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半瓶醋854
《三国志》记载:曹彰,字子文,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州)人。曹彰是魏武帝曹操与卞夫人所生第二子、魏文帝曹丕之弟、陈王曹植二哥。
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皆文采过人,是东汉末“建安学派”的开创者与领军人物,唯独曹彰是个“异类”,不喜读书,不善文章,自幼喜欢练习骑射,弓马娴熟,膂力过人,习得一身好武艺。长大后,曹彰性格剽悍,勇猛过人,不惧艰险,能徒手与猛兽搏斗,是曹氏父子中唯一一位能亲自上阵杀敌的“赳赳武夫”。
曹操曾经问诸子今后的志向,唯独曹彰答“好为将”,并说“(做将军)披坚甲,握利器,面临危难奋不顾身,身先士卒,赏罚严明”,曹操听后大为激赏。曹彰随曹操东征西讨,冲锋陷阵,不避斧钺,勇冠三军,志向慷慨激昂,大有古之名将风采。因他长有淡黄色胡须,被曹操亲昵地称为“吾家黄须儿”。
曹操见他重武轻文,日夜打熬力气,曾批评他道:“你不读书学习,怎谙圣贤之道?你嗜好骑马击剑,却能对付几人?不值得沉溺其中”!督促他攻读《尚书》、《诗经》等经史典籍。
曹彰志不在此,读之味同嚼蜡。曹彰对左右亲随说:“大丈夫应当像卫青、霍去病那样,提十万雄兵驰骋大漠,驱逐狂胡(指狨、狄等游牧部落),建功立业,哪能坐在书斋里当博士呢”?曹操见他实在无心读书,也就随他去了。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彰被封为鄢陵侯。两年后,又被晋封为北中郎将,骁骑将军,率大军攻伐辽东乌桓(东胡一支),大破之,接着又征服了辽东鲜卑轲比能部,立下大功。曹丕篡汉称帝后,曹彰以诸侯的身份就藩鄢陵侯国(今河南鄢陵县)。
黄初二年(221 ),曹彰晋爵为公,鄢陵封国被废。次年又被封为任城王。黄初四年(223),曹彰赴洛阳觐见魏文帝曹丕,不久因病暴亡(有史料说是曹丕下毒)于官邸,年仅34岁。死后被追谥“威王”,故史称“任城威王”。
在正史记载里,曹彰并未和哥哥曹丕争位。按《三国志》、《魏略》记载,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在洛阳去世时,已经指定由曹丕做接班人,曹彰确实曾率十万大军开至洛阳郊外,但他却不是来造反夺权的,他是来为父王吊孝的。抵达洛阳后,他命大军驻扎城外,自己和拥戴曹丕的大臣贾逵徒手进城,随后交出了手中的所有军权。
但在演义小说以及野史传闻中,哥俩关系就没有那么“和谐” 了。话说曹操临终前,已经明确指定传位给长子曹丕了。经长期观察与斟酌,曹操觉得曹植虽然才华横溢,但生性散漫,且酗酒成性,似乎胸无大志,难堪大任;曹彰则骁勇寡谋,也不是帝王那块料;曹熊身体羸弱,是个“病秧子”,三人均非合格的接班人,自然都被一一排除了。而曹丕虽文不如曹植,武不如曹彰,但他劲气内敛、老成持重、宽厚仁慈,且长期跟随自己南征北战,得自己亲传,长于行政、精于权谋,也会骑射,而且对诸子百家、经传典籍也有较深的研究。因此,曹操就将曹丕指定为接班人。
曹丕上位后,先把曹植贬为安乡侯。但对于手握重兵且能征善战的二弟曹彰,他还是有些忌惮的。
曹操临死前,将曹丕托付给司马懿、曹真、曹休、陈群等重臣,嘱咐他们尽心辅佐曹丕,帮助他顺利接班,协助他处理军国大事。因此,曹丕得到了绝大多数文武大臣的支持与拥戴,称得上众望所归。
