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孩子的教育,該怎麼做才好?

咦聲支付


其實回答這個問題,特別是作為中國人,是非常幸運的!老一輩的人都知道,那個年代想要思考或者教育孩子,是很困難的一件事,每天都為了生計而打拼,根本沒有時間照顧到孩子~~

如今大家的生活條件,普遍都好了起來,夫妻工資加起來基本上都上萬。作為小孩,他們也是幸運的,物質和精神上都會得到家人的庇護,當然不能因為上一代人的苦難而太溺愛孩子~~

對於孩子的教育,是需要多方面培養的!當然,你不管怎麼培養,其目的都是為了培養孩子擁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繼承中國孝為先的美德。只要擁有這些,也算一個完整的人!而成績的好與壞,只能說明能力的好與壞,不能一概而論!



PS學習助手


對於孩子的教育,包括德、智、體三方面的內容。下面僅從家長教育孩子方面進行闡述。

一、德育,也就是人格的教育和培養。俗話說要做事先做人,做人就是品德教育。要正確地引導孩子的認知,告訴他們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並且家長要以身作則,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長必須做到,不能只要求孩子做這做那,而自己卻不遵守這方面的要求,導致孩子不服氣家長,也就不聽話了。記得我的一個鄰居的小孩經常罵人,有一次她媽媽聽見她罵人,就罵了一句髒話說這孩子就愛罵人,當時我就笑著說你剛才罵人沒有?結果孩子媽媽不好意思地笑了。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一定要正確地教育孩子。

二、智育,孩子們的智商雖有差異,但是差異不大。有些孩子學習不好,並不能說明孩子的智商低。我認為還是從學習的興趣入手,激發孩子的學習潛能。要根據孩子的特點,有目的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幫助孩子樹立人生的目標,讓孩子知道自己朝哪個方向努力,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另外,上課認真聽講是學習好課程的關鍵步驟,家長要和老師一起培養孩子的上課的注意力,只有上課認真聽講,才能有效地利用時間,學好各門課程。

三、體育,有句話叫做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此話有理。沒有一個好的身體,幹什麼都受影響。尤其是孩子在成長階段,更要注重孩子的體質的教育。現在孩子比較少,家長溺愛,不願意讓孩子幹活,也不願意讓孩子鍛鍊,殊不知這是在害孩子。有些國外的家庭,從孩子幾歲起,就讓其分擔家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這對於培養孩子的協作精神、鍛鍊身體都是有幫助的。

總之,教育孩子要從德智體三個方面考慮,把他們培養為有用的人才。


路堯—遊遍祖國山川


咋們家長也是孩子起來的,把自己孩子時期期待父母做的事做好就行。

好多家長髮愁孩子學習,考不好就報課外班,或者打罵,其實孩子缺的是陪伴。真的。

我家附近是全省第一的高中,天天上班,我能看到父母會去陪孩子上學,一路上聊聊天,說說話,這就是對孩子提高成績最大的幫助了。

對於孩子的教育問題,做父母的要做到“精,準,快”,就是該管的一定要管,但是不能管的時間過長,要在短時間讓孩子改掉的同時不留後遺症。還有就是少插足,孩子的教育和咋們那會已經不搭鉤了,不要強行看見他數學沒考好就立馬報班,沒用的。孩子的負擔也很重,他們唯一的依靠就是我們,而我們的這種報班行為無疑是把他往外推,從而導致孩子厭學。我們應該多溝通,問他為什麼會這樣,讓他自己安排一個時間計劃,咱們做監督者就行。

還有,我想對家長們說句心裡話。你們忙忙碌碌為了啥?你們不要命的掙錢為了啥?手頭工作能放盡量放,多陪陪孩子,你會發現每天不是那麼累,每天不是倒頭就睡,每天的夜晚不是沒有星星。孩子也會發現,原來家裡比學校要好玩的多。


nothingbetter_


這是個大問題,在你準備要孩子時就要思考的問題,生下來就必須好好去養,成才更好成人才更重要,父母是孩子的榜樣,你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最起碼從你身上也能看到,努力向上,家庭可以沒多少錢但不可以沒書香,從小就要教給孩子閱讀的好習慣。

