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覽】立志而聖則聖矣 立志而賢則賢矣


【博覽】立志而聖則聖矣 立志而賢則賢矣


青年志存高遠,就能激發奮進潛力,青春歲月就不會像無舵之舟漂泊不定。正所謂“立志而聖則聖矣,立志而賢則賢矣”。

——習近平2019年4月30日在紀念五四運動100週年大會上的講話

“立志而聖則聖矣,立志而賢則賢矣”這句話出自明代思想家王陽明的《教條示龍場諸生》。其意是立志成為聖人,就會成為聖人;立志成為賢人,就會成為賢人。

王陽明被稱為氣節、文章、功業“真三不朽”聖人。他在《教條示龍場諸生》中,從“立志”“勤學”“改過”“責善”四個方面為諸生立下準則,將“立志”列為四項準則之首。王陽明認為,“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於志者。”他還從反面設喻:“志不立,如無舵之舟,無銜之馬,漂盪奔逸,終亦何所底乎?”

志,作為志向、志願、抱負,作為對美好、崇高目標的追求、探索,以至為之奮鬥、為之獻身的動力,歷來是人們處世立身、建功立業之本。歷史上凡成就一番大事業的人,都具有遠大志向。

秦末農民起義領袖陳勝,以推翻秦王朝的殘暴統治為“鴻鵠之志”,揭竿而起,青史留名;抗金名將岳飛,在金兵大舉入侵的危急關頭,立下“還我河山”的壯志,一生征戰、死而後已;北宋文學家范仲淹,自幼立下“以天下為己任”的大志,身負宰相重任後,銳意革除時弊,勵精圖治,成為封建時代一位有作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無數英雄豪傑、志士仁人正是從“志”中發現了自己的未來,發現了自己的本質力量,因而爆發出強烈的激情,成就一番常人難以企及的事業。

“棄燕雀之小志,慕鴻鵠以高翔”。無數革命先烈從投身革命那天起,就將信仰融入自己的血脈中,展示出志存高遠的人格魅力。《重讀先烈詩章》一書中,收錄了100位革命先烈的遺詩。袁玉冰烈士20歲生日時就寫下了“矢願從今堅立志,要為世界主人翁”的詩句,年少志大、壯懷激烈;王達強烈士《勉勵》中一句“男兒未展凌雲志,空負天生五尺軀”,熱血肝膽、躍然紙上;鄧雅聲烈士的“飲彈從容向天笑,長留浩氣在人間”的絕命詩,笑傲生死、正氣凜然……革命先烈用血與火、情與淚寫就的詩篇,把人為什麼立志、立什麼志、怎樣立志表達得淋漓盡致,凝練成穿越時空的精神豐碑。

有生活目標,有事業志向的人與沒有生活目標和缺少事業志向的人相比,有大志向大目標的人與有小志向小目標的人相比,有恆心追求目標實現志向的人與“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人相比,精神狀態會大不一樣。前者有信念的支撐,心有大事情要做,總在不懈怠且篤誠的努力中;而後者心存懶惰,只會“守株待兔”,消極等待,結果總是失去把握成功的契機,而留下“白了少年頭,空悲切”的哀嘆。

馬克思曾說過:“一個時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個時代的性格是青年代表的性格。”小麥灌漿期,陽光養分跟不上,就會耽誤一季莊稼的收成。青年恰處於一生中價值觀養成、理想揚帆、事業起步的關鍵階段,猶如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更需要立好志、立大志、立長志。習近平總書記引用“立志而聖則聖矣,立志而賢則賢矣”的古話,旨在教育引導廣大青年要有遠大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國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與時代同步伐,與人民共命運,才能更好實現人生價值、昇華人生境界。

“夫志當存高遠”,使人偉大或渺小皆在其志。一個人追求的目標越高,就越容易激發追求上進的毅力和奮發圖強的熱情,因而取得的成就就越大,對社會的貢獻就越大。新時代的中國青年要樹立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到人民群眾中去,到新時代新天地中去,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與國家和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繫在一起,讓理想信念在創業奮鬥中昇華,讓青春在創新創造中閃光,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建功立業。

高遠堅韌之志,猶如鐵之成鋼、刀之成刃,靠鍛造、靠砥礪。事業愈宏偉,愈接近目標,就愈是艱苦卓絕,也愈能夠鍛造、砥礪人的意志品質。“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在前進的道路上,免不了還有許多“雪山”和“草地”需要我們去跨越,還有許多“婁山關”和“臘子口”需要我們去征服。為此,我們絕不能有躺在功勞簿上歇一歇的心態,不能有任何避難求易、貪圖安逸的心態。唯有繼續弘揚“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精神,拿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的勁頭,才能一往無前,在不懈奮鬥中書寫新時代青春華章。

古人云:“志欲高而無妄”。一個人如果不勤於學,便無才識,即使心氣再高也未必辦得成大事。學問深處意氣平,唯有才高才能“無妄”,才能成就一番事業。因此,青年一代必須珍惜韶華、不負青春,努力學習掌握科學知識,提高內在素質,錘鍊過硬本領,使自己的思想觀念、知識水平跟上時代發展。

青年的成長進步,靠自身努力,也須臾離不開黨的培養教育、全社會的關心支持。只有瞭解青年才能融入青年,融入青年才能引領青年。因此,在青年立志成才的每一步,我們都應該滿腔熱忱地給予關注和扶持,肯定他們的成績,寬容他們的失誤,保護他們的積極性、創造性,指引他們在新時代的廣闊天地中成就出彩人生。

《莊子》中有這樣一則神話故事,說北方有一片大海,海中有一條叫做鯤的大魚,體寬幾千裡。它變成鳥,叫做鵬。它的背像泰山,翅膀像天邊的雲,飛起來,乘風直上九萬里的高空,超絕雲氣,揹負青天,飛往南海。蟬和斑鳩譏笑說:“我們願意飛的時候就飛,碰到榆樹、檀樹就停在上邊;有時氣力不夠,飛不到樹上,就落到地上,何必要高飛九萬里,又何必飛到那遙遠的南海呢?”

新時代的青年,應該摒棄蟬和斑鳩的心態,勇做乘風直上九萬里高空的大鵬鳥,砥礪永久奮鬥的青春心態,在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偉業中,憑著堅定的信念、堅強的品格、堅實的本領,揹負青天,俯瞰大地,這樣才能越飛越高、越飛越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