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白寺鎮;孫北村-村名故事

孫北村位於鎮政府駐地南2公里處,桑表路西。地理座標:北緯36°51′,東經116°54′。總面積2498.6畝,其中耕地1734.9畝,村址254.3畝,其他509.4畝。

民族漢族;姓氏有賈、郝、張、王、李、趙、韓、許、高、楊、劉、杜12姓。

人口全村3個村民小組,168戶(其中賈45戶、郝40戶、張20戶、王13戶、李10戶、趙3戶、韓7戶、許8戶、高3戶、楊1戶、劉16戶、杜2戶),634人。

經濟2010年,全村糧食總產1560噸,糧食單產1020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7050元。

村莊來歷;明朝永樂年間,有孫、耿兩姓氏從棗強遷此建村,取名孫耿。後又有賈、郝、張等氏遷入。

1959年為管理方便,將其分為孫東、孫西、孫北3村

歷任村幹部

黨支部書記

賈敦彬(1953~1986)

吳延勇(1986-1989)

郝玉堂(1989~1992)

高學明(1992-1996)

賈相榮(1996~200)

村委會主任(村長、大隊長)

吳志華(1953~1965)

李在仁(1965~1980)

吳延勇(1980~1986)

郝玉堂(1986~1989)

高學明(1989~1992)

郝京才(1996~1998)

高學廣(2002~2009)

1937年秋,日軍進駐孫耿村,建立據點。

1938年,日軍推行強化治安,強迫照相,填發“良民證”。

1944年12月,八路軍在村設伏活捉聶鬍子的日偽軍45人。

1949年,齊河縣人民政府駐孫耿村;6月,開展土改運動。

1955年,建立初級社。

1957年,轉入高級社。

1958年,村建鐵工廠、木工廠、酒廠、縫紉廠,同時建起敬老院、孤兒院、醫院、療養院。

1964年11月,省委社教工作隊進村。

1967年,建立村黨支部。

1980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分田到戶;賈敦彬第一家蓋瓦房。

1981年,由孫耿三街聯合設立孫耿集,農曆逢五排十集日;郝根之第一家買12馬力柴油機

1983年,郝加澤第一家買拖拉機。

1990年,賈敦彬第一家買彩色電視機;郝紅是村第一個本科大學生。

1992年,賈相榮第一家買電冰箱。

2004年,村籌資鋪柏油路600米。

2006年,韓長福第一家買大型聯合收割機。

2007年,許波第一家買農用汽車。

2008年,郝加奎第一家蓋樓房。

2009年,合併為孫耿社區。

2010年,賈相超第一家買轎車。

人物傳記

賈琅 字 小緗,號 青圃,己卯鄉會恩科聯捷,以知縣改沂州府教授。

趙廷賡 甲戌歲貢生,候選訓導。

趙運升 字 平甫,歲貢生。

郝景佑(1923~1945.8)1942年10月參加革命,1943年人黨,犧牲於歷城縣鵲山。烈士。

賈乃祥(1928~1948.11.7)犧牲於淮海戰役。烈士。

吳志華(1909-1982)曾任大隊長12年。

賈敦彬(1919-1986.2)任村黨支部書記33年。

韓吉善1939年5月生,表白寺鎮中學工作,中學高級教師,1987年評為縣、地區優秀教育工作者

郝壯之1947年8月21日生,1982年8月26日將珍藏的明、清版本《戰國策》、《史記》、《五

經鴻載》、《七家經》、《風州綱鑑》、《古書集錦》等善本書籍198本獻給縣圖書館,當時中央廣播電臺、人民日報予以報道。

賈相榮1954年生,任村黨支部書記13年。

李在華(女)1963年2月生,齊河一中工作,中學高級教師。

郝加民1970年10月生,鎮中學工作,中學高級教師。

臺灣鄉友

韓富之1928年生,教授,居住臺北市和平東1路1段248巷3F3號。

古建築 孫北村解放前有寺廟兩座,解放後一處改為民宅,另一處改為原孫耿小學。

郝氏宅院位於孫耿糧所院內,是有“小皇帝”之稱的郝集之的宅院。現該宅院只剩下坐北面南3間的正廳,正廳東西長9.2米、南北寬4.4米、高5米,廊簷寬1.4米,4根廊柱,建築面積:53.36平方米。內為4梁式樑架結構,廊簷滴水簷處露有木椽。宅院為單層建築,磚木結構,以石砌基,青磚為牆,泥土地面,紅瓦頂與木門窗均為後來維修時所換。另據考證:齊河縣圖書館所收藏9扇紅木屏風也是出自郝氏宅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