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
素有“城市山林”之譽,
名人雅士雲集。
通過人口姓氏調查,
“王張陳朱李,劉吳徐周楊”,
是鎮江的前十大姓。
1朱姓
官達貴者湧現
提起鎮江的朱姓,很多人都知道,在丹徒儒裡,有座朱家祠堂。根據史料記載,儒裡最古老的名字叫圍裡,其後朱姓人口增多,人遂稱之為朱家圩。到清康熙年間,朱氏子孫為官達貴者湧現,始改稱儒裡,取儒人之故里的意思。
儒裡的朱氏,只是鎮江諸多朱氏的一支。朱氏的起源有很多種說法,圖騰說、以國為姓說、遠古時代就有朱姓說以及外族改姓說,起源的多樣,證明了今世的朱姓後代,絕非古代某朱氏一支所傳,當由幾支不同成因的朱姓氏族合一而成。雖然朱姓各有其來龍去脈,但鎮江的朱姓卻大多來自儒裡朱氏和丹陽後巷朱氏。
根據儒裡朱氏的宗譜記載,儒裡朱氏的始祖叫亨三,亨三之父曾自湖州竹墩遷居鎮江焦山,後亨三又“徙居潤州之東,是為圍裡之始祖”。鎮江諫壁月河村朱氏“五經堂”宗譜也對丹陽後巷朱氏有所記載,稱後巷朱氏開派始於南宋晚期,為理學大師朱熹之5世孫文寬、文泰兄弟倆,落戶于丹陽北門外50裡的後朱巷(後巷鎮老街西)。朱文寬、朱文泰為丹陽後巷朱姓始祖。
2徐姓
黃帝世裔
徐姓其淵源可以追溯到4200多年前的黃帝第十世裔孫若木。《丹徒縣誌》主編徐培鴻曾對徐姓有過考證,他在《丹徒諸氏述略》中提到,《徐氏家譜》記載:“諫壁徐氏系出商末偃王,迄東晉吏部侍郎寧公始居郯城(今屬山東)為一始祖,至南宋26世祖正憲公由河南新鄭出宰丹徒,因官而居京口忠祐坊,其孫伯世公見潤東俗淳風厚而徙居諫壁觀音橋東。”
徐培鴻說:“在唐代徐氏郡望中,東海郯城即其一,此記應該是可信的。”
3王姓
鎮江第一大姓
王姓,鎮江第一大姓,擁有人口202818人。王之為姓,源遠流長,源頭不一,分支繁多,但王氏的形成還是有共同點的。正如《姓氏考略》所說:“大抵子孫以王者為後,號曰王氏。”宋人鄭樵也說:“王氏,天子之裔也……王氏之族最為繁盛。”天下王姓源出太原、琅琊二地望者比例最高,尤以姬姓之後播衍最廣,成為最發達的一脈。
據《丹徒諸氏述略》記載,鎮江王氏祖籍一是在安徽,始祖太原,因避戰亂隨宋室南渡遷至潤東下里湖,念及祖居地名苦竹港,乃改名苦竹村,即今諫壁新竹村。另外一支是在金壇塔山,也是始祖太原,元時遷居泰州,復遷潤東朱灣崗南,因念祖居塔山上元鄉,遂定名上元村。
鎮江各地王氏後人大多立有家譜,只是這些家譜在“十年動亂”中幾乎被焚燬殆盡。目前現有的一部“崇賢裡王氏宗譜”是“文革”期間被人“偷存”下來的。該譜記有多篇皇帝敕文及相關人物傳記。據宗譜記載:“北宋初年,王思聯由太原遷居金陵昇州,後遊學江南負笈潤東圌南崇賢裡(今王巷裡),見民風淳厚,遂築室定居。”
4張姓
多為高人處士
提起張氏,不得不提鎮江歷史上有名的宰相張玉書。
張玉書是明清鎮江望族張氏的後代,世居鎮江城南。根據《京江張氏家乘》所載,元末至正年間,張姓四一公自中州遷居京口,死後歸葬原籍,後被奉為張氏鎮江始遷祖。
張玉書是張家的代表人物,但在張玉書之前和之後,張家還出過不少風流人物。在《孫金振遺稿》裡有這麼一段敘述:明末鎮江大戶張柏,生了三個兒子。老二名覲宸,老三名鳳儀。這兄弟兩人的後人,卻有“冷”的“熱”的不同。覲宸的子孫,多為高人處士,鳳儀卻生了一批達官貴人。張覲宸是明末著名收藏家,他在城南八卦巷建造了一座“培風閣”,所藏書法名畫和嘉興項氏天籟閣並稱。明亡後,張覲宸隱世避居,並教育兒子張畿、孫子張孝思也不要做清朝的官。張鳳儀的兒子張九徵是清廷的進士,登朝為官,一家日趨貴盛。張九徵次子張玉書官至文華殿大學士;長子張玉裁康熙六年榜眼,老四張仕可署理湖南布政使;老五張恕可為杭州知府……這樣的家族,在鎮江算是罕見的了。
5陳姓
多美女
宋南渡時,陳允大因避難自泗北遷京口,其子陳昇念京口當南北要衝,不是安穩之地,又遷開沙。
6李姓
出自帝王家
祖籍皖,因避戰亂於宋代遷居潤東雩山,今大李村、小李村。
7劉姓
多智術
唐劉漢宗之十世孫劉細八,由山東塔山遷至赤岸東劉莊。明以後,其後裔星散於下會、諫壁、沙洲及九里街、梳兒巷等地。
8吳姓
多才女
宋高宗時,吳英公因避亂自福建浦城遷居下令(今韓橋)。
9楊姓
天下楊氏出弘農
宋楊億事太宗,後棄官遊於長山,流連景物不願去,遂居潤南西灣村。
根據宗譜記載,鎮江早在宋初,便有德潤堂楊氏遷來居住,是鎮江漢姓漢名回族中最先的一戶。現在德潤堂楊氏已見五十世“益”字輩,來鎮已繁衍三十八世,是鎮江回族人口最多的一家望族。
閱讀更多 潮汕鏟史官 的文章