曹操刚死,曹丕在邺城还没赶回,鄢陵侯、骁骑将军曹彰就已率领十万大军从长安赶往洛阳,他此行的目的很明确:和其兄曹丕争夺王位。曹彰命大军屯扎在洛阳郊外,自己进城找到大臣贾逵,单刀直入厉声问道:“先王的玺绶在哪里”?贾逵倒也不惧,很严肃地答道:“太子在邺,国有储副。先王的玺绶不是君侯您该问的”!贾逵义正辞严,曹彰无言以对,不敢再争。他按捺住觊觎之心,怏怏告退。之后,在贾逵等人的主持下,曹丕顺利地继为魏王、丞相,兼领冀州牧。
假如曹操死后,曹彰从乌桓(亦称乌丸)率数十万大军到洛阳与曹丕争位,我看胜算也不大。如果曹彰率军谋反,就是忤逆父王曹操的本意,必被世人视为不忠不孝之人,必然得不到曹魏宗室、世家大族以及文武百官的支持,司马懿、夏侯惇、张郃、徐晃、曹真、曹休、张辽等宿将一定会竭力帮助曹丕讨伐曹彰的。曹彰素称彪悍,勇猛善战,乌丸杂胡骑也堪称精锐,但面对为数众多的当世名将和身经百战的青州军,已成众矢之的的曹彰绝非对手。
只有一种可能:曹彰在曹丕还没赶回洛阳前督军迅速攻城并一举攻克之,然后篡夺王位,给他来个既成事实。但洛阳有重兵把守,且城池高耸,将星闪耀,在短时间内拿下绝非易事。即便他可以攻取洛阳,但面对曹丕召集的各路讨伐大军,也很快也会被击败。
由于曹丕是名正言顺的曹魏继承人,假如曹彰率大军铤而走险、谋夺王位,一定得不到众人支持,加上他有勇无谋,麾下又缺少能人辅佐,连足智多谋的贾诩都审时度势投靠了曹丕,十余万军队又各怀鬼胎,失败是一定的。
两汉三国包括后来的魏晋南北朝,世家大族把持了所有的政治资源,豪门士族几乎垄断了所有的领域,没有他们的支持,什么都干不成。不要说曹彰,就是雄才大略的曹操,若无世家大族的支持,也无法成就一番功业,更无法坐稳江山。而彼时士族仍心向汉室,曹操因此不敢篡汉称帝,他死后世家巨族又几乎一边倒的拥戴曹丕,曹彰怎敢轻易谋反,触犯众怒呢?况且,假如曹彰利令智昏,起兵谋反,也给了西蜀刘备、东吴孙权以可乘之机,同时这两位枭雄也有了匡复汉室的口实,定会率军大举伐魏,直捣中原......因此,曹操死后,曹彰若率大军进攻洛阳,与曹丕争位,不仅毫无胜算,而且必会众叛亲离,死无葬身之地。幸好,这一切都没发生。
【插图源自网络】
【写作不易 严禁剽窃】
铁马冰河wu
曹操活着的时候,曹彰是绝对不敢率军争夺王位,曹彰就算有能力来争夺王位,也要等到曹操去世。
那么曹操去世后,如果曹彰率军来争夺王位,有可能胜吗?我们来分析一下。
曹操是在洛阳去世的,当时曹彰在长安 ,曹丕在邺城(河北省临漳县),洛阳离长安有370公里,而洛阳离邺城有340公里,相对来说邺城离洛阳近,也就是说曹丕离的更近。但曹操在病重时,就已经召曹彰来洛阳,至少曹操为什么要召曹彰来洛阳 ,史书没有记载,我们在这里也只推断一下。
曹彰当时的官职是越骑将军,只是个杂号将军,留守长安,长安只能算二线,并不算前线,前线还在陈仓、武功到眉县一带的秦岭边,所以曹彰驻守长安最多也就是个象征意义。
曹彰从小的志愿是:好为将,也就是当将军,曹操曾经问过曹彰说:当将军干什么呢?曹彰回答说:披坚甲,握利器,面临危难不顾自己,身先士卒,有功必赏,有罪必罚。
这在曹操的其它儿子中,是唯一不同的,不像曹丕与曹植在文学方向的成就与曹操相当,而也只有这个曹彰在曹操儿子中是当将军的料,在史书中只记载了曹彰的唯一一场战斗,就是北征乌桓,曹彰凭1000多步兵,采纳田豫的建议,大破乌桓5000骑兵,并且违抗命令,进入代地追击,结果大获全胜,此战还让鲜卑首领轲比能不战而降。
从曹彰的这些情况来看,曹彰在曹操眼里就是如同张辽、徐晃这样的将军一样,曹彰唯一的一场大战,还违抗军令,也就是胜了,要是败了呢?再看曹彰的志向,面临危难不顾自己,身先士卒,有功必赏,有罪必罚。的确是个好将军,不过也仅仅是个好将军,做别的事,恐怕就不能胜任了,面临危难不顾自已,如果当主帅的话,会让全军陷入危难,从这也看出曹彰的局限,对于这些曹操显然了解。
那为什么曹操会病重之际招曹彰到洛阳呢?
