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一首古诗词最能形容人生的潦倒与落魄?

看山看河


《穷》

――泽渊

破衫惜剩饭,

弯腰怜余年。

昔日星宿璨,

今晓月光眠。


穿着破旧的衣服,看到别人吃剩的美餐,都觉得十分可惜,如果自己能够吃一点多好,如今已经是烛光晚年,腰都伸不直了,剩下的时光该如何度过,真是可怜啊,想当年自己也像天上的繁星一样璀璨无比,风华正茂,人生辉煌,今天落魄到如此地步,都到了早晨时分,依然看不到出升的太阳,依旧是黑夜,似乎月光不舍得走开,永远照着自己的穷困潦倒……


黑白文章泽渊诗


借车

孟郊

 

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

借者莫弹指,贫穷何足嗟。

百年徒役走,万事尽随花。

 

穷,穷到什么份儿上呢?“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搬家时,被迫要去借车,借到之后,却发现家具少得可怜,比车还少。

 

我们要清楚,在唐朝的你有一辆车的话,大概也勉强可以归为自己的家具(家用器具)一类,搬家连车都要去借,最后发现借来的车,比自己的家当都要贵!何其的困苦!

 

总之,“借车载家具”,已经是穷困之像了,再加一句“家具少于车”,更是陷入两难境地——家资实在贫乏,搬则不值,家具的价值或许还抵不上出车的人情债,不搬呢?又太穷,确实无法割舍。

 

孟郊和贾岛被称为“郊寒岛瘦”。他两试进士不第,四十六岁时才中进士,曾任溧阳县尉。由于不能舒展他的抱负,遂放迹林泉间,徘徊赋诗。以至公务多废,县令乃以假尉代之。后因河南尹郑余庆之荐,任职河南(河南府今洛阳),晚年生活多在洛阳度过。唐宪宗元和九年,郑余庆再度招他往兴元府任参军,乃偕妻往赴,行至阌乡县(今河南灵宝),暴疾而卒,葬洛阳东。生活多艰难困苦,自己感受过才能写出“无火炙地眠,半夜皆立号”这样的诗句。



夏瞄


最能反映穷困潦倒的诗,莫过于白居易的《卖炭翁》了。第一段的描绘便让人看出了卖炭老人的惨淡人生。炭车后来被宫里的太监拉走了,象征性的给了些纱绫,抵了一车炭钱,可纱绫是无法让老人吃的饱、穿的暖的。

第一段原文: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第一段译文:卖炭老人在南山砍柴烧炭,满脸的灰尘,脸色烟熏火燎,两鬓的头发花白,十跟手指头都是黑色的。卖炭得来的钱干什么用呢?当然是用来买身上的棉衣和入口的食物。可怜老人身上的衣服很单薄,而他心里却很怕炭卖的太过便宜,希望天能更加寒冷,以期能卖个好价钱。



吞云吐雾jtj


在看到嵇康的诗以前,我以为,潦倒落魄不过是:

美女迟暮:"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白居易《琵琶行》);

屋漏正逢雨,天冷衣正单:"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又或者是国破的绝望,"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文天祥《过零丁洋》)

这些诗歌,都把人生的潦倒落魄,形容得曲尽其妙。

但是,白居易所遇的歌女的潦倒落魄之后,其实还有她的商人丈夫;杜甫的潦倒落魄之后,也有对战争胜利的希望;文天祥国破的潦倒落魄,也有死得其所、留取丹青照汗青的为国献身的理想。

最痛苦的潦倒与落魄,应该是最无望、绝望、长久的。那潦倒里没有退路,那落魄里没有理想,问题无法解决,出路无法看见。

那种潦倒落魄,应当来自最长远的那段痛苦的历史年代—汉魏晋六朝。那是一个令嵇康自称"潦倒"的时代。

宗白华先生曾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

你在盛唐里看到安史之乱,但那安史之乱,对于杜甫一代人来说,总是可以过去的。可是,汉魏晋六朝几百年的时间里,都是动乱。没有人能看到这长久动乱里的出路。在这个时代里,有最先自称"潦倒"的人是从容赴死、弹奏广陵散的嵇康—"足下旧知吾潦倒粗疏,不切事情"。这位潇洒任性的魏晋名士,社会地位不可说不高—魏宗室的女婿--其实才是"潦倒"的第一顺位"继承人"。他是"潦倒"的首位发言人

