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一首古詩詞最能形容人生的潦倒與落魄?

看山看河


《窮》

――澤淵

破衫惜剩飯,

彎腰憐餘年。

昔日星宿璨,

今曉月光眠。


穿著破舊的衣服,看到別人吃剩的美餐,都覺得十分可惜,如果自己能夠吃一點多好,如今已經是燭光晚年,腰都伸不直了,剩下的時光該如何度過,真是可憐啊,想當年自己也像天上的繁星一樣璀璨無比,風華正茂,人生輝煌,今天落魄到如此地步,都到了早晨時分,依然看不到出升的太陽,依舊是黑夜,似乎月光不捨得走開,永遠照著自己的窮困潦倒……


黑白文章澤淵詩


借車

孟郊

 

借車載傢俱,傢俱少於車。

借者莫彈指,貧窮何足嗟。

百年徒役走,萬事盡隨花。

 

窮,窮到什麼份兒上呢?“借車載傢俱,傢俱少於車”,搬家時,被迫要去借車,借到之後,卻發現傢俱少得可憐,比車還少。

 

我們要清楚,在唐朝的你有一輛車的話,大概也勉強可以歸為自己的傢俱(家用器具)一類,搬家連車都要去借,最後發現借來的車,比自己的家當都要貴!何其的困苦!

 

總之,“借車載傢俱”,已經是窮困之像了,再加一句“傢俱少於車”,更是陷入兩難境地——家資實在貧乏,搬則不值,傢俱的價值或許還抵不上出車的人情債,不搬呢?又太窮,確實無法割捨。

 

孟郊和賈島被稱為“郊寒島瘦”。他兩試進士不第,四十六歲時才中進士,曾任溧陽縣尉。由於不能舒展他的抱負,遂放跡林泉間,徘徊賦詩。以至公務多廢,縣令乃以假尉代之。後因河南尹鄭餘慶之薦,任職河南(河南府今洛陽),晚年生活多在洛陽度過。唐憲宗元和九年,鄭餘慶再度招他往興元府任參軍,乃偕妻往赴,行至閿鄉縣(今河南靈寶),暴疾而卒,葬洛陽東。生活多艱難困苦,自己感受過才能寫出“無火炙地眠,半夜皆立號”這樣的詩句。



夏瞄


最能反映窮困潦倒的詩,莫過於白居易的《賣炭翁》了。第一段的描繪便讓人看出了賣炭老人的慘淡人生。炭車後來被宮裡的太監拉走了,象徵性的給了些紗綾,抵了一車炭錢,可紗綾是無法讓老人吃的飽、穿的暖的。

第一段原文: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

第一段譯文:賣炭老人在南山砍柴燒炭,滿臉的灰塵,臉色煙熏火燎,兩鬢的頭髮花白,十跟手指頭都是黑色的。賣炭得來的錢幹什麼用呢?當然是用來買身上的棉衣和入口的食物。可憐老人身上的衣服很單薄,而他心裡卻很怕炭賣的太過便宜,希望天能更加寒冷,以期能賣個好價錢。



吞雲吐霧jtj


在看到嵇康的詩以前,我以為,潦倒落魄不過是:

美女遲暮:"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白居易《琵琶行》);

屋漏正逢雨,天冷衣正單:"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又或者是國破的絕望,"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文天祥《過零丁洋》)

這些詩歌,都把人生的潦倒落魄,形容得曲盡其妙。

但是,白居易所遇的歌女的潦倒落魄之後,其實還有她的商人丈夫;杜甫的潦倒落魄之後,也有對戰爭勝利的希望;文天祥國破的潦倒落魄,也有死得其所、留取丹青照汗青的為國獻身的理想。