就是交待曹彰在军事上的安排,当时的曹彰是镇守长安的,而在219年曹操刚刚退出汉中,而襄阳也刚刚解除威胁,曹操感到自已去世后,吴、蜀两国会有针对魏国进一步的军事行动,在西线关中和中线襄阳一带,曹操显然要对曹彰交待一些军事上的安排,和注意事项,毕竟曹操的儿子中只有这么一个独自领兵做战的将军。
而曹丕早在217年就被立为魏王世子,以曹操的性格,立下了储君,断然不会随意更改,曹操非常明白储君乃国之根本,如果要更改,肯定会让魏国陷下大乱,曹操绝对不会做这种蠢事 ,况且还有刘表和袁绍这些活生生的例子。
回到题目,如果曹彰率军来争夺王位,有可能胜吗?
回答是:没有可能。
曹操名正言顺的接班人是曹丕,魏国人尽皆知,争夺王位这种事,不能仅仅靠军事手段,得出师有名,在当时那么一个重视名声的时代,公然不顾大义,率军争夺王位,简直就是大逆不道,千万不要觉得夺取政权就是这么简单的事,有一支军队就行,这样做是得不到魏国上下的支持,就算曹彰能调动军队,姑且不说一个杂号将军能调动多少军队,就说曹彰本人的政治头脑,恐怕比曹丕不知差了多远,估计军队还没有到洛阳,曹彰就会众叛亲离了。
当时的曹丕是作为接班人来培养的,身边有一大批的文臣武将,有桓阶、邢颐、吴质、贾诩、司马懿等等,有自已的势力,曹彰有什么呢?一个将军,就算有兵权,也就是一支军队,完全没有政权的班底,军事和政治是两码事,而军事是政治的延续,曹彰纵有十万军队,依然会失败,并且毫无胜算。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这件事情吧,就让我想起来当时三国末期钟会在蜀国将邓艾囚禁起来,然后想要控制在蜀国的魏国军队,有人偷偷告诉司马昭说您看钟会这个人要谋反,咱们要早做准备。
司马昭一听,哈哈大笑说不用准备,我们就看着他如何自取灭亡就行了。所有人都觉得司马昭在那说大话,结果在蜀国想要回家的魏国军队,由于担心自己回不了家,因此对钟会发动叛乱,钟会身败名裂。
你同样的道理用到曹彰的身上也差不多,当时魏国还没有把自己的行政中心迁到关中地区,此时,关中地区是一个前线,也就是对付西北,还有西南地个方向进攻的一个前沿基地站。
这个地方使用的军队那怎么可能全部都使用边塞的这些军队呢?肯定要带有一部分来自于青州兵或者是曹操原本的老部下,这些人通常都是掌握着军队的骨干力量,或者是军队山杀大权,如果说曹丕以自己属地内部这些军人的家属作为条件,说你们如果跟随曹彰谋反,家属跟你们同罪论处,那么这些军人不用打仗,直接投降人为什么要去打仗?不就是为自己家里面获得一些口粮,或者是给自己老家奔一个好前程吗?自家人都死光了自己光杆司令一个,还干什么去?
