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發現寶寶運動發育比同齡的小孩落後?

盧豔


隨著寶寶逐漸長大,TA們也會開始掌握各種運動技能,若寶寶運動發育明顯比同齡寶寶落後,那麼寶媽們則需加重和警惕發育之後。

一般寶寶的正常運動發育過程:3個月齡的寶寶,頭可穩定地抬起90°,胸部也能離開床面;4個月齡的寶寶,慢慢會開始翻身;7個月齡的寶寶則可自己獨立坐著;8個月齡的寶寶會開始學習爬行;10個月齡的寶寶可以自己扶著東西站著;12個月齡的寶寶已經可以開始獨立走路了。

一、如何判斷寶寶是否運動發育緩慢?

1個月齡時,寶寶身體發軟,運動顯著減少;

2個月齡時,不會與人對視、不會笑或推遲發笑時間;

3個月齡時,不會發聲,抬頭時不能保持固定姿勢、寶寶手腳有力,但活動困難;

4個月齡時,經常握拳不能張開,或者大拇指內收;

5個月齡時,不會翻身,也不會用手將東西放入嘴裡;

8個月齡時,不會獨立坐著;

9個月齡時,不會爬行;

15個月齡時,不會獨立行走。

若寶寶出現上述情況,那麼寶媽們一定要引起注意,儘量帶寶寶去醫院檢查,避免影響寶寶運動發育。

二、運動發育遲緩會影響下一步發育嗎?<strong>

寶寶運動發育遲緩肯定是會影響下一步的發育。如當寶寶開始學會坐後,TA的腰部力量會增加,身體平衡能力也會提高,那麼TA就可以開始學習爬行。但寶寶7個後還不會獨立坐著,那麼TA就沒有能力去學習爬行,從而也就會影響寶寶學習走路,與同齡寶寶的差距也就會越來越大。並且,寶寶若出現運動發育遲緩,但未能及時治療,那麼可能會影響其智力發育。

三、哪些寶寶容易運動發育遲緩?<strong>

一般早產兒或出現過缺氧、病理性黃疸、營養不良、顱內出血的寶寶相對比足月正常的寶寶更容易出現運動發育遲緩的現象。若寶寶以前出現過上述情況,那麼寶媽們平時在照料寶寶時一定要注意運動發育的情況,若發現有異常及時去醫院檢查治療。


母嬰參考


兒童運動發育規律:

兒童從胚胎起發育成熟的過程是連續的。兒童運動發育遵循著相同的順序和規律,其運動發育方向呈由頭至尾的順序,逐步發展成熟。頭的控制先於軀幹的控制,故小兒先會抬頭,然後才會翻身和坐;上肢先於下肢,匍匐爬比手膝爬要早。發育的方向性還呈現出從近端到遠端的順序。上肢的整體運動先於前臂和手腕運動,手的精細動作發育成熟更晚。胎兒期的自發運動在出生後3~4個月逐漸被有意識的自主運動所代替。瀰漫、廣泛的運動逐漸被分離、精細的運動所代替。


正常兒童的粗大運動發育里程碑

3、正常兒童的精細運動發育里程碑

幾點重要提示:

1、小兒一般須遵循上述發育里程碑的順序依次進步,最終達到完全成熟。但也有一些例外,如並不是每一名兒童會走之前都先會爬行。發育的連續性也並不意味著其進步的表現是逐日的、均勻的,而是可以呈現出階梯式的跳躍過程。

發育的變異性還突出表現在發育速率上存在很大個體差異。如正常小兒獨走年齡可早至10個月,也可能晚至18個月。

2、發育里程碑是一個區間,而且個體間存在較大差異,因此不能單憑一項指標就做出判斷,必須結合其他因素綜合分析。

3、存在上述警示性指標並不一定異常,一部分嬰幼兒以後可以追趕上就不是異常

4、運動發育里程碑在正常範圍也不能保證兒童運動發育正常。如痙攣性偏癱的腦癱兒童多在18個月以內就能獨走,但步態異常

5、要特別注意觀察重要的運動功能:3個月不能俯臥抬頭豎頭、6個月不能扶坐、8個月不會獨坐、12個月不會扶欄站立、18個月不會獨走是粗大運動發育遲緩的警示性指標。而3個月不追視、6個月不夠物、8個月不會倒手、12個月不會捏取是精細運動發育遲緩的警示性指標。