最痛苦的潦倒與落魄,應該是最無望、絕望、長久的。那潦倒裡沒有退路,那落魄裡沒有理想,問題無法解決,出路無法看見。

那種潦倒落魄,應當來自最長遠的那段痛苦的歷史年代—漢魏晉六朝。那是一個令嵇康自稱"潦倒"的時代。

宗白華先生曾說,漢末魏晉六朝是中國政治上最混亂、社會上最痛苦的時代。

你在盛唐裡看到安史之亂,但那安史之亂,對於杜甫一代人來說,總是可以過去的。可是,漢魏晉六朝幾百年的時間裡,都是動亂。沒有人能看到這長久動亂裡的出路。在這個時代裡,有最先自稱"潦倒"的人是從容赴死、彈奏廣陵散的嵇康—"足下舊知吾潦倒粗疏,不切事情"。這位瀟灑任性的魏晉名士,社會地位不可說不高—魏宗室的女婿--其實才是"潦倒"的第一順位"繼承人"。他是"潦倒"的首位發言人

在嵇康的時代,"潦倒"帶有 "舉止散漫,不自檢束"的意思。嵇康的時代,是歷史上最混亂的魏晉時期。嵇康此時之"潦倒",是最絕望的潦倒,也是最悲壯的潦倒,卻也是最曠達任性的潦倒。

漢魏晉時期,律詩還遠遠沒有出現。其時,雖然漢代樂府詩歌裡已經出現形式比較成熟的五言詩,但四言詩依然擁有大量死忠粉。嵇康的"潦倒"的詩,寫得好的便是四言詩。所以這裡給大家介紹的《幽憤詩》便是四言詩:


幽憤詩

嵇康

嗟餘薄祜,少遭不造。哀煢靡識,越在襁緥。母兄鞠育,有慈無威。恃憂肆妲,不訓不師。爰及冠帶,憑寵自放。抗心希古,任其所尚。託好老莊,賤物貴身。志在守樸,養素全真。

曰餘不敏,好善闇人。子玉之敗,屢增惟塵。大人含弘,藏垢懷恥。民之多僻,政不由己。惟此褊心,顯明臧否。感悟思愆,怛若創痏。欲寡其過,謗議沸騰。性不傷物,頻致怨憎。

昔慚柳惠,今愧孫登。內負宿心,外恧良朋。仰慕嚴鄭,樂道閒居。與世無營,神氣晏如。諮予不淑,嬰累多虞。匪降自天,寔由頑疎。理弊患結,卒致囹圄。對答鄙訊,縶此幽阻。實恥訟寃,時不我與,雖曰義直,神辱志沮。澡身滄浪,豈雲能補。

嗈嗈鳴鴈,奮翼北遊。順時而動,得意忘憂。嗟我憤嘆,曾莫能儔。事與願違,遘茲淹留。窮達有命,亦又何求。古人有言,善莫近名。奉時恭默,咎悔不生。萬石周慎,安親保榮。世務紛紜,祗攪予情。安樂必誡,乃終利貞。煌煌靈芝,一生三秀。予獨何為,有志不就。懲難思復,心焉內疚。

庶勖將來,無馨無臭。采薇山阿,散發巖岫。永嘯長吟,頤性養壽。

嵇康是一個矛盾的人。一方面他"託好老莊",追求遺世放達,一方面卻嫉惡如仇,他不像阮籍一樣"口不臧否人物",為當時社會所不容。

嵇康好友呂安被其兄呂巽誣陷入獄,於是引康證明呂巽之醜惡及已無不孝之罪。正直的嵇康義不負心,保明其事,遂牽連入獄。鍾會乘機譖之,一代奇士嵇康竟至被殺。這首詩即為嵇康因呂安事被收獄中所作。

第一段

"嗟餘薄祜,少遭不造。哀煢靡識,越在襁緥。母兄鞠育,有慈無威。恃憂肆妲,不訓不師。爰及冠帶,憑寵自放。抗心希古,任其所尚。託好老莊,賤物貴身。志在守樸,養素全真。"