從孩子一歲起,或者更早,就可以給孩子準備一些色彩鮮豔的畫著孩子生活用品的小布書,孩子在翻折撕咬中對書中的物品也有了一定的認識,也增強了孩子的觀察力,在孩子臨睡前父母可以給孩子讀繪本,這個非常重要,一定是爸爸或者媽媽讀的,不是機器放的,爸爸媽媽的聲音對於小嬰兒有著天然的感染力,一定要天天堅持,這個時期對於培養孩子早期閱讀非常重要,若你沒有趕上這個時間段,那麼稍後培養也是可以的,但是一定不能忽視。

要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選書也非常重要,筆者的經驗是結合孩子的成長特點,舉個例子,我給1歲左右的寶寶準備的書,有關於孩子生活方面的吃飯,比如:睡覺,入廁,刷牙等書還有認識自己方面的書,比如《我的身體》《我的牙齒》孩子慢慢大一些又準備了認識情緒方面的書,比如《我很高興》、《我很悲傷》《我很生氣》等,寶寶再大一點就可以準備交往方面的書如《我可以一起玩嗎》、《輪流玩》在《輪流玩》這個書裡有小朋友數數,帶著孩子一起數,既學會數數又不知不覺學會了認數。小小的繪本里包含了很多知識,語言,數學知識,邏輯知識,繪畫,心理身理教育,真是取之不盡的寶藏。

若你一直在挖這個寶藏,那你的孩子就有福了寶寶在小班就會認識上千個字,已經可以半獨立閱讀,對於你為他準備的早期讀本基本能自由閱讀,到了幼兒園大班基本可以自選繪本,自由閱讀,閱讀能力己經很強,筆者家兩個孩子都是這樣培養的,是極有話語權的,家中大寶是個女孩十歲,現在也是極其喜歡看書的,家中辦有四張圖書館的借書卡,她的所有零用錢都是用來買書的,一直上的公立幼兒園,沒有上過幼小銜接班,上一年級時她的閱讀能力己讓她通讀完語文課本,數學書上所有題目的理解都沒問題,不用家長讀題,至於看圖寫話三年級寫作文,都不是問題,平常還喜歡自己練練筆寫寫文章也獲過獎。家中二寶是個男孩4歲,幼兒園小班,天天晚上睡覺前先自己看書,再要求爸爸或媽媽讀一本繪本,然後睡覺。他到中班就可以完全獨立閱讀,現在筆者給他添加了一些全英文繪本,希望他能感受一下另外一種語言。

家長要開啟和孩子一起學習模式,千萬杜絕應付模式,因為小孩子喜歡重複式學習,一本書往往要念很多遍,請家長要保持你念書的愉悅在唸時不用加太多的解釋,孩子會自己體會。若你堅持,孩子將會收穫一個

小小人物的大理想


這是一個引起全民焦慮的話題。我們之所以對這個話題如此焦慮,是因為我們擔心萬一教育方式錯誤,將會影響孩子一生;我們擔心我們有諸多遺憾在孩子身上的期待將終會落空;我們擔心孩子無法照顧他的人生。

我的女兒在 她4歲時,有一天早晨,去幼兒園的路上,她突然說:“媽媽,你能做到的事情,我一定也能做到!”我為之一振顫,突然覺得孩子哪裡需要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努力執著栽培自己,過好自己的人生,不把自己的人生遺憾押注在孩子身上,尊重孩子是獨立的生命個體,你會發現很多問題迎刃而解。

我是家庭教育指導老師林老師,我講盡我所能,真誠坦率解答每一個問題。





育兒導師林老師


對孩子的教育,該怎麼做才好?

近期頻發的校園悲劇,令做家長的心思不寧。孩子是自己的,孩子受到任何的傷害,最痛苦的是孩子及其父母,而一旦悲劇發生,無論去追究誰的責任,都沒發彌補孩子及其父母的傷痛與損失!

