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點名讓日本攻打印度,日軍10萬大軍,為啥打一仗就不敢打了?

馮忠澤


1939年爆發了歷時6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戰爭剛剛開始時,希特勒憑藉著他的閃電戰術,橫掃歐洲戰場,日本在太平洋戰場也是氣焰囂張。

到了1943年,軸心國逐漸失利,德國在歐洲遭到挫敗,而日本在中國戰場,由於被拖得太久,也出現了很多問題。

為了扭轉戰局,希特勒下令讓日本10萬大軍攻打印度,以重新奪得在太平洋戰場的主導權,也可以讓同盟國自顧不暇,緩解他在歐洲戰場的壓力。

不過日本接到希特勒的命令後,十萬人去攻打印度,結果只打了一仗,就不再打了,這是為何?

首先要清楚,日本雖然是去攻打印度,但是實際是與英國作戰。



英國號稱日不落帝國,世界上好多地方都有他的殖民地,當時的印度就是英國的殖民地。日本攻打印度,其實就是向英國宣戰。

當時的英國無論是經濟水平,還是軍事水平都不比日本差。此外,日本在太平洋戰場是孤軍奮戰,當時英國司令向美國求助,作為同盟國,美國自然是會援助英國。

美國和英國當時都是世界頂級大國,日本要一起對付這兩個國家,恐怕他也認識到自己根本不是對手。



其次,日本在戰場由於食物問題,引發了疾病。

希特勒是希望日本與印度的戰爭能夠速戰速決,因為畢竟日本在太平洋的主戰場在中國,拖得久了,恐怕日本無法兩頭都顧。其實日本也清楚這個道理,所以在剛剛對印度發起進攻時,日本攻速就十分迅猛。由於行軍迅速,所以日本的糧草供給肯定成了問題,於是就靠一些當地的山羊充飢。

盟軍司令將與日本的戰場定在了英帕爾附近,那裡地形複雜,英國軍隊熟悉地形,佔盡地利。當時日本在英帕爾附近,遇到了大雨,很多羊都發病了,日本人又是把羊當做了食物。因此在日軍中也爆發了一場大規模的疾病,日軍不戰自潰。



再者,1943年,中國對日軍大規模反攻,日軍自顧不暇。

日本侵華是從1931侵犯東北開始的,到了1943年,日本在中國已經作戰12年之久。中國的抗戰是1945年取得勝利,所以1943年正是中國軍大規模反攻日本的時候。

中國軍隊由於是主場作戰,佔盡天時地利人和,且後方補給充足。1937年國共合作後,全民抗戰,到了1943年,日軍在中國也是節節敗退。日本原想在印度速戰速決,結果沒能成功,這樣如果他要同時在印度和中國進行持久戰,顯然是不行的。

面對中國大規模的反攻,日本已經無暇顧及印度戰爭,雙邊開戰,讓日本有些力不從心。

日本對印度發動戰爭其實本來就是沒有多少勝算的,畢竟在太平洋戰場,同盟國勢力強大。日本的隊友德國,又被歐洲戰場死死纏著,根本幫不到日本,所以印度戰爭日本很難取勝。


斯幽說歷史




“野心”是個好東西,它能促使人不斷往前,不斷進步。但是,野心大到超過自己的控制力時,災難就來了。

二戰期間的日本大和民族,就是一個“野心很大”的民族,說好聽一點,就是“軍國主義思想”很強烈。

在二戰期間,日本非常膨脹,先是在中國開戰;後又發動了太平洋戰爭,將美國拉入了戰爭;之後,40萬日軍南下,分別進攻香港、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緬甸。然後又侵入英屬印度。

不得不說,小日本實力還是有的,多個戰區同時開戰,這“瘋狂勁”連西歐的戰爭狂魔德國都要甘拜下風。

但是,在進入英屬印度後,一戰就把日本打殘了,日本就此退出印度戰場,再也不敢繼續了。

這到底是為什麼?

戰爭背景



1937年,日本全面侵華後,開始了擴張之路。但是,原本準備三個月拿下中國的日本軍隊失望了,光是“淞滬會戰”就打了三個月。

之後的中國軍團且戰且退,持續抗戰,在1938年的武漢會戰後,中日戰爭開始進入了持久戰,中國軍隊遠比日本預測的頑強。1939年,日本開始進行新的策略,準備“北上”,在諾門罕戰役中敗給蘇聯後,放棄了“北上”。

北上不成,日軍開始進行“南下”大計,為何要南下?一定要南下嗎?是的,日本必須南下,不南下只能退出中國。此時的日本,因為戰爭,被美英進行了經濟封鎖,石油等資源無法跟得上,這對戰爭很有影響。日本和美英談判,美英只有一個答案:從中國撤軍,恢復供給。

對日本來說,這太難了,日本都安置了很多日本人到了東北,而且對中國的戰爭雖然艱難,但還是在推進。

於是,日本倔強地開始“南下”了,1941年12月7日,日本先是成功“偷襲珍珠港”,快速獲得了西太平洋控制權,然後派40萬大軍一路南下,先後攻擊泰國、菲律賓(美國殖民地)、馬來西亞(英國殖民地),香港(英國殖民地)、印度尼西亞(荷蘭殖民地)、緬甸(英國殖民地)。大半年內,日本就把東南亞打得七七八八,控制面積達到了好幾百萬平方公里,這也和美英等國結下很深的仇恨了。

其後一年,在太平洋戰爭中,日本軍隊在美國聯軍絕對的實力面前,節節敗退,傷亡慘重。

此時的日本騎虎難下,中國戰場無法快速取得勝利,處於膠著狀態;太平洋戰爭,又被美國聯軍痛揍。但,在泰國、緬甸的影響力還是很大。該何去何從?