在嵇康的时代,"潦倒"带有 "举止散漫,不自检束"的意思。嵇康的时代,是历史上最混乱的魏晋时期。嵇康此时之"潦倒",是最绝望的潦倒,也是最悲壮的潦倒,却也是最旷达任性的潦倒。

汉魏晋时期,律诗还远远没有出现。其时,虽然汉代乐府诗歌里已经出现形式比较成熟的五言诗,但四言诗依然拥有大量死忠粉。嵇康的"潦倒"的诗,写得好的便是四言诗。所以这里给大家介绍的《幽愤诗》便是四言诗:


幽愤诗

嵇康

嗟余薄祜,少遭不造。哀茕靡识,越在襁緥。母兄鞠育,有慈无威。恃忧肆妲,不训不师。爰及冠带,凭宠自放。抗心希古,任其所尚。托好老庄,贱物贵身。志在守朴,养素全真。

曰余不敏,好善闇人。子玉之败,屡增惟尘。大人含弘,藏垢怀耻。民之多僻,政不由己。惟此褊心,显明臧否。感悟思愆,怛若创痏。欲寡其过,谤议沸腾。性不伤物,频致怨憎。

昔惭柳惠,今愧孙登。内负宿心,外恧良朋。仰慕严郑,乐道闲居。与世无营,神气晏如。咨予不淑,婴累多虞。匪降自天,寔由顽疎。理弊患结,卒致囹圄。对答鄙讯,絷此幽阻。实耻讼寃,时不我与,虽曰义直,神辱志沮。澡身沧浪,岂云能补。

嗈嗈鸣鴈,奋翼北游。顺时而动,得意忘忧。嗟我愤叹,曾莫能俦。事与愿违,遘兹淹留。穷达有命,亦又何求。古人有言,善莫近名。奉时恭默,咎悔不生。万石周慎,安亲保荣。世务纷纭,祗搅予情。安乐必诫,乃终利贞。煌煌灵芝,一生三秀。予独何为,有志不就。惩难思复,心焉内疚。

庶勖将来,无馨无臭。采薇山阿,散发岩岫。永啸长吟,颐性养寿。

嵇康是一个矛盾的人。一方面他"托好老庄",追求遗世放达,一方面却嫉恶如仇,他不像阮籍一样"口不臧否人物",为当时社会所不容。

嵇康好友吕安被其兄吕巽诬陷入狱,于是引康证明吕巽之丑恶及已无不孝之罪。正直的嵇康义不负心,保明其事,遂牵连入狱。钟会乘机谮之,一代奇士嵇康竟至被杀。这首诗即为嵇康因吕安事被收狱中所作。

第一段

"嗟余薄祜,少遭不造。哀茕靡识,越在襁緥。母兄鞠育,有慈无威。恃忧肆妲,不训不师。爰及冠带,凭宠自放。抗心希古,任其所尚。托好老庄,贱物贵身。志在守朴,养素全真。"

第一段,嵇康感叹自己从小丧父—"嗟余薄祜,少遭不造。哀茕靡识,越在襁緥",为母兄溺爱—"母兄鞠育,有慈无威。恃忧肆妲,不训不师。爰及冠带,凭宠自放。抗心希古,任其所尚",长大之后形成了喜爱庄老的思想和任情肆志的性格—"托好老庄,贱物贵身。志在守朴,养素全真"。年幼丧父,致使教育不完整、"凭宠自放",是嵇康潦倒的第一层含义。

第二段

"曰余不敏,好善暗人。子玉之败,屡增惟尘。大人含弘,藏垢怀耻。民之多僻,政不由己。惟此褊心,显明臧否。感悟思愆,怛若创痏。欲寡其过,谤议沸腾。性不伤物,频致怨憎。昔惭柳惠,今愧孙登。内负宿心,外恧良朋。仰慕严郑,乐道闲居。与世无营,神气晏如。咨予不淑,婴累多虞。匪降自天,寔由顽疎。理弊患结,卒致囹圄。对答鄙讯,絷此幽阻。实耻讼寃,时不我与,虽曰义直,神辱志沮。澡身沧浪,岂云能补。"