与此同时,对于曹丕来讲,他能够制衡这儿就算是十几万的军队也是有很多种办法,最简单的一个办法,夏侯惇手里几十万的青州兵还没动呢,真要惹急了把这几十万青州兵全给扔出去,曹彰就算再能打他的军队也不可能说硬着头皮以少胜多吧,况且此时此刻,关中地区已经成为一片废墟,知道历史的都知道,之前贾诩导致西凉军军阀对关中地区的践踏,使得这个地区基本上也不存在什么说能够自产自足了,直到曹丕上位,这个地区还是处于一种生产力恢复的阶段,不可能打持久仗。
而且,古代出兵讲究的是名正言顺,讲究的是师出有名 这也就是为什么曹操拿到天子以后,袁绍恨不得把自己脑袋去撞墙,就这个原因,我是曹操清点的顺位继承人,这一点曹操已经跟手底下的人都说过了,自然曹丕是法定继承人,他继承那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曹老板自己确定的事情,你曹彰过来抢,(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那就是你的不对了,天下还没有平定,无论是蜀国还是吴国都是虎视眈眈,这个时候你带兵过来是想干什么?我们辛辛苦苦创的这么一层积液,我的家族已经成为朝中的大员了,此时此刻你出来闹腾,一旦魏国出现什么事情,我们全部都得跟着遭殃。
所以朝中的大臣,朝中的那些将军也绝对不会有人站出来说允许曹彰这么干。
并且曹彰也不可能说把整个十几万军队全部集结起来对付曹丕,一方面把自己的后背交给蜀国,那当然是不放心,各方面曹操为了制衡这些在外拥兵的将军,事实上都有很多制衡的手段,比如说张辽那地方给了李典和乐进两个人,就算是自己的儿子,曹老板应该也会留下一些暗棋,这些按其曹丕,曹彰心里都心知肚明。
所以曹彰就算想要谋反也是徒劳。
漩涡鸣人yy
曹彰还真做了,但绝对没有几十万兵马让他带来。曹操攻下汉中后,急于清理后方稳定政局,收兵回邺城,经过一番清洗,进位魏王,加九锡,曹丕为王太子。刘备在西南也没有闲着,开始小打小闹攻打汉中,渐至大兵并出,夏侯渊兵败身死,曹军退守阳平关。曹操大急,自提大兵来争,刘备派刘封阵前挑战,曹操大骂道,织席卖鞋的小子,老是让假子来抗拒我,等我叫黄须儿来,看你假子怎么死。
曹操说到做到,果然传檄到在北方防守鲜卑乌丸(桓)的曹彰率军星夜兼程前来助战,曹刘大军继续在汉中开战,不久曹操屡受挫折,后勤压力增大,不得已让出汉中,退兵回长安,这时曹彰刚好赶到长安,在来长安之前经过邺城,其兄长曹丕劝说他,如今立了大功,在外更要谦虚谨慎,不要招人非议。(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来到长安见过曹操汇报情况,曹彰把战功全部归功给部下,曹操明白他的用意,大笑抚摸着曹彰的黄须说,没想到黄须儿也长大了啊。
就这样,曹彰刘封一仗没打成,封越骑将军驻兵长安,不久刘备称汉中王,关羽北伐,引发襄樊大战,曹操调兵布阵边回师洛阳,等到连场大战,关羽被孙权偷袭而败亡。关羽死后,曹操在洛阳也得了重病,派人快马加鞭召曹彰前来,要有所交代,曹彰未至曹操已经病死。这时曹操身死的消息传了出去,各地引起骚动,青州兵先后大批人马溃散,洛阳军民蠢蠢欲动,在这种情况下,曹彰带兵到了。(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曹丕当时在邺城还未到洛阳,曹彰便问魏王府属官说,先王的印绶在哪里?贾逵便出来接话回答,说国有储君,家有嫡子,先王的印绶不是君侯可以问的。曹彰无言可答。于是为曹操打理后事,把他的遗体送到邺城由曹丕发丧。(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这一席对话,似可看出曹彰有上位的心思,只是被贾逵顶了回去,见众人无人帮助自己,不好强下手,才勉强服软。
可能在洛阳或是在邺城,曹彰碰到四弟曹植,对他说,先王临终召我前来,要我拥立你为魏王。这话试探意味非常浓厚,他未到时曹操已死,怎么可能知道曹操要和他说什么话呢!曹植听出话意,拒绝说,你难道忘了袁氏兄弟的事吗?等到曹操丧事办理完毕,曹丕继位,令各人各回原位待命,曹彰得知遣返众人的消息,不等命令到来,立即自己返回驻地了。从这些可见曹彰是非常不爽曹丕的。