同一時間,在歐洲戰場的德國,在蘇聯的反擊下,在美英等盟軍支持下,逐漸喪失了戰果,步步後退。

希特勒一看難兄難弟都不好過,於是建議日本出擊英屬印度,牽制美英聯軍,爭取扭轉戰機。

日本此時也沒有更好的辦法,於是派中將牟田口廉也率領日本第十五軍,再配合以第五飛行師團,號稱十萬人,向印度開拔。

日本軍隊,在英帕爾戰役中被打殘



牟田口廉也是個很激進的人,他是盧溝橋事變中的重要日本人物,是他率先組織開戰,就如同所說“大東亞戰爭始於我在中國開的第一槍。”

接到任務後,牟田口廉也再次口出狂言“要快速拿下印度”。日本人總以為自己每場戰爭都能快速勝利,可常常被陷入戰爭泥潭。

由於日軍的供給線較長,日軍帶了大量的糧食等物資,而且趕了一群動物,馬牛羊豬都有。牟田口廉也中將“聰明地”將一些物資駝到了動物身上,這是個“高手”啊!糧食吃了,還可以吃肉。

但是肉沒吃幾天,戰爭開始後的“炮聲隆隆”,讓動物們四散奔逃,慌不擇路,早已不知去向。

英帕爾戰役,日本太過自負,而英印聯軍在蒙巴頓指揮下,有進有退。此時的英印聯軍實力較為強勁,彙集了曾經在緬甸的英軍和印度的英軍,還有印軍,還有中緬邊境的中國軍隊前來助陣,這支隊伍不好取勝。



曾經的日本飛行第五隊根本無法配合,因為制空權完全被英印聯軍掌握,不僅如此,還有美國戰機幫助運輸士兵和食物,時不時對日本的軍隊來幾發炮彈。

起初,日本是取得了一些勝利,後來越來越難。

在進行了幾個月的對戰後,日軍慘敗,傷亡達到了65%,足足有六萬多人。這些死去的人有些死在了盟軍的槍炮下,有很多死於瘧疾、痢疾等疾病,也有一些餓死在戰爭過程中。

1944年7月2日,日本終於放棄了繼續戰爭,就此退出了戰場。快到緬甸基地時,還好好進行了調整,讓緬甸軍民以為打了勝仗呢。

日本將領牟田口廉也的結局





日本面對如此殘酷的結果,再也不敢攻擊英屬印度了。回到緬甸後,中美聯軍繼續攻擊,日本軍隊的日子越來越難了。

牟田口廉也因為戰爭失敗被撤職,日本投降後,被美國佔領當局逮捕送到了監獄裡,後來因戰爭罪被引渡到了新加坡監獄裡。

1948年三月被假釋,1966年8月死於東京,死前寫了“謝罪書”,後悔不已。

其實,仔細看來,對於試探性的進攻英屬印度,日本軍方抱的希望本來就不是很大,只是礙於德國希特勒的提議,做的試探性侵略罷了,否則不會僅僅讓十五軍一個軍來執行如此大的任務。



侵略者,不會讓人同情,只會遭人記恨。像日本這樣的瘋狂侵略者,對己殘忍,對對手更殘忍,這樣的侵入者人神共憤,它們要勝利,真是天理難容。

1945年8月6日,8月9日的兩顆原子彈,徹底將日本人炸醒了,作惡多端,最終會在劫難逃,這是一個教訓,出來混終究是要還的。


藍風破曉


日本和印度打的這場戰爭,名字叫做英帕爾戰役。戰爭開始的很草率,結束的也很魯莽。最後以日本戰敗告終,這也是和印度打的唯一一次戰爭。


這場戰爭發生的時間是1943年,當時軸心國已經失去了主動地位。日本深陷於太平洋戰場與中國戰場,德國在歐洲戰場也不好過。

於是希特勒希望日本可以在亞洲重新開闢一處戰場,牽扯住盟國在亞洲的勢力。當時德國和日本的算盤打得非常好,德國希望日本能夠打穿印度,最後和他們在歐洲匯合。

但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日本大本營在1944年召開了代號為烏的作戰計劃。日本方面以牟田口廉作為指揮官,組建起了緬甸軍十五軍,包括了第十五,第三十一,第三十三三個師團。

當時印度作為英國的殖民地,日本雖說是和印度打,實際上還是和英國對撞。英國方面的指揮官斯利姆,指揮了第四,第十五,第三十三軍。

日軍一路上勢如破竹,很快就到達了印度和緬甸的交界地——英帕爾地區。日軍率領了超過10萬人的部隊,似乎要勢必拿下這場戰役。為了解決口糧問題,他們的後勤部隊還趕了大批的牛羊。

英帕爾戰役的序幕戰役發生在欽敦江畔,當時日本的指揮官牟田口廉,看著奔騰的江面上說道:日本陸軍天下無敵,印度戰場即將會插上我們日本人的旗幟。



當盟軍司令官蒙巴頓得知日本即將渡過欽敦江的時候,大膽的決定把駐紮在欽敦江附近的部隊收回,把日本人放在距離英帕爾比較近的位置。為何會有這個決定?後面顯示這個決定非常正確。

日本人雖然輕而易舉的渡過了欽敦江,但是和英國盟軍開打的時候,卻發現了問題重重。戰場被控制在了英帕爾和欽敦江之間,前面是英國超強的火力覆蓋,後面就是寬闊的江面,讓他們被迫退無可退。

與此同時欽敦江即將迎來雨季,原先一些乾枯的河床逐漸變得洶湧。當時的情況要求日本必須速戰速決,否則很有可能面臨的將是就算戰敗之後,也很難退回去。

在戰爭剛開始沒多久之後,其實日本人還是佔據優勢地位。當時英國司令官蒙巴頓將軍緊急求助美國支援,美國借給了蒙巴頓45架達科他運輸機,這也是駝峰航線的主力運輸機。

靠著這些運輸機的機動性,非常容易的支援到各個戰場。因此從剛開始的弱勢地位,到後來慢慢的扭轉了局勢。當然日本的敗退不僅僅是因為英國得到了支援,關鍵是日本的後勤出了問題。

