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孫衛東教授認為中華文明可能起源於古埃及,你對此有何看法?

雨中梧桐路HK


近百年來,學術議題,有兩大猜想,一直讓中國學者腦殼疼的很。一個,是數學上的哥德巴赫猜想;另一個,就是史學圈的“中華文明起源論”。

這倆話柄,恰恰一文一理,相得益彰。過去,物理學家海森堡留下名言,“我就要死了,我要帶上兩道難題去問上帝”,如果以前的“中國學者”也算一個整體,我想不出意料,隨身攜帶的可能就是這倆疑問——雖然上帝也可能懵逼。曾經有無數的頂尖頭腦或鬼頭鬼腦,為了這兩大問題的證實,提出各種看法,弄得差點精神錯亂。

近來,又傳出中科院孫衛東教授的“中華文明源起於古埃及說”,大家討論的興致勃勃。其實,這個說法本身,早在民國時代就不稀奇了,是老掉牙的話題。對孫衛東本人而言,這個觀點,他其實也早在1997年前後就已提出,在社會也有所傳播。

彼時,電腦網絡雖還不發達,但這個問題,也都不知道是天涯論壇多少年前的灌水了。


“中華文明源起於古埃及”,這個說法,當然會引起國人很多爭議,少不了又是一番吵來吵去。

至於吵架的要點,對於一般公眾來說,重心則根本不在什麼“埃及”還是“非洲”亦或“維斯特洛大陸”,誰care嘛。它的引爆點,主要在於兩項:一,特麼的古老的中華文明,竟然是外來的;二,娘匹西,我堂堂華夏後裔,經常成了黑不溜秋的埃及人的後代,“專家”怎麼可以這麼瞎搞,太傷民族自尊心了。

也所以,這場討論,到了大眾平臺,就註定就無法是冷靜、客觀、求真的學術研討。也因此,孫衛東教授自拋出這個研究成果,且先不論其對錯,是一直備受人身攻擊的。太多的人,嘲諷他是弄出了“造謠新境界”,是“可恥的行為”,甚至更多陰謀論出來了,認為他是居心不良,與美國那邊桴鼓相應,給我們搞新套路的。

很顯然,要完全拋開狹隘的民族觀,去科學主義觀去審視這個問題,我們不僅缺乏這個能力,尚缺這等理性精神。雖然本人不認同孫教授的說法,但也覺得不妨就事論事——這也許也是一個已超出本話題範圍的期待吧。


再更早地追溯,所謂的“中華文明源於古埃及說”,其實在明末清初,就已經小範圍出現。

弄出這個說法的人,就是西方傳教士。他們這批人,大腦是完全由《聖經》統治的,長期就以為整個世界就只他們歐洲人是文明社會,其餘都是野蠻之群。等他們中的一小部分人,千辛萬苦到達中國時,根本無法相信竟然還有一個發達而迥異的中華文明,活生生地、獨立地發展存在。對於早期這群藍眼珠的可憐人來說,這完全是毀三觀的發現。

是以,他們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把中國人論證為是從西方遷徙而來的子民。德國傳教士A.Kircher挺牛逼,他在1654年前後分別寫出了《埃及之謎》、《中國圖說》這兩本書,首次明目張膽提出,中華文明源自古埃及。甚至他們很苦心孤詣,連路線圖都劃得好好的,就說是《聖經》裡的“閃”這個人的子孫,率埃及人來到中國的。這些遠來者,還將古埃及文字傳給了當時的中國“土著”,而後來的漢字就是中國土著一知半解加自身創造混雜搞出來的。呵呵。

這個說法,在西方一直非常有名。他們的核心,不管有意還是無心,就是要否定中華文明的自源性,否認古代中國人有獨立創造出輝煌文明來的能力和現實,從而繼續一廂情願地維護西方中心觀的挺立。


中華文明的起源問題,倘若能作為一種獨立、中立的學術研究存在,我覺得不但不該反對,甚至是該鼓勵的,不管成果是否傷及我們的民族自豪感。

但是,我們眼下所要評說的中科院孫衛東教授的所謂“中華文明自古埃及”論,我的意思,其人固沒必要去人身攻擊,可其此新“成果”則相應的,似也沒有深究的必要。何以故,最大的原因在於,孫衛東先生雖巍巍峨為教授,但術業有專攻,他對此問題的探究實外行意見,出再多的文章,也沒有什麼發言權、專業性、可信度。

孫教授年輕有為,精神可嘉,但是他自身的研究領域,其實是地球化學方面。他的那些涉及到學術剽竊、被開除、愛出風頭等諸端的指控,是否有之暫且按下不表,但是中心問題又是避不開的:你所謂的“中華文明起源說”,主要涉及到的是文獻史學與地下考古等等,遠遠超出你的知識範疇和學力認知,試問你孫衛東又不是孫悟空,如何可以跟小孩亂竄馬路似的,興之所至就能翻身跨界?

