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牢產業基礎助力鄉村振興——記山東省農業農村廳駐沂南縣蒲旺鎮第一書記工作組

山東省農業農村廳派駐沂南縣蒲旺鎮第一書記工作組到村任職後,著眼“打基礎,助力鄉村振興”,培育主導產業、創建優勢品牌,為任職村農業產業化發展提供新動能。兩年來,工作組爭取各類財政項目23個,打造農業示範園區4個,協調6家龍頭企業落戶蒲汪鎮,帶動1659名貧困群眾實現穩定脫貧。

昔日荒嶺變“綠園區”

打牢產業基礎助力鄉村振興——記山東省農業農村廳駐沂南縣蒲旺鎮第一書記工作組


2017年2月,47歲的趙學貴從省農業農村廳到瓦插簷村任職第一書記。上任伊始,他就下決心要為村民趟出一條致富路。

趙學貴了解到牧草種植簡單、適合在嶺地種植,決定在村裡鼓勵農戶流轉土地,開展大面積牧草種植。

老百姓一輩子都在種小麥,種牧草是不是不務正業?老百姓對土地感情深厚,流轉土地也是個大難題。“一遍說不通就再說一遍,兩遍說不通就解釋三遍四遍。”為獲得村民的認可和支持,趙學貴磨破了嘴皮子。

“學貴可真軸啊!加上地裡碰到的那一次,給我講五次了!”貧困戶老李說,“不過,現在我既能收土地租金,又能在牧場打工賺錢,我真得好好謝謝他哩!”

嶺上種牧草,嶺下怎麼辦?“農業要升級,我們就得蓋大棚,走特色農業之路!”趙學貴四處跑門路,找來1240萬元各項扶貧資金,開始著手為村裡進行農業改造。

打牢產業基礎助力鄉村振興——記山東省農業農村廳駐沂南縣蒲旺鎮第一書記工作組


如今,4個日光溫室大棚和30個高標準大拱棚已產生效益,4000平米的智能連棟溫室已基本完成,14個日光溫室正在建設中,集採摘桃園、農家樂小院、垂釣水庫於一體的農業休閒示範園區已初具雛形。

“過去小荒山,如今小江南。俺們再也不用‘看天吃飯’了。”說起這些,瓦插簷村主任李新平打心眼裡感謝趙學貴。

同樣的事也在橋頭車疃村上演。2017年,第一書記李劍用扶貧專項資金在村裡建成了60畝的現代農業果蔬種植示範基地,有效的改善了當地單一落後的農業格局。

去年11座日光大棚施工時,周邊十幾戶貧困戶參與了園區勞作,現在也是貧困戶優先到這裡幹活,一年能增收2萬多元。

基地建了,菜也種上了,李劍又開始琢磨怎麼幫鄉親把菜賣出去。翻開他手機的“朋友圈”,發現全是在宣傳大棚裡的新鮮蔬菜。“他們還經常會去外面找客戶到村裡收菜。”村民們豎起大拇指,不斷地補充著。

一條路打通“致富脈”

打牢產業基礎助力鄉村振興——記山東省農業農村廳駐沂南縣蒲旺鎮第一書記工作組


在離鎮最遠的茶坡村所產的芹菜葉綠莖黃、實心無筋、鮮嫩清脆、清香可口,擁有160餘年的種植歷史,在當地小有名氣。但由於地處偏遠,一到集中上市,芹菜如何銷售又成了愁。

“都知道俺村茶坡芹菜好吃,外面收菜的菜商都愁著往咱這旮旯裡走。咱村到鎮上就十幾個彎的石子路,鮮脆的芹菜還沒出鎮就顛破了相。進來零星菜販子,還得求著他收,還談什麼價格!”村民劉延斌說。

“酒香也怕巷子深啊!一定得建一條‘茶坡芹菜輸出路’。”派駐茶坡村第一書記劉學鋒到村後,產生了第一個想法。

想到就幹!2017年6月確定好路線後,到10月才動工,為什麼這麼慢?“原來的路基太窄了,拓寬要和另一個鄉鎮、5個村多個部門協調,還有一段路佔用了鄰村耕地,涉及到果樹補償、後續安置……”四個月時間裡,劉學鋒不知跑了多少次。

打牢產業基礎助力鄉村振興——記山東省農業農村廳駐沂南縣蒲旺鎮第一書記工作組


2017年10月17日,轟鳴的挖掘機開進茶坡村。40多天的時間裡,施工現場就成了劉學鋒辦公室。由於離鎮駐地很遠,他基本上是將中午飯攢到晚上回去一塊吃,交通工具則是租的一輛黃色電動車。

5分鐘能到國道,4公里就能上高速,11月27日,茶坡村這條2300米的出村路終於通了,各地拉芹菜的車到村裡來了。“旺季時,全村一天就能銷10萬多斤。”村民劉延國說。“如今,我們芹菜獲得了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俺們村還評為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新打造的‘茶坡芹菜綠色高效產業示範園’也開始運營了!”談及村裡的變化,村民臉上寫滿了自豪。

“臭水河”變身新景觀

打牢產業基礎助力鄉村振興——記山東省農業農村廳駐沂南縣蒲旺鎮第一書記工作組


“人家村裡都有廣場,又是唱戲又是跳舞,真饞人!”聽到村民都這樣說,派駐到下坡村的第一書記於舜章心裡很不是滋味。

“一到夏天,上游的生活用水便衝了下來,蚊子、蒼蠅的也多,都不敢開窗戶了。”還有村民向他如此吐槽村裡的小河。

“就先治理這條河!”於舜章決定。於舜章多次打報告申請“一事一議獎補”和環保資金。“書記替我們做好事,我可不能掉隊!”農產銷售大戶老朱很受感動,主動提出墊資治理。

錢到位,就趕快開工!2017年5月,於舜章和村委會找來挖掘機,先河底清淤,再硬化溝渠,修小排水溝渠,原來泥濘不堪的臭水溝變清了,大家也不好意思扔生活垃圾了。

既要淨,也要美。於舜章又趁熱打鐵,先是在沿河周邊修建道路、植種樹木、牆體彩繪,又安上了路燈,蓋起了亭子,還在村裡修建了文化廣場。如今,一河一廣場,在一條新修建的12米長的三孔橋裝飾下,成了村子“風景區”。

談及這些變化,村民朱繼川有說不完的話:“晚上大人去跳跳廣場舞,小孩也有地方玩,現在俺不眼饞啦!”“公園建好了,村裡的人這麼喜歡,我覺得一切付出都值得。”於舜章說,村民的需求,就是他的工作目標。群眾滿意了,他的心勁也更足了。(麻傑 尹君 薛峰 寶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