瞭解運動發育遲緩的識別與診斷流程

上圖為常規的識別和診斷流程,有幾點重要的提示如下:

1、任何發育評估均不能替代醫生的綜合判斷。

2、詳細的查體可提供給臨床很多信息,有助於對疾病的甄別。一般查體中包括頭圍、體重、身長等項目的檢查,可幫助臨床鑑別是否可能存在小頭畸形、腦積水及矮小症等。如果出現呼吸窘迫、三凹徵等體徵,可能提示為神經肌肉病。肝臟增大則可能提示為貯積性疾病,如糖原累積症、溶酶體貯積症和黏多糖貯積症等。

3、對運動發育遲緩的兒童均需進行肌張力的檢查。通過觀察嬰幼兒姿勢、牽拉坐起、晃動肢體末端、檢查圍巾徵等方法檢查肌張力。檢查內收肌角、膕角、足背屈角也很重要,由於關節活動範圍也受到韌帶等軟組織結構的影響,不是肌張力的可靠指示。對於肌張力增高的患兒來說,往往是上運動神經元病變引起,如腦癱等,可呈現各種中樞性運動障礙表現。


兒科醫生鮑秀蘭


嚴重的早期兒童發展延遲是促進父母與孩子主治醫生討論病情的警示牌(表)。

在粗大運動發育遲延方面,包括了在3個月左右不能將頭穩固地抬起,在10個月時不能獨立保持坐位,在18個月不能獨立行走。

精細運動的警示牌包括在6個月時,不能將手舉過中線(在身體前將雙手集中)或者不能將食物送入口中。持續的保持握拳動作的孩子應該重視,在3個月或4個月齡時,孩子們應該度過握拳階段,持續保持這樣的姿勢會同時影響粗大和精細運動的發育,一直保持握拳姿勢的孩子應對其在潛在的神經協調不平衡方面加以檢查。

語言發育遲延引起關注的原因,包括8個月時沒有咯咯聲、噓噓聲、咕咕聲,15個月沒有智能詞彙,在2歲時不能說出兩個不同單詞的詞組。任何有這類語言方面發育延遲的兒童都應當做聽力功能問題方面的檢查。另外,不能對很大的響聲感到震驚的嬰兒、無法辨認聲音方向的6個月嬰兒、一歲仍不能回應自己名字的兒童,都需要進行聽力功能評估。如果約3個月大的嬰兒眼睛不能注視人臉,或者不能跟隨移動的人或物體,也必須對其視力產生疑問和關注。如果孩子的眼球隨意運動(眼球震顫),父母應當通知接受兒科檢查。

然而社交和情緒方面的“警示牌”卻比機體方面的更難以辨別。原因在於不同的文化、種族以及家庭的期望會導致兒童在情感構成和性格上的差別。但嬰兒出生幾個月後,在與朋友和親人交流時不露出笑容,應該給予檢查。如果抱起出生6個月的嬰兒出現如下情形時也應予以檢查:變得強硬或顯著的“無擁抱”感覺的。這種兒童與運動缺損導致肌張力異常兒童的區別是,後者在生理上無法實現擁抱的功能,而前者是有能力以一個擁抱或一個親密的姿勢作為回應,但他完全沒有興趣這樣做。孩子通常與父母或與自己相處融洽的人做眼神交流。出生幾個月後的嬰兒無論在發育的任何階段,如果不能或拒絕與熟悉的人有眼神接觸,那麼他可能存在潛在的社交和情感問題。


嬰幼兒早期綜合康復


從寶寶來到這個世界的第一天起,媽媽們總有操不完的心,除了寶寶的吃喝拉撒外,媽媽們最操心的另外一個話題是寶寶的運動發育。現在越來越多的家長意識到養孩子不能簡單的追求“高、大、胖”,大腦的發育質量才是嬰幼兒發育的核心。我們每天都收到大量家長非常希望瞭解自己寶寶發育情況的諮詢,今天我們一起來探秘寶寶的身體發育標準,並逐一剖析家長們提到最多的問題:“如何才能發現自家寶寶的運動發育比同齡的小孩落後?”