可以明確說,這些方面,他都是非專業人士,充其量只是個業餘愛好者。有所言說,沒有公信力。


此外,他的所謂研究成果,發佈的地方,也不是什麼正經刊物,而是在一個名為“酷鳥”、自號為“玩深度玩專業”的旅遊平臺之上。

是以,略微誅心揣測,他在那邊每週定期發佈系列文章,與其說他在弄學術,不如明白講他是故意搞噱頭,炒話題,為平臺做點商業推廣更合適吧。這些文章,網上隨手可查,裡面的紕漏,我這麼一個文史外行,都是隨翻隨見的。

所以,總的說來,中華文明到底源起哪裡,我沒那個能力評判,但是中科院孫衛東教授的那些說法,可以斷言,是既不新鮮,也沒啥價值的。他說,“夏”是確實存在的,但夏朝不在中國而在古埃及,華夏文明並非土生土長,而是埃及人遷徙而來的,諸如此類的怪說,一旦缺乏可靠的論證依據,也就是個“段子”而已。

這麼件譁眾取寵之論,還不值得正經以對。大家在被股市折騰的心腎不寧之餘,隨意看看,輕輕笑笑,然後各自鳥獸散吧!至於孫衛東教授,反正我也無意去叫醒一個裝睡的高智商,請你不要停,繼續的表演!


劉愚愚


孫衛東其實在1996年就提出了類似猜測,只是當時被他的導師阻止了進一步的廣而告之。

1996年時,孫衛東還是個中科大放射實驗室的博士生,他負責分析200個青銅器,其中很多來自於殷墟,他發現這些殷墟的青銅器的反射性與埃及的青銅器很相似,他覺得這些青銅器應該來源於同一個礦產地:埃及。

不過考慮到在當時如果提出這個觀點可能會引發的巨大爭議,他的導師沒有允許他進一步發表自己的發現,同時學校也要求孫衛東移交了全面實驗數據,並讓他去研究別的項目去了。

20年後,孫衛東也成為一名教授,他在進一步研究之後,終於說出了自己知道的所有的相關的發現。

當然,首先要說明的,對於青銅器這個事物,國內的主流觀點是:確實有部分青銅技術從域外傳到了中國,但是這些是通過漫長的歲月,通過民族遷徙、民族間貿易、貢品、婚嫁等渠道,逐漸而緩慢地傳到了中國地區,這個過程是緩慢的,就像接力棒一樣,在不同地域的不同民族間傳遞,並不斷豐富和完善。

而孫衛東的觀點:殷墟的商朝人是從古埃及來的,再聯想到殷墟的殉葬坑裡有很多黑人和高加索甚至白人人種的遺骸,孫衛東就進一步得出了“商朝西來”的論點,並進一步得出了“大禹治的是尼羅河”這樣的觀點。

不得不說,再研究下去,孫衛東真要氣死一大批中國古代史研究者。

就像楊振寧先生也研究過上古漢語,他認為上古漢語是多音節的,為什麼到了先秦時期就變成了單音節呢?楊振寧認為這是由於《易經》的推廣,《易經》作為官方典籍,其文法被視為行文規範,因為《易經》裡用的是單音節,所以漢語也就單音節化了。

當然,後來他也沒再怎麼研究,估計自己都覺得不靠譜,再研究下去,一幫子古漢語研究者都要被氣死了。

其實他們的行為就是顯然的“民科”了,就是從科學工作者淪為“民間科學者”,想問題,做研究,不從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方法入手,而是突發奇想、腦袋一拍就橫空出世一套驚世理論。

限於目前人類對於遠古的很多事物無法精準掌控,所以各種各樣的理論滿天飛,包括孫衛東的猜想,其實正兒八經從目前的實證角度,既不能證實,也不能證偽,這就很麻煩,你看著他在那高談闊論,你也沒有實錘可以說服他,當然大多數民科人士是比較固執的。

但是,一旦把他們的理論去套用其他的現象,就很可笑了,希臘文明來源於克里特文明,但克里特人學習和借鑑了古巴比倫和古埃及的文明,他們的很多東西都類似於這2個最古老的文明,那你能說克里特人來源於古埃及麼?

當然,按照當時古埃及的實際情況,在這個思路之下,商朝人更應該是蘇美爾人的後裔,當時蘇美爾人統治著埃及,並且他們是黃種人,而古埃及人是白人人種。在殷墟里發現了大量的作為貨幣使用的貝殼以及很多書寫用的龜甲,這些產地大都在熱帶及沿海地區,後期甲骨文則主要寫在了牛骨上,根據這個,孫衛東推測中國祖先從熱帶沿海地區(古埃及、地中海一帶)倒也有幾分道理。

當然還有文字的因素,畢竟殷商的文字幾乎是一夜之間出現的,幾乎都在殷商被發現,孫衛東就認為文字也是蘇美爾人帶過來的,畢竟都是象形文字,都差不多。


雲中史記


我認為夏朝就是蘇美爾文明。首先我們瞭解一下英語summer,意為夏天,這個詞彙是英語泊入品,漢語譯為蘇美爾,而蘇美爾人自稱為夏,這些驚人的巧合是否讓你們醍醐灌頂呢?夏文明很可能影響了東方,根據我們已知的考古成果我們的文明晚於蘇美爾文明,這不丟人,說明我們的根在西方,中亞是我們祖先的領土!因為蘇美人還被成為黑頭人,黑頭髮的人!眾所周知中亞自然環境並不好,蘇美爾人向東方遷移並不離譜,因為我不是專家所以沒有確切的證據,有一點大家可以研究一下,就是我們的太陰曆法和蘇美爾的歷法還有古埃及的歷法有著太多相似之處,或許會有專家大白真相於天下!邏輯混亂勿怪!


饕餮愛項羽


中科大孫衛東教授認為中華文明可能起源於古埃及,你對此有何看法?


