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姓氏和睦相處有些“古”

在潮汕地區,一些姓氏由於受到先祖之間的情誼、恩情和潮汕話諧音等因素的影響,出現了許多體現不同姓氏之間和睦相處的事例,在其背後都有一段有趣的“古”!

在潮安磷溪鎮仙田(俗稱深田)鄉,村民以丁姓為主,只有一小部分姓陳,但自古以來丁姓村民從不欺凌陳姓村民,而是和睦相處,傳為千秋佳話。原來,在宋淳熙十六年(1189),曾任太常寺少卿的丁允元,因諫免鹽鐵稅被貶為潮州知軍事(知州)。丁允元到潮州任職後,很快與當時的海陽縣令陳坦(福建人)成了知交。由於當時處在宋室南移戰亂頻繁,許多國土淪入異族之手,而潮州偏處東南一隅,百姓安居樂業,於是他們倆萌發了任職期滿後移居此地落籍的想法。後來,先卸職的陳坦選中了田地沃野,交通較為便捷的仙田這個地方,以建安家之宅。有意選址落籍潮州的丁允元,得知此事後便親自到仙田察看,覺得該處的確是塊“寶地”,便率真地對陳坦說:“你家住福建,位於山區僻壤之虞,你擅美地理,相地不難,所擇之地能否先讓餘需用。”陳坦聽後,躊躇未決。此事之後,陳坦經勘探發現在“婆姐嶺”後靠海濱處,也是一塊很好的地方(即今官塘鎮),於是同意將仙田這個地方讓給丁允元建宅移家眷居住,但提出要在仙田留一戶陳姓,以志此事,並要求丁允元必須囑咐後人,不能欺凌陳家弱小,還要對其提供幫助,丁允元欣然答應。自此之後,丁允元的子孫都遵循著此規定,人多的丁姓從不欺凌人少的陳姓,而是和睦相處。

在潮汕的一些地方,人口懸殊的不同姓氏同處一個村落,多數能和睦相處,其中的緣由就有潮汕話諧音產生的奇妙作用。在潮州市湘橋區意溪鎮,有一個2000多人的村落——西都村。該村大多數人姓盧,只有少數人姓康。兩姓雖然人數懸殊,但一直和睦相處,盧姓從不以人多欺凌康姓。相傳,盧姓祖先把盧諧音為“爐”,康諧音為“糠”,意思是說爐沒糠不能生火,糠沒爐就無法發揮作用。同樣,在潮州市湘橋區意溪鎮,還有一個近1000人的鄉村——錫美村。該村主姓為羅,陳姓次之。據載,當年羅姓創鄉時,此處已有曹、吳、馬、林、郭、李、陳等姓氏存在,隨著羅姓人口的迅速繁衍,其他姓氏先後被迫遷往他處,只有少數陳姓人家仍居此地,並與羅姓和睦共處。原來,羅姓祖先把羅諧音為“鑼”,陳諧音為“銅”,認為鑼乃銅製作而成,故此羅與陳二姓必須永遠聯結在一起,友好相處。

在揭陽市揭東區錫場鎮的錫東、錫西、錫中(合稱錫場鄉),這三個村有林、許二姓,其中林姓人口約3400人,許氏則不足100人,但林姓從不欺凌許姓。原來,元朝至正十三年(1353),錫場林姓始祖南隴從福建莆田遷來,當時在此地生活已有劉、陸、許三姓。由於林南隴到此落戶后辛勤勞作,礦業經營有方,很快家庭興旺發達、人丁繁衍迅速,居住地點逐漸擴大,劉、陸二姓見狀後便相繼遷往別處。此後不久,許姓人家也遷到他處。不料許姓人家一走,林姓族人的發展立馬受阻,做什麼事都不順心。後來,林姓眾人生活越過越糟,於是請了地理先生前來堪輿風水。地理先生髮現林南隴選擇創寨之地是塊鯉魚寶地,頭朝榕江,做跳躍之勢,而許姓人家居住之處正是“魚膽”(膽汁苦,苦與許潮汕話同音)所在,故此必須要有許姓存在,林姓才能興旺發達。現在許姓人家已遷至他處,這相當於一條鯉魚只有一個“死膽”(有膽而無膽汁),就無法自由活動,居住於此的林姓在生活和生產等方面自然會出事端。基於此,林姓族老就去找尋許姓人,力邀他們重返此地居住。許姓人回到該村居住後,林姓族人辦起事來都很順心,發展也十分順利,很快就成為當地的望族。從此以後,錫場林、許二姓同處一鄉,和諧依存,至今不變。

潮汕地區的一些姓氏,雖然沒有同處一村,但也存在著深厚的宗族情誼。豐順縣湯西鎮埔河村的徐氏與揭東玉湖的蕭氏,就是其中典型的一例。相傳元朝末年,因不滿元番的強暴統治,有一徐姓官員冒死進諫,不料激怒皇帝,被處死且株連九族。當時與之同朝的一蕭姓官員(玉湖蕭厝的始祖),冒著生命危險救下了徐氏官員年幼的兒子徐元章。為了避免事端,蕭姓官員將其姓改為蕭,並用心將他撫養成人。等到蕭元章長大成人時,蕭姓官員就將此事的原委告知他,並讓他改回原來的姓氏——徐氏,使徐氏一脈得以延續下來。徐氏後代認為,他們之所以能傳承血脈,必須感恩於蕭氏先祖,於是徐、蕭二姓結下了深厚的宗誼,且代代相傳至今。

縱觀潮汕地區某些姓氏之間和睦相處的故事,都與本姓氏的歷史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當中也反映了潮汕人祈望吉祥、追求幸福安寧的心願,闊達的胸襟以及知恩、感恩的文化心理。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