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曹彰從烏丸率數十萬兵馬與曹丕爭王位,有勝算嗎?

神仙半瓶醋854


《三國志》記載:曹彰,字子文,沛國譙郡(今安徽亳州)人。曹彰是魏武帝曹操與卞夫人所生第二子、魏文帝曹丕之弟、陳王曹植二哥。

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皆文采過人,是東漢末“建安學派”的開創者與領軍人物,唯獨曹彰是個“異類”,不喜讀書,不善文章,自幼喜歡練習騎射,弓馬嫻熟,膂力過人,習得一身好武藝。長大後,曹彰性格剽悍,勇猛過人,不懼艱險,能徒手與猛獸搏鬥,是曹氏父子中唯一一位能親自上陣殺敵的“赳赳武夫”。

曹操曾經問諸子今後的志向,唯獨曹彰答“好為將”,並說“(做將軍)披堅甲,握利器,面臨危難奮不顧身,身先士卒,賞罰嚴明”,曹操聽後大為激賞。曹彰隨曹操東征西討,衝鋒陷陣,不避斧鉞,勇冠三軍,志向慷慨激昂,大有古之名將風采。因他長有淡黃色鬍鬚,被曹操親暱地稱為“吾家黃鬚兒”。

曹操見他重武輕文,日夜打熬力氣,曾批評他道:“你不讀書學習,怎諳聖賢之道?你嗜好騎馬擊劍,卻能對付幾人?不值得沉溺其中”!督促他攻讀《尚書》、《詩經》等經史典籍。

曹彰志不在此,讀之味同嚼蠟。曹彰對左右親隨說:“大丈夫應當像衛青、霍去病那樣,提十萬雄兵馳騁大漠,驅逐狂胡(指狨、狄等遊牧部落),建功立業,哪能坐在書齋裡當博士呢”?曹操見他實在無心讀書,也就隨他去了。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彰被封為鄢陵侯。兩年後,又被晉封為北中郎將,驍騎將軍,率大軍攻伐遼東烏桓(東胡一支),大破之,接著又征服了遼東鮮卑軻比能部,立下大功。曹丕篡漢稱帝后,曹彰以諸侯的身份就藩鄢陵侯國(今河南鄢陵縣)。

黃初二年(221 ),曹彰晉爵為公,鄢陵封國被廢。次年又被封為任城王。黃初四年(223),曹彰赴洛陽覲見魏文帝曹丕,不久因病暴亡(有史料說是曹丕下毒)於官邸,年僅34歲。死後被追諡“威王”,故史稱“任城威王”。


在正史記載裡,曹彰並未和哥哥曹丕爭位。按《三國志》、《魏略》記載,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在洛陽去世時,已經指定由曹丕做接班人,曹彰確實曾率十萬大軍開至洛陽郊外,但他卻不是來造反奪權的,他是來為父王弔孝的。抵達洛陽後,他命大軍駐紮城外,自己和擁戴曹丕的大臣賈逵徒手進城,隨後交出了手中的所有軍權。

但在演義小說以及野史傳聞中,哥倆關係就沒有那麼“和諧” 了。話說曹操臨終前,已經明確指定傳位給長子曹丕了。經長期觀察與斟酌,曹操覺得曹植雖然才華橫溢,但生性散漫,且酗酒成性,似乎胸無大志,難堪大任;曹彰則驍勇寡謀,也不是帝王那塊料;曹熊身體羸弱,是個“病秧子”,三人均非合格的接班人,自然都被一一排除了。而曹丕雖文不如曹植,武不如曹彰,但他勁氣內斂、老成持重、寬厚仁慈,且長期跟隨自己南征北戰,得自己親傳,長於行政、精於權謀,也會騎射,而且對諸子百家、經傳典籍也有較深的研究。因此,曹操就將曹丕指定為接班人。

曹丕上位後,先把曹植貶為安鄉侯。但對於手握重兵且能征善戰的二弟曹彰,他還是有些忌憚的。

曹操臨死前,將曹丕託付給司馬懿、曹真、曹休、陳群等重臣,囑咐他們盡心輔佐曹丕,幫助他順利接班,協助他處理軍國大事。因此,曹丕得到了絕大多數文武大臣的支持與擁戴,稱得上眾望所歸。