中科院廣州地化所有位孫衛東教授,是同位素地球化學領域的權威,有很多的研究成果,獲得過很多大獎,照目前這形勢,評上院士也是有可能的。

有一次,孫衛東分析了一下商代青銅器,發現其中有個同位素特徵出自地中海一帶,於是他腦洞一開,認為取得了中華文明埃及來源說的實錘,後來又翻翻古典,乖乖不得了,說不定大禹治水治的就是尼羅河。

其實,發現這個問題的時候,孫衛東還不是教授,而是中科大放射實驗室的博士生,他負責分析200多個青銅器,很多來自於殷墟,通過分析他發現這些殷墟青銅器的反射性與埃及青銅器很相似,他就覺得這些青銅器應該來自同一個礦產地:埃及。

科學是不會騙人的,這個發現也是驚人的,但是,只憑借科學研究這一門就做出如此斷定,肯定是片面的,如果把這個觀點發布出來,不但中國四大文明古國的地位保不住,五千年文明史的理論也站不住腳,不但劉衛東,就連他的導師,甚至是中科大都要被考古學家、歷史學家,甚至是全國人民罵成狗。

他導師的頭腦是清醒的,年輕人有激情、有想法是好的,這樣吧,你把你所有的實驗結果都交出來,去研究別的項目去吧!(小編猜想:交接完後,導師擦擦頭上的汗,太TM嚇人了,一輩子英明差點毀到這個學生手裡。)

20年過去了,孫衛東憑藉自己的刻苦學習和研究成為了一名知名教授,在自己的領域做出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對當年的青銅器導出中華文明埃及說的研究一直念念不忘,經過進一步的研究之後,他終於說出了自己的發現,這個觀點一出來,果然引起了很大的轟動,批評聲一片,但是孫教授畢竟是有修養的,他認為自己的中華文明埃及說也就是閒著沒事的時候自娛自樂罷了,也不強求別人相信,朋友們拿這件事來給他開玩笑,他也不生氣。

其實,對於孫衛東的科學發現,也很好解釋:

青銅器製造技術,國內的主流觀點認為,確實有一部分青銅技術是從域外傳過來的,最有可能的就是經過民族遷徙、商貿、供奉、婚嫁等渠道傳到了中國,經過中國人的消化吸收,不斷得到豐富和完善,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並保留國外痕跡的青銅器。

再者,孫衛東教授對歷史中的夏朝進行了研究,除了青銅器的放射性以外,商朝和古埃及的航海、銅器冶金,雙輪戰車製造等技術,都能得到令人意想不到的吻合,於是孫教授大膽推論,夏朝的確是存在的,但是不在中國,而是在古埃及,希克索斯人被推翻後,一部分人東渡來到了中國,為中國帶來了青銅器,商朝就在這個基礎上建立了。這就能解釋了為什麼我們一直找不到印證夏朝的文物,就連商朝出土的甲骨文都沒有對夏朝有一絲一毫的描寫。

孫衛東大膽推論直接在考古界投入了一顆原子彈,各界人士紛紛發表看法,批駁其觀點,說實話,這個觀點的確讓人難以接受,“華夏子女”早就成了我們的代名詞,現在突然找不到老祖宗了,原來叫了幾千年的“華夏”成了別人的,我們需要集體改稱“古埃及子女”,想想都彆扭。

很多人表示不服:

按照孫教授這種觀點,羅馬人從阿富汗得到了鐵,是不是羅馬人的祖先就是阿富汗人,中國的造紙術、火藥、指南針傳遍全世界,全世界是不是都是華夏子女?

青銅器就算是從古埃及過來的,就不能是貿易過來的嗎,非得是古埃及人帶過來,建立了夏朝?

再說了,研究歷史不能只研究金屬,更主要的應該研究文字,如果夏朝是埃及人建立的,他們不只是帶來了青銅器,隨之而來的應該還有文字,我們對比一下古埃及文字和甲骨文,恕我眼拙,實在看不出二者有多少相似的地方。

而且中華文化和古埃及文化有著明顯的界限,語言不通、文化不同、神話也不同,僅憑青銅器就把歷史改變方向,真的很難讓人信服。

如果孫衛東教授再接茬研究下去,出不出成果不知道,估計不少考古學家恐怕都要被氣死了!

弱弱問一句:埃及人屬於歐羅巴人種地中海類型人種,也就是白種人,怎麼到了中國就變成了黃種人了,這個過程能用同位素原理解釋嗎?


孫衛東教授研究青銅器,楊振寧教授研究古漢語

楊振寧教授是研究物理學的,一不小心也串行了,研究上了古漢語,他就發現,上古時代古漢語都是多音節的,為什麼到了先秦突然就變成了單音節的呢?

楊教授認為,問題出在《易經》上,因為《易經》流傳非常廣,作為官方典籍,它的文法被官方視為行文規範,《易經》裡面都是單音節的,所以,以後的漢語也就變成了單音節。

我只能說,教授的腦洞就是大,隨便一拍腦袋就能整出一套驚世理論出來。


你認為孫教授的“中華文明埃及說”怎麼樣,靠譜嗎?


小編知識水平有限,噴的不對的地方,咱們評論區一起探討!


歡迎關注、轉發、評論,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讀有趣的歷史!


