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我一起遊北京——故宮:無比輝煌的古代皇宮建築群


端門。從天安門進來後,往前走就是端門。端門城樓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是明代紫禁城和清代皇城的正門,這裡一般放置皇帝儀仗用品。

端門到午門的大道,這裡可以休息,很多樹木,兩邊服務處還有免費的水可以飲用。

午門廣場。電視上經常說的拉到午門外XX,就是指這裡。

午門城樓。位於紫禁城南北軸線,高37.95米,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清朝順治四年重修,清朝嘉慶六年再修。午門居中向陽,位當子午,故名午門。

午門後側

金水橋畔

太和門。紫禁城內最大的宮門,也是外朝正門。建成於明永樂十八年,始稱奉天門。明嘉靖四十一年改稱皇極門,清順治二年改稱太和門。清光緒十四年毀於大火,次年重建。這裡是明代皇帝早朝時“御門聽政”處,也是清順治帝入關後在此即皇帝位處。

太和門後側看太和殿

太和殿。就是民間俗稱的金鑾殿,殿高26.92米,建築面積2377平方米,是中國現存等級最高的古代建築。建成於明永樂十八年,初名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改稱皇極殿,清順治二年改為太和殿。是明清兩朝舉行重大慶典活動的地方。太和殿幾遭焚燬、重建,現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後的形制。太和殿內有皇帝寶座,寶座正上方有“建極綏猷”匾,為乾隆御筆。

太和殿廣場看太和殿

太和殿廣場左邊的體仁殿

太和殿近景

太和殿東側

太和殿東側平臺看太和殿廣場。可以看到太和殿是建在三層漢白玉臺基之上,君臨天下就是這樣的視角。

太和殿東側平臺看後左門

中和殿。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初稱華蓋殿,嘉靖時遭遇火災重修後改稱中極殿,清順治二年改中極殿為中和殿。中和殿位於紫禁城太和殿和保和殿之間,是皇帝去太和殿大典前休憩整理的地方,並接受執事官員朝拜的地方。“中和”二字取自《禮記`中庸》:“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道也”之意。是供皇帝一人靜靜的思考之所。

中和殿後門東側大石雕

中和殿後門西側大石雕

保和殿。明永樂十八年建成,初名謹身殿,明嘉靖四十一年改稱建極殿,清順治二年始現名保和殿。保和殿典出“志不外馳,恬神守志”,意為神志專一,保持宇內和諧,才能福壽安樂,天下太平。

保和殿內景。保和殿內有“皇建有極”匾,為乾隆御筆。

乾清門。建於明永樂十八年,清順治十二年重修。乾清門後的區域是帝后寢宮以及嬪妃、皇子等居住生活區域。是內廷後三宮的正門,也是清朝皇帝“御門聽政”的地方。

乾清門後門

乾清宮西側廣場

乾清宮。乾清宮始建於明朝永樂十八年,明清兩代曾屢遭焚燬而重建,現有建築為清朝嘉慶三年所建。乾清宮是明朝的十四個皇帝和清朝順治、康熙的寢宮,皇帝在這裡居住,平時也在這處理日常政務。

乾清宮匾額

乾清宮正大光明匾。位於乾清宮正殿寶座上方,是清順治皇帝御筆親書,此匾背後藏有密建皇儲的“建儲匣”。

交泰殿。位於乾清宮和坤寧宮之間,明嘉靖年間建,順治十二年、康熙八年重修,嘉慶二年乾清宮遭火災,波及交泰殿,後於當年重建。是皇帝和后妃們起居生活的地方,事實上,說白點,也就是皇帝和皇后妃子們進行不可描述的地方,古人把不可描述視為陰陽相交,故名交泰殿,取自《易經》,含“天地交合、康泰美滿”之意。

無為匾。交泰殿寶座上懸康熙帝御書“無為”匾,寶座後有板屏一面,上書乾隆帝御製《交泰殿銘》。東次間設銅壺滴漏;西次間設一座自鳴鐘,此鍾為嘉慶三年造,鍾高約6米,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古代座鐘。皇宮裡的時間都以此自鳴鐘時間為準。

御花園。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 (1420年),位於紫禁城中軸線上最北部,坤寧門後方,明稱宮後苑,清改稱御花園。全園南北縱80m,東西寬140m,佔地面積12000㎡。園內青翠的松、柏、竹間點綴著山石,形成四季長青的園林景觀。是皇帝和后妃休息、遊玩、頤養、讀書場所。


御花園的樹木。樹幹光溜溜的,樹齡都是以百年計算。

仰望御花園內的御景庭

故宮博物院北門

故宮北門看對面的景山公園

故宮北門東看

故宮北門護城河東看

護城河邊看故宮

景山公園南門口看故宮博物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