在談嬰幼兒的大運動發育前,我們先了解什麼是大運動?大運動即神經對大肌肉群的控制活動,如俯趴、翻身、跑跳等。那我們如何才能發現寶寶運動發育比同齡的小孩落後呢?

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位老師,但也只有父母這個崗位社會沒有要求“持證上崗”,很多事情往往我們在實踐以後,不行就重新再來,但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不能重頭再來。父母這個崗位是如此重要,但社會上沒有要求父母上崗的必須條件。很多新手媽媽甚至一些二寶媽雖然已逐漸意識到寶寶成長髮育的重要性,但還是不知道如何判斷自家的孩子發育是否落後,大部分父母只能拿自家的孩子跟別人家的孩子比,看到同齡的孩子會的技能,如果自家孩子還沒掌握,才會著急起來,那有沒有方法可尋呢?有的,我們的嬰幼兒發展王榮輝科研室目前在廣州地區開展生長髮育評估服務,針對不能到現場評估的外地家長,我們根據目前國際上主要發育標準和方法整理了有關嬰幼兒生長髮育評估的系列文章,媽媽門可以上紐諾育兒的公眾號詳細查看系列文章。

下面,我們主要針對0-1歲的寶寶大運動發育及父母容易走入的誤區進行說明:

0-3個月的寶寶 新生兒在剛出生時就能進行短暫的俯趴,這時候寶寶四肢卷在體側,能稍微抬頭。有很多家長擔心嬰兒俯趴會傷到軟弱的身體,直至3個月或有些等到7、8個月大才讓寶寶俯趴,這是很多家長最容易踩到育兒坑。晚俯趴,會造成寶寶的頸椎和手臂因為鍛鍊不夠,力量不足而感到俯趴十分艱難,一趴就哭。大家可以看我的有關“俯趴”文章。

如果寶寶從月子開始,一直在堅持少量多次給寶寶進行俯趴,並從最初的1秒、2秒媽慢慢增加,俯趴時間會越來越長,俯趴和抬頭較好的寶寶,肩頸相對有力量,會減少頭部向後仰的情況,部分寶寶並開始了翻身動作。

4-6個月的寶寶,4個月開始寶寶能從俯趴位翻身到仰位,這個時候寶寶的踏步反射特別明顯,扶著腋下可站,這是後我們常見的是,很多家長以為寶寶能站,並經常扶著寶寶腋下彈跳或行走,會影響到寶寶的髖關節和腿部的發育,不可取。5個月的寶寶已經能自如左右翻身,6個月部分寶寶已進入腹部爬行。如果你家寶貝已經6個月大,不能左右自如翻身,就要特別留意了。

這裡家長們要注意的點是,在寶寶沒有通過足夠的爬行前,一定切記“先爬後坐”,而非傳統的七坐八爬。此外,因為寶貝手部還沒得到足夠的鍛鍊,長時間用手支撐作力,也會影響寶寶的手和手臂的發育。

7-12個月的寶寶,據後臺反饋數據,這時候大部分家長最關注的是:“怎麼寶寶七八個大了,還不會爬,好著急。”這個時候我們要針對寶寶的具體情況分析,是否已經腹部爬行了,爬行的姿勢是否正確?是否麻溜?如果答案為:是,那家長不用太著急,前期大量的腹部爬行,正為寶寶手膝爬行準備著,很快進入下個階段——手膝爬行。如果答案是:否,寶寶沒有過爬行的跡象,可能存在多個的問題:肌張力過高、爬行姿勢不正確或原始反射影響等。建議儘早諮詢專業評估師或進行一對一指導評估。

8個月大的寶寶,能從爬行換到坐姿;10月大的寶寶,開始進入扶站期。在這些階段,我們要做的是給寶貝創造更多的爬行環境和條件,讓寶寶多爬,草地爬行、廣場爬行、和寶寶一起爬行,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給寶寶儘可能多的空間和環境,爬得多的寶寶,爬夠五百小時的寶寶,當寶寶開始學走時,你會發現他走得特別穩,且小腰板特別急,這是爬行給寶寶的脊椎帶了強有力的支撐。