葛大小姐


哈哈,民國以來,坑爹的買辦偽軍漢奸層出不群數不勝數,賣祖求榮成為這些禽獸們得意的資本,因而洋乾爹說人種西來,禽獸們就說中國人也自西而來殖民東亞,自然的,與歐洲白皮殖民世界只是早晚而已,無甚差別;洋乾爹說文明西來,禽獸們就在那裡嚎叫,洋乾爹才是真爹,你們都該聽洋爹的話。所以呀,從民國以來,那幫禽獸們早就賣了自己的祖宗,認西洋鬼子為乾爹了。

至於改開後蹦出些牧羊犬洋精粉洋奴才洋鸚鵡啥啥的都不奇怪,所以民國時期那些禽獸們的法寶——西來說,自然成為牧羊犬洋精粉洋奴才洋鸚鵡們的上方寶劍,所以滿嘴放屁的又不止這一個什麼玩意兒的磚家叫獸。

鄧公說過,打開國門什麼都會進來,生出一些牧羊犬洋精粉洋奴才洋鸚鵡是很正常的事,鸚鵡就是鸚鵡,狗總是狗,再怎麼學舌再怎麼狂吠,都不可能改變歷史事實和走向,民國時期那麼龐大的買辦偽軍漢奸集團,也沒阻擋住中國的獨立和強大。

任誰都不可能改變:中國是中國人的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人的生地!


手機用戶67029711400


曾經看過一個紀錄片,內容是考古的,涉及到的是幾大文明古國的歷史問題,而在在裡面有一個很現實和有意思的觀點,就是世界上的文明其實並不只是四大文明古國,而所謂的四大文明古國的概念是我們中國人提出來的,這個人想必好多人都聽說過就是梁啟超。

而世界上公認的幾大文明發源地就是幾個大河流域周邊,產生埃及文明的尼羅河,產生華夏文明的長江黃河流域,產生印度文明的恆河流域,以及產生巴比倫文明的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低河流域應該叫做兩河文明,還有就是古希臘文明的地中海北岸的平原地區,而這些文明的發源地有共同的特點,就是河流海湖的平原地帶。

而世界上公認的文明發源地為五個並非梁啟超說的四個,多出來的你應該自然是古希臘文明,古希臘文明屬於歐洲文明的發源地,所以入選進去其實也不必奇怪,而世界上的文明其實認為不分先後早晚,而現如今唯一流傳不滅的文明就是我們華夏文明瞭。

而我們的文明屬於有實物和文字記載的大概在四千年左右,加上傳說中的的夏朝的話就是五千年的文明歷史,唯一的遺憾就是一直還沒有找到夏朝的城池遺址和文字,文明的標誌是要有大規模城池和產生文字,而夏朝的是否存在就是缺少這兩種東西的驗證,只是古希臘文明的長久性其實是這幾大文明裡面比較短的。

很多學著和作者研究,認為其他幾大文明都屬於古埃及人遷移過去形成的文明,其實這種說法並沒有絕對的證據去證明這些,而很多的相關的東西缺少說服力,所以這些說法並沒有成為主流的權威觀點,因為在世界上的這幾個公認的文明發源地都有自己獨特的歷史,相互之間只是存在極少數的相似之處,如果是遷移過去的那應該有許多地方相同才對,而現在的確缺少這類的證據。

據考古界證明,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文明形成的時間,分別為中東地區兩河的蘇美爾文明形成的時間為公元前4000左右,政權形成的時間為公元前2371年,而埃及文明形成的時間也是公元前4000年左右,形成政權形成為公元前3100年,印度的恆河文明形成的時間為3100年,政權形成的時間不確定,而後面的印度文明的形成是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我們中國的華夏文明形成為公元前3000年,政權形成的時間為公元前2050年左右。

以上的數據可以看出目前為止的考古發現的最古老的幾大文明形成的時間,雖然有時間先後的順序,但是缺少相關的證據證明這些文明之間有著怎麼樣的聯繫,由於地理位置差距太大,很難想象這些文明裡面有著相互之間的聯繫,不管是否有聯繫,但是目前來說我們是唯一流傳下來的最古老的也是唯一一個沒有消失的文明,至於過去從哪裡來已經不重要,發源最早也不見得能笑到最後,能一直流傳傳承不滅才是最後的贏家,至於爭論文明的起源那些都需要有證據的,不是憑空捏造就可以的。


無法超越的足跡


其實夏朝說是埃及有很多“證據”,但顯然不是孫教授說的那些,我確實拜讀過這位“不平凡”教授的大作,他認為中華文明可能起源於古埃及的原因,總結起來就有幾點:

第一,河流走向。

孫教授認為,在《史記》中記載了夏朝的河流流向是南北方向,而尼羅河是世界上唯一一條南北流向的河。

我想這個根據有點像小孩過家家了,首先來看看夏朝已知的疆域。如下圖。

這是目前我國確認的夏朝的疆域圖,顯然,夏朝可以活動的地方不大,按照以前的水平,確實不可能有多大的疆域,人口也不會很多,按照孫教授的說法,夏朝找不到歷史依據的原因,是因為夏朝在埃及,但是他們跋山涉水的開到中國的原因是什麼呢?就算有一萬個理由,當時是沒有世界地圖的,黃河是呈幾字形狀流淌的,在那麼小的疆域內,夏朝人看到一段向北流淌的河流是很正常的,就算看到的不是黃河,其他河也一樣,我們村東邊還有條河就是向北流的,還挺長的,所以這根本就不能作為佐證,就連外國網友都說,他只需要在谷歌上花十秒鐘,就知道世界上不止一條向北流的河。



第二,青銅器特性。

孫教授經過“研究”認為,夏朝的青銅器和埃及青銅器皿的特性相類似,這個就更有點扯了,中國四大發明流傳的國外,若干年以後,全世界都有他們的身影,如果後人找不到這些資料或者當年我們的文明斷代了,是不是可以說因為我國的四大發明的遺蹟被發現的時代更早,全世界的人都是中國人遷徙過去的?



