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貸危機至今,華爾街“街薪”已腰斬

高盛CEO David Solomon去年年薪2300萬美元,是2007年時任CEO年薪的三分之一。CEO尚且如此,高盛其他職員薪資下滑程度可想而知。


花街觀點 | 次貸危機至今,華爾街“街薪”已腰斬


根據Bloomberg測算,華爾街平均每名員工的報酬經調整後與次貸危機發生前相比下滑61%。其中高盛最慘,跌幅領跑全球一線投行。相比之下,零售銀行薪資的降幅卻沒那麼嚴重。


花街觀點 | 次貸危機至今,華爾街“街薪”已腰斬


其實近幾年得益於減稅以及國內消費的強勁,美國大行們盈利水平紛紛創歷史新高,歐洲大行也在復甦。但這並不意味著交易員、投行大佬們的工資也水漲船高。

科技水平的飛速提高,AI等自動化工具日益取代基礎「金融民工」已成為共識,「金融科技革命」也箭在弦上。這樣看來,次貸危機前華爾街的薪資待遇水平或將會徹底成為歷史。


華爾街投行最受傷

具體來看,薪資最受影響的應該是那些華爾街規模較小、尤其專注投行業務但缺少零售業務的公司。投行較大程度上依賴獎金,但數據顯示獎金從2008年已經持續在下滑。這也從另一方面說明了華爾街「口味變了」,高風險的交易業務已不再受青睞,大家紛紛選擇扎堆零售與財富管理業務。

大行們也在進行「科技競賽」,人員結構出現了較大變化。

全球大型獵頭公司Gilbert Tweed金融部門的負責人Richard Lipstein稱,「十年以來,商業已不是當年的商業。交易員不得不面對殘酷的現實,現代的交易可能不會需要太多人力。新增就業大多也都集中在零售業與科技業。」

華爾街昔日交易一哥高盛,也開始開拓信用卡等消費者業務。瑞士信貸雖沉浸在自己的財富管理世界中,但也將一些後臺支持部門轉移到成本更低的波蘭和印度。最近「水逆」的德意志銀行在剔除2010年併購德國郵政銀行影響後,薪資水平下滑了36%。

據一名不願具名的前德意志銀行權益經紀人透露,他在次貸危機前入職,其2007年的總薪資是去年離職前的兩倍,而現在該部門已被砍。

據另一家獵頭公司Sheffield Haworth的數據顯示,銀行業中層員工的平均報酬比危機前已腰斬,大約在40萬美元至80萬美元左右。投行中層員工年薪在60萬美元至95萬美元,較危機前下滑三分之一,MD(managing directors)的待遇亦是難逃下滑。


薪資結構發生巨大變化

次貸危機後的薪資結構也發生了巨大變化。以前華爾街天之驕子都是拿著「相對微薄」的工資,但領著誇張的「cash bonuses」。如今形勢轉變為工資漲,獎金降低。歐盟甚至通過立法來對銀行獎金加以限制。還有一點就是歐盟和美國的獎金如今普遍是股票期權等形勢,深度綁定個人與公司利益。

再次拿高盛為例,2007年CEO報酬中有2700萬美元的cash bonuses,大約佔總報酬的一半。而去年其CEO的cash bonuses大約570萬美元,佔其總報酬的四分之一。

獵頭公司Westcott Black Partners的合夥人表示,其經常對客戶提醒有關股票期權形式獎金的注意事項,因為有些股票期權的獎金存在行權條件的約束,客戶應該留意。


大行中也有平均薪資上漲的


花街觀點 | 次貸危機至今,華爾街“街薪”已腰斬


美國銀行和巴克萊是為數不多平均薪資出現上漲的大行。巴克萊主要得益於諸如英鎊兌美元貶值了20%等匯兌影響,以及收窄全球業務、退出非洲市場等舉措。美國銀行在危機後關閉了美國超過1000個網點,裁員了近8萬人,之後給員工獎金提升的同時又正好趕上了特朗普減稅政策。

據獵頭公司DHR International透露 ,零售型銀行仍然很吃香,彷彿人們還是願意去網點辦理業務,網點裡的投顧等崗位在一些大行中仍在擴招。

說歸說,華爾街銀行家們仍然比大多數人賺的多。


風險提示:上文所示之作者或者嘉賓的觀點,都有其特定立場,投資決策需建立在獨立思考之上。富途將竭力但卻不能保證以上內容之準確和可靠,亦不會承擔因任何不準確或遺漏而引起的任何損失或損害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