為了自己的孩子好,家長有五點做法不可缺少:

一是陪伴。父母要學會陪伴孩子,就是為了瞭解孩子的心理、性格特點,就是為了讓孩子有心裡話能夠跟你說,讓父母或至少其中一個成為孩子的知心朋友!特別是孩子上學後,父母不是隻負責送去接回交學費就萬事大吉了,心靈的陪伴才是關鍵!切記切記切記!以往校園悲劇的發生,基本上就是孩子有事不跟父母說,父母與孩子存在心理隔離帶。這是許多父母在悲劇發生後,推脫自己責任,到處找別人責任的根源。孩子是你自己的,你都不瞭解,找別人又有什麼意義?不就是幾個錢嗎?,錢能挽回你的孩子的悲劇?

二是歷練。孩子是父母心頭肉,嬌慣是人之常情。但是嬌慣不等於讓孩子一直躺在搖籃裡不用學步。該讓孩子經歷的、鍛鍊的,就讓孩子去經歷、去鍛鍊。如到了學步的時候就學步,到了自己穿衣服的年齡就讓自己穿,到了自己能吃飯的時候就不用喂,包括做作業、刷碗、洗襪子等等。讓孩子明白是非,孩子那些事錯了,就要告訴他,要讓孩子在犯錯時學會接受批評,學會道歉,學會接受挫折教育!孩子在你手裡不是為了圈養,而是為了走進社會能夠自立自強!溫室裡的花朵是無法經歷風雨的!那些在學校裡,被老師批評兩句就逃學、就跳樓的,以後進入社會怎麼辦?

三是愛學習。自古以來,教育孩子喜歡學習都是父母的必修課,是父母的自覺與責任。孩子學習不好,抱怨孩子,抱怨老師,抱怨學校?那是推脫責任!每個孩子天賦不同,學習成績有差異很正常,都考第一,那是自欺欺人,那是在無知愚蠢的摧毀孩子。孩子盡力就可以,孩子的學習習慣與父母有直接關聯。孩子各有偏好,搞研究不合適,就學經貿,學唱歌,學打球,學畫畫,學技工,學武術等等。無論學什麼,只要鑽進去,就會有成就。對孩子,不要好高騖遠,不要脫離實際。

四是學會分享。要引導孩子學會分享,有好吃的、好玩的、高興的事情、不高興的事情等等,與父母一起分享,與小朋友一起分享,與老師分享。這樣才能避免自私、偏執、孤僻,才能陽光、健康、快樂,才能與人融洽合作。我們做父母的可別小看了教育孩子學會分享對孩子心理健康成長的價值。

五是安全。父母要教育孩子有安全意識,如放火、防溺水、防交通事故、防被拐騙等等。安全意識很重要。有些父母帶孩子去公園玩,自己玩手機上了癮,孩子跑離父母幾十米遠,自己還不知道,這不是胡鬧嗎?用電動車帶著孩子硬闖紅燈,只為了那幾秒,就不顧違反交通法,不顧生命安全,這不是教育孩子不珍惜生命嗎?萬一出了意外,你找誰的責任,也沒法彌補自己的損失。哪些錢能彌補嗎?父母不盡責,最終倒黴的是自己的孩子!

以上是自己五點思考,希望與各位家長朋友共勉吧!


東海一浪21734220604


對於孩子的教育,其實我們最難的就是關於孩子習慣的培養。

首先:父母一定要自律。所謂言傳身教。自己天天擺弄手機,然後去職責孩子玩手機,很顯然教育蒼白。

其次父母要按部就班引領孩子的學習和生活。比如早睡早起,比如規律飲食等。

第三言必行,行必果。父母切不可食言,或者給自己找各種藉口開脫。

優秀的孩子後面大多有優秀的父母,也許有個別例外。



一顆星星中的回憶


我想從另一個角度來談——孩子的性別教育。

下面是我曾經寫過的一篇文,希望對你有用。


丨 一個小男孩的“怪癖”