第三,文字。

不知道這位孫教授是怎麼比對的,竟然認為象形文字和夏朝文字是類似的,屬於同一個種類,但是大家只要一看就知道他們壓根不像,埃及人為什麼東遷以後要發明一個完全不一樣類型的文字?就算是演變也演變的太徹底了吧?

有一本書叫《發現夏朝》,考證古埃及第二王朝首位國王霍特普塞海姆威就是共工。“《山海經·海內經》:“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沃生炎居,炎居生節並,節並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祝融降處於江水,生共工。”根據這個記載,共工是炎帝后裔,他的父親是祝融。

《發現夏朝》共”字象形原型是一個祭祀檯面的霍特普符和兩個賽漢姆權杖符組合起來的,霍特普符號表示使滿意,兩個權杖符號表示兩個勢力,而兩個勢力都能滿意,就是“共”。埃及學家解讀他和魯斯名字的組合意思為“使兩個力量得到和解”或者“使兩個權力和平共處”。這是在霍特普塞海姆威名字旁經常出現兩組符號,經過文字比較,這兩組符號正是“祝融”二字,炎帝、共工、重黎、吳回等都擔任過“祝融”。實際上這些人物都是古埃及早期歷代法老,也可以看出金屬冶煉秘密最初是由古埃及國王直接掌管的。

這本書中還談到玻璃的製造,古埃及在公元前1400年—前1350年的蜻蜓眼珠項鍊,即大約在周人自埃及出走之前的約百年內開始出現。湖北隨縣戰國初曾侯乙墓中隨葬了173個蜻蜓眼珠,這種珍貴的東西,不太可能是商隊帶來的技術和成品,只能是東遷之後把技術傳過來了。

我認為像這種生拉硬拽的財政局十分無聊,孫教授還是不要來搶人家的飯碗了,這種不著調的言論還少發為妙。


風雲一點通


中科大的孫衛東教授認為夏朝是真實存在的,但之所以找不到考古依據,是因為夏朝根本不在中國,而是在古埃及。也就是說中國文明起源於古埃及。



夏朝是我國第一個世襲王朝。司馬遷清楚地記錄了《史記》中夏朝的歷史脈絡。在早期的春秋史書《竹書紀年》中,明確記載了夏朝從大禹開始,歷經14個朝代,共有17位國王。但是外國學者一直認為夏朝只是一個人為創造的神話,而不是歷史,因為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令人信服的夏朝考古依據。

中國文明起源於古埃及,這可不是孫衛東的發明,是西方已經炒了幾百年的冷飯。



1654年德國學者基歇爾在《埃及迷解》和《中國圖說》兩書中提出來“中國文化埃及起源說”,根據中文與埃及象形文字的相似性,論述中國人是埃及人的後裔。

18世紀,法國漢學家德經認為,中國的文字、法律、政體、君主,甚至於政府中大臣及整個帝國均源自埃及,而所謂中國上古史即埃及史。

19世紀,法裔英國人拉克佩裡出版《中國古文明西源說》一書,以當年考古成果為基礎,根據天文曆法、科技發明、語言文字、政治制度、歷史傳說的相似性提出,中國文明源於兩河流域的古巴比倫文明,漢族於前2200年左右從西亞遷入中原。



法國人哥比洪於1853年首倡中國文化源於印度。 20世紀20年代初,瑞典人安特生在陝西的半坡村發現了仰韶文化。他認為,仰韶遺址發掘的彩陶與古希臘時期的相似,據此得出了“中國文化西來說”的結論。

幾百年了,西方一直不承認中國文明的自發性,忙著給中國文明找爹,一會說是起源於古埃及,一會又說是古巴比倫,一會又是印度,一會又是希臘,中國文明變成了外來文明,我們難道不是炎黃子孫了嗎?

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在他於1672年向路易十四提出的《埃及建議》中說:“究竟中國人來自埃及人,還是後者來自前者,我不敢下斷言。”他對埃及象形文字與中國文字之間的聯繫表示懷疑,他在致白晉的信中說:“我不知道,應對埃及象形文字說些什麼,我很難相信它與中國人的象形文字有任何關係。我覺得埃及文字較為通俗,力求表示與諸如生物一類的可見事物的相似,最後達到比喻的目的;而中國文字卻似乎以理智的思考為基礎,如表示數、秩序和關係,所以,它只有抽象的筆畫,這些筆畫並不著眼於與物體形狀的某些相似。”



日本的板津七三在1933年出版了一本《埃漢文字同源考》及其《重訂及補遺》,對兩種古文字作了大量的比附,甚至講中國傳說中的河出圖,洛出書,載負圖書的龍馬、靈龜都是船,是埃及文明由黃河登陸的證據。

清末民初,很多人推崇《中國文明西源說》,意在強調漢人屬於外來征服者,因此漢民族的歷史符合先進民族遷徙並征服落後民族的進化規律。人種西來說的敘述甚至一度為民國初年中小學校歷史教科書所普遍採納,深刻影響著中國人對於自我的認知。

針對當時社會上流行著諸種對於中國自身歷史的虛無主義,北京大學史學系教授陳黻宸就憤憤不滿的說道:“我亦不解奴顏婢膝之徒何豔於彼族(指西方列強)之榮、彼土之樂。人各有國,國各有群,趨人之文明而自處於野蠻,我何樂而為此哉!”