第一段,嵇康感嘆自己從小喪父—"嗟餘薄祜,少遭不造。哀煢靡識,越在襁緥",為母兄溺愛—"母兄鞠育,有慈無威。恃憂肆妲,不訓不師。爰及冠帶,憑寵自放。抗心希古,任其所尚",長大之後形成了喜愛莊老的思想和任情肆志的性格—"託好老莊,賤物貴身。志在守樸,養素全真"。年幼喪父,致使教育不完整、"憑寵自放",是嵇康潦倒的第一層含義。

第二段

"曰餘不敏,好善暗人。子玉之敗,屢增惟塵。大人含弘,藏垢懷恥。民之多僻,政不由己。惟此褊心,顯明臧否。感悟思愆,怛若創痏。欲寡其過,謗議沸騰。性不傷物,頻致怨憎。昔慚柳惠,今愧孫登。內負宿心,外恧良朋。仰慕嚴鄭,樂道閒居。與世無營,神氣晏如。諮予不淑,嬰累多虞。匪降自天,寔由頑疎。理弊患結,卒致囹圄。對答鄙訊,縶此幽阻。實恥訟寃,時不我與,雖曰義直,神辱志沮。澡身滄浪,豈雲能補。"

嵇康的好友呂安被呂巽陷害,嵇康營救呂安,卻被呂巽倒打一耙,最終下獄(在獄中寫下《幽憤詩》),乃至被殺。這一段是嵇康對自己沒能處理好呂安之事的自責。這一段話,其實講的是嵇康的自責。嵇康自責自己的性格弱點"曰餘不敏,好善暗人" 導致冤陷囹圄。呂巽曾經也是嵇康的好友。呂巽在陷害呂安之後,面對嵇康的介入,承諾不再繼續加害呂安,但最後卻倒打一耙,使嵇康入獄。嵇康覺得自己受到了來自好友的欺騙。這次在獄中,嵇康寫下《與呂長悌絕交書》與呂巽絕交。"好善暗人"嵇康說的就是自己與呂巽。"澡身滄浪,豈雲能補"二句,表達了作者悔之莫及的大痛。好友背叛及其帶來對自己性格的悔恨,是嵇康潦倒的第二層。

第三段

嗈嗈鳴鴈,奮翼北遊。順時而動,得意忘憂。嗟我憤嘆,曾莫能儔。事與願違,遘茲淹留。窮達有命,亦又何求。古人有言,善莫近名。奉時恭默,咎悔不生。萬石周慎,安親保榮。世務紛紜,祗攪予情。安樂必誡,乃終利貞。煌煌靈芝,一生三秀。予獨何為,有志不就。懲難思復,心焉內疚。

"嗈嗈鳴鴈,奮翼北遊",自由自在的飛鳥與此時身陷囹圄的嵇康形成一個強烈的對比。少年喪父,性格不善識別敵友,身處亂世,"有志不就",這便是嵇康的命運。"窮達有命,亦又何求",在這裡,嵇康把自己一生的窮達看成是命運的捉弄,"懲難思復,心焉內疚",不可擺脫。命運的無奈,亂世之下,志向不得實現,是嵇康潦倒的第三層。

最後一段

庶勖將來,無馨無臭。采薇山阿,散發巖岫。永嘯長吟,頤性養壽。

在第一段裡,嵇康自稱"志在守樸,養素全真",不參與政事。最後六句,表面上寫"采薇山阿"的隱逸生活,實際上表現的仍是拒不與司馬氏合作的倔強態度。然而,這種態度,付出的是生命的代價。

嵇康的潦倒落魄中,帶著魏晉人士所獨有的"舉止散漫,不自檢束"。嵇康的潦倒落魄,是命運帶來的潦倒落魄,是自身性格帶來的潦倒落魄,是時代動亂帶來的潦倒落魄。他的潦倒落魄凝結在《幽憤詩》中,是漢魏晉六朝的知識分子的一個縮影。