曹操剛死,曹丕在鄴城還沒趕回,鄢陵侯、驍騎將軍曹彰就已率領十萬大軍從長安趕往洛陽,他此行的目的很明確:和其兄曹丕爭奪王位。曹彰命大軍屯紮在洛陽郊外,自己進城找到大臣賈逵,單刀直入厲聲問道:“先王的璽綬在哪裡”?賈逵倒也不懼,很嚴肅地答道:“太子在鄴,國有儲副。先王的璽綬不是君侯您該問的”!賈逵義正辭嚴,曹彰無言以對,不敢再爭。他按捺住覬覦之心,怏怏告退。之後,在賈逵等人的主持下,曹丕順利地繼為魏王、丞相,兼領冀州牧。

假如曹操死後,曹彰從烏桓(亦稱烏丸)率數十萬大軍到洛陽與曹丕爭位,我看勝算也不大。如果曹彰率軍謀反,就是忤逆父王曹操的本意,必被世人視為不忠不孝之人,必然得不到曹魏宗室、世家大族以及文武百官的支持,司馬懿、夏侯惇、張郃、徐晃、曹真、曹休、張遼等宿將一定會竭力幫助曹丕討伐曹彰的。曹彰素稱彪悍,勇猛善戰,烏丸雜胡騎也堪稱精銳,但面對為數眾多的當世名將和身經百戰的青州軍,已成眾矢之的的曹彰絕非對手。

只有一種可能:曹彰在曹丕還沒趕回洛陽前督軍迅速攻城並一舉攻克之,然後篡奪王位,給他來個既成事實。但洛陽有重兵把守,且城池高聳,將星閃耀,在短時間內拿下絕非易事。即便他可以攻取洛陽,但面對曹丕召集的各路討伐大軍,也很快也會被擊敗。

由於曹丕是名正言順的曹魏繼承人,假如曹彰率大軍鋌而走險、謀奪王位,一定得不到眾人支持,加上他有勇無謀,麾下又缺少能人輔佐,連足智多謀的賈詡都審時度勢投靠了曹丕,十餘萬軍隊又各懷鬼胎,失敗是一定的。

兩漢三國包括後來的魏晉南北朝,世家大族把持了所有的政治資源,豪門士族幾乎壟斷了所有的領域,沒有他們的支持,什麼都幹不成。不要說曹彰,就是雄才大略的曹操,若無世家大族的支持,也無法成就一番功業,更無法坐穩江山。而彼時士族仍心向漢室,曹操因此不敢篡漢稱帝,他死後世家巨族又幾乎一邊倒的擁戴曹丕,曹彰怎敢輕易謀反,觸犯眾怒呢?況且,假如曹彰利令智昏,起兵謀反,也給了西蜀劉備、東吳孫權以可乘之機,同時這兩位梟雄也有了匡復漢室的口實,定會率軍大舉伐魏,直搗中原......因此,曹操死後,曹彰若率大軍進攻洛陽,與曹丕爭位,不僅毫無勝算,而且必會眾叛親離,死無葬身之地。幸好,這一切都沒發生。

【插圖源自網絡】

【寫作不易 嚴禁剽竊】


鐵馬冰河wu


曹操活著的時候,曹彰是絕對不敢率軍爭奪王位,曹彰就算有能力來爭奪王位,也要等到曹操去世。

那麼曹操去世後,如果曹彰率軍來爭奪王位,有可能勝嗎?我們來分析一下。

曹操是在洛陽去世的,當時曹彰在長安 ,曹丕在鄴城(河北省臨漳縣),洛陽離長安有370公里,而洛陽離鄴城有340公里,相對來說鄴城離洛陽近,也就是說曹丕離的更近。但曹操在病重時,就已經召曹彰來洛陽,至少曹操為什麼要召曹彰來洛陽 ,史書沒有記載,我們在這裡也只推斷一下。



曹彰當時的官職是越騎將軍,只是個雜號將軍,留守長安,長安只能算二線,並不算前線,前線還在陳倉、武功到眉縣一帶的秦嶺邊,所以曹彰駐守長安最多也就是個象徵意義。

曹彰從小的志願是:好為將,也就是當將軍,曹操曾經問過曹彰說:當將軍幹什麼呢?曹彰回答說:披堅甲,握利器,面臨危難不顧自己,身先士卒,有功必賞,有罪必罰。

這在曹操的其它兒子中,是唯一不同的,不像曹丕與曹植在文學方向的成就與曹操相當,而也只有這個曹彰在曹操兒子中是當將軍的料,在史書中只記載了曹彰的唯一一場戰鬥,就是北征烏桓,曹彰憑1000多步兵,採納田豫的建議,大破烏桓5000騎兵,並且違抗命令,進入代地追擊,結果大獲全勝,此戰還讓鮮卑首領軻比能不戰而降。

從曹彰的這些情況來看,曹彰在曹操眼裡就是如同張遼、徐晃這樣的將軍一樣,曹彰唯一的一場大戰,還違抗軍令,也就是勝了,要是敗了呢?再看曹彰的志向,面臨危難不顧自己,身先士卒,有功必賞,有罪必罰。的確是個好將軍,不過也僅僅是個好將軍,做別的事,恐怕就不能勝任了,面臨危難不顧自已,如果當主帥的話,會讓全軍陷入危難,從這也看出曹彰的侷限,對於這些曹操顯然瞭解。



那為什麼曹操會病重之際招曹彰到洛陽呢?