如果其时曹彰凭借武力和兵马,强要抢夺魏王位,他的势力主要在军中,朝中无人作为后援,成功的可能性并不大。有董卓前车之鉴。曹彰应该意识到这一点,才会有意拉拢曹植,想借重他在朝中原来的人望。如果二人合作,胜负可真说不定。但不管谁胜出,曹方人马都会元气大伤,便宜了孙权刘备
南方鹏
曹操从来没有想过立曹彰做世子。 曹彰在曹操的儿子中,算是个另类。
这家伙没啥别的爱好,就爱上阵厮杀,平日里书也不读,就知道练武。曹操有一次就批评他:
“汝不念读书慕圣道,而好乘汗马击剑,此一夫之用,何足贵也!”曹彰答道:“大丈夫就要像卫青、霍去病那样,率领千军万马,纵横驰骋,建功立业,读书读个毛线啊!”曹操也试过这个儿子的打仗水平,派曹彰领兵征伐乌丸。去之前特别嘱咐:
“在家我是你爸,上阵了我就是你的君主,你要是打败了,别怪我翻脸不认人”。曹彰别看没读书,打仗真是天才。他这次出征,大败乌丸,凯旋而归。曹操笑得合不上嘴:
“黄须儿竟大奇也!”当然,随着这一笑,曹彰的接班人算是黄了。这个“黄须儿”只可为将,不可为君。曹丕才是合格的接班人。此后也只把曹彰当作和“五子良将”一样的武将使用。
曹操的儿子们:
有一次和刘备作战,刘备的干儿子刘封出来挑战,曹操便骂:
"你这个卖草鞋的小子,竟然派你的假儿子来,让你看看我亲生的黄须儿的本事。"于是下令曹彰出战,打得刘封狼狈而逃。曹操就任命曹彰为越骑将军,留守长安。
曹彰征乌丸是在公元218年,曹操在洛阳去世是公元220年,此时曹彰估计想都没想过要回军争位吧,老爸还没死呢! 曹操死后,曹丕接位。
曹丕:
据野史记载曹彰也没想过要自己去争位,以前他倒是支持过曹植,想让曹植去争一争。 曹彰如果在曹操刚死之时,来和曹丕争王位,也是不可能成功的。
第一、曹丕是曹操钦定的接班人。 曹操曾经给其他几个儿子下过诏令:
“汝等悉为侯,而子桓独不封,而为五官中郎将,此是太子可知矣”。公元217年,曹丕被立为魏王世子。他的继承人之位是合法的,被文武百官认可的。古人做事要讲究“名正言顺”,名不正是没有人支持你的。
所以古代很多政变都要假托遗诏,像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就是假托太后遗诏,才灭掉了曹爽。曹彰只不过是个杂号将军,哪里有争位的资本?
第二、曹丕不是一个人,他手下有桓阶、邢颐、吴质、贾诩等文臣,还有曹操原来的将军们,都是支持他的。曹彰手下无可用之人,只靠他一个人,能成什么事?
曹丕:
第三、就算曹彰敢造反,手下的士兵也不会听从他。这些士兵不是曹彰的私人武装,而是魏王的军队,是忠于曹魏的。
士兵们的家属散落各地,又不是生活不下去,造反这种事,还是没有几个人愿意的。何况曹彰手上只有十万兵马,曹丕手上人马是他的好多倍,谋士名将如云,造反就是以卵击石,不可能成功。
第四、曹丕已经获得了魏国士大夫和地主阶级的认可。政治是什么?政治就是交易,曹丕的政治头脑比曹彰精多了。
他通过一系列政策,迅速获得了上层建筑的认可和支持,无论是舆论上,还是道德上,曹彰都不会有任何人支持他。
以下犯上是封建社会的大忌,是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曹彰只要敢动,立即就会陷入四面楚歌之中。当年西汉“七王之乱”就是前车之鉴。
以七国之力,三月被灭,曹彰能好到哪去? 所以曹彰乖乖的听话,承认曹丕的身份,还能苟活几年,虽然后来他还是死得不明不白。
刚日读史
曹彰是曹操和卞皇后所生的第二个儿子,曹丕的亲弟弟。不过曹彰这个人和父亲兄弟们的性格却大不一样,他不爱读书搞政治,却爱冲锋陷阵上战场。论打架,曹彰或许能打赢曹丕,但论计谋城府,他和曹丕相比就是个单纯的孩子,根本不是曹丕的对手。
218年曹彰征讨鲜卑得胜去长安觐见曹操,路过邺城时和大哥曹丕见了一面。曹丕对他说,见到父王的时候你千万不要自夸,要把功劳分给底下的将士。曹彰见到曹操后按曹丕所言对答,让曹操大为震惊。曹操高兴的摸着曹彰的胡须说,想不到我这黄须儿(曹彰的外号)也不简单嘛!