嵇康的好友吕安被吕巽陷害,嵇康营救吕安,却被吕巽倒打一耙,最终下狱(在狱中写下《幽愤诗》),乃至被杀。这一段是嵇康对自己没能处理好吕安之事的自责。这一段话,其实讲的是嵇康的自责。嵇康自责自己的性格弱点"曰余不敏,好善暗人" 导致冤陷囹圄。吕巽曾经也是嵇康的好友。吕巽在陷害吕安之后,面对嵇康的介入,承诺不再继续加害吕安,但最后却倒打一耙,使嵇康入狱。嵇康觉得自己受到了来自好友的欺骗。这次在狱中,嵇康写下《与吕长悌绝交书》与吕巽绝交。"好善暗人"嵇康说的就是自己与吕巽。"澡身沧浪,岂云能补"二句,表达了作者悔之莫及的大痛。好友背叛及其带来对自己性格的悔恨,是嵇康潦倒的第二层。

第三段

嗈嗈鸣鴈,奋翼北游。顺时而动,得意忘忧。嗟我愤叹,曾莫能俦。事与愿违,遘兹淹留。穷达有命,亦又何求。古人有言,善莫近名。奉时恭默,咎悔不生。万石周慎,安亲保荣。世务纷纭,祗搅予情。安乐必诫,乃终利贞。煌煌灵芝,一生三秀。予独何为,有志不就。惩难思复,心焉内疚。

"嗈嗈鸣鴈,奋翼北游",自由自在的飞鸟与此时身陷囹圄的嵇康形成一个强烈的对比。少年丧父,性格不善识别敌友,身处乱世,"有志不就",这便是嵇康的命运。"穷达有命,亦又何求",在这里,嵇康把自己一生的穷达看成是命运的捉弄,"惩难思复,心焉内疚",不可摆脱。命运的无奈,乱世之下,志向不得实现,是嵇康潦倒的第三层。

最后一段

庶勖将来,无馨无臭。采薇山阿,散发岩岫。永啸长吟,颐性养寿。

在第一段里,嵇康自称"志在守朴,养素全真",不参与政事。最后六句,表面上写"采薇山阿"的隐逸生活,实际上表现的仍是拒不与司马氏合作的倔强态度。然而,这种态度,付出的是生命的代价。

嵇康的潦倒落魄中,带着魏晋人士所独有的"举止散漫,不自检束"。嵇康的潦倒落魄,是命运带来的潦倒落魄,是自身性格带来的潦倒落魄,是时代动乱带来的潦倒落魄。他的潦倒落魄凝结在《幽愤诗》中,是汉魏晋六朝的知识分子的一个缩影。


一往文学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半生落魄已然成了半旬老翁,独立在书斋中听着呼啸的晚风。 笔底有明珠却没有地方可以卖,只能闲置在慌乱的野藤中。

再谈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其实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惨"。请看:八月里天高秋风怒吼,卷走我屋上三层茅草。茅草飞过江,洒满江岸郊区,高的悬挂在高高的树梢,低的旋转在深深的塘坳。南村的顽童欺我年老无力,竟如此忍心当着我的面充当盗贼。公然抱着茅草跑进竹林,我喊的口干舌燥也是白搭。回家来扶着手杖自己哀叹。一会儿风停了,乌云如墨般漆黑。已用了多年的破被冷硬的象块铁,娇惯的孩子没有睡相把被里踹裂。室内没有一块干的地方可以安枕,一夜之间雨却哗哗地下个不停……如此窘迫不堪,难有次之。呜呼!我们可怜可敬的诗仙……全诗景情交融,借用景物与人物之间的对比,烘托出一个空有壮志却落魄江湖,穷困潦倒而孤苦零丁的文人形象。




臻气满乾坤


人的一生不是一成不变的,就如同潮起潮落,月圆月缺。

人生有高潮,也会有低谷,如同春来春去,花开花落。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元稹的这句诗是对人生的潦倒和落魄最深刻的体验和诠释!

潦倒和落魄到百事哀的地步,是多么的不幸,但元稹又是幸运的,即使如此潦倒和落魄,但仍有人相爱,相知,相随,相依!!!

那个人就是她的妻子韦丛,她下嫁元稹,对她不离不弃,患难与共,甘守情贫,在元稹人生的低谷,在元稹最潦倒和落魄的时候相濡以沫,守护心中的爱!

陪他潦倒和落魄,给他爱和信念,这么好的女人,却在27岁病死,伊人仙逝。

我觉得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乌山不是云”的浪漫,元稹的“惟将终夜常开眼,抱答平生未展眉”,心痛的更撕心裂肺,刻骨铭心。

在元稹潦倒和落魄的时候不离不弃的韦丛走了,此后元稹的心被落寞塞满。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韦丛在云稹心里是有位置,有分量的!!!