之前也有說到,日本為了獲得新鮮的食物,他們可是趕著一大群牛羊上的戰場。但是當時從緬甸穿越印度的過程當中,有一片非常大的原始森林。因此造成大量的戰士患病,牛羊的死亡更是嚴重。


剛開始的時候口糧還能保證每次6兩,後來越吃越少,到最後甚至是一兩都不到。連飯都吃不飽,哪有力氣去打仗?因此雖然日本前期勢如破竹,但是到了後期後勁不足。

因此戰爭被拖得越來越長,最後不得不進入了雨季。然而就在雨季來臨之後,日本部隊超過3萬多人感染上了瘧疾,霍亂等疾病。再加上藥物供應不足,只能眼睜睜的看著這些人死亡。

飢餓與疾病的纏繞,也是大規模作戰當中最害怕的兩種情況。迫使日本指揮官牟田口廉開始考慮撤退的問題,但是打進來可能好打,想出去就有點困難了。

日本整個撤退混亂無比,因為飢餓和疾病威脅著部隊的安全,讓所有的士兵都無心打仗。另外一邊英國窮追猛打,一路上到處都是日軍的屍體。由於得不到吃的,很多人死的時候,嘴裡面含的都是野草。

比較搞笑的是,日本好不容易退回到了緬甸地區,為了不讓緬甸人看出來們打了敗仗。他們特意在欽敦江休整了一段時間,昂首挺胸的從緬甸穿過,似乎他們是打了勝仗歸來。
這裡要再補充一點日本指揮官牟田口,是他打響了盧溝橋戰役的第一槍,也是挑起七七事變的罪魁禍首。然而經過這場失敗的英帕爾戰役之後,牟田口廉被撤了職。晚年居住在東京,據說還寫過謝罪書。


史之策


二戰後期,希特勒由瘋狂揍人變得漸漸不抗揍了。就要求日軍南下西進拿下法國印支,英屬印度。日軍攻勢凌厲,秒了法國秒英國,還俘獲了一支約2.5萬的印度軍。英屬英印軍怕了,服了,以至於都患上恐日症了。面對如此的戰果,日軍很興奮,有一些將士竟然幻想著要在歐洲與希特勒會師。幻想最大最高級別的人就是成吉思汗的鐵粉——牟田口廉也中將。

牟田口廉也中將,是每名國人都要記住的人。

他親口承認是他打響了七七事變的第一槍,他之所以如此瘋狂,就是為了升官就是為了他的“成吉思汗夢”。此時,已是15軍司令的他為了所謂的夢想,強烈要求攻打英屬印度的印度部分。然而他們的同僚甚至上司認為,西進的話,如何解決補給的問題?他向上司和同僚透露,他有大招,還是他的偶像成吉思汗曾經亮過的大招。於是,他們北部做好防範孫立人進攻的準備後,分兵十萬準備拿下因帕爾、科希馬、烏克魯爾,並趕著9月29日天長節(天皇生日)拿下重鎮英帕爾(因帕爾),以便將此做為天皇的生日禮物。

英帕爾為英屬印度東部重鎮,是今天印度曼尼普爾邦的首府所在地,乃是一盆地,如果失去該地,英屬印度就離日屬印度不遠了。英印指揮官14集團軍司令斯利姆自然是嚴陣以待。準備迎接這場由日本發起的英帕爾戰役,又稱英帕爾-科希馬戰役。

日軍10萬大軍,具體部署如下:

第一、2.5萬印度偽軍帶路、翻譯、幹雜活等,其中有緬甸自治軍一個師,印度國民軍一個旅。

第二、柳田第33師團、山內正文第15師團南北夾擊英帕爾,其中33師團主攻,15師團從北部穿插策應,另外15師團的直轄部隊協統33師團主攻。

第三、佐藤幸德第31師團的任務就是拿下烏科魯爾、科希馬兩地,然後在因帕爾會師西進。

牟田口廉也高傲地站在欽敦江畔,狂妄地宣稱:“陸軍強到了天下無敵,插在英帕爾的太陽旗,將宣告拿下印度不遠了。日不落大英帝國都落了,你還想當日不落大日帝國嗎?馬上就讓你敗得哭爹喊娘,沒臉活了,戰後他立即自殺了。而哭爹喊孃的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他所津津樂道的成吉思汗的大招。

成吉思汗的大招讓他夢想的神話變成了笑話。

打仗最重要的是補給,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是也,而成吉思汗的騎兵打仗的確有大招。一、保證了速戰速決。二、可以託運糧草。三、缺乏糧草時,可以殺掉沒有使用價值的馬。作為成吉思汗的鐵粉,他決定用成吉思汗的方法來解決運輸和糧草補給問題。他捕捉了大量的馬、牛、羊、豬甚至還有猴子,給它們加了重擔,託運輜重糧草。連“八戒”和“大聖”都參與拖運工作了。牟田口廉也,你是猴子請來的逗比嗎?事實上,還真是。

到了戰場後,轟隆隆的炮火,讓這一群畜生拖著物質,四下逃竄。不僅讓他喪失了一定的補給輜重,而且動物的逃竄也影響將士們的打仗,最關鍵的就是再也沒肉吃了。而這成了最致命的問題。雖然早期還有飛機,進行運輸補給,但後來他們喪失了制空權。

英屬印度指揮官斯利姆的應對

司令斯利姆對補給產生危機的日軍做了兩方面措施:

第一、誘敵深入。你不是想速戰速決嗎?我讓你速戰速決,你追我啊!