曹操的言外之意就是曹彰是个“简单”的人,以他的水平根本说不出这种话来。而曹彰完全按照曹丕的意思说话办事,也可以看出曹彰这个人确实没啥心眼,大哥让他干啥他就干啥,即便被坑了也察觉不到。
所以以他这种政治头脑,怎么和曹丕斗?
但曹操也害怕头脑简单的曹彰被人忽悠,在他去世后发起叛乱。为了保护他,曹操在长安召见曹彰后,曹操并没有让他和自己回去,也没有让他回到熟悉的北方,而是让他留在长安,所以曹彰是不可能从乌丸那里得到援兵的。
曹操病重之时召曹彰回洛阳,想见他最后一面,安排一下后事。如果曹彰这时带着兵马前去,那就是明反了,不过这个时候造反,曹彰一点胜算都没有。
一来,曹彰是次子,而嫡长子曹丕已经被曹操册立为太子,所以曹彰出师无名。
二来,曹彰常年领兵在外,在朝廷并无人脉关系,得不到世家大族支持的他即便侥幸拿下洛阳也难以服众,下场可想而知。
所以曹彰领兵前去只有死路一条,只有只身前往才有一线生机。最终曹彰只带着几个随从前去,但他走到半道曹操就去世了,这省亲之路变成了奔丧之途。
等到曹彰到洛阳的时候,一切木已成舟,曹丕接班是板上钉钉的事情。曹丕为了控制曹彰,给他加封了5000户的封邑,让他回封地鄢陵(隶属于河南许昌市)待着,第二年又改封其为任城(隶属于山东济宁市)王。曹彰在短时间内搬了两次家,也就没心思想着造反的事情了。
223年曹彰来洛阳觐见曹丕,染病暴亡于府宅,终年35岁。曹彰死的很突然,所以有人认为曹彰是被曹丕害死的,不过曹彰的兵权已经交出,曹丕没有理由对亲弟弟动杀手。而当时疾病流行,曹彰又常年领兵在外,很可能积劳成疾,所以染病暴亡也是很正常的。
石头说历史
曹彰这个人的名气并不大,或许在不少朋友眼中,曹操的这个儿子只是个作战英勇,谋略不足的武夫罢了。之前的热播剧《大军师司马懿》中播出过曹彰率军与曹丕争夺王位的剧情,不过剧中的曹彰显然是一个鲁莽勇夫的形象,所以最后迅速落败。说到历史上真实的曹彰,我们不妨看一看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所作的名诗《老将行》,其中有句写到:
“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
其中的“黄须儿”指的便是曹彰,王维此诗中写到了卫青,李广等诸多古代名将,而王维将曹彰也列入了其中,足见曹彰确有过人之处而绝非等闲之辈。那么回到主题,倘若曹彰率十万兵马与曹丕争王位,有胜算吗?其实凡事没有绝对,若曹彰真能调动十万兵马,胜算还是很大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因有三!
曹彰晓军事,亲士卒,赏罚分明,军中威望甚高
曹操和曹彰曾有过一段精彩的对话,据《三国志》记载:
时太祖曰:“为将奈何?”