心想事成84977


当然是“多年布衾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你想想,多年盖的被子都没有机会翻新或者是更换,已经不再松软,而是特别发硬发僵。而且特别冷,像铁一样,我们想象一下,是不是因为在南方生活比较潮湿,那个被子就更让人觉得冷,从而反映出生活更加窘迫和困苦。再说因为小孩子睡觉必然不是特别老实,蹬几下被子在里边就裂开了,那么由此也证明,这个被子实在是用得太久,太破了。

这是杜甫在成都居住时的生活写照,当时他的生活非常穷困潦倒,要靠朋友接济度日,有的孩子还因为饥饿而死了,但是他依旧没有放弃自己的希望,坚强活着,并且表现出对劳苦大众的悲悯之情。


冰珊醉红楼


形容人生潦倒与落魄的、比较到位之古诗词,我觉得是李义山的《端居》诗: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远书和归梦,是出门在外的人生活中重要的两大内容。但当此秋夜,不但远书难期,而且归梦亦杳邈。此时陪伴诗人的只有一张空床和那个令人备感“落魄”的清秋。以“只有空床”来写人生的潦倒,用“空床”去敌素秋,此处所谓“敌”,不是能胜过,而是表现出无能为力、聊以抵挡状,一“敌”字,正说明落魄游子是怎样难以承受秋的“孤寒”、人生的潦倒,如此凄凉萧瑟,这正是“罗衾不耐五更寒”的意境。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进一步以室外凄清景色渲染人生潦倒、落魄江湖游子的寥落孤寂之情。台阶下的青苔和庭中被寒霜染红的树叶,在迷蒙的秋雨及冷月宠罩下,越发勾起“落魄”诗人那悠长的愁绪,更显出诗者潦倒的人生。青苔、红树、秋雨、冷月,四种牵动人们凄清思绪的触媒眼景,似有无限哀愁,这显然是潦倒诗人主观情感的外化,使客观景物都带上了“落魄”的色彩,同时又将主观情绪散发到了人生无限失意的寥落空间。

诗人将眼前景与往日的生活积累,凭记忆拧结在一起,以暗示他此时此刻正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正是人生最“落魄”的时候!



阿燚黄南开


五十头白翁,南北逃世难。

疏布缠枯骨,奔走苦不暖。

已衰病方入,四海一涂炭。

乾坤万里内,莫见容身畔。

妻孥复随我,回首共悲叹。

故国莽丘墟,邻里各分散。

归路从此迷,涕尽湘江岸。


——《逃难》杜甫

说到潦倒落魄,就避不开“诗圣”杜甫和他所处的风雨飘摇的盛唐晚期时代。这一首《逃难》,算是作者对自己飘零流亡的人生做了回望与概括,言语之中满是凄凉无奈。

年方五十已然白发,流亡南北,仓皇逃难。瘦弱的身上披着破旧的衣服,长途奔走,苦寒不暖。身形日衰,疾病缠身,四海之内皆是战火涂炭,广阔天地竟无容身之处。妻儿跟随,回首往事,不觉悲痛叹息,故乡已是草木丛生的废墟,乡邻四散,迷失了归家路途,只有泪洒湘江。

与李白豪放浪漫的诗风不同,杜甫的诗,多忧国忧世,满是仁者之心,多为后世赞誉。而这背后,与杜甫一生经历无不相关。年轻时渴求入仕为官大展宏图,满腔才情尽待施展。无奈天不遂人愿,仕途不顺,加之国家盛世渐离,内忧外患,战乱纷纷,目睹国破家亡,百姓流离失所,个人也如浮萍飘零,崎岖坎坷,进而成就了杜甫诗作语言上沉郁顿挫、平实雅淡、细腻深刻的风格,内容上寄意深远、仁民爱物,不虚美隐恶的现实主义。

杜甫一生,恰恰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期,其创诗作也恰好反映出盛世消逝下的时代之悲。

漫游山河,少有雄心

盛唐时期的文人或许都曾有李白“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放浪,年轻的杜甫也不例外,往吴越齐赵之地漫游山河,沉醉于秀丽的江南山水。此时杜甫还是满腔热血报国豪情,即使中途洛阳未第也毫无关系,依然有“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狷狂,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的浪漫激情。