第二、破壞脆弱的補給線。一方面英印軍向後退,另一方面英印軍繞其後路,將戰鬥力是渣的印度偽軍,幹掉的幹掉,勸降的勸降,都是老鄉嘛!日屬印軍與英屬印軍之間的戰爭,無疑是最尷尬的。日軍戰前告訴他們,要帶著他們從英國的鐵蹄之下解放出來。英軍告訴英屬印軍,一定要打退侵略者。其實福垊認為,英屬印軍和日屬印軍之間的交戰,不過是六個字:打醬油,交朋友!說好的自己人不打自己的人嘛!

禍不單行的日軍,遭遇大敗亡

第一、飢餓。“武士道”精神在飢餓面前逐漸不給力了,牟田口廉也堅決命令不準撤退。他大怒說:沒有飯,為什麼不吃草?他的下屬非常生氣:你成吉思汗的大招,就是把我們當成馬了嗎?這話說的跟晉惠帝為啥不喝肉湯一樣。所不同的是晉惠帝是無知,而牟田口廉也則是無恥。

第二、暴雨。雨一直下,氣氛不算融洽。他們行軍在泥濘的道路上,穿越在叢林之中,又累又餓,不斷地向大本營逃亡。好不容易,跑到欽敦江,卻發現江水暴漲,擺渡困難。

第三、追兵。英印士兵不僅物質充足而且士兵也得到很大補充,美國還派軍隊援助。對日軍地上追趕,天上轟炸,真是苦逼透了。

第三、瘟疫。叢林之中有蟲子,加上飢餓、寒冷、傷口感染、逃亡時的絕望和驚慌,導致日軍大量生病甚至大量死亡。

日軍元氣大傷,最終還失去了緬甸。

10萬軍隊,傷亡、失蹤了5.5萬人,其中戰死的有3.2萬人。應該說日軍戰鬥力還是比較強的,在牟田口廉也“損招”下,日軍還造成了英印軍隊2.4萬的死亡。此戰,結束後牟田口廉也,羞愧難當,撤職自殺,不過連死也沒死成,被救活了。而英印軍隊,這一場勝利徹底打破了恐日症。沒等著日本再次來打,就打緬甸了,最後日本連緬甸也丟失了。而七七事變的罪魁禍首牟田口廉也,在日本投降後,也成為了戰犯。1948年被假釋,隨後還開了個飯店,飯店名叫成吉思汗,成吉思汗都能氣哭。1966年8月2日,病逝,去世前還念念不忘對這場戰役進行辯解,推脫責任。


福垊


德國和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是軸心國的成員,但是在整個二戰期間,德國與日本進行的戰略配合極少。當德國在歐洲戰場取得了巨大優勢的時候,本來希望日本能夠從東方進攻蘇聯,結果日本眼饞德國取得的輝煌戰果,認為北進戰略不符合日本的戰略利益,進而選擇了南下與美國開戰。

在美國參戰之後,立即成為了同盟國的兵工廠,同盟國勢力大漲,軸心國卻開始屢遭敗績。莫斯科會戰不利,斯大林格勒會戰再次失敗,庫爾斯克會戰還是不利,雖然蘇聯的損失更大,但是德軍的損失與日俱增,蘇聯的補充卻像是無窮無盡。這讓希特勒感到十分不安,此時他想到了遠在東方戰場的盟友日本,要求日本在印度發起進攻作戰,阻斷英國的資源補給基地。

德軍的日子不好過,日軍的日子也好不到哪裡去。山本五十六本來不願意招惹美國的,無奈軍部決定鋌而走險,因此他預言說,一旦開戰之後,日本只能維持六個月的戰場優勢。在六個月後,天知道會發生什麼。

美國在被日本打懵了之後,很快就恢復了元氣,在瓜達卡納爾群島重創日軍,並陸續採用“跳島戰術”進攻日本設置在太平洋上的軍事基地,眼見南洋的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作為物資來源基地,日見危險,日本也希望能在東南亞陸地上發動一場大規模的進攻作戰,以期使盟軍改變主要作戰方向。如果能打下來印度北部地區,將是對日本戰略全局有極大的改善作用。

為此,日軍大本營制訂了代號為“烏”的作戰計劃,集中日軍在東南亞緬甸的主力10萬人投入了對英帕爾的攻擊戰鬥。

英帕爾是印度曼尼普爾邦的首府,位於印度和緬甸的交界處,這裡大部分地形是高山、河流、沼澤、深谷,英帕爾是僅有的幾處平原之一,盟軍在這裡修建了機場,囤積了大量的物資,打算將這裡作為一處基地,為反攻做準備。

日軍的計劃是先從英帕爾下手,集中兵力攻打這裡,殲滅英軍的第14集團軍,摧毀英帕爾這個基地,進而在一個個的摧毀其他的盟軍基地。

這場戰役的日軍指揮官是牟田口廉也,是一個接近神經病級別的人,當年“七七事變”的時候,就是這位瘋子下令開的火。他的設想是在一個月之內拿下英帕爾,所以讓士兵們只攜帶了三個星期的口糧,開始發起了進攻。

1944年3月15日,主攻科希馬的日軍第31師團乘木筏渡過欽敦江,分成3個縱隊向科希馬挺進。

科希馬守軍只是500來人。科希馬之戰首先由該城東面約30英里的阿薩姆武裝警察打響。他們打得非常勇敢,為守軍贏得了緩衝時間。為應對日軍的穿插攻勢。4月4日,斯利姆召來蒙塔古·斯多普福德少將接管科希馬的指揮權。在第161旅的一個先鋒營和一連拉吉普特兵入城後,日軍就包圍了科希馬,並切斷科希馬-英帕爾公路。至此,科希馬守軍只有3500人。