曹彰对曰:“被坚执锐,临难不顾,为士卒先;赏必行,罚必信。”
曹彰的这番言论也确实运用到了实际。建安二十三年,北境乌桓反叛,时曹操令曹彰前往平乱。曹彰初至涿郡境内时,人马尚未集结,但乌丸族的几千骑兵已经攻到。时曹彰采取田豫的计策坚守阵地,等到敌人败退时,曹彰身先士卒,率领人马与敌人搏战。据史料记载,时曹彰铠甲中了数箭,然其愈战愈勇,为此士卒无不死战,最后大败敌军,鲜卑族的首领轲比能更是望风而降,由此北方叛乱顺利平定了。待到论功行赏时,曹彰这人很聪明,非但没有自己邀功,反而超出常例几倍地犒赏将士,当时全军上下没有不高兴的。时曹操也赞曰:“黄须儿不简单。”
曹彰的军事能力不容小觑,若当时真有十万士卒相随且曹彰有意夺取王位,曹丕还真未必能胜他。
曹操病逝于洛阳,时曹丕远在邺城
公元220年,曹操病逝于洛阳,时曹丕远在邺城,与洛阳相距650余里;而曹彰镇守长安,距离洛阳750余里,相对而言曹丕占有一定距离优势,不过两人都不在曹操身边,那便都不好说。自古权臣擅自篡改君意的事情并不少见,若曹彰真有雄厚的实力,能调动十万精兵,且有意夺取王位,不排除有响应他的朝臣。
时曹操对曹彰有所忌惮
其实曹操病逝前还是曾担心这个儿子会与曹丕争王位的,据《三国志·魏书》记载:
“太祖东还,以彰行越骑将军,留长安。大祖至洛阳,得疾,驿召彰,未至,太祖崩。”
时曹操让曹彰留守长安,不说曹彰手下有十万雄兵,至少四五万还是有的,若生叛乱,那将是曹魏的一场浩劫。其实曹操对此也是担忧的,故在未死前,曾下诏让曹彰去洛阳,至少那时曹彰去洛阳,必不会带大军前往,其实也是有意剥夺他的兵权,以作万全的打算。不过还没到,曹操就死了。
演义中有写到曹丕担心曹彰前往洛阳“奔丧”是要与之争夺王位,最后幸得贾逵解围,才化解了这场危机,演义中贾逵是怎么说的呢?贾逵这样言道:
“臣素知鄢陵侯之所行,当以片言折之。”
直接用言语将曹彰劝返了。其实从这我们也能从侧面分析到其实曹彰或许并没有争夺王位之心,历史上的曹彰性情豪爽,喜武而善军事,与曹丕的关系也不错,并没有交恶的记载,更不曾领军与曹丕争王位。但若曹彰真有这个心思,鹿死谁手还真犹未可知。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灵魂的感触
曹操去世是在洛阳,发生的比较突然。
此时的情况如下:
1、曹丕身为王世子,但是在邺城,身边虽然有世家大族支持,但是情况也非常危险。因为他不在曹操身边,曹操很有可能在最后关头另立继承人(当然不可能),但是有可能被身边的人矫诏,秦始皇去世的时候就是扶苏不在身边,而胡亥在身边。
2、曹彰此时握有军权镇守长安,一是离洛阳近,二是握有军权,确实有实力夺权。最可疑的就是曹操在最后关头叫曹彰去洛阳的举动,可被视为有改立继承人的意图。这种例子太多了,除了之前说的胡亥,还有后来的雍正,莫不是如此。
3、曹植此时应该也在邺城,没有名分也没有支持,更没有实力。也算排除出继承人的范围了
现在唯一可疑的,就是曹操最后关头召曹彰去洛阳的动机。由于曹操在曹彰到达洛阳之前就去世了,所以也不得而知了最后的宫斗与阴谋了。
我个人理解:曹操既然选定了曹丕,后来心意曹彰。那么会与曹彰同留长安,或把曹彰带回洛阳留在身边,随时都可以更改世子。可见曹操没有动更改世子的意头。
但曹操偏偏最后关头召曹彰,他不会不清楚别的儿子在身边的危险。因为身边的人会随时矫诏更换继承人,且合法的权柄权证也在自己身上(曹丕也是从邺城到洛阳才能继承王位)。曹彰一旦到达洛阳,买通或危险身边的人改诏,甚至交出印玺。那么曹彰继位就板上钉钉了。
曹彰也是这样想的,所以他收到消息匆忙赶到洛阳。无论曹操怎么想,他最快控制曹操身边的人就行了。
那么曹操为何冒这么高的风险召曹彰到洛阳呢?因为曹彰在长安握有重兵。假如曹彰要争夺王位,那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就算不想争夺,曹丕要收权,估计也没办法去收曹彰的兵权。唯一的办法就是:让曹彰脱离军队。