就是交待曹彰在軍事上的安排,當時的曹彰是鎮守長安的,而在219年曹操剛剛退出漢中,而襄陽也剛剛解除威脅,曹操感到自已去世後,吳、蜀兩國會有針對魏國進一步的軍事行動,在西線關中和中線襄陽一帶,曹操顯然要對曹彰交待一些軍事上的安排,和注意事項,畢竟曹操的兒子中只有這麼一個獨自領兵做戰的將軍。

而曹丕早在217年就被立為魏王世子,以曹操的性格,立下了儲君,斷然不會隨意更改,曹操非常明白儲君乃國之根本,如果要更改,肯定會讓魏國陷下大亂,曹操絕對不會做這種蠢事 ,況且還有劉表和袁紹這些活生生的例子。

回到題目,如果曹彰率軍來爭奪王位,有可能勝嗎?

回答是:沒有可能。



曹操名正言順的接班人是曹丕,魏國人盡皆知,爭奪王位這種事,不能僅僅靠軍事手段,得出師有名,在當時那麼一個重視名聲的時代,公然不顧大義,率軍爭奪王位,簡直就是大逆不道,千萬不要覺得奪取政權就是這麼簡單的事,有一支軍隊就行,這樣做是得不到魏國上下的支持,就算曹彰能調動軍隊,姑且不說一個雜號將軍能調動多少軍隊,就說曹彰本人的政治頭腦,恐怕比曹丕不知差了多遠,估計軍隊還沒有到洛陽,曹彰就會眾叛親離了。

當時的曹丕是作為接班人來培養的,身邊有一大批的文臣武將,有桓階、邢頤、吳質、賈詡、司馬懿等等,有自已的勢力,曹彰有什麼呢?一個將軍,就算有兵權,也就是一支軍隊,完全沒有政權的班底,軍事和政治是兩碼事,而軍事是政治的延續,曹彰縱有十萬軍隊,依然會失敗,並且毫無勝算。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這件事情吧,就讓我想起來當時三國末期鍾會在蜀國將鄧艾囚禁起來,然後想要控制在蜀國的魏國軍隊,有人偷偷告訴司馬昭說您看鐘會這個人要謀反,咱們要早做準備。

司馬昭一聽,哈哈大笑說不用準備,我們就看著他如何自取滅亡就行了。所有人都覺得司馬昭在那說大話,結果在蜀國想要回家的魏國軍隊,由於擔心自己回不了家,因此對鍾會發動叛亂,鍾會身敗名裂。

你同樣的道理用到曹彰的身上也差不多,當時魏國還沒有把自己的行政中心遷到關中地區,此時,關中地區是一個前線,也就是對付西北,還有西南地個方向進攻的一個前沿基地站。

這個地方使用的軍隊那怎麼可能全部都使用邊塞的這些軍隊呢?肯定要帶有一部分來自於青州兵或者是曹操原本的老部下,這些人通常都是掌握著軍隊的骨幹力量,或者是軍隊山殺大權,如果說曹丕以自己屬地內部這些軍人的家屬作為條件,說你們如果跟隨曹彰謀反,家屬跟你們同罪論處,那麼這些軍人不用打仗,直接投降人為什麼要去打仗?不就是為自己家裡面獲得一些口糧,或者是給自己老家奔一個好前程嗎?自家人都死光了自己光桿司令一個,還幹什麼去?

與此同時,對於曹丕來講,他能夠制衡這兒就算是十幾萬的軍隊也是有很多種辦法,最簡單的一個辦法,夏侯惇手裡幾十萬的青州兵還沒動呢,真要惹急了把這幾十萬青州兵全給扔出去,曹彰就算再能打他的軍隊也不可能說硬著頭皮以少勝多吧,況且此時此刻,關中地區已經成為一片廢墟,知道歷史的都知道,之前賈詡導致西涼軍軍閥對關中地區的踐踏,使得這個地區基本上也不存在什麼說能夠自產自足了,直到曹丕上位,這個地區還是處於一種生產力恢復的階段,不可能打持久仗。

