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乳業:打響“中國品牌”

呼和浩特乳業:打響“中國品牌”

呼和浩特蒙古語意為“青色的城”,是一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更是一座位於世界公認的北緯41°至45°黃金奶源帶上,擁有最靠近草原區位優勢和悠久奶牛養殖歷史的城市。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在內蒙古這片有著藍天白雲綠草的大地上,有一條蜿蜒曲折的“白色奶業之河”在呼和浩特市農牧業深厚積澱的滋養下一路奔騰向前。

從建國初期起步,呼和浩特市乳業,沐浴著陽光雨露,承載著歷史使命,從立足於群眾日常生活自產自銷的傳統乳業到桃花食品廠、呼和浩特市紅旗區種牛廠、呼市合作社公共食堂冷飲部等乳品生產加工企業相繼建立,再到1979年後,呼和浩特市政府出臺了一系列促進乳業發展的政策,併發布了《關於大力發展奶牛業的幾項規定》。當歷史的車輪來到1985年時,奶牛養殖已經遍佈全市各旗縣鄉鎮,持續增長的奶產量讓呼和浩特市率先成為全國敞開供應牛奶的城市之一。

青貯飼料已成為奶牛的重要口糧,各類現代化、專業化的機械設備也廣泛應用到牧場各生產環節中。

快馬加鞭,厚積薄發。1993年,回民奶食品廠果斷決策,主動爭取,成為呼和浩特市首批實行股份制改組的13家企業之一,內蒙古伊利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就此誕生。1999年,伊利在全國率先引進瑞典利樂液態奶包裝生產線,開始生產常溫狀態下能夠長時間保存的包裝奶,以此為標誌,拉開了中國乳業蓬勃發展的“黃金年代”的序幕。同樣是1999年,蒙牛乳業躍入世人的眼簾。

天下大事必作於細。為推動乳業發展,在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戰略中,呼和浩特市適時提出“奶業興市”戰略,舉全力打造“中國乳都”品牌,自此,呼和浩特市的奶牛養殖業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十年磨一劍,奶香溢中華。2005年8月28日,呼和浩特市懷揣著“全國三個第一”,敲響了“中國乳都”的大門。牛奶總產量、乳品加工量、城市居民人均佔有鮮奶量全國第一,乳業已成為增加首府地方財政收入,實現農民增收和企業增效的重要支柱產業。

2007年在首屆中國·內蒙古國際乳業節乳業發展高峰論壇上,呼和浩特市正式提出了令人振奮的目標——打造“世界乳都”。

然而,正當乳產業厲兵秣馬準備再接再厲時卻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困難。

2008年,對乳產業來說,是前進歷史上的重創。“三聚氰胺”事件一出,農民賣奶牛、乳業倒閉,國產牛奶面臨嚴重信任危機。

面臨迎頭痛擊的中國乳業卻沒有憑空等待。2009年,乳業史上最密集的奶業政策連續出臺。其中,有統領全局的新《食品安全法》,更有規範行業發展的《乳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條例》和《奶業整頓和振興規劃綱要》等法律政策。在中國奶業危難之際,作為“中國乳都”的呼和浩特市也沒有氣餒,而是在痛定思痛後發出深沉有力的呼喊:積蓄力量、創新發展、振興乳業!從那時起,奶牛規範化、規模化發展,漸漸成為全社會共識。

攻堅克難、勇於擔當,迎接曙光,再續輝煌。

2018年,呼和浩特市制定印發了《關於打造“中國乳都”升級版的若干意見》和《呼和浩特市乳產業升級發展三年行動計劃》,重新對乳產業進行頂層設計,明確實施“優質奶源基地建設、農企利益聯結緊密化、千億級龍頭企業培育、特色產業集群培育、乳業國際化創新提升“五項行動”;準備利用3年的時間,初步建成國際化乳產業集群、世界級乳業創新中心、優質奶源示範基地和農企利益緊密聯結的“中國乳都”升級版,此舉再次彰顯了“中國乳都”在國際乳業發展中的責任與擔當。就在當年,呼和浩特市優質牧草種植面積達170萬畝、奶牛存欄33萬頭、原奶產量190萬噸,居全國乳業重點城市前列。

自古以來,蒙古族的乳文化源遠流長。乳食品蒙古語稱查干伊德,是純潔吉祥的意思。作為享譽國內外的“中國乳都”,目前,我市已形成了規模化、現代化、全產業鏈發展的千億元級乳產業集群,彙集了伊利、蒙牛等龍頭企業和知名品牌,成為中國最具活力的乳業產業鏈。全市奶牛頭數、奶產量、人均佔有量、人均消費量等均居全國首位。

回首過去,我們才知道已經走出多遠,也才能體會它的波瀾壯闊。

首府乳業,從排隊打奶到掃碼追溯,從限量供應到走向世界,發展的每一步都走得紮實有力。

呼和浩特市委副書記、市長馮玉臻在“呼和浩特乳業升級研討會”上表示,一定要全力支持龍頭企業做大做強,打造世界級的乳產業集群,在全社會營造支持民族乳業、相信民族品牌、選擇民族產品的濃厚氛圍。

新時代,呼和浩特市還將以植根草原、胸懷世界的坦蕩與擔當,全力打造“中國乳都”升級版,通過促進和推動中國乳業全產業鏈發展模式轉型升級,在全世界打響“中國品牌”。

讓我們共同來為呼和浩特市乳業再創輝煌見證!

【購房資訊輕鬆享,快來關注樂居網】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