梁啟超在《新史學》中指出:“史學者,學問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國民之明鏡也,愛國心之源泉也。今日歐洲民族主義所以發達,列國所以日進文明,史學之功居其半焉。”

中華文明外源說也表現出明顯的“西學東漸”的特點。很多人以西方史學觀來論證中國文化的起源,潛移默化地接受了西方話語權的中心地位。西方視野的背後是西方中心論,他們在內心裡不承認世界上有其他不同的文明,有其他不同的世界觀。

梁啟超提出的問題“中華民族是否中國之原住民,抑移住民?”我們今天還沒有解決嗎?



為了證明華夏文明起源於本土,國家在1996年啟動“夏商周斷代工程”大型科研項目,2003年又啟動了“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項目,旨在用實物來證明中華文明是原生文明,並非外來文明。 隨著良渚遺址、石峁古城、凌家灘遺址、陶寺遺址、二里頭遺址的考古挖掘,提出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兼容幷蓄、綿延不斷”的總體特徵。

史學考古學任重而道遠,需要不斷的努力提供切實的證據來證明中國文明的來源歷史。否則歷史虛無主義,會斬斷中華民族的根基。


非常道畢延河


孫教授的“中華文明可能起源於古埃及”的文章,可謂是一石激起千層浪,為尋找夏朝存在的證據而另闢蹊徑,不得不說是一個令人腦洞大開的想法。

由孫教授的文章可知,孫教授認為我國的第一個王朝夏朝是真是存在的,只不過是到目前為止,沒有發現重大的考古證據。那麼為何一直找不到夏朝的考古證據呢?他認為夏朝根本就沒有在中國,而是在古埃及。因此,才有了“中華文明可能來源於古埃及”一說。

不管什麼樣的論斷,都得要有相應的證據做支撐。孫教授同樣也有證據,他對殷墟中出土的一些青銅器進行了科學檢測,發現出自殷商時期青銅器的放射性與埃及的青銅特性很相似,而與我國所挖掘的青銅礦石放射性差距很大,這是其一。

第二個證據是關於一條河流的流向。《史記》中記載了夏朝的河流由南向北流動,而埃及的尼羅河也是由南向北流動。還有希克索斯人建立了埃及第十五個王朝,他們掌握了航海、銅器冶金,雙輪戰車的製造等技術,而這些技術都與商朝十分吻合。

孫教授根據以上證據,推測出希克索斯人建立的王朝被推翻後,其中一部分人東渡來到中國,為中國帶來了青銅文明及相關技術,商朝便是在此基礎上建立的,也就是說,古埃及人參與了商朝的創建。

我也說一下我的看法,孫教授的觀點看似有根有據,實則證據有些牽強附會。首先,由南向北流動的河流肯定不止埃及的尼羅河一條,北極地區應該還有一條。其次,青銅器的檢測只是個例,並沒有普遍性,也不能排除青銅貿易所致。最後,商朝與古埃及有相似的技術,並不能表明就是來自於古埃及。

孫教授的觀點一出,輿論譁然,反駁之聲此起彼伏。當然了,反駁也是需要證據的,基因檢測結果就是最好的科學結論。雖然世界基因譜上中國人的染色體已發生變化,與之前也有了明顯區別,但埃及和夏之間在基因層面是不存在交流的。這在基因層面上說明了華夏文明與古埃及文明是沒有關係的。

我國文明源遠流長,遠的仰韶文化暫且不說,就說在公元前5000年到前3300年的河姆渡文化,它就是長江下游地區古老的新石器文化。這一時期的人們已會各種骨器製作,水稻種植已經興起,文明已經初現。再到大汶口文化以及龍山文化,可以說這些都是早期文化向文明的轉化時期。

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標誌著我國原始氏族社會轉入奴隸社會時期。國家機器已經建立,有了曆法,農業、手工業也有了較大的發展。各種史料也是對夏朝進行了各種記載,其中《夏小正》就是中國最早的歷書,月份就是採用“夏曆”的月份,對每月的相關農事活動都有了詳盡的記載。

關於夏朝的考古證據,最接近的就是洛陽的二里頭文化遺址。二里頭文化遺址距今大約3800年到3500年,相當於我國曆史上的夏、商時期。在二里頭遺址的上層發現了一處規模宏大的宮殿基址,是我國發現最早的宮殿建築基址。遺址內有宮殿地基,手工作坊等,還發現有墓葬。

這一發現,不僅為研究中國歷史早期國家的出現及其特點提供了原始資料,而且為研究夏朝歷史提供了方向和依據。尤其是出土的陶器和青銅器,檢測出的時期正好於史書中記載的夏朝時期相吻合。二里頭文化的主體為夏朝人遺存的觀點逐漸為大多數學者所接受,學術界也傾向於認為二里頭是夏王朝中晚期都城所在。

結論是:華夏文明並非來自古埃及,夏朝也是存在的,考古證據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出現重大的文字發現。


野史也是史


孫衛東,男,1966年出生,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現任中國科學院礦物和成礦學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大型儀器中心“廣州質譜中心”主任、全球最大的礦床學學會會士……主要從事元素地球化學性質與成礦規律研究,在元素地球化學、高溫高壓實驗、分析方法和儀器研發方面有特長。曾經參與“夏商周斷代工程”。

以上,是中科大孫衛東教授的部分個人簡歷,他的研究領域是地礦方面,考古是業餘愛好 。

他的關於中華文明起源的系列文章,來自於《酷鳥專欄》,前言的刊發時間是2016-01-26 16:04。


下面對孫教授前言的主要觀點進行分析,他的原文均加有引用標識,以方便讀者朋友區別。


首先要說的是,這篇文章全文共有4個“據說”

身為考古愛好者,孫教授應該知道每一個觀點的出處是很重要的,沒有考證查實的內容,怎能直接拿來作為自己的論證?