而且,古代出兵講究的是名正言順,講究的是師出有名 這也就是為什麼曹操拿到天子以後,袁紹恨不得把自己腦袋去撞牆,就這個原因,我是曹操清點的順位繼承人,這一點曹操已經跟手底下的人都說過了,自然曹丕是法定繼承人,他繼承那是沒有任何問題的。曹老闆自己確定的事情,你曹彰過來搶,(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那就是你的不對了,天下還沒有平定,無論是蜀國還是吳國都是虎視眈眈,這個時候你帶兵過來是想幹什麼?我們辛辛苦苦創的這麼一層積液,我的家族已經成為朝中的大員了,此時此刻你出來鬧騰,一旦魏國出現什麼事情,我們全部都得跟著遭殃。

所以朝中的大臣,朝中的那些將軍也絕對不會有人站出來說允許曹彰這麼幹。

並且曹彰也不可能說把整個十幾萬軍隊全部集結起來對付曹丕,一方面把自己的後背交給蜀國,那當然是不放心,各方面曹操為了制衡這些在外擁兵的將軍,事實上都有很多制衡的手段,比如說張遼那地方給了李典和樂進兩個人,就算是自己的兒子,曹老闆應該也會留下一些暗棋,這些按其曹丕,曹彰心裡都心知肚明。

所以曹彰就算想要謀反也是徒勞。


漩渦鳴人yy


曹彰還真做了,但絕對沒有幾十萬兵馬讓他帶來。曹操攻下漢中後,急於清理後方穩定政局,收兵回鄴城,經過一番清洗,進位魏王,加九錫,曹丕為王太子。劉備在西南也沒有閒著,開始小打小鬧攻打漢中,漸至大兵並出,夏侯淵兵敗身死,曹軍退守陽平關。曹操大急,自提大兵來爭,劉備派劉封陣前挑戰,曹操大罵道,織蓆賣鞋的小子,老是讓假子來抗拒我,等我叫黃鬚兒來,看你假子怎麼死。


曹操說到做到,果然傳檄到在北方防守鮮卑烏丸(桓)的曹彰率軍星夜兼程前來助戰,曹劉大軍繼續在漢中開戰,不久曹操屢受挫折,後勤壓力增大,不得已讓出漢中,退兵回長安,這時曹彰剛好趕到長安,在來長安之前經過鄴城,其兄長曹丕勸說他,如今立了大功,在外更要謙虛謹慎,不要招人非議。(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來到長安見過曹操彙報情況,曹彰把戰功全部歸功給部下,曹操明白他的用意,大笑撫摸著曹彰的黃鬚說,沒想到黃鬚兒也長大了啊。


就這樣,曹彰劉封一仗沒打成,封越騎將軍駐兵長安,不久劉備稱漢中王,關羽北伐,引發襄樊大戰,曹操調兵佈陣邊回師洛陽,等到連場大戰,關羽被孫權偷襲而敗亡。關羽死後,曹操在洛陽也得了重病,派人快馬加鞭召曹彰前來,要有所交代,曹彰未至曹操已經病死。這時曹操身死的消息傳了出去,各地引起騷動,青州兵先後大批人馬潰散,洛陽軍民蠢蠢欲動,在這種情況下,曹彰帶兵到了。(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曹丕當時在鄴城還未到洛陽,曹彰便問魏王府屬官說,先王的印綬在哪裡?賈逵便出來接話回答,說國有儲君,家有嫡子,先王的印綬不是君侯可以問的。曹彰無言可答。於是為曹操打理後事,把他的遺體送到鄴城由曹丕發喪。(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這一席對話,似可看出曹彰有上位的心思,只是被賈逵頂了回去,見眾人無人幫助自己,不好強下手,才勉強服軟。

可能在洛陽或是在鄴城,曹彰碰到四弟曹植,對他說,先王臨終召我前來,要我擁立你為魏王。這話試探意味非常濃厚,他未到時曹操已死,怎麼可能知道曹操要和他說什麼話呢!曹植聽出話意,拒絕說,你難道忘了袁氏兄弟的事嗎?等到曹操喪事辦理完畢,曹丕繼位,令各人各回原位待命,曹彰得知遣返眾人的消息,不等命令到來,立即自己返回駐地了。從這些可見曹彰是非常不爽曹丕的。

如果其時曹彰憑藉武力和兵馬,強要搶奪魏王位,他的勢力主要在軍中,朝中無人作為後援,成功的可能性並不大。有董卓前車之鑑。曹彰應該意識到這一點,才會有意拉攏曹植,想借重他在朝中原來的人望。如果二人合作,勝負可真說不定。但不管誰勝出,曹方人馬都會元氣大傷,便宜了孫權劉備


南方鵬


曹操從來沒有想過立曹彰做世子。 曹彰在曹操的兒子中,算是個另類。

這傢伙沒啥別的愛好,就愛上陣廝殺,平日裡書也不讀,就知道練武。曹操有一次就批評他:

“汝不念讀書慕聖道,而好乘汗馬擊劍,此一夫之用,何足貴也!”曹彰答道:“大丈夫就要像衛青、霍去病那樣,率領千軍萬馬,縱橫馳騁,建功立業,讀書讀個毛線啊!”