不知道你的生活裡是否遇到過這樣的小男孩——他們文文靜靜,不愛玩玩具卡車,卻對洋娃娃情有獨鍾。

這樣的孩子往往都會有一個暴躁的家長,因為他們的家長往往會認為男孩子就應該玩大卡車、奧特曼和士兵小人,進而粗暴地剝奪他們玩洋娃娃、過家家和跳皮筋的權利。

這樣的孩子往往也會遭受各種各樣的非議,會被人們認為是“不正常的孩子”。

可是這些父母不知道的是,在這些只有兩三歲的孩子的心裡根本沒有“性別”的概念,大卡車也好洋娃娃也罷,這些對他們而言僅僅是一個玩具而已。

<strong>


丨 性別並不只是“男孩”、“女孩”那麼簡單

在心理學中有一個概念,叫做刻板印象,也就是人們對某種事物產生的固有印象,比如大家認為的德國人都很嚴謹、北方人都很高大等等。

對於人的性別概念,大家也有刻板印象,比如女孩子只能玩洋娃娃,男孩子只能玩玩具卡車。

很多年以前就有心理學家提出一種理論——每個人都是兩性的結合體。

即便是猛男,也有可能流露出溫柔、感性的一面,柔弱的女子也能夠爆發出鐵漢般的鋼鐵意志。這世上本就沒有“純爺們”也沒有“純女人”,對孩子而言也是如此。

洋娃娃和玩具車,不過是一種愛好罷了。


丨 “性別刻板印象”——我們正深受其害

人的性別概念通常會在四歲左右形成,也就是說孩子在四歲之後,就會逐漸開始理解父母給他們定下的關於性別的“規矩”。

這些“規矩”對我們而言可能是為了讓孩子更好的成長,但實際上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早已對他們的性別打上了標籤,並可能對他們造成終生的影響。

我們總是認為女孩子是柔弱的、需要幫助的,這就導致很多女生以此為藉口而不斷示弱,甚至不自重。

大到天價彩禮,小到體力勞動,女孩子藉著柔弱的刻板印象不斷從中獲取利益,自以為能夠撈到好處,卻不知自身早已被打上了“弱不禁風”的標籤,最終在生活、職場中備受歧視卻不知為何。

與之相對的,我們總認為男孩子應該堅強,不可以示弱,這讓無數男生倍感壓力。

我曾看到過無數的故事,很多男性遇到挫折之後,明明心裡十分難過,卻不被生活賦予哭泣的權利,只能把委屈憋在心裡,久而久之憋出了各種心理疾病。

這些仍然只是冰山一角。

如果我們的孩子從小也接受了這些刻板印象,他們長大之後也會面臨同樣的困境。

而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我們,正飽受其害。


丨 尊重每個人的選擇和愛好,男孩子玩洋娃娃也沒什麼不好

在遙遠的北歐國家瑞典,無性別幼兒園正在逐漸得到推廣。

瑞典是極少數將性別平等做到極致的國家,在這裡,爸爸也可以享受到產假,全職奶爸更是比比皆是。

在這些無性別幼兒園裡,男孩子可以穿粉紅色的衣服,可以和女生一起玩過家家,女生也可以和男生一起踢足球而不會有老師批評她們“不夠淑女”。

並不是所有的男孩子都會對卡車和玩具槍感興趣,也並不是所有的女孩子都天生文靜。

很多男孩子喜歡化妝,很多女孩子也會去練出一身腱子肉。

這樣的男生和女生必然遭受過大量的非議——“化妝的死娘炮”、“金剛芭比”···

男生也可以追求精緻,女生也可以健壯如牛,這些不過就像你喜歡畫畫我喜歡打籃球而已,只是每個人的愛好不同罷了,跟性別又有什麼關係呢?