曹彰收到消息想都不想马上赶往洛阳。有兵权,他是老虎;失去兵权,他就是只猫。所以曹彰是很有胜算去夺王位的,可惜他被蒙蔽了双眼,想到姜小白,以为谁先到谁得王位。
那么反过来问:万一曹操玩过头了,曹彰买通身边的人矫诏继位,那不就自己给自己挖坑?其实也没关系,谁继位还不是姓曹?只要国家不分裂就好了。一旦曹彰继位,曹丕是没有实力去跟曹彰抗衡对抗的。而曹丕继位,那么曹彰是有实力跟曹丕分裂对抗的。只要不分裂,姓曹,就行了。曹操最后关头做到剥离他们的兵权,最终谁靠本事继位,已经没所谓了。
铯媒体
先说明一点,历史上,曹彰几乎没有机会带领数十万乌丸兵马来和曹丕争王位的。因为曹彰毕竟是曹操儿子中的后起之秀,所以,直到218年才被曹操启用,曹丕此时已经是世子了。而且曹彰在曹操晚期,从北地调到长安,曹丕继位,又被遣回封地,早就失去起兵造反的土壤。除非有一种可能,北地再度发生叛乱,曹丕失误,让曹彰回去镇压。那么,曹彰才有可能联手乌丸轲比能起兵,和曹丕在战场上见个分晓。
即便如此,曹彰最后还是输家的。为什么?因为曹丕早就羽翼丰满,继位之前又担任五官中郎将,相当于丞相的副手,军事政治和曹操一样一把抓。除了军事才能,曹彰在身份,地位,资历都远不如曹丕,甚至政治和曹丕距离更大。根据《三国志.曹彰传》,曹彰从北地奉曹操命,赶去长安时,经过邺城,见到曹丕。曹丕教曹彰说,见到曹操后,切记不要说自己的功劳,要把功劳分给众将。曹彰后来果然照做了,引得曹操大奇,越发欣赏曹彰。曹丕教曹彰,既有兄弟之情,也有拉拢之意。但是,曹彰在曹操去世后,就做得不地道了,先是问玺绶,又说要支持曹植,这不辜负了曹丕吗?
曹操虽然去世了,但是单单曹操的宗室重将中,夏侯惇,曹仁,曹洪,曹休都还在呢。而且,良将之中,张郃和徐晃,臧霸都在,这些人都会支持曹丕。而且,曹彰一旦起兵,曹丕甚至都不用这些“老将”或者镇守一方的大将来平叛。因为曹丕还有铁杆的支持者,曹真和夏侯尚。曹真在军中资历不比曹彰差,还统领过虎豹骑,深度参与了汉中之战。所以,曹真的军事才能,勇猛程度一点也不亚于曹彰,大飞熊认为,从曹真后来的军事综合表现看,甚至还超过曹彰。再说另外一个曹丕的死党夏侯尚,他可是护送曹操灵柩回邺城的宗室。更关键是,夏侯尚跟随曹彰出征过北地,可以说是最了解曹彰用兵的大将了。因此,夏侯尚绝对是曹彰起兵,一个潜在的大威胁,更何况,他本身具有军事才能。
所以,曹彰一旦造反,其实是对自己很不利的。再说,曹彰也未必会造反,即使他对王位有觊觎,无非是源于曹操晚年对他信任。曹操临死前,还召曹彰从长安到洛阳相见,只是曹操没有等到,就撒手人寰了。曹操召见曹彰,不可能为了易储,这是显而易见的,可能是交待曹彰自保之策和军事部署,以免发生“袁绍,刘表”故事。曹彰也是一时被“王位”冲昏了头脑,才问起“印绶”之事,但是这不代表曹彰会为了“争位”造反。
大飞熊骑士
曹操临终托孤必然考虑到曹氏集团的内部稳定。
关于世子的选择,曹操一直斟酌于曹植和曹丕之间,曹植亲汉,可以缓解与亲汉集团的矛盾;但曹操最终选择曹丕,曹丕代表广大士大夫集团。
曹操临终遗命让各地军事将领不得擅离。并且让督军司马懿和谏议大夫贾逵主持丧事,夏侯尚护送自己的遗体回邺城。
曹操逝世时,青州兵出现骚乱,自行鸣鼓返乡,最终贾逵和司马懿平定骚乱,可见二人的政治才能。曹彰赶在曹丕之前,向贾逵索要先王的玺绶,被贾逵说的哑口无言,不敢再争王位。
曹彰勇武过人,曹操称为“黄须儿”,但曹彰出色的表现均在战场上,他毫无任何政治根基,曹丕更是代表广大的士大夫阶层,更有司马懿,贾逵。因此在政治上,曹彰自然不是曹丕的敌手。
论单打独斗,曹丕不是曹彰敌手,甚至魏国上下都没几人是曹彰的敌手,但如果曹彰发难,估计很少有将领会响应。一是曹操遗命各地军事将领不得擅,二是徐晃、曹仁、张辽等大将健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