4月8日,英印軍又向科希馬空投了兩營傘兵,但不少士兵落在日軍陣地上成了俘虜。日軍截斷了水源,守軍只能靠運輸機投下的裝滿水的車輪內胎過活。10日,英印第2、7師在迪馬普爾完成集結,然後向科希馬靠攏。15日,英印第2師的一個旅在坦克和飛機的支援下,發動強大攻勢。18日,英印軍一個旁遮普營與科希馬守軍會合,送去了食品、飲水和藥品。相形之下,日軍的補給就顯得可憐多了。

日本為什麼沒有在戰前做好後勤工作呢?難道“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日本的將軍竟然不知道?日軍向來不重視後勤補給的弱點,在這次戰役中暴露無遺。他們以為憑藉著“武士道”這些精神原子彈,就能夠戰勝叢林,戰勝敵人。他們沒有想過會失敗,因為他們想,應該衝進英帕爾,因糧於敵。於是,他們組織起了一支動物大軍來運送給養。猴子趕著牛馬,一路浩浩蕩蕩開進印度。

戰端一開,這些動物們哪兒見過這場面,紛紛受驚逃走。這下輪到日軍傻眼了,原本作為給養的動物大軍不堪一擊,那這吃食怎麼辦?

此次作戰冠以“解放印度”這樣的“大義名分”,可是此時的印度已經收到了英國的支票:只要支持英國打完二戰,英國同意印度獨立。結果,印度就上了英國的戰車,畢竟縣官不如現管,可是日本在泰國和緬甸複製的經驗無法用在印度人身上。所以,日軍在客場作戰,天時地利人和全失。

西方和日本軍史學家都將英帕爾-科希馬之戰視為日本損失最慘重的陸戰戰役。日本第15軍以10萬之眾發起進攻,結果寸土未得,而且丟掉5.3萬條人命和所有坦克火炮。作為日本駐緬骨幹武裝力量,第15軍已不再具有一個戰役兵團的戰鬥力了,盟軍在印緬戰場從此轉入了戰略進攻階段。


而知而行


1944年3~7月日軍對印度的英帕爾地區發動進攻,此戰日軍派出強悍的第15軍出戰,總兵力高達9.2萬人。英軍派出第14集團軍的第4、第33軍迎戰,並有中國遠征軍協同作戰,該戰役被稱為英帕爾戰役。此戰前後經歷四個月,最終日軍慘敗並撤退,傷亡高達6.5萬人,之後日軍再沒有進攻過印度!

1943年蘇德庫爾斯克戰役與日美瓜島戰役結束後,法西斯軸心國喪失了戰場主動權,為了扭轉不利局面,希特勒要求日軍在印度發動一場攻勢,以打亂盟軍部署,獲得重新扭轉戰局機會。日寇為了分散南方美軍的進攻,減少太平洋戰場的壓力,切斷中印公路,改善其在緬甸的防禦態勢,制定了進攻印度的英帕爾作戰計劃!

英帕爾是印度東部與緬甸交界地區的一座邊境城市,位於吉大港通往印度東部阿薩姆邦的交通幹線上。該城周圍是曼尼普爾山脈,近郊是長40英里,寬20英里的英帕爾平原。 自英軍兵敗緬甸撤退至此後,英國人就把英帕爾建成了一個巨大的軍事和後勤補給基地。迪馬布爾是當時盟軍的重要補濟站,一旦日寇攻下英帕爾,那麼就可以直接威脅迪馬布爾補濟基地。

1944年3月8日,日軍第15軍中將牟田口廉也率領第15軍的3個師團共約10萬人的兵力,渡過了印緬邊界地區的欽敦江,向盟軍發起主動進攻。日寇第5飛行師向該次戰役提供空中支援,3月中旬日軍對英印聯軍形成了南北夾擊之勢。英國斯利姆將軍指揮第14集團軍下轄的第4、第15、第33軍正面迎敵,美國通過戰略運輸機向英軍提供了兵員與武器裝備。

日寇千里叢林奔襲英軍,戰線長而補濟不足,特別是缺醫少藥;雨季到來後,日軍士兵有3萬多人染上了瘧疾、痢疾、霍亂、流感等疾病,尤其是傷寒蔓延得十分猖獗。強弩之末的日寇不得不敗退,英印聯軍則開始追擊敗逃之敵,此役日軍真正戰死者不多,得病而死者眾多。

英軍第33旅旅長劉易斯·皮尤回憶此戰時講道:敵軍已不存任何希望,他們得不到食物,得不到藥品,什麼也得不到了;他們衰弱不堪,嘴裡塞滿野草。日寇潰逃後,一路上因傷餓而死的士兵到處都是,日寇從來沒有這樣的慘敗。日軍為了不給緬甸人留下慘敗的印象,特意在江西岸短暫休整了一下。一些人看見日軍昂首挺胸的模樣,還以為他們打了勝仗。

英帕爾戰役後,日寇再也沒有向印度發動進攻,在他們看來英軍武器先進,但是戰心不足。日軍是敗在叢林的大雨中,是敗在叢林的瘴氣中,十萬大軍出戰,僅三萬人活著回來,戰損率高達70%,這是日軍無法抹去的惡夢與傷痛。


大秦鐵鷹劍士


日軍在珍珠港襲擊了美國太平洋艦隊後,就乘機佔領了東南亞各國,得到了夢寐以求的石油、橡膠、鐵礦和大米。日軍的戰略目的已然達成,對進攻印度就變得沒那麼迫切。印度不是一個資源豐富的國家,它不但沒有日本所需的資源,也不會給日本帶來更多的好處。另一方面,印度國土面積遼闊,英軍、美軍和印度軍隊的總數達到了200多萬。據日軍估計,征服印度,日本至少需要20個師團,這無異於天方夜譚,因此日軍遲遲沒有進入印度。

