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鄉村之“魂”,讀懂“鄉村”新內涵

打贏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三大攻堅戰,推進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是關鍵。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是關係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全局性、歷史性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三農”工作發表的一系列重要論述,立意高遠,內涵豐富,思想深刻,對於我們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新時代“三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本期《求知》梳理摘編了總書記“三農”工作的經典論述,供大家學習。

精準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1.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一定要看到,農業還是“四化同步”的短腿,農村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農業基礎穩固,農村和諧穩定,農民安居樂業,整個大局就有保障,各項工作都會比較主動。

——2013年12月23日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2.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基礎、有條件、有需求

我們有黨的領導的政治優勢,有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有億萬農民的創造精神,有強大的經濟實力支撐,完全可以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件大事辦好。我們有歷史悠久的農耕文明,有旺盛的市場需求,鄉村正在成為投資興業的熱土。這些年,農村基礎設施加快改善,縣一級基本都通高速公路了,大多數村莊都通公路了,村一級寬帶互聯網基本都覆蓋了,物流配送也大規模下鄉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基礎、有條件、有需求,我們必須抓住這一歷史契機,順勢而為,乘勢而上,著力開創“三農”工作新局面。

——2017年12月28日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3.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

鄉村振興是包括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的全面振興,是“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在“三農”工作的體現。我們要統籌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促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

——2018年9月21日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

4.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沒有現成的、可照抄照搬的經驗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首先要按規律辦事。在我們這樣一個擁有十三億多人口的大國,實現鄉村振興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偉大創舉,沒有現成的、可照抄照搬的經驗。我國鄉村振興道路怎麼走,只能靠我們自己去探索。

——2018年9月21日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

專家解讀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全局性、總體性的戰略部署,必須從系統性出發對鄉村振興戰略進行把握。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戰略安排,是在經濟發展新階段實現經濟發展目標的重要戰略安排,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戰略安排。

王立勝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黨委書記、副所長

《中國黨政幹部論壇》2018年第4期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將對中國城鄉社會經濟發展產生重大長遠影響。鄉村振興戰略的總目標確定以後,如何真正落實好相關政策,是一個重要的現實問題。城鄉關係的演化及鄉村發展有其規律,認清規律,因勢利導地推進鄉村振興,才能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少出偏差,避免發生基本導向性問題。

黨國英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

《社會科學戰線》2019年第2期

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

1.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是走共同富裕道路的要求

實現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不僅是國土空間均衡佈局發展的需要,而且是走共同富裕道路的要求。沒有農村的全面小康和欠發達地區的全面小康,就沒有全國的全面小康。要加大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力度,加大對欠發達地區和農村的扶持力度,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逐步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促進城鄉區域共同繁榮。

——2012年12月7日—11日在廣東考察工作時的講話

2.實現從有到好的轉變,逐步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經過多年努力,我們已基本改變了農民的事農民辦的做法,基本建立了覆蓋全國的免費義務教育制度、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在制度上實現了從無到有的歷史性轉變。下一步,要不斷提高農村基本公共服務的標準和水平,實現從有到好的轉變,逐步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2013年12月23日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3.既要遵循普遍規律、又不能墨守成規,既要借鑑國際先進經驗、又不能照抄照搬

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要堅持從國情出發,從我國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協調和二元結構的現實出發,從我國的自然稟賦、歷史文化傳統、制度體制出發,既要遵循普遍規律、又不能墨守成規,既要借鑑國際先進經驗、又不能照抄照搬。要把工業和農業、城市和鄉村作為一個整體統籌謀劃,促進城鄉在規劃佈局、要素配置、產業發展、公共服務、生態保護等方面相互融合和共同發展。

——2015年4月30日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

4.更深層次的問題是領導體制和國家治理體制問題

從世界各國現代化歷史看,有的國家沒有處理好工農關係、城鄉關係,農業發展跟不上,農村發展跟不上,農產品供應不足,農業被國際大資本壟斷,不能有效吸納農村勞動力,大量失業農民湧向城市貧民窟,鄉村和鄉村經濟走向凋敝,工業化和城鎮化走入困境,甚至造成社會動盪,最終陷入“中等收入陷阱”。這裡面更深層次的問題是領導體制和國家治理體制問題。我國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應該有能力、有條件處理好工農關係、城鄉關係,順利推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

——2018年9月21日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

專家解讀

城鄉融合發展是鄉村振興的新理念。從城鄉統籌發展,到城鄉發展一體化,再到城鄉融合發展,反映了黨和政府對解決三農問題的理念和戰略設計的與時俱進的變化。產業融合發展是產業興旺的新道路。產業興旺的關鍵在於提高資本回報率,一二三產業能否實現有效融合的關鍵在於,如何平衡各產業在產業價值鏈所處的位置。

陸夢龍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政治經濟學研究室副研究員

中國社會科學網

城鄉融合發展是現代化建設的根本要求。中國城鄉發展不平衡問題主要是農村農業發展滯後和農民收入不高的“三農”問題。進入新世紀,黨中央出臺了一系列旨在解決 “三農”問題的戰略舉措,特別是黨的十九大基於我國新時代新使命而將“鄉村振興”作為國家戰略首次提出。這既是對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認識的深化和昇華,也是對過去重農業輕鄉村政策傾向的矯正。有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將徹底解決“三農”問題,進而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城鄉融合發展道路。

白雪秋 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原載《鄉村振興與中國特色城鄉融合發展》,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

