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南漳縣;荊山東麓,漢水之南,楚文化發祥地

湖北省南漳縣;荊山東麓,漢水之南,楚文化發祥地。據《中國地名辭源》記載,縣以境內古南漳水(今漳水)而得名;乾隆《襄陽府志》:漳水,縣南一百里,源出荊山,縣之立名以此,南漳者以別於濁漳、清漳也。《禹貢》載“南條荊山,漳水所出”,另據《山海經·中山經·中次八經》記載:南漳即為“南條荊山,漳水出焉”之意;有南漳即為“南條荊山,漳水所出”簡稱之說。

湖北省南漳縣;荊山東麓,漢水之南,楚文化發祥地

湖北省南漳縣;荊山東麓,漢水之南,楚文化發祥地

這裡在漢水之南,荊山之東麓。

她是楚文化的發祥地,是三國故事的源頭,也是和氏璧的故鄉,曾孕育出和氏璧的千秋史話;這裡是三國故事的源頭,三國時期眾多歷史人物涉足於此;這裡是紅色的土地、革命的的搖籃;賀龍、李先念、馬識途等著名人士在此留下了光輝的足跡;入選2019中國最美縣域榜單。


湖北省南漳縣;荊山東麓,漢水之南,楚文化發祥地

南漳縣地處湖北省西北部,是襄陽市轄縣之一;這裡東臨宜城,西接保康,東北與襄陽為鄰,西北同谷城接壤,南依遠安,東南與荊門毗連。下轄10個鎮:城關鎮、武安鎮、李廟鎮、九集鎮、長坪鎮、薛坪鎮、板橋鎮、肖堰鎮、東鞏鎮、巡檢鎮,境內有清河農場管理器。總面積3859平方公里,人口68萬,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據《中國地名辭源》記載,縣以境內古南漳水(今漳水)而得名;乾隆《襄陽府志》:漳水,縣南一百里,源出荊山,縣之立名以此,南漳者以別於濁漳、清漳也。《禹貢》載“南條荊山,漳水所出”,另據《山海經·中山經·中次八經》記載:南漳即為“南條荊山,漳水出焉”之意;有南漳即為“南條荊山,漳水所出”簡稱之說。

湖北省南漳縣;荊山東麓,漢水之南,楚文化發祥地

史載公元前11世紀初,楚國先祖熊麗率族眾南渡漢水來到睢山(今縣城西北主山寨);《墨子·非攻下》載:昔者楚熊麗始討此睢山之間。此後楚人熊繹建都於荊山之下,史稱熊繹丹陽(今南漳縣城一帶);《左傳·昭公十二年》載:昔我先王熊繹,闢在荊山,篳路藍縷,以處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御王事。楚人在此生息,發展成為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之一。


湖北省南漳縣;荊山東麓,漢水之南,楚文化發祥地

這裡歷史悠久,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達3100多年;據考證,新石器時代已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商朝境東北有盧戎國。西周封國有盧、羅、楚三國,春秋時境內為古楚國、羅國、盧戎國等。秦朝設伊廬縣。 兩漢分秦之伊廬縣置中廬縣、臨沮縣,三國因之;建安二十五年(220)秋,中廬縣歸附東吳;同年曹魏置沶鄉縣,又作祁鄉縣、祁陽縣,治南漳縣西南。

晉增設上黃縣。南北朝時期,境內曾置南襄郡、南襄陽郡、安定郡、歸義郡、武泉郡等五個郡治。西魏置重陽縣。北周廢上黃縣,改重陽縣為思安縣。隋開皇十八年(598)思安更名南漳縣。唐貞觀八年(634)南漳併入義清。開元十八年(730年)復南漳縣。北宋宣和初屬襄陽府。南宋紹興五年(1135)中廬縣併入南漳縣;移治中廬鎮 (今南漳縣東北舊縣鋪)。明清屬襄陽府。1914年屬襄陽道,1927年直屬省。1949年屬襄陽專區,1970年屬襄陽地區,1983年屬襄樊市。


湖北省南漳縣;荊山東麓,漢水之南,楚文化發祥地

南漳是湖北省37個山區縣之一,有八山半水分半田之說。她地處江漢平原北緣,秦巴山系東緣;地勢西高東低,最高峰三尖山海拔1570米;境內水資源豐富,古有“四十八大泉、七十二河堰”之稱;有濰水、蠻河、漳河、沮河四大河流,其中蠻河春秋時稱夷水,是南漳第一大河。這裡屬亞熱帶季風性氣候,雨熱同期;四季分明,有明顯的地區差異和垂直差異。

這裡物產豐富而享有金南漳盛名,是全國十大食用菌商品基地縣;境內動植物種類繁多,森林覆蓋率達64.6%。有銀杏、紅豆杉、白皮松等珍貴植物;麂、獐、鯢等稀有動物;有蠶繭、銀杏、香菌等特產;有天麻、靈芝、杜仲、棗皮等名貴中藥材,其中蠶絲、木耳、銀杏在明清時期就享譽海內外;有煤炭、磷累託石、伊利石、重晶石等礦產,非金屬礦產優勢明顯;有稻、小麥、芝麻等農產。


湖北省南漳縣;荊山東麓,漢水之南,楚文化發祥地

她是革命老區,是鄂西北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襄陽市中革命遺址最多的區縣。境內清山秀水、山川秀美,生態旅遊資源眾多,形成了三國源頭、荊山生態遊、古山寨遊等生態文化旅遊線路;有三國故事源頭水鏡莊、謀士故里徐庶廟、傳國玉璽和氏璧故鄉玉印巖、華夏第一山寨臥牛寨(團山寺)、兵家第一山寨青龍寨、中國景觀村落漫雲村等名勝;有等景點香水河、龍王峽、魚泉河、七里山森林公園、漳河源、金牛洞、水鏡湖省級地質公園等景點;有古羅國城、楚王城、漢臨沮城遺蹟。

荊山古寨之一的春秋寨有最美古山寨之譽 ,是舉世聞名的南漳古山寨群的傑出代表之一。春秋寨位於東鞏鎮陸坪,又名青雲寨、陸坪寨,是中國百大新發現之一,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因寨內建有紀念關公的建築春秋樓而得名,相傳五霸之一的楚國為抵禦外敵而修此寨,東漢末年關羽於此夜讀《春秋》,後人在山寨建春秋樓以示紀念,因此得名。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