一往文學


半生落魄已成翁,獨立書齋嘯晚風。

筆底明珠無處賣,閒拋閒擲野藤中。

半生落魄已然成了半旬老翁,獨立在書齋中聽著呼嘯的晚風。 筆底有明珠卻沒有地方可以賣,只能閒置在慌亂的野藤中。

再談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其實是茅屋為秋風所破"慘"。請看:八月裡天高秋風怒吼,捲走我屋上三層茅草。茅草飛過江,灑滿江岸郊區,高的懸掛在高高的樹梢,低的旋轉在深深的塘坳。南村的頑童欺我年老無力,竟如此忍心當著我的面充當盜賊。公然抱著茅草跑進竹林,我喊的口乾舌燥也是白搭。回家來扶著手杖自己哀嘆。一會兒風停了,烏雲如墨般漆黑。已用了多年的破被冷硬的象塊鐵,嬌慣的孩子沒有睡相把被裡踹裂。室內沒有一塊乾的地方可以安枕,一夜之間雨卻嘩嘩地下個不停……如此窘迫不堪,難有次之。嗚呼!我們可憐可敬的詩仙……全詩景情交融,借用景物與人物之間的對比,烘托出一個空有壯志卻落魄江湖,窮困潦倒而孤苦零丁的文人形象。




臻氣滿乾坤


人的一生不是一成不變的,就如同潮起潮落,月圓月缺。

人生有高潮,也會有低谷,如同春來春去,花開花落。

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元稹的這句詩是對人生的潦倒和落魄最深刻的體驗和詮釋!

潦倒和落魄到百事哀的地步,是多麼的不幸,但元稹又是幸運的,即使如此潦倒和落魄,但仍有人相愛,相知,相隨,相依!!!

那個人就是她的妻子韋叢,她下嫁元稹,對她不離不棄,患難與共,甘守情貧,在元稹人生的低谷,在元稹最潦倒和落魄的時候相濡以沫,守護心中的愛!

陪他潦倒和落魄,給他愛和信念,這麼好的女人,卻在27歲病死,伊人仙逝。

我覺得相比“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烏山不是雲”的浪漫,元稹的“惟將終夜常開眼,抱答平生未展眉”,心痛的更撕心裂肺,刻骨銘心。

在元稹潦倒和落魄的時候不離不棄的韋叢走了,此後元稹的心被落寞塞滿。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韋叢在雲稹心裡是有位置,有分量的!!!


心想事成84977


當然是“多年布衾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你想想,多年蓋的被子都沒有機會翻新或者是更換,已經不再鬆軟,而是特別發硬發僵。而且特別冷,像鐵一樣,我們想象一下,是不是因為在南方生活比較潮溼,那個被子就更讓人覺得冷,從而反映出生活更加窘迫和困苦。再說因為小孩子睡覺必然不是特別老實,蹬幾下被子在裡邊就裂開了,那麼由此也證明,這個被子實在是用得太久,太破了。

這是杜甫在成都居住時的生活寫照,當時他的生活非常窮困潦倒,要靠朋友接濟度日,有的孩子還因為飢餓而死了,但是他依舊沒有放棄自己的希望,堅強活著,並且表現出對勞苦大眾的悲憫之情。


冰珊醉紅樓


形容人生潦倒與落魄的、比較到位之古詩詞,我覺得是李義山的《端居》詩:

遠書歸夢兩悠悠,只有空床敵素秋。

階下青苔與紅樹,雨中寥落月中愁。

遠書和歸夢,是出門在外的人生活中重要的兩大內容。但當此秋夜,不但遠書難期,而且歸夢亦杳邈。此時陪伴詩人的只有一張空床和那個令人備感“落魄”的清秋。以“只有空床”來寫人生的潦倒,用“空床”去敵素秋,此處所謂“敵”,不是能勝過,而是表現出無能為力、聊以抵擋狀,一“敵”字,正說明落魄遊子是怎樣難以承受秋的“孤寒”、人生的潦倒,如此淒涼蕭瑟,這正是“羅衾不耐五更寒”的意境。