曹操也試過這個兒子的打仗水平,派曹彰領兵征伐烏丸。去之前特別囑咐:

“在家我是你爸,上陣了我就是你的君主,你要是打敗了,別怪我翻臉不認人”。

曹彰別看沒讀書,打仗真是天才。他這次出征,大敗烏丸,凱旋而歸。曹操笑得合不上嘴:

“黃鬚兒竟大奇也!”

當然,隨著這一笑,曹彰的接班人算是黃了。這個“黃鬚兒”只可為將,不可為君。曹丕才是合格的接班人。此後也只把曹彰當作和“五子良將”一樣的武將使用。

曹操的兒子們:

有一次和劉備作戰,劉備的乾兒子劉封出來挑戰,曹操便罵:

"你這個賣草鞋的小子,竟然派你的假兒子來,讓你看看我親生的黃鬚兒的本事。"

於是下令曹彰出戰,打得劉封狼狽而逃。曹操就任命曹彰為越騎將軍,留守長安。

曹彰徵烏丸是在公元218年,曹操在洛陽去世是公元220年,此時曹彰估計想都沒想過要回軍爭位吧,老爸還沒死呢! 曹操死後,曹丕接位。

曹丕:

據野史記載曹彰也沒想過要自己去爭位,以前他倒是支持過曹植,想讓曹植去爭一爭。 曹彰如果在曹操剛死之時,來和曹丕爭王位,也是不可能成功的。

第一、曹丕是曹操欽定的接班人。 曹操曾經給其他幾個兒子下過詔令:

“汝等悉為侯,而子桓獨不封,而為五官中郎將,此是太子可知矣”。

公元217年,曹丕被立為魏王世子。他的繼承人之位是合法的,被文武百官認可的。古人做事要講究“名正言順”,名不正是沒有人支持你的。

所以古代很多政變都要假託遺詔,像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就是假託太后遺詔,才滅掉了曹爽。曹彰只不過是個雜號將軍,哪裡有爭位的資本?

第二、曹丕不是一個人,他手下有桓階、邢頤、吳質、賈詡等文臣,還有曹操原來的將軍們,都是支持他的。曹彰手下無可用之人,只靠他一個人,能成什麼事?

曹丕:


第三、就算曹彰敢造反,手下的士兵也不會聽從他。這些士兵不是曹彰的私人武裝,而是魏王的軍隊,是忠於曹魏的。

士兵們的家屬散落各地,又不是生活不下去,造反這種事,還是沒有幾個人願意的。何況曹彰手上只有十萬兵馬,曹丕手上人馬是他的好多倍,謀士名將如雲,造反就是以卵擊石,不可能成功。

第四、曹丕已經獲得了魏國士大夫和地主階級的認可。政治是什麼?政治就是交易,曹丕的政治頭腦比曹彰精多了。

他通過一系列政策,迅速獲得了上層建築的認可和支持,無論是輿論上,還是道德上,曹彰都不會有任何人支持他。

以下犯上是封建社會的大忌,是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曹彰只要敢動,立即就會陷入四面楚歌之中。當年西漢“七王之亂”就是前車之鑑。

以七國之力,三月被滅,曹彰能好到哪去? 所以曹彰乖乖的聽話,承認曹丕的身份,還能苟活幾年,雖然後來他還是死得不明不白。             


剛日讀史


曹彰是曹操和卞皇后所生的第二個兒子,曹丕的親弟弟。不過曹彰這個人和父親兄弟們的性格卻大不一樣,他不愛讀書搞政治,卻愛衝鋒陷陣上戰場。論打架,曹彰或許能打贏曹丕,但論計謀城府,他和曹丕相比就是個單純的孩子,根本不是曹丕的對手。

218年曹彰征討鮮卑得勝去長安覲見曹操,路過鄴城時和大哥曹丕見了一面。曹丕對他說,見到父王的時候你千萬不要自誇,要把功勞分給底下的將士。曹彰見到曹操後按曹丕所言對答,讓曹操大為震驚。曹操高興的摸著曹彰的鬍鬚說,想不到我這黃鬚兒(曹彰的外號)也不簡單嘛!