每個孩子都存在個體發育,且影響發育的因素也是非常複雜的,如果你覺得有不同或異常,也可以隨時聯繫我們,可以預約我們的睡眠和育嬰顧問上門評估,進行一對一指導,針對寶寶的情況提出改善建議。

最後,這些標準,家長們可能會發現與我們傳統的 育兒信息非常不同,如傳統的,“三翻四坐”、“七坐八爬”,而紐諾的理念是“先爬後坐“,這些標準是參照了美國嬰兒中心Baby Center 等多個權威機構的信息。家長們如果有興趣可以看我之前寫的有關方面文章提到的這些權威機構的標準。


王榮輝快樂育兒


嚴格說,寶寶運動發育落後必須通過檢查和比較才能發現,但通常媽媽爸爸可能會發現的比較晚,等看到同齡的寶寶已經會坐、會爬、能跑、能跳了,自己的寶寶卻不行,有可能錯過最佳的干預訓練時間。

有人說可以查詢“兒童運動發育規律表”對照一下,或者請保健醫生或兒童發展專家定期檢查,這其實就是將寶寶的發育進展情況跟常模(同齡孩子發育的調查統計的標準值)進行比較,當然是個可靠的辦法,只是可能需要一定的專業知識或者一些花費。



無論哪種比較,關鍵是能夠區分正常的“落後”和真正的“發育遲緩”,因為每個孩子都有個體差異,同時每一項能力的發展都有相應的時間範圍,對正常差異無謂地擔心會帶來心理負擔,而自我安慰地忽視發育落後又可能追悔莫及。

那麼怎樣做才能簡單有效地監測寶寶的發育情況呢?媽媽爸爸只要做好三件事,就不再疑神疑鬼而且還能確保不會放跑問題:

1、 定期做記錄,記下寶寶能力進步的表現。半歲之內每1-2周、半歲到一歲每2-4周、一歲以後每1-2個月記一次,主要記錄寶寶會什麼了以及做得怎麼樣。

2、 對比觀察並進行動態比較。如果親朋好友和街坊鄰居中有跟自己寶寶年齡相當的孩子,或者稍稍大一些的孩子,可以通過直接觀察和聊天交流進行比較,如果身邊找不到同齡寶寶也可以在網絡上搜尋視頻對照一下,記住這個辦法只是為了獲得線索而不是為了準確評判,當發現一些偏差的時候就可以帶上記錄請專家幫忙鑑別把關。

3、 積極參加兒童保健體檢,適當補充定期的專家測評。關鍵是要找到你可以信賴的靠譜的專家,定期聯絡的好處是專家可以動態地瞭解寶寶的發育進程,從而避免臨時看醫生的侷限性。

以我們曾經服務數以萬計寶寶家庭的經驗,上述三個辦法相結合既不會漏掉髮育落後,而且比自然發現的時間平均能提前1-3個月,最重要的是家長負擔不大而且通過及時干預訓練還能幫助寶寶解決發育落後的問題。


馮國強老師談新早教


不同月齡的小孩會有不同的運動發育水平,從最初的頭豎直片刻到脖子穩穩地豎直,再到會翻身、坐、爬、站、走……腦癱寶寶雖然也可以看到一些不同的運動發育變化,但是相對同月齡的小孩來說,他們在運動發育方面卻又是明顯落後的。
比如到兩三個月了,其他小嬰兒抱起來時頭都可以穩穩地了,他們抱起來時頭卻還是搖搖晃晃的;到了三四個月時,其他小朋友俯臥時都可以把頭抬高到90度了,他們俯臥時卻還是臉蛋貼著床,或者是很吃力地才能把頭稍微抬離床面片刻;等到六個月左右時,其他小朋友都能獨立穩穩地坐著了,他們卻還不能翻身;等到一歲時,其他小朋友都能四處爬行甚至開始走路了,他們還是坐不穩。
除了大運動的發育明顯落後於同齡小朋友外,在精細動作的發育上,他們也是比同齡的小孩落後,抓、握能力差,甚至不能把手放到嘴邊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