公元744年,杜甫见到了当时声名正盛的伟大诗人——李白。一时间,杜甫便被这个浪漫飘逸,不摧眉折腰事奉权贵的风采吸引住了。与李白一起畅谈痛饮、登高望远、谈笑风生,甚至让这位诗圣油然而生“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的惺惺相惜豪迈之情。

年方力壮的杜甫,对社会的现实还缺乏深刻认知,对即将破碎的时代尚未觉察。

长安十年,仕途难堪

35岁的杜甫来到了长安,此时的大唐王朝正显现出日趋腐化的征象,李隆基沉溺声色,骄奢无度;奸臣弄权,朝政被李林甫、杨国忠之辈把持,有才之士或被陷害,或被贬谪。贪官污吏横征暴敛,现实的打击让杜甫的漫游豪迈之情渐渐消逝褪去,维持生计已是艰难,生活困苦,让这位千古诗人不由得发出“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的感叹,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年近四十,贫穷潦倒,身体也日渐衰弱。本一心入仕成就功名,奈何大唐王朝不仅内忧,外患亦四起,边境战场上连连失利,人民饱受强捐杂税和征役的残酷剥削。政风腐败、边疆失利、民风凋敝,让杜甫渐渐看清了这个曾一心想要挥洒热血才情报国的政治集团是多么腐败荒淫,接触到了底层百姓是多么饥寒穷困。门内玉盘珍馐,门外街头饿殍,咫尺之间巨大的落差深深刺痛了这位诗人忧国忧民的悲悯之情,不觉吟诵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名句。

这十年里,杜甫不再是那个清狂的青年。仕途渺茫,生活困顿,目睹百姓生活艰难,已使得杜甫从内心和思想上开始转变,渐渐带来艺术上的转变,使他创作的作品不论从内容上还是精神内核上都渐渐超越同时代的其他诗人。

飘零流亡,命途多舛

755年,安禄山起兵,安史之乱爆发。自此,大唐盛世的局面不在。

政治上,李氏朝廷渐失对中央集权的统治,难以抵挡外族入侵;经济上,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百姓身处水深火热。时代的苦难让这个曾经一腔豪情的诗人感到失望,也愈发激发了他的民族家国情怀,诗作渐渐立足现实,多为国家忧思,替百姓诉苦的现实主义色彩,一字一句尽是家国山川和普罗百姓。

晚年的杜甫颠簸流离、家徒四壁,经常食不果腹。生活越艰难,创作越辛苦,就是在这样的困苦煎熬中,他创作出了“三吏”、“三别”这些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诗作,用尽力气为百姓诉苦呐喊,更是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悲慨。


<strong>从步入长安尝尽残杯冷炙的心酸,到战乱流亡的飘零无依,杜甫便分担着最底层寻常百姓的疾苦穷困。一边是对生灵涂炭的悲悯,一边又是对中兴济世的期盼;一边是对淆乱乾坤的指斥,一边又是国衰民敝的痛惜。关怀国运、蒿目民艰,从未被个人困顿挫折压倒,未被时代痛处所打败,也从未以任何方式逃避现实,越发从国家灾难、人民疾苦和个人悲剧里淬炼出乐观和不屈的精神,而这正是杜甫诗作表达的价值内核。


拾书达观


我认为最失落的就是李煜的这首『浪淘沙令』: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响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

这首词的意思一目了然,是亡国之君对国破家亡、身陷泥淖现状的心理描绘。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对昔日美好生活的回忆,和对眼下沦为楚囚的悔恨。

李煜,南唐中宗李璟第六子,原名从嘉,字重光,号锺隐、莲峰居士。公元九六一年,也就是赵匡胤黄袍加身后的第二年即位「五位兄长先后死亡」。在位十五年,于公元九七五年亡国降宋。封违命候,并泒专人羁押,无行动自由。其间,李煜爱妻小周后也被赵匡胤索去侍寝。三年后,李煜被牵机药毒死,寿四十二岁。

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造诣,尤其善词,正是因为有了李煜的词,唐末、五代以来只能在酒肆花巷里流传的词才真正地为文人士大夫接受,并在宋代大放异彩。

李煜一生,不愿为君却被父亲逼迫继位,不愿为臣却被赵匡胤掳去做臣,想做个普通的丈夫媳妇却陪别人侍寝,想直抒胸臆做词却因词被杀。

我为他感到遗憾,并真真地同情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