俄語文字據說也是兩位傳教士於300多年前為宣傳聖經而創立的。


況且在文中,孫教授也說:

哪些是神話?哪些是信史?或者說從哪個時代開始,由神話變為信史?

那麼如你所願,我是否可以把你所“據說”的內容,統統當作神話呢?


冷靜,繼續。


孫教授的文章主題:中國人從哪裡來?

孫教授認為我們沒有發現炎黃乃至堯舜禹湯的遺蹟,作為中華古老文明的證據:

更有甚者,我們至今連大禹治水的遺址都沒有發現。要知道,治水這樣浩大的工程可以歷經幾千年而保存下來。像著名的都江堰和靈渠,都是公元前200年以前建造的,至今保存完好。為什麼大禹治水的浩大工程沒有留下蛛絲馬跡?為什麼古埃及5000年前的治水工程卻有很好的遺蹟?


而我想表述的是:

2016年8月4日,一箇中美科研團隊在美國《科學》雜誌上宣佈,他們在黃河流域發現了古代一場超級大洪水的科學證據,這一洪水很可能就是“大禹治水”故事中提到的災難性大洪水。2007年,他們在黃河上游積石峽地質考察時偶然看到了一些特殊的碎屑,後確認為上古一場巨大潰決洪水的沉積物。由於這一洪水規模巨大,他們推測,這很可能就是中國大洪水傳說的源頭。

我不知道在時隔7個月後,孫教授是否有機會關注到這條消息,並且是否有想法去查實這個重大發現,是否有勇氣去面對自己的錯誤。


此外補充一點,目前我們所能找到的,最早提到大禹治水的文物,是約大禹時期1,000年以後西周的遂公盨,銘文中首句曰“天命禹敷土,隨山浚川,迺差地設徵”。

圖一、二:西周遂公盨

注:盨(拼音xǔ,音同“許”),是中國周朝時期所特有的禮器和炊具,在祭祀和宴會時用於盛放作熟的穀物。


孫教授的主要觀點:

1. 賈湖遺址中的骨笛是七音階鶴骨笛,不符合“宮商角徵羽”五節音階的特點

圖三:七音階鶴骨笛

根據孫教授的介紹:

……發現的笛子是用鶴的大腿骨製作的,在墓葬中埋藏幾千年,至今還可以吹奏。據說現在還可以在Nature網站上下載由中央音樂學院專家用賈湖骨笛演奏的樂曲。但是,這些笛子是七節音階。歷史上,我們中華文明的音樂一直是五節音階,所謂“宮商角徵羽”。眾所周知,不會唱歌的人,被稱為“五音不全”,而不是七音不全。因此,七節音階的笛子不能證明中華文明的起源,相反,這種笛子明確表明了其主人與華夏文明有差別。

對此,我的表述如下:

古代的五音為宮商角羽徵,最早的“宮商角徵羽”的名稱見於距今2600餘年的春秋時期,在司馬遷的《史記》“律書第三”中寫到:“……九九八十一以為宮。三分去一,五十四以為徵。三分益一,七十二以為商。三分去一,四十八以為羽。三分益一,六十四以為角。”

音樂的發展,涉及到聲學和計算,我們的先民受自然條件和生產力水平的限制,不可能一開始就有精確的宮商角羽徵。


順便說明一下賈湖出土文物的實際情況:

賈湖骨笛發現於1986年5月初,首次在編號為M78的墓葬中清理出二支完整骨笛。同年秋,又於4座墓葬中發現多支。1987年又發現數支。根據骨笛出土的地層和形制,研究者把它分為三期:

早期:公元前9000多年~公元前8600年左右,笛上刻孔多五孔、六孔,能奏出四聲音階和完備的五聲音階。

中期:公元前8600~公元前8200年左右,笛上皆刻七孔,能奏出六聲和七聲音階。

晚期:公元前8200~公元前7800年左右,多七孔,個別有八孔,能奏出完整的七聲音階及七音階以外的變化音。

孫教授提到的七音階鶴骨笛,只是其中最完整的一支,而不是標準的七聲音階。


2. 商朝中期成熟的青銅器,原料遠在雲南,技術起源是空白

圖四:商中期青銅器

孫教授認為,青銅材料產地離商朝中心地帶路途遙遠,獲取不便:

更有意思的是,迄今為止我國境內發現的最古老的青銅器,其鉛同位素與我國發現的其它青銅器有著明顯的差異。在我國境內,除了雲南邊陲外,沒有見到這種鉛同位素組成的礦石。是我們的祖先從雲南南部邊陲買來青銅器的原料製作了商朝早期的青銅器?通過戰爭繳獲的?還是這些青銅本身就來自異國他鄉?要知道雲南和河南的殷墟之間相隔萬水千山,古人是如何跨越秦嶺、長江等天險,到雲南南部大量開採、運輸青銅原料的?