“階下青苔與紅樹,雨中寥落月中愁。”進一步以室外悽清景色渲染人生潦倒、落魄江湖遊子的寥落孤寂之情。臺階下的青苔和庭中被寒霜染紅的樹葉,在迷濛的秋雨及冷月寵罩下,越發勾起“落魄”詩人那悠長的愁緒,更顯出詩者潦倒的人生。青苔、紅樹、秋雨、冷月,四種牽動人們悽清思緒的觸媒眼景,似有無限哀愁,這顯然是潦倒詩人主觀情感的外化,使客觀景物都帶上了“落魄”的色彩,同時又將主觀情緒散發到了人生無限失意的寥落空間。

詩人將眼前景與往日的生活積累,憑記憶擰結在一起,以暗示他此時此刻正過著窮困潦倒的生活、正是人生最“落魄”的時候!



阿燚黃南開


五十頭白翁,南北逃世難。

疏布纏枯骨,奔走苦不暖。

已衰病方入,四海一塗炭。

乾坤萬里內,莫見容身畔。

妻孥復隨我,回首共悲嘆。

故國莽丘墟,鄰里各分散。

歸路從此迷,涕盡湘江岸。


——《逃難》杜甫

說到潦倒落魄,就避不開“詩聖”杜甫和他所處的風雨飄搖的盛唐晚期時代。這一首《逃難》,算是作者對自己飄零流亡的人生做了回望與概括,言語之中滿是淒涼無奈。

年方五十已然白髮,流亡南北,倉皇逃難。瘦弱的身上披著破舊的衣服,長途奔走,苦寒不暖。身形日衰,疾病纏身,四海之內皆是戰火塗炭,廣闊天地竟無容身之處。妻兒跟隨,回首往事,不覺悲痛嘆息,故鄉已是草木叢生的廢墟,鄉鄰四散,迷失了歸家路途,只有淚灑湘江。

與李白豪放浪漫的詩風不同,杜甫的詩,多憂國憂世,滿是仁者之心,多為後世讚譽。而這背後,與杜甫一生經歷無不相關。年輕時渴求入仕為官大展宏圖,滿腔才情盡待施展。無奈天不遂人願,仕途不順,加之國家盛世漸離,內憂外患,戰亂紛紛,目睹國破家亡,百姓流離失所,個人也如浮萍飄零,崎嶇坎坷,進而成就了杜甫詩作語言上沉鬱頓挫、平實雅淡、細膩深刻的風格,內容上寄意深遠、仁民愛物,不虛美隱惡的現實主義。

杜甫一生,恰恰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期,其創詩作也恰好反映出盛世消逝下的時代之悲。

漫遊山河,少有雄心

盛唐時期的文人或許都曾有李白“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劍去國、辭親遠遊”的豪邁放浪,年輕的杜甫也不例外,往吳越齊趙之地漫遊山河,沉醉於秀麗的江南山水。此時杜甫還是滿腔熱血報國豪情,即使中途洛陽未第也毫無關係,依然有“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的狷狂,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的浪漫激情。

公元744年,杜甫見到了當時聲名正盛的偉大詩人——李白。一時間,杜甫便被這個浪漫飄逸,不摧眉折腰事奉權貴的風采吸引住了。與李白一起暢談痛飲、登高望遠、談笑風生,甚至讓這位詩聖油然而生“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的惺惺相惜豪邁之情。

年方力壯的杜甫,對社會的現實還缺乏深刻認知,對即將破碎的時代尚未覺察。

長安十年,仕途難堪

35歲的杜甫來到了長安,此時的大唐王朝正顯現出日趨腐化的徵象,李隆基沉溺聲色,驕奢無度;奸臣弄權,朝政被李林甫、楊國忠之輩把持,有才之士或被陷害,或被貶謫。貪官汙吏橫徵暴斂,現實的打擊讓杜甫的漫遊豪邁之情漸漸消逝褪去,維持生計已是艱難,生活困苦,讓這位千古詩人不由得發出“紈絝不餓死,儒冠多誤身”的感嘆,悲憤之情溢於言表。