曹操的言外之意就是曹彰是個“簡單”的人,以他的水平根本說不出這種話來。而曹彰完全按照曹丕的意思說話辦事,也可以看出曹彰這個人確實沒啥心眼,大哥讓他幹啥他就幹啥,即便被坑了也察覺不到。

所以以他這種政治頭腦,怎麼和曹丕鬥?

但曹操也害怕頭腦簡單的曹彰被人忽悠,在他去世後發起叛亂。為了保護他,曹操在長安召見曹彰後,曹操並沒有讓他和自己回去,也沒有讓他回到熟悉的北方,而是讓他留在長安,所以曹彰是不可能從烏丸那裡得到援兵的。

曹操病重之時召曹彰回洛陽,想見他最後一面,安排一下後事。如果曹彰這時帶著兵馬前去,那就是明反了,不過這個時候造反,曹彰一點勝算都沒有。

一來,曹彰是次子,而嫡長子曹丕已經被曹操冊立為太子,所以曹彰出師無名。

二來,曹彰常年領兵在外,在朝廷並無人脈關係,得不到世家大族支持的他即便僥倖拿下洛陽也難以服眾,下場可想而知。

所以曹彰領兵前去只有死路一條,只有隻身前往才有一線生機。最終曹彰只帶著幾個隨從前去,但他走到半道曹操就去世了,這省親之路變成了奔喪之途。

等到曹彰到洛陽的時候,一切木已成舟,曹丕接班是板上釘釘的事情。曹丕為了控制曹彰,給他加封了5000戶的封邑,讓他回封地鄢陵(隸屬於河南許昌市)待著,第二年又改封其為任城(隸屬於山東濟寧市)王。曹彰在短時間內搬了兩次家,也就沒心思想著造反的事情了。

223年曹彰來洛陽覲見曹丕,染病暴亡於府宅,終年35歲。曹彰死的很突然,所以有人認為曹彰是被曹丕害死的,不過曹彰的兵權已經交出,曹丕沒有理由對親弟弟動殺手。而當時疾病流行,曹彰又常年領兵在外,很可能積勞成疾,所以染病暴亡也是很正常的。


石頭說歷史


曹彰這個人的名氣並不大,或許在不少朋友眼中,曹操的這個兒子只是個作戰英勇,謀略不足的武夫罷了。之前的熱播劇《大軍師司馬懿》中播出過曹彰率軍與曹丕爭奪王位的劇情,不過劇中的曹彰顯然是一個魯莽勇夫的形象,所以最後迅速落敗。說到歷史上真實的曹彰,我們不妨看一看唐代著名詩人王維所作的名詩《老將行》,其中有句寫到:

“射殺山中白額虎,肯數鄴下黃鬚兒。”

其中的“黃鬚兒”指的便是曹彰,王維此詩中寫到了衛青,李廣等諸多古代名將,而王維將曹彰也列入了其中,足見曹彰確有過人之處而絕非等閒之輩。那麼回到主題,倘若曹彰率十萬兵馬與曹丕爭王位,有勝算嗎?其實凡事沒有絕對,若曹彰真能調動十萬兵馬,勝算還是很大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其因有三!

曹彰曉軍事,親士卒,賞罰分明,軍中威望甚高

曹操和曹彰曾有過一段精彩的對話,據《三國志》記載:

時太祖曰:“為將奈何?”

曹彰對曰:“被堅執銳,臨難不顧,為士卒先;賞必行,罰必信。”

曹彰的這番言論也確實運用到了實際。建安二十三年,北境烏桓反叛,時曹操令曹彰前往平亂。曹彰初至涿郡境內時,人馬尚未集結,但烏丸族的幾千騎兵已經攻到。時曹彰採取田豫的計策堅守陣地,等到敵人敗退時,曹彰身先士卒,率領人馬與敵人搏戰。據史料記載,時曹彰鎧甲中了數箭,然其愈戰愈勇,為此士卒無不死戰,最後大敗敵軍,鮮卑族的首領軻比能更是望風而降,由此北方叛亂順利平定了。待到論功行賞時,曹彰這人很聰明,非但沒有自己邀功,反而超出常例幾倍地犒賞將士,當時全軍上下沒有不高興的。時曹操也贊曰:“黃鬚兒不簡單。”