對此,我只想引用他自己說過的話,來回答他自己的問題:

最初,我在思考這些問題的時候,不自覺地加上一個前提條件:古人的活動範圍很小,基本上是在原地繁衍生息的。這是十分錯誤。現代考古學已經從多個方面論證了人類的長距離遷徙。例如,6萬年前,人類就從非洲遷徙到澳大利亞。再如,傳說中,中華民族起源於黃河流域,炎帝生長在黃土高原,但炎帝陵卻在株洲,兩地相距3000公里。舜帝陵也在湖南的九嶷山。說明古代人類的遷徙能力是相當強的。特別是,當人類掌握了騎馬、駕車和航海技術後,遷徙更加容易。例如,馬的奔跑時速是40公里,騎馬的人一天的遷徙距離可以達到數百公里。橫穿歐亞大陸也只需要數十天的時間。西漢的霍去病可以帥大軍,六天向西北進擊千餘里,說明古人的遷徙能力是很強的。

我只想說:為了讓自己的觀點成立,不惜過度渲染古代人的長途能力,從非洲中東到中原的距離,難道比中原到雲南還要近嗎?


3. 甲骨文是成熟的文字,而很多文字可以在短時間內創立

孫教授列舉了6種文字創造的過程,與殷墟甲骨文(公元前約1,400年)進行對比:

難道甲骨文真的是外來的?如果是外來的,那我們的祖先是從古埃及帶來了文字,還是像日、韓借用漢字一樣,從古埃及學來的?

……

我最初的一個信念是,殷商的甲骨文是成熟的文字(圖2)。從出現到發展出這樣成熟的文字需要幾千年乃至上萬年的歷史。所以,商以前的華夏文明史一個很長。但是,後來一些事實動搖了我的這個信念:很多文字是短時間內創立的,例如蒙古文是借用回鶻文的字母。據說1204年,成吉思汗征服乃蠻人,乃蠻人掌印官回鶻人塔塔統阿遭逮捕,依然守著國家的印信。成吉思汗很賞識他的忠貞,不僅沒有殺他,還任命他掌管蒙古國的文書印信,並命令他教授蒙古人用回鶻字母書寫蒙古語。而此後約四百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命額爾德尼和噶蓋二人參照蒙古文字頭創制滿文。再如,現代德語文字是馬丁路德為了宣傳基督教,於1521年將聖經翻譯成德語,從而創立了語法嚴謹的現代德語;而俄語文字據說也是兩位傳教士於300多年前為宣傳聖經而創立的。

當然,這些都是拼音文字,而且都是學習、借鑑了別的語言的字母,所以很容易通過改造,創立自己的文字體系。相比之下,朝鮮文,因為字母是自創的,耗時就相對較長。據說,朝鮮文字是“世宗大王”李裪責令鄭麟趾、崔恆、樸彭年、申叔舟等,歷時30多年,於1443年創立的《訓民正音》。

《荀子·解蔽》:“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

我要說:中國漢字是華夏先民在與天地共存的過程中,認識自然、改造自然、與大自然不屈搏鬥的產物,是人類智慧與文明的結晶,不是舶來品!

圖五:殷墟甲骨文


圖六:古埃及文字


圖七:蘇美爾楔形文字

請哪位朋友能夠告訴我,中國漢字看起來很像埃及文字,或者是蘇美爾文字嗎?


埃及語是古代尼羅河谷通用的語言,與閃米特語、乍得語、庫施特語、柏柏爾語族同屬閃-含語系。根據文獻資料,埃及語的歷史通常可以劃分為五個時期:

上古埃及語(約公元前3100~前2200,而中國甲骨文是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公元前11世紀)的文化產物,距今約3600多年的歷史)

中古埃及語(約公元前2200~前1600)

近古埃及語(約公元前1550~前700)

通俗埃及語(約公元前700~公元400)

科普特語(約公元2~17世紀)


更何況,甲骨文之可能的起源,更有可能是中國自己的良渚原始文字。

2003年至2006年間,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平湖市博物館對位於中國浙江省平湖市林埭鎮莊橋墳遺址的大型良渚文化遺址發掘,發現240多件器物有刻畫符號,被認為可能是甲骨文的其中一個可能的起源。

圖八:刻有原始文字的石鉞



關於文字方面的聯想,孫教授應該不是首創,2004年有一本書,名為《三星堆文化大猜想》,作者蘇三,內容與孫教授的觀點不謀而合。所以,我大膽推測:不是漢字起源於埃及文字,而是孫教授的觀點起源於蘇三。


4. 古人的遷徒能力其實高於我們的想象

圖九:石刻畫,古代埃及船

同上文的第2點,古人的遷徒能力究竟是強還是弱,孫教授自己的表述前後有矛盾,實在無法贊同這樣的觀點。


5. 其他

我覺得已經沒有必要再列舉下去了。全部內容一共23篇,前言加後面22篇正文,我只拜讀了前言,也就是第一篇。

便已足夠。


結語

綜上,可以認為,孫教授對中國文明起源的觀點,主要是基於自己的猜想或是猜測;而猜想和猜測,在各個科學領域,都不能當作真理來對待的。

這個道理,相信孫教授也一定明白。

你說是嗎?



【關注歷史,尊重歷史,感謝閱讀,歡迎交流,我是夜未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