年近四十,貧窮潦倒,身體也日漸衰弱。本一心入仕成就功名,奈何大唐王朝不僅內憂,外患亦四起,邊境戰場上連連失利,人民飽受強捐雜稅和徵役的殘酷剝削。政風腐敗、邊疆失利、民風凋敝,讓杜甫漸漸看清了這個曾一心想要揮灑熱血才情報國的政治集團是多麼腐敗荒淫,接觸到了底層百姓是多麼飢寒窮困。門內玉盤珍饈,門外街頭餓殍,咫尺之間巨大的落差深深刺痛了這位詩人憂國憂民的悲憫之情,不覺吟誦出“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千古名句。

這十年裡,杜甫不再是那個清狂的青年。仕途渺茫,生活困頓,目睹百姓生活艱難,已使得杜甫從內心和思想上開始轉變,漸漸帶來藝術上的轉變,使他創作的作品不論從內容上還是精神內核上都漸漸超越同時代的其他詩人。

飄零流亡,命途多舛

755年,安祿山起兵,安史之亂爆發。自此,大唐盛世的局面不在。

政治上,李氏朝廷漸失對中央集權的統治,難以抵擋外族入侵;經濟上,連年戰亂,民不聊生,百姓身處水深火熱。時代的苦難讓這個曾經一腔豪情的詩人感到失望,也愈發激發了他的民族家國情懷,詩作漸漸立足現實,多為國家憂思,替百姓訴苦的現實主義色彩,一字一句盡是家國山川和普羅百姓。

晚年的杜甫顛簸流離、家徒四壁,經常食不果腹。生活越艱難,創作越辛苦,就是在這樣的困苦煎熬中,他創作出了“三吏”、“三別”這些膾炙人口流傳千古的詩作,用盡力氣為百姓訴苦吶喊,更是發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悲慨。


<strong>從步入長安嚐盡殘杯冷炙的心酸,到戰亂流亡的飄零無依,杜甫便分擔著最底層尋常百姓的疾苦窮困。一邊是對生靈塗炭的悲憫,一邊又是對中興濟世的期盼;一邊是對淆亂乾坤的指斥,一邊又是國衰民敝的痛惜。關懷國運、蒿目民艱,從未被個人困頓挫折壓倒,未被時代痛處所打敗,也從未以任何方式逃避現實,越發從國家災難、人民疾苦和個人悲劇裡淬鍊出樂觀和不屈的精神,而這正是杜甫詩作表達的價值內核。


拾書達觀


我認為最失落的就是李煜的這首『浪淘沙令』: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裡不知身是客,一響貪歡。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間。

這首詞的意思一目瞭然,是亡國之君對國破家亡、身陷泥淖現狀的心理描繪。字裡行間,無不流露出對昔日美好生活的回憶,和對眼下淪為楚囚的悔恨。

李煜,南唐中宗李璟第六子,原名從嘉,字重光,號鍾隱、蓮峰居士。公元九六一年,也就是趙匡胤黃袍加身後的第二年即位「五位兄長先後死亡」。在位十五年,於公元九七五年亡國降宋。封違命候,並泒專人羈押,無行動自由。其間,李煜愛妻小周後也被趙匡胤索去侍寢。三年後,李煜被牽機藥毒死,壽四十二歲。

李煜精書法,工繪畫,通音律,詩、文均有造詣,尤其善詞,正是因為有了李煜的詞,唐末、五代以來只能在酒肆花巷裡流傳的詞才真正地為文人士大夫接受,並在宋代大放異彩。

李煜一生,不願為君卻被父親逼迫繼位,不願為臣卻被趙匡胤擄去做臣,想做個普通的丈夫媳婦卻陪別人侍寢,想直抒胸臆做詞卻因詞被殺。

我為他感到遺憾,並真真地同情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