曹彰的軍事能力不容小覷,若當時真有十萬士卒相隨且曹彰有意奪取王位,曹丕還真未必能勝他。

曹操病逝於洛陽,時曹丕遠在鄴城

公元220年,曹操病逝於洛陽,時曹丕遠在鄴城,與洛陽相距650餘里;而曹彰鎮守長安,距離洛陽750餘里,相對而言曹丕佔有一定距離優勢,不過兩人都不在曹操身邊,那便都不好說。自古權臣擅自篡改君意的事情並不少見,若曹彰真有雄厚的實力,能調動十萬精兵,且有意奪取王位,不排除有響應他的朝臣。

時曹操對曹彰有所忌憚

其實曹操病逝前還是曾擔心這個兒子會與曹丕爭王位的,據《三國志·魏書》記載:

“太祖東還,以彰行越騎將軍,留長安。大祖至洛陽,得疾,驛召彰,未至,太祖崩。”

時曹操讓曹彰留守長安,不說曹彰手下有十萬雄兵,至少四五萬還是有的,若生叛亂,那將是曹魏的一場浩劫。其實曹操對此也是擔憂的,故在未死前,曾下詔讓曹彰去洛陽,至少那時曹彰去洛陽,必不會帶大軍前往,其實也是有意剝奪他的兵權,以作萬全的打算。不過還沒到,曹操就死了。

演義中有寫到曹丕擔心曹彰前往洛陽“奔喪”是要與之爭奪王位,最後幸得賈逵解圍,才化解了這場危機,演義中賈逵是怎麼說的呢?賈逵這樣言道:

“臣素知鄢陵侯之所行,當以片言折之。”

直接用言語將曹彰勸返了。其實從這我們也能從側面分析到其實曹彰或許並沒有爭奪王位之心,歷史上的曹彰性情豪爽,喜武而善軍事,與曹丕的關係也不錯,並沒有交惡的記載,更不曾領軍與曹丕爭王位。但若曹彰真有這個心思,鹿死誰手還真猶未可知。

“品歷史人文,悟真理人生。”專注歷史文化的探索,我是靈魂的感觸!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的頭條號哦!


靈魂的感觸


曹操去世是在洛陽,發生的比較突然。

此時的情況如下:

1、曹丕身為王世子,但是在鄴城,身邊雖然有世家大族支持,但是情況也非常危險。因為他不在曹操身邊,曹操很有可能在最後關頭另立繼承人(當然不可能),但是有可能被身邊的人矯詔,秦始皇去世的時候就是扶蘇不在身邊,而胡亥在身邊。

2、曹彰此時握有軍權鎮守長安,一是離洛陽近,二是握有軍權,確實有實力奪權。最可疑的就是曹操在最後關頭叫曹彰去洛陽的舉動,可被視為有改立繼承人的意圖。這種例子太多了,除了之前說的胡亥,還有後來的雍正,莫不是如此。

3、曹植此時應該也在鄴城,沒有名分也沒有支持,更沒有實力。也算排除出繼承人的範圍了

現在唯一可疑的,就是曹操最後關頭召曹彰去洛陽的動機。由於曹操在曹彰到達洛陽之前就去世了,所以也不得而知了最後的宮鬥與陰謀了。

我個人理解:曹操既然選定了曹丕,後來心意曹彰。那麼會與曹彰同留長安,或把曹彰帶回洛陽留在身邊,隨時都可以更改世子。可見曹操沒有動更改世子的意頭。

但曹操偏偏最後關頭召曹彰,他不會不清楚別的兒子在身邊的危險。因為身邊的人會隨時矯詔更換繼承人,且合法的權柄權證也在自己身上(曹丕也是從鄴城到洛陽才能繼承王位)。曹彰一旦到達洛陽,買通或危險身邊的人改詔,甚至交出印璽。那麼曹彰繼位就板上釘釘了。

曹彰也是這樣想的,所以他收到消息匆忙趕到洛陽。無論曹操怎麼想,他最快控制曹操身邊的人就行了。

那麼曹操為何冒這麼高的風險召曹彰到洛陽呢?因為曹彰在長安握有重兵。假如曹彰要爭奪王位,那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就算不想爭奪,曹丕要收權,估計也沒辦法去收曹彰的兵權。唯一的辦法就是:讓曹彰脫離軍隊。

曹彰收到消息想都不想馬上趕往洛陽。有兵權,他是老虎;失去兵權,他就是隻貓。所以曹彰是很有勝算去奪王位的,可惜他被矇蔽了雙眼,想到姜小白,以為誰先到誰得王位。

那麼反過來問:萬一曹操玩過頭了,曹彰買通身邊的人矯詔繼位,那不就自己給自己挖坑?其實也沒關係,誰繼位還不是姓曹?只要國家不分裂就好了。一旦曹彰繼位,曹丕是沒有實力去跟曹彰抗衡對抗的。而曹丕繼位,那麼曹彰是有實力跟曹丕分裂對抗的。只要不分裂,姓曹,就行了。曹操最後關頭做到剝離他們的兵權,最終誰靠本事繼位,已經沒所謂了。


