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政界官至司令,武學界又喜提"武當劍仙"雅號,李景林的死因之謎

談及"劍仙"這個詞,我想很多人腦海中可能都會浮現出"風流倜儻,手持名劍,武藝高強,來無影去無蹤"的俠客形象。作為武俠小說和古裝影視劇中的常客,劍仙似乎總給我們一種頗具年代感的虛幻印象,很難和近代人物掛鉤。因此在這種長此以往的認知中,很少有人能將"劍仙"與一個民國軍人聯繫起來。而筆者今天要談的話題就是在民國時期素有"武當劍仙"之稱的武術大師——李景林。

軍政界官至司令,武學界又喜提

十年磨一劍,英雄出少年

在經歷近半個世紀的槍炮洗禮後,1888年的中國大陸難得平靜了很多。這一年,年僅三歲的李景林就被父親送入奉天的"育字軍"陸軍青年學校就讀(可能沒有體現過這種學藝的經歷,筆者對於父親送"三歲"兒子到"青年學校"讀書這件事的記載還是半信半疑,並由此推測又或者類似於當今的早教班性質)。就讀其間,天資異稟的李景林很快就被時任武當劍下乘"丹"字派第9代傳人的宋唯一相中。

秉承著傳統收徒拜師的規矩,接下來十二個寒來暑往的日子裡,宋唯一將畢生所學一一秘密傳授給李景林,直至育子軍被迫解散。被遣散回家的李景林很快又打聽到一個人——太極宗師楊露禪三子楊健侯。求學若渴的李景林邃拜師於楊家門下,學習楊式太極拳,成為了楊家少有的外姓徒弟之一。

少年時期兩次拜師學藝的經歷不僅為李景林日後發揚武術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近處來看,同樣也為他平步入軍隊提供了最有力的證明。

1903年,集武當劍與太極拳大成的李景林進入保定北洋陸軍速成武備學堂學習,正式開始了軍旅生涯。在校學習的四年間,他秉承著厚積薄發的觀念和謙遜的態度,無論是對自己的功夫還是身份一直深藏不露。軍校學習的四年日子結束後,1907年,22歲的李景林被任命為清廷禁衛軍下級軍官,開始為命途日薄西山的清王朝賣命。

軍政界官至司令,武學界又喜提

軍政武學,名利雙收

1911年10月爆發武昌起義,國民黨人蓄謀已久的革命運動反倒是給了平日不吭聲不吭氣的李景林一次建功立業的機會。對面氣勢洶洶的起義軍,清政府只能委派內閣陸軍大臣蔭昌督軍南下,李景林也隨軍南下參戰。

為久攻不下的漢陽龜山,李景林擔任敢死隊隊長。他率領全隊,身先士卒,冒死衝破了民軍防線,攻下陣地,把大清的龍旗插上了漢陽龜山的山頂上,為清王朝立下大功。雖然次年清王朝仍舊在辛亥革命的炮火中退出歷史舞臺,但是對李景林而言,這次的敢死隊行動不僅讓他得到清朝廷嘉獎和皇上恩典的黃馬褂,更是為他開啟了官途亨通的時代。

從1912年到1925年短短的十三年其間,李景林就從一位巡防營連長一路晉升為奉軍第一方面軍團司令,身份也從大清王朝的賣命者轉換為張大帥中意的"疾行軍"軍隊領導。不僅如此,他那個響噹噹的"武當劍仙"雅號,也是這一時期獲得的。據說,這次的雅號由來完全取決於一個人的意外發現: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戰爭戰爭爆發,時任陸軍整編第一師師長的李景林奉命將部隊移駐遼寧北鎮縣,而他下屬的營長丁齊銳則部駐正安堡,正是這個丁齊銳,讓這對時隔多年未見的師徒再次重逢。

據說,當時丁齊銳就住在北鎮西門轆轤把衚衕宋宅外院,有一次,他偶然發現院子的主人竟然是劍俠宋唯一,於是就立即將此情報告師部。此後,已功成名就的李景林依舊在軍務繁忙中擠時間繼續向宋唯一求教,進一步精研武當劍術。對於這個秘傳的弟子,宋唯一不但傾心傳授了他武當劍術精髓,還將自己所著的《武當劍譜》、《劍形八卦掌譜》、《道家修道錄》等武功秘籍送給了李景林。