綠色發展引領鄉村振興

1.注意鄉土味道,體現農村特點,保留鄉村風貌

搞新農村建設要注意生態環境保護,注意鄉土味道,體現農村特點,保留鄉村風貌,不能照搬照抄城鎮建設那一套,搞得城市不像城市、農村不像農村。我到海南去時,就對海南的同志說,青山綠水、碧海藍天是海南最強的優勢和最大的本錢,是一筆既買不來也借不到的寶貴財富,必須倍加珍愛、精心呵護。

——2013年12月23日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2.嚴守耕地紅線、保護基本農田是必需的,但不能形而上學

要擴大退耕還林、退牧還草,有序實現耕地、河湖休養生息,讓河流恢復生命、流域重現生機。有的地區特別是平原面積小的地區,一度把很多二十五度以上坡地划進了基本農田。嚴守耕地紅線、保護基本農田是必需的,但不能形而上學,要實事求是,該改正的要改正,該退的要退夠。這樣做,短期看可能減少一些糧食產量和耕地數字,但這是可持續的糧食增產思路。

——2014年3月14日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五次會議上的講話

3.要敢於碰一些禁區,拓寬思路

農業是用水大戶,也是節水潛力所在,更是水價改革難點。提高農業水價會增加種地成本,但不提價、用水成本過低,就難以實現農業節水。現在做好人,不増加農民負擔,以後地下水採光後,就不只是個負擔增不增加的問題了。要敢於碰一些禁區,拓寬思路,通過精準補貼等辦法,既總體上不增加農民負擔,又促進農業節水。

——2014年3月14日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五次會議上的講話

專家解讀

從經濟學意義上講,綠色發展就是認可自然的價值。發展離不開綠色,只有認知並堅持綠色發展,發展才是有質量的和可持續的。發展也是為了更好地實現綠色。只有通過發展,不斷積累起強大的物質財富和技術能力,我們才能不斷加強市場投入和技術創新,才有可能提高效率、減少排放、治理汙染,最終提高綜合國力和競爭力。注重處理好發展與環境關係,體現了綠色與發展之間的辯證統一,是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化。

潘家華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

《湖北日報》2018年4月28日第4版

綠色發展新理念通過重塑人與自然之間和諧共生的關係,展現人類全面發展的和諧訴求,也是合乎人類文明發展規律的重要體現。這是對馬克思主義自然觀的堅持和發展,是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反生態性和異化性的批判,也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生態智慧的繼承與弘揚。

張小平 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研究員

《中國社會科學報》2018年5月29日

留住農耕文明的鄉愁

1.鄉村文明是中華民族文明史的主體

鄉村文明是中華民族文明史的主體,村莊是這種文明的載體,耕讀文明是我們的軟實力。城鄉一體化發展,完全可以保留村莊原始風貌,慎砍樹、不填湖、少拆房,儘可能在原有村莊形態上改善居民生活條件。

——2013年12月12日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2.不能名為搞現代化,就把老祖宗的好東西弄丟了

農耕文化是我國農業的寶貴財富,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不能丟,而且要不斷髮揚光大。如果連種地的人都沒有了,靠誰來傳承農耕文化?我聽說,在雲南哈尼梯田所在地,農村會唱《哈尼族四季生產調》等古歌、會跳哈尼樂作舞的人越來越少。不能名為搞現代化,就把老祖宗的好東西弄丟了!

——2013年12月23日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3.農村不能成為荒的農村、留守的農村、記憶中的故園

村莊空心化和“三留守”是一個問題的兩個側面。外在表現是村子空了,本質上是人一茬一茬離開農村。農村是我國傳統文明的發源地,鄉土文化的根不能斷,農村不能成為荒蕪的農村、留守的農村、記憶中的故園。

——2013年12月23日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4.特別要注重提升農民精神風貌

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很重要,物質變精神、精神變物質是辯證法的觀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別要注重提升農民精神風貌。

——2017年12月12日—13日在江蘇徐州市考察時的講話

5.深入挖掘優秀傳統農耕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

要推動鄉村文化振興,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和公共文化建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深入挖掘優秀傳統農耕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培育挖掘鄉土文化人才,弘揚主旋律和社會正氣,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改善農民精神風貌,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

——2018年3月8日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山東代表團審議時的講話

專家解讀

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中,農耕生活是極其寶貴的一段,它所產生和發展的文化核心最適於人作為一種有靈性的動物在這個地球上生活、繁衍、延續。工業化、後工業化所產生的一些理念,為了達到牟利的目的經常違背自然、違背規律。而以人為本的農耕文化,卻一直教誨子孫要珍惜他人、珍惜物質、珍惜自然。

許嘉璐 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會長

《人民日報》2016年4月12日

鄉村是一個攜帶著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基因,且集生活與生產、社會與文化、歷史與政治多元要素為一體的人類文明體。但是,當我們古老的鄉村“變成”了農村,具有中華文明基因的鄉村就變成了一個單一的經濟體。按照這種產業分類思維,就有了21世紀以來把教育從鄉村撤走,各種要素加劇向城市流動的情況。如果沒有黨的十九大報告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鄉村振興的一系列戰略部署,國家繼續按照這種產業分類的思路走下去,中國的鄉村在不久的將來將不再是承載中華文明優秀傳統基因的鄉村,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燦爛文明將時刻面臨著斷根的危險。

張孝德等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

《行政管理改革》2018年第7期

(長江日報評論員秦夢婷 邢帆 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