銫媒體


先說明一點,歷史上,曹彰幾乎沒有機會帶領數十萬烏丸兵馬來和曹丕爭王位的。因為曹彰畢竟是曹操兒子中的後起之秀,所以,直到218年才被曹操啟用,曹丕此時已經是世子了。而且曹彰在曹操晚期,從北地調到長安,曹丕繼位,又被遣回封地,早就失去起兵造反的土壤。除非有一種可能,北地再度發生叛亂,曹丕失誤,讓曹彰回去鎮壓。那麼,曹彰才有可能聯手烏丸軻比能起兵,和曹丕在戰場上見個分曉。



即便如此,曹彰最後還是輸家的。為什麼?因為曹丕早就羽翼豐滿,繼位之前又擔任五官中郎將,相當於丞相的副手,軍事政治和曹操一樣一把抓。除了軍事才能,曹彰在身份,地位,資歷都遠不如曹丕,甚至政治和曹丕距離更大。根據《三國志.曹彰傳》,曹彰從北地奉曹操命,趕去長安時,經過鄴城,見到曹丕。曹丕教曹彰說,見到曹操後,切記不要說自己的功勞,要把功勞分給眾將。曹彰後來果然照做了,引得曹操大奇,越發欣賞曹彰。曹丕教曹彰,既有兄弟之情,也有拉攏之意。但是,曹彰在曹操去世後,就做得不地道了,先是問璽綬,又說要支持曹植,這不辜負了曹丕嗎?



曹操雖然去世了,但是單單曹操的宗室重將中,夏侯惇,曹仁,曹洪,曹休都還在呢。而且,良將之中,張郃和徐晃,臧霸都在,這些人都會支持曹丕。而且,曹彰一旦起兵,曹丕甚至都不用這些“老將”或者鎮守一方的大將來平叛。因為曹丕還有鐵桿的支持者,曹真和夏侯尚。曹真在軍中資歷不比曹彰差,還統領過虎豹騎,深度參與了漢中之戰。所以,曹真的軍事才能,勇猛程度一點也不亞於曹彰,大飛熊認為,從曹真後來的軍事綜合表現看,甚至還超過曹彰。再說另外一個曹丕的死黨夏侯尚,他可是護送曹操靈柩回鄴城的宗室。更關鍵是,夏侯尚跟隨曹彰出征過北地,可以說是最瞭解曹彰用兵的大將了。因此,夏侯尚絕對是曹彰起兵,一個潛在的大威脅,更何況,他本身具有軍事才能。



所以,曹彰一旦造反,其實是對自己很不利的。再說,曹彰也未必會造反,即使他對王位有覬覦,無非是源於曹操晚年對他信任。曹操臨死前,還召曹彰從長安到洛陽相見,只是曹操沒有等到,就撒手人寰了。曹操召見曹彰,不可能為了易儲,這是顯而易見的,可能是交待曹彰自保之策和軍事部署,以免發生“袁紹,劉表”故事。曹彰也是一時被“王位”衝昏了頭腦,才問起“印綬”之事,但是這不代表曹彰會為了“爭位”造反。


大飛熊騎士


曹操臨終託孤必然考慮到曹氏集團的內部穩定。

關於世子的選擇,曹操一直斟酌於曹植和曹丕之間,曹植親漢,可以緩解與親漢集團的矛盾;但曹操最終選擇曹丕,曹丕代表廣大士大夫集團。

曹操臨終遺命讓各地軍事將領不得擅離。並且讓督軍司馬懿和諫議大夫賈逵主持喪事,夏侯尚護送自己的遺體回鄴城。

曹操逝世時,青州兵出現騷亂,自行鳴鼓返鄉,最終賈逵和司馬懿平定騷亂,可見二人的政治才能。曹彰趕在曹丕之前,向賈逵索要先王的璽綬,被賈逵說的啞口無言,不敢再爭王位。

曹彰勇武過人,曹操稱為“黃鬚兒”,但曹彰出色的表現均在戰場上,他毫無任何政治根基,曹丕更是代表廣大的士大夫階層,更有司馬懿,賈逵。因此在政治上,曹彰自然不是曹丕的敵手。

論單打獨鬥,曹丕不是曹彰敵手,甚至魏國上下都沒幾人是曹彰的敵手,但如果曹彰發難,估計很少有將領會響應。一是曹操遺命各地軍事將領不得擅,二是徐晃、曹仁、張遼等大將健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