,英法聯軍節節敗退,退縮敦刻爾克,此時三面被圍一面靠海的聯軍有被全殲的危險。但5月24日,希特勒突然命令裝甲部隊停止追擊,直到5月26日夜間,希特勒才取消停止前進的命令。

這個愚蠢的命令給了英法聯軍寶貴的時間組織防線,之後德國裝甲部隊遭遇頑強抵抗。同時就在5月26日晚上,英國海軍開始執行“發電機計劃”,開始了史詩般的敦刻爾克大撤退。最終40萬聯軍撤出約34萬人,其中英軍21.5萬人,法軍9萬人,比利時軍3.3萬人。

(敦刻爾克大撤退)

希特勒的這道令人費解的命令實際上已經體現了他的態度,希特勒希望給英國留一線生機,以便之後與英國達成和平協議。

希特勒的這種親英態度在其後實施的“海獅計劃”中也可以看到一些端倪;

希特勒佔領法國後,為了逼迫英國儘快妥協,親自制定了“海獅計劃”。該計劃的內容是以空中打擊為主,取得空中優勢後再實施登陸作戰。

但即便在實施“海獅作戰”的過程中,希特勒也只限定進行空中打擊。德軍將領倫斯德在1945年對同盟國的提審人員所說 :“我覺得元首從來沒有認真的要打算入侵英國,他一直希望英國求和”。就連英國軍事專家利德爾 哈爾特也同樣認為希特勒佈置了假象, 實際上他不想佔領英國。

(1940年9月7日至1941年5月10日,德國開始對英國本土進行長期轟炸)

同時,希特勒本人以及與他親近的人的一些文獻記錄中找到佐證;

德國突襲波蘭後,英國很快向德國發出最後通牒, 希特勒在得到英國政府的最後通牒後就對納粹黨副元首赫斯說:“為了贏得英國的友誼, 我們不惜一切代價 ”。

關於這一點,在赫斯那裡也可以得到證實。赫斯在同別人的談話中曾明確地說:“僅在幾周以前 , 元首曾再次談及英帝國在世界秩序方面的巨大價值, 德國和法國必須同英國站在一起反對歐洲的共同的敵人布爾什維克主義, 那就是為什麼元首允許英軍從敦刻爾克逃跑的理由, 他不想破壞一次英國和德國諒解的可能性”。

然而,在歐洲戰場遭受慘敗的英國並沒顯露出任何一絲妥協的意願,這讓希特勒非常困惑,德國陸軍總參謀長哈爾德上將的日記裡,記載了當時希特勒的行為,希特勒面對英國的不妥協自問自答:“因為丘吉爾還期望美國或者蘇聯,會採取某種行動”。

(希特勒)

為了能夠明確表達希特勒的“善意”,他甚至不惜熱臉貼冷屁股,在瑞典、美國和梵蒂岡不斷通過各種途徑向英國伸去橄欖枝。82歲的老瑞典國王最為熱心,在希特勒的外交斡旋下親自出馬,以國家名義要求丘吉爾和希特勒和解。

直到最後,希特勒甚至有些惱羞成怒,在給墨索里尼的一封信中,我們可以窺探到他的心理狀態:英國人性格特別,跟他們講道理是沒用的,我已經向英國提出各種妥協甚至合作的方案,但都受到難堪的對待。因此我現在相信,任何理智的呼籲都會被拒絕,現在統治那個國家的人是個瘋子。

可是希特勒的確非常崇拜英國,僅僅三天之後,希特勒就拋棄了他的負面情緒,又一次走上演講臺,向英國和全世界發出和平呼籲。

(1940年7月19日,柏林克羅爾劇場)

下面分享下這篇演講的內容,如果覺得太長可以注意下重點部分。(希特勒的演講的確非常具有煽動性)

“ 現在,我從英國只聽到一個呼聲:“戰爭必須進行下去!”但這不是人民的聲音,而是政客的聲音。我不知道這些政客對於這場戰爭繼續下去會有什麼結果,是否有了一個正確的概念。他們的確宣佈過,他們將繼續打下去,並且說即使英國滅亡了,他們也要到加拿大繼續進行戰爭。我不能相信他們的意思,是說英國人民也將遷到加拿大去。大概只有那些熱衷於把這個戰爭繼續打下去的紳士才遷到那裡去。恐怕人民將不得不留在英國。

先生們,我對於這種毀滅整個國家的無恥政客,是深感厭惡的。這些人早已把房屋糟蹋得東倒西歪了,而命運卻安排我來給予最後一擊,每想到這裡,我就感到十分難受。

丘吉爾先生無疑將會去加拿大,那些特別熱衷於戰爭的人的金錢和子女,早就送到加拿大去了。但是,千百萬人民將開始遭受大災難。丘吉爾先生這一次也許會相信我的預言:一個偉大的帝國——一個我從來也不想毀滅甚至不想傷害的偉大帝國,將遭到毀滅!

現在,我覺得在良心上,有責任再一次向英國和其他國家呼籲,應該拿出理智和常識來。我認為我是有資格作這種呼籲的,因為我不是乞求恩惠的被征服者,而是以理智的名義說話的勝利者。我看不出有繼續打下去的任何理由!"

然而,希特勒最終還是低估了丘吉爾的決心,他面對的是一個同樣瘋狂的國家領袖,瘋狂的丘吉爾不惜打光英國幾百年所積累下的雄厚家底,也要徹底擊敗希特勒。

從上面的歷史事件和希特勒以及身邊人的文獻記錄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瘋狂崇拜著英國的希特勒,以至於他打心眼裡不希望與英國徹底決裂,並瘋狂期盼著英國的其妥協,他一直幻想著與英國”共治世界“,甚至並肩作戰,消滅蘇聯。

從現在來看,希特勒當時的想法確實天真,甚至天真到近乎偏執。同時他的瘋狂的想法為德國埋下了戰敗的種子。如果希特勒對英國的態度更加堅決些,如果英國接受了希特勒的妥協條件,那麼二戰的結果極有可能將被徹底改寫,現代世界格局也將被徹底改變,但歷史重來沒有如果。

希特勒的偏執和瘋狂造就了當時強大的德國,同時他的偏執和瘋狂也註定了二戰中德國的失敗命運。。。。。


以上就是小編的回答,喜歡的小夥伴請猛擊關注並輕輕點贊,您的轉發和評論小編感激涕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