可以說正是丁齊銳這次偶然的發現才使得李景林能夠與師傅這次重逢,共研武學,共同進步,讓他重拾武學夢。"武當劍仙"的雅號也在這次與劍俠兼師傅的重逢後不脛而走。

軍政界官至司令,武學界又喜提

被迫下野,投身武術

軍政界官至司令,武學界又喜提"武當劍仙"的雅號,名聲大噪,這樣的雙重尊貴身份讓曾是貧民百姓出生的李景林愈發膨脹,不久他便打起了上頭張大帥的主意。

1925年,李景林與郭松齡、馮玉祥結成反張密盟,宣佈脫離奉系,轉而擁護段祺瑞,並電勸張作霖下野。

然而當三者的矛頭還沒統一指向張大帥的時候,李景林就和馮玉祥來了個窩裡斗的鬧劇,最終,實力不濟的李景林敗在馮玉祥手中,手中的兵力也損失慘重,第一階段的反張計劃以失敗的結局告一段落。

而後的一年,心有不甘的李景林再次反張,但卻被早有防備心的張作霖發覺,導致他的第二次反張行動再次擱淺,而他本人也被迫宣佈下野,結束了爾虞我詐的軍閥混戰,轉而投身到武學教育中。

1926年下半年,李景林等一行六人南下,前往上海灘,與上海的武術宗師孫祿堂共商提倡國術事宜。同年年底,李孫二人正式在上海收徒傳藝。1927年,李景林提出"全民國術化"的口號,認為國術能"強身強國強種強族"。下半年,蔣介石專員邵力子到上海邀請他建立"中央國術館"並任館長,卻被此時毫無功利心的李景林婉拒。而後幾年間,李景林也是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的身份東奔西跑,先後在浙江、山東成立武術館,公開傳授武當劍法,廣泛收徒,為傳播武術而盡心盡力。

軍政界官至司令,武學界又喜提

可惜的是1931年12月噩耗傳來,李景林突患痢疾,在濟南緯九路寓所去世,年僅四十七歲,一代武術宗師就這樣隕落。

死因之謎的猜測

雖然大部分人都將劍仙的死歸結於痢疾,但是結合李景林畢生的經歷而言,病死的說法還是有點站不住腳,真正死因或許仍舊有待探索,筆者就此事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病逝說:

喜歡武打動作的讀者可能都知道,歷史上每一個武學大師他們的成名之路都歷經坎坷,飽受磨難。對他們而言,無論是高超的本領,還是過硬的體格都是從最初的基本功一步步練出來的。縱觀李景林的一生,三歲習武,二十二歲開啟軍旅生涯,四十二歲又傳授武術,由此可見他的大半生幾乎都離不開這種強身健體的活動,在如此苛刻的條件下所練就得過硬體格,讓一場上吐下瀉的痢疾給帶走,確實有點令人難以置信。

此外,痢疾的高發期處於夏秋兩季,當年12月的濟南患上這種疾病的概率並不算大,況且就算是真患上痢疾了,根據我國由來已久的治療痢疾的方法,應該也能做到藥到病除。《傷寒論》、《金匱要略》等醫學古典中記載治療痢疾的有效方劑白頭翁湯等一直為後世沿用,以李景林的身份找個好大夫開個良藥應該也不是什麼難事吧?

軍政界官至司令,武學界又喜提

二,毒害說:

之所以想到這個說法,是因為筆者無意間發現我國一位武學大師的死因也是後人津津樂道的話題,此人便是以"迷蹤拳"著稱的愛國武術家——霍元甲。同李景林一樣,霍元甲也是幼年習武,身經百戰,在一次次格鬥中練就了過硬的體格,然而功夫再高,也怕毒藥。在聽說霍元甲有嗆咳症後,假慈悲的日本人立刻想出了毒害他的陰謀,就這樣,平生胸懷坦蕩的霍元甲被擺了一道,疑似慘死在慢性爛肺藥下,享年42歲。

總體上而言,二者雖然仇家不同,但大致的經歷和離奇的死因還是讓筆者將李景林的死與被毒殺掛鉤。

至於毒害他的嫌疑人,那就多的去了,前文我們也提到過,李景林曾兩次倒戈張大帥,但當時大帥的為人確實征服了一大批真心跟隨者,他們當中就未必沒有那些狂熱的護主分子,在大帥去世多年後,來了結當年這忘恩負義的李景林。

此外也不排除他的那些同行競爭者和徒弟們,他的兩個兒子不習武,獨女又拜師孫祿堂門下學習孫氏八卦劍,因此對於今後掌門的競爭自然會引發一場腥風血雨,在這樣的競爭中,很有可能就是那些不滿李景林傳位的徒弟在此之前先痛下殺手,來攪亂大局,從中篡位……

軍政界官至司令,武學界又喜提

當然這完全只是屬於筆者的猜測,李景林怎麼死的,或許只有他自己才知道,亦或者就是史書上記載的那麼簡單,死於痢疾。

時過境遷,我們既然無法發掘真相,那麼就應該有一顆尋找真相的心,離真相越近,就越能感受它的魅力。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