隨著德軍在蘇德戰場接連失利,希特勒一再要求盟友日本進攻印度,以牽制英美的兵力,減輕德軍的壓力。對於盟友的要求,日本自然抹不開面子,再加上日本人也認為奪取印度,可以除掉盟軍在亞洲的一塊基地,同時也可以切斷盟軍向中國的補給線,這樣不僅可以減輕日軍在太平洋戰場的壓力,還可以緩解中國戰場的局勢。於是雙方一拍即合,日軍開始謀劃進攻印度的計劃。

1944年,日軍勉強湊起了一支10萬人的隊伍,牟田口廉也指揮(就是那個在七七盧溝橋事變中開了第一槍的人),浩浩蕩蕩殺向了印度。印緬邊境的英帕爾是日軍的第一個目標,而這裡駐守著15萬人的英印軍隊,不僅如此他們還有美國的空軍支援,盟軍的指揮官也是二戰英國名將蒙巴頓將軍。

日軍長途奔襲,卻只帶了15天的口糧,每人100發得子彈。儘管後勤補給嚴重不足,但日軍指揮官牟田口廉也不但沒有在意這一問題,還狂妄地認為日軍完全可以拿下英帕爾。不僅如此,日軍還低估了大自然的力量,在穿越原始森林的途中,雨季來臨了,很多士兵因此患了病。不僅如此,日軍還徹底斷了糧,連飯都吃不飽又哪有力氣打仗。反觀英軍,他們以逸待勞,補給充足,再加上又有美國空軍支援,完全是躺著等日軍送人頭。

只此一戰,日軍傷亡超過6萬,這是他們從來沒有出現過的傷亡,日軍的心裡也有了陰影,牟田口廉也因此被撤了職,自此以後日軍再也不敢輕易踏進印度。


瞭解更多軍事資訊,請關注戰情解碼!

戰情解碼


不是打一仗就不敢打了,而是打的這一仗所投入的資源已經是日本方面竭盡全力,最後能夠滿足的那些軍隊了!此時的日本軍隊已經是油燈枯竭,日本國內山窮水盡,要想打贏這一仗很困難,所以在盡最大的努力之下,日本人還是集結了10萬多的兵力,這是日本人最後能夠使用的出的底牌了!日本人也是打算最後一搏,看看能不能拿下印度,如果不能,那接下來幹什麼事情都沒用了。

對於希特勒來說,這個時候他的處境絕對並不算的上是特別好,1944年,此時此刻,前蘇聯和英美聯軍對希特勒形成的包夾已經初見雛形,即便是盟軍沒有登陸諾曼底,此時此刻,希特勒建立的大西洋壁壘已經算得上是向全世界說明,德國接下來將會面臨兩線作戰的窘境。

其實令大家沒有辦法想到的就是希特勒是一個國際形勢的分析大師,對於希特勒來講,他分析國際形勢,有自己的一套理念,也正是因為他對於國際形勢的精確判斷,才讓德國快速擺脫第一次世界大戰帶來的戰爭陰影,從中走出,並且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作者之後快速崛起在沒有任何阻力的情況之下,達成了慕尼黑陰謀,這一切不得不說是希特勒的對於國際形勢的精確判斷,要不是最後英國和法國人因為波蘭的問題,跟希特勒鬧翻,或許希特勒這一條路能夠一路走黑下去。

雖然德國人接下來很有可能會面臨戰敗的結局,但是希特勒更願意的的事,造成一種另類的國際局勢,讓英國所建立的世界格局最後崩潰,然後讓前蘇聯和美國再無世界構架的情況之下產生衝突,造成第三次世界大戰,這個條件是由誰設定的呢?

希特勒,希特勒這個人並沒有死在柏林戰役裡面,上個世紀80年代,阿根廷的國家檔案管起火,結果造成一張照片流露出來,這張照片的日期是1954年拍的,這一張照片的主角就是希特勒,希特勒在1954年就在阿根廷,根據阿根廷方面的消息,希特勒在阿根廷一直等待著第三次世界大戰,可以想象的就是希特勒肯定會對自己接下來德國戰敗要重新崛起設定一個國際形勢,那有什麼比徹底摧毀英國人的殖民地體系來的更加有效?英國人的殖民地體系的那皇冠的明珠就是印度!

但是此時此刻,德國人已經管不到印度了,那就讓日本人去辦這件事情,徹底摧毀英國在印度殖民地所擁有的軍事體系,讓印度從中解放出來,攪亂這個世界,這就是希特勒的最終目的。

日本人這個時候也有自己的問題,他的大量的兵力被牽制在了中國和太平洋戰場上面,能夠調遣出來的精銳力量已經不多了,攻打緬甸的時候,甚至都已經把日本天皇身邊的近衛師團都已經調來了,(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兵力才堪堪夠用,所以在日本的將領牟田口廉極力的鼓吹之下,日本人決定最後再努一把力,看看能不能拿下印度,印度畢竟有那麼多的人口那麼多的資源拿下來,對於解放東南亞的兵力部署,或者是在印度建立相應的殖民地,掠奪戰爭財富,這都是有百利而無一害。

但是日本人這回還是犯了驕傲自大,自己作死,輕敵的死循環,就好像日本人無腦的發動了太平洋戰爭,即便山本五十六一再的提醒日本當局政府發動太平洋戰爭,日本人很難贏下這一場戰爭,而且會面臨滅頂之災,但日本高層已經阻止不了自己的野心,阻止不了自己的慾望,最終發動了太平洋戰爭。

此時此刻。日本人已經擊敗了緬甸和新加坡的英國軍隊,英國軍隊戰鬥力歷歷在目,此時此刻,派遣10萬軍隊進入印度,擊敗已經毫無戰鬥意志的英國軍隊,這是輕而易舉的事情,為什麼不去幹呢?