丨 “這種教育方式會把孩子變成性冷淡和同性戀嗎?”當然不會

無性別教育並不是完全磨滅人對性別的概念,而是在只承認男女生理差異的前提下消除外在(比如生活、愛好、工作等)的性別差異。

在無性別教育中,我們仍然需要告訴男孩子“女孩子的胸口不可以摸”,也仍然會告訴女孩子“穿裙子的時候不要叉開腿”。

孩子並非什麼都不懂,他們也會去思考男孩子和女孩子的區別,並逐漸去接受。

而性冷淡本身則源自於情緒的壓抑和焦慮以及天生對性行為的接受度,和性別差異沒有任何關係。

至於同性戀,那更是多慮了。

根據相關研究,性取向是先天性的,和後天的生活環境、教育環境的關係並不大。

而且第一批進入無性別幼兒園的孩子已經步入中學,根據相關媒體的後續跟進調查,這些孩子中的同性戀比例沒有任何異樣。


丨 後記

無性別教育並非消除性別,而是旨在消除性別刻板印象和性別歧視。

在很多人心裡,女孩子只適合做穩定、安逸的工作,男孩子必須努力拼搏。

所以女孩子在職場很難得到晉升,男孩子太容易滿足會被罵不上進。

可是並不是每個女生都喜歡平平淡淡,也不是每個男生都願意步入巔峰。

當你給孩子說“男生/女生就該XXX”的時候,不妨想一想自己在生活中遭遇過的性別歧視,不妨想一想他長大以後會不會因為相同的遭遇而獨自哭泣。

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人生的權利,而不應該被一個性別給束縛在一個小小的井底。


StrangeYouth


孩子的教育是家庭、學校和社會共同來承擔的,任何一方面出現問題,那麼孩子就會出現學習方面相應的問題。下面我從三方面來說一下:

一、家庭方面:現在手機網絡在青少年和家長中風靡一時,我們隨處可見他們在聯排打遊戲。當你發現孩子學習下降沉迷網絡的時候,你卻不自知他們什麼時候學會了打遊戲,孩子就像是一塊兒海綿,好的壞的全部吸收。沒事的時候放下手機,多陪陪孩子,傾聽孩子的心聲,也許等到他們青春期的時候,你可以更好的幫他度過。

二、學校方面:孩子還沒有判斷是非的能力,老師和家長在孩子遇到不對的事情時,要及時的給予指導和糾正,不能讓他們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三、社會方面:我們不能左右社會這個大環境,但是家長可以從自身做起,多讓他們接觸好的學生,好的朋友,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讓他們多看一看社會上的真善美,那麼他們就會變成美好的樣子了。



知心老師教育漫談


最基本的教育是生存教育。父母有義務教會孩子如何在這個世界上生存下去。

想在這個世界上生存下去,你先得學會如何照顧自己吧。

你得有給自己找到營養均衡的食物的意識,你得知道冷了要加衣服,熱了要減衣服。你要知道如何管理自己的生活。你得知道如何規避社會生活中的風險,你得知道如何趨利避害,如何給自己找碗飯吃讓自己不要餓死。

大多數由本能驅使的哺乳動物都能做到這一點,他們養育子女的時候,都知道要教會子女基本的生存技能。遺憾的是,同樣是哺乳動物,有很多人類,因為種種原因,反而做不到這一點。

高級一點的父母教會孩子如何生活。

他們教孩子如何才能吃的更好穿的更好玩的更開心,他們教孩子如何讓自己生活的更快樂。

他們教孩子如何得到對自己有價值的東西。他們教孩子怎麼學習,怎麼考試。怎麼和其他人交往,怎麼讓別人喜歡自己信任自己給自己機會。怎麼泡妞,怎麼撩漢,怎麼和領導同事打交道,怎麼做生意,怎麼和其他人掐架,怎麼影響和管理其他人。他們教孩子如何在人類社會的競爭中取勝。

最高級的父母教孩子什麼是生命。

他們引導孩子觀察這個世界,體驗這個世界。在這個過程中,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生命的意義。他們並不強行向孩子灌輸,因為他們知道,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每個人的生命也都有不一樣的意義。他們只是儘可能多的向孩子展示關於這個世界的知識,孩子終能找到屬於自己的路。

然而現實是,有很多父母,連最初級的教育都做不到。

他們不教孩子任何東西,他們對孩子的要求僅僅是”聽話“。

孩子只要聽話和服從就好,不需要掌握更多能力。

這不叫教育,這叫”馴化“。

馴化孩子和馴化家畜沒區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