結果日本人的軍隊在進攻的途中遭到了英國人的設計,英國人的作戰思路很簡單,你當初進攻緬甸的時候,均是補起,就已經是捉襟見肘了,此時此刻我就放開了讓你進來,讓你拉長你的不體現,我率領部隊突襲你的後方,將你後方的補給線徹底切斷,你這10萬的軍隊就有10萬張嘴,每天就要消耗10萬人的食物,我讓你活活餓死在這雨林裡面。

更加要命的是日本人認為英國人沒有任何實力反擊,所以對於自己的軍事補給線採取了一種放任的態勢,或者負責軍事補給線的就是印度的偽軍,英國人雖然不能正面擊潰日本人的精銳作戰部隊,但是卻可以對付印度偽軍,在這種情況之下,日本人的敗退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就在這個時候。蒼天有眼,又是瘟疫又是大雨,10萬的日本軍隊活活餓死或者病死在了熱帶雨林裡。

最後只有1萬多的日本軍隊逃出了這一偏吃人的熱帶雨林,想想在這之前餓死在野人山的中國遠征軍撤一會,算得上是天道好輪迴,蒼天饒過誰。

總體來講,這是法西斯主義在世界上面所做的最後一次大規模的垂死掙扎,從始至終,這些人就並不是什麼投機分子,他們就是最純正的法西斯主義者,他們才是真正的戰爭罪犯,他們的罪行一開始就被牢牢地釘在了人類的恥辱架上面,狗改不了吃屎,只是可惜,後來因為利益上面的糾紛,最後導致某些人沒有遭到正義的制裁,稱一點人類之罪過也!


漩渦鳴人yy


因為讓英軍給KO了

在二戰時期,德國和日本雖然名為盟友,但其實兩國之間也是相互的勾心鬥角。

在最初的時候德國和日本都曾想著共同進攻蘇聯,但在日本與蘇聯爆發了多次邊境衝突時,德國這邊卻一點動靜都沒有,希特勒反而和斯大林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搞得日本人很生氣。

後來在蘇德戰爭爆發後,眼瞅著德軍在東歐如入無人之境,日本又打起了北上蘇聯的主意。日本陸軍認為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若此時北上則可一舉拿下西伯利亞,至少佔領遠東是沒啥大問題。

平心而論,依照當時關東軍的戰鬥力,如果日軍全力北上,那麼駐守在遠東地區的70萬蘇軍很可能擋不住日軍。

當然,很多客官老爺會質疑這種論調,因為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國內都認為日軍在諾門罕戰役中慘敗給蘇軍,從此放棄了北上的策略。

但是其實諾門罕之戰蘇軍贏得並不輕鬆,蘇軍不論是在兵力上還是在火力上都領先於日軍,但是最後蘇軍的傷亡反而更大。

諾門罕之戰是日軍“以下克上”的一個重要案例,說白了這場戰鬥完全是日本關東軍下層軍官擅自發動的,倉皇之中日軍的準備是不足的。但日軍卻在火力嚴重遜於蘇軍的情況下仍舊能夠重創蘇軍,這確實展現了日寇在戰爭初期的兇殘。

不過在幾經權衡後日本人還是放棄了北上的戰略,其根本原因在於日軍的機械化部隊非常落後,如果日軍北上,蘇聯必定會炸燬西伯利亞大鐵路,到時候日軍只能依賴卡車或者坦克前進。

暫且不說當時日軍的機械化水平還非常低,就算日軍有著足夠多的卡車,但而蘇聯在遠東地區的公路建設非常差勁,那時日本可沒有蘭德酷路澤,也沒有普拉多,很難穿越遼闊寒冷的西伯利亞。

除此以外,由於西伯利亞人口稀少,日軍很難做到就地補給,因此後勤運輸還是個大問題。所以日軍即便能夠擊敗蘇軍,也很難與德軍完成會師。(西伯利亞實在是太大了,日軍要想從這裡跟德軍匯合,腿都得跑斷了。雖然西伯利亞自然資源豐富,但是因為氣候惡劣,在當時還沒有開發多少)

在綜合考慮下,日本選擇繼續遵守與蘇聯簽訂的《蘇日中立條約》,放棄了與德國會師東歐的計劃。不過雖然會師東歐沒能成功,但德日牽手的目標卻沒有改變,最後德國和日本就將會師的地點改在了中東。(德日瓜分亞歐大陸示意圖)

到1944年初,德日兩國在各自戰場上的日子都不好過,美國的參戰使得兩國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尤其是德國,德軍在東歐戰場上節節敗退,德國大本營已經有人開始提出與英美和談了。為轉移盟軍的注意力,德國於是強烈要求日本進攻印度。

按照日本原本的設想,在拿下東南亞後日軍就應該一鼓作氣佔領印度,但無奈兵力有限,日軍在佔領緬甸之後就停止了西進。直到到1944年,在德國的敦促下日本才準備進攻印度。

不過當時日本的主要精力都被前車在中國戰場和太平洋戰場上,日本軍部很難給印度戰場抽出大量兵力,因此日軍只集結了10萬人(包含一萬多名印度國民軍),而且在物資沒有準備充足的情況下,本次行動的日軍最高長官牟田口廉也就貿然宣佈全軍開拔了。(牟田口廉也正是七七事變的挑起者)

由於之前英軍在東南亞的表現太不過不堪,因此牟田口廉也對於英軍非常輕視,在他的指揮下日軍兵分南北兩路,南路進攻英帕爾,北路進攻另一個印緬邊境重鎮科希馬。

因為日軍的主攻方向在英帕爾,因此這場戰役就叫“英帕爾戰役”,軍事代號“烏”。而面對日軍的進攻,英軍集結了15萬大軍嚴陣以待。

在戰爭初期日軍的進展還算順利,但是隨著戰線的推進,日軍的補給漸漸地開始吃力。由於印緬邊境上分佈著大量的熱帶雨林,根本沒啥村莊,這導致日軍無法就地補給,只能單純的依賴補給線。

然而為地面部隊提供掩護的第5飛行師團並沒有徹底掌握制空權,日軍的補給線經常遭到英國空軍的轟炸。再加上日軍行動之時已經進入了當地的雨季,大雨頻發使得河流暴漲,道路泥濘,補給工作更加艱難。而英軍則很快也發現了日軍在“隱疾”,於是派兵繞到日軍身後攻佔日軍的補給點,使得日軍後勤供應更加的雪上加霜。

可是面對前線缺糧的窘境,牟田口廉也竟然拒不組織力量前去救援,他給前線的電文中恢復道:“日本人自古以來就是草食民族。你們被那麼茂密的叢林包圍,居然報告缺乏食物?這算怎麼回事!”。

由於後方不給運糧,前線日軍的口糧最低降到了每日0.3兩。而更要命的是,日軍在熱帶雨林中疾病流行,但因為缺乏藥品造成了大量的非戰鬥減員。

人是鐵飯是鋼,餓著肚子戰鬥力肯定上不去。在後勤的制約下,日軍的進攻日漸乏力。為此牟田口廉也調整進攻計劃,他要求日軍繞到英帕爾北邊發起進攻,因為英帕爾北邊地勢平坦,便於進攻。但問題是改變進攻方向需要途徑一段崎嶇的熱帶雨林,路途同樣艱難,等到日軍走到英帕爾北邊的時候,日軍士兵真的已經吃草了,根本無力發動新的進攻。而此時攻打北面科希馬的日軍也因為後勤問題成了強弩之末,被迫後撤。

鑑於戰事的不利狀況,日本軍部決定結束對印度的進攻。至9月初日軍全部撤回緬甸,此次行動最終以日本的失敗而告終。據戰後統計,英帕爾之戰日本陣亡和失蹤人數達5.3萬人,其中大部分都是餓死和病死的。

不過雖然遭遇慘敗,可日軍為了避免讓緬甸人看到自己落魄的形象,在返回緬甸之前還特意整頓了一下軍容,讓緬甸人誤以為蝗軍還打了勝仗呢!


千佛山車神


在歷史上,日本確實是攻打過印度的,但是規模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麼大,那麼為什麼印度沒有遭到日本的大規模入侵呢?

話說在上個世紀,日本的野心已經膨脹到了雄踞整個亞洲的階段,當時的軸心國德國日本和意大利,向全世界發起了進攻,全世界的東線戰場也就是亞洲地帶,日本不僅對中國發起了全面的侵華戰爭,還向太平洋等群島發起了戰爭,以及對東南亞地區發起的戰爭,為什麼沒有向印度發起戰爭呢?

難道是印度的,戰鬥力更強嗎?

當然不是的,當時的印度還是處於殖民地階段,根本就沒有自己的武裝力量,其實更多是一種,在英國統治下的印度,那麼他們的防守肯定是相對來說連中國都不如的。

其實日本並不是不想攻打印度,而是最重要的原因在於,作戰線太長,兵力嚴重不足。

日本是一個國土面積狹小,資源有限的國家。

對付一個幅員遼闊的中國,已經心有餘而力不足了,在英美等國宣戰後,特別是在美國宣戰後,日本更要投向將一大部分兵力轉向太平洋戰場。

日本也要發動南方作戰計劃,奪取東南等地的石油橡膠和鐵礦等資源,對日本這樣一個資源貧乏的國家來說,資源是他們發動戰爭的重要物質基礎之一。

一路向南的計劃,相當成功,攻下了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和印尼,整個東南亞很快就基本收在囊中,但是在等到達緬甸的時候,就已經兵力就極其有限了。

日軍封鎖了中國整個海上的運輸線,國際經濟援助物資都由緬甸這條通道進入到中國,為了截斷這條路,日軍在1942年進攻緬甸,這才有後來的中國遠征軍的故事。

當時的印度,在東南亞戰場一往無前,西方軍隊對日本士兵極其畏懼,在戰場上,日軍對他們屢戰屢勝,都出現了所謂的恐日症。

當時歐洲戰場已經陷入僵局,希特勒德國軍隊也漸漸進入頹勢,所以希特勒在此時就希望日軍能夠開闢印度戰場以牽制英國,甚至打穿印度,在歐洲與德軍會和。

雖然日本佔領緬甸之後,也確實嘗試過對印度進行攻擊,與印度發生的一場戰役叫做英帕爾戰役,英帕爾戰役一邊是尼曼普爾山脈,一邊是平原,日軍攻下山脈,就可以居高臨下從這條山脈一路向西直擊恆河平原。

那時候印度也可能真的在日本的鐵蹄之下,備受侵略。

但是日本自知兵力不足,所以只派了15軍一個軍的力量,由當時的十五軍司令,牟田口廉也中將指揮,對印度進行試探性的攻擊,如果能夠得手,當然最好如果不能得手,則進行戰略撤退撤回緬甸基地,先把以攻佔的地盤鞏固好再說。

在到達之前平原,需要越過尼曼尼普爾山的原始森林,沼澤高山,當時正值雨季,日軍還沒有到,就已經有將近1/3的士兵大概有3萬多人趕上了嚴重的流行傳染病,瘧疾和各種不適應的生理反應。

所以在與印度的英軍戰役中日本以失敗而告終,太平洋戰事日漸吃緊,日本就更沒有力量去進攻印度了,此後戰線日漸加長日本一敗再敗進入守勢,最終也無力向印度發兵。

最終直